文/纪硕鸣
6月3日,中国人民银行发布《中国金融稳定报告(2011)》,对2011年中国金融体系的稳定状况进行了全面评估。报告认为,面对复杂多变的国内外经济金融形势,2011年中国经济继续朝宏观调控的预期方向发展,金融业改革成效显著,整体抗风险能力进一步增强,金融市场平稳健康发展,金融基础设施建设稳步推进,金融体系总体运行稳健。
中国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中国银行业在快速的经济增长中起着至关重要的融资作用,银行业自己也从中受益。不过,全球经济发展的前景并不明朗,亚洲国家正面临通货膨胀压力和资本流入的挑战。中国银监会主席刘明康针对全球通胀形势发出警告说,为应对通胀压力,新兴经济体可能被迫相继加息,导致原本涌入的流动性或热钱转而大举流出,这种流动性的“逆转”将冲击全球脆弱的金融体系,拖累全球经济复苏。
面对严峻的金融形势和不断走高的通胀水平,中国人民银行自去年10月起连续加息。中国人民银行行长周小川表示,适当收紧的货币政策估计还会持续一段时间。
适当收紧货币政策,意味着银行会不断减少货币供应,以控制市场的流动性,也控制了银行营业额甚至盈利。
事实上,踏入新的一年,中国新增人民币贷款规模逐月下降。中国人民银行发布的数据显示,5月份,内地新增人民币贷款5516亿元,远低于4月份的7396亿元及市场预期的6500亿元,创年内第二低;广义货币供应量(M2)按年增长15.1%,创近30个月以来的新低,接近金融海啸时14.8%的最低增速;狭义货币供应量(M1)余额为26.93万亿元,按年仅增长了13.9%。今年1-4月,中国各商业银行的放贷款项增长从1月的16.9%逐月下降至4月的15.5%。
银根紧缩,首当其冲受影响的是中小型民营企业。在5月举行的“2011陆家嘴论坛”上,浙江中小企业协会一位负责人在接受媒体采访时表示,如果紧缩政策不改变,今年下半年至明年春节前后,预料有四成中小企业会停工或半停工,甚至倒闭。对此,《人民日报》专门予以辟谣。
但是,辟谣无法回避银行银根从紧、放贷收紧,中小企业由于贷款融资难、资金链受压面临断裂而玩不转的事实。一家以生产交通安全产品为主业的上海民营企业的厂主表示,其企业每年的营业额都超过1亿元,今年原本计划做到2亿元,但现在遭遇融资困难,成本狂升,要大量削减订单,“再这样持续下去,企业面临倒闭的危险”。
银行业业绩亮丽的背后是中小企业的心酸。近年,银行和企业之间出现了一大批担保公司,或者称为小额贷款公司。据中央电视台报道,在河南郑州,金融危机以来的三年中,这样的公司由原来的200多家增加到2000多家。在企业资金紧缺时,这些公司实际上成为高利贷公司,放贷利息高达月息三分(3%)至五分,甚至十分。
从融资成本、劳动力成本、出口汇率提升到退税受限制,中小企业危机正在酿成。温州经贸委监测数据显示,今年前三个月,该市眼镜、打火机、制笔、锁具等35家出口导向型企业的销售产值同比下降7%,利润同比下降三成左右。这些企业中,单笔订单平均金额同比出现下降的占16.7%,亏损的超过25%,仅三成企业的利润保持增长,其中,利润率超过5%的不到10家。
中国人民银行温州市中心支行做了一次调查,结果是,温州各大银行贷款利率已经全面上浮三成到八成。银行贷款虽然不便宜,但也只有少数企业能拿到,而温州地下融资的规模已经突破1800亿元。
近年,中国银行业的信托业务很火。据上海行政干部管理学院周东华教授了解,信托资金主要投给了房地产业,“房地产业资金因银行收紧放贷导致的缺口由信托方式补上了,而且有土地可以作抵押,对银行来说风险很小”。他认为,中国中小企业已经进入冬天,“银行支持国民经济的责任感大大降低了”。
中国的资金实际上还是被房地产捆绑了。对银行来说,这个行业利润高、风险小,中国的银行业自然不会把自己的资金投给有效率,可吸纳劳动力但风险大的民营企业。
其实,目前的情况是,银行也是在困难时期求自保,但因此就不支持中小企业无疑是杀鸡取卵。当企业都难以为继,甚至纷纷倒闭时,银行还会有高额盈利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