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正文内容

低调的康菲石油

http://www.sina.com.cn  2011年08月08日 11:52  《能源》

  在中国表现一向低调的康菲石油,因渤海溢油事件被推向了台前。它是一家怎样的公司,又有着怎样的发展基因?

  文|本刊记者 朱晓培

  在中国一向以低调示人的康菲石油,这一次成了过街老鼠,遭受着来自各方的质疑。

  渤海蓬莱19-3油田B、C平台溢油事故发生一个多月后才在媒体追问下走向台前的康菲石油,连同它在中国的合作伙伴——中海油一起,成了近期国内舆论讨伐的焦点。

  在溢油事故还没有处理完毕之时,康菲石油的另一举动引来了更多的质疑——它在7月15日公布了将炼油业务和开采业务分拆为两家独立上市公司的计划,预计分拆程序将在2012年上半年完成。《中国经济时报》撰文称,这一举措是“为了规避可能存在的海上漏油事故对公司的冲击”,“剥离后,炼油与销售部门将成为独立的上市公司,自负盈亏,对原油勘探和开采过程中造成的损失不承担连带责任。”

  无论媒体的解读是否牵强,处于舆论漩涡的康菲石油已经没有了退路。那么,在中国一向低调的康菲石油究竟是一家怎样的公司,又有着怎样的发展基因?

  重组而来的石油巨头

  2011年《财富》公布的全球企业500强中,康菲位列第12位,比上一年上升了5位。位于壳牌、埃克森美孚、BP、中石化、中石油、雪佛龙和道达尔公司等石油公司之后。

  “康菲石油的强大是兼并重组的结果。”石油管理干部学院教授王才良向《能源》记者表示。

  2002年,大宗商品价格持续上涨的同时,全球也迎来了能源企业大规模并购重组的浪潮。乘着这一浪潮,康纳和石油与菲利普斯石油合并为现在的康菲石油,成为当时的全球第5大国际型能源企业。合并之前,康纳和与菲利普斯虽然也身处世界500强之列,但它们身处“七姐妹”之外,与其他能源公司相比并无太大优势。

  康菲石油成立以后,立即走向了举债扩张的道路,投入巨额资金用于收购其它的项目。

  2004年12月,康菲石油在俄罗斯卢克石油中的股权增至10%,到2010年这一数字为20%;2005年康菲石油又先后并购了德国威廉港的一家炼油厂和英国路易达孚能源公司的炼制和销售业务,并计划在2006~2011年中支出50亿美元增加全球炼制业务;2006年康菲石油以356亿美元完成了对伯灵顿资源公司的收购,成为北美第一大天然气生产公司;两年之后,康菲石油又收购了澳大利亚原产能源公司的煤层气资产及双方在昆士兰州的液化天然气合作项目中50%的股权……一时间,康菲石油成为国际能源企业并购浪潮中的焦点,就连股神巴菲特也大量增持康菲石油的股票。

  2008年金融危机爆发以后,能源价格急剧下降,石油巨头出现大规模的亏损,一直大规模持续并购炼油业务的康菲石油损失严重。根据伯克希尔公司的财报,该公司在2009年第一季度因收购康菲石油股份而遭受的损失高达19亿美元。那一年,康菲石油公司股价也已累计跌去约50%。

  是改变的时候了。

  于是,康菲石油开始了致力于精简公司规模的行动。由于其收购的部分资产表现不及预期,康菲石油决定出售数百亿美元的资产,包括其大部分炼油业务,以便更多地专注于盈利项目。此前,通过大规模的并购,康菲石油炼油厂的年加工能力已经超过了一亿吨,根据王才良教授的介绍,全球超过一亿吨炼油能力的企业也不过10家左右。

  2009年,康菲石油开始了它的重组计划,计划用两年的时间出售价值50亿~100亿美元的非核心资产,以便更多地专注于油气的勘探和生产。2010年,康菲石油就将其在加拿大一个油砂项目中的股份以46.5亿美元出售给了中石化。到今天,其出售的的资产已远远超过了预期的100亿美元。

  事实上,康菲石油紧缩业务的同时,再一次把重点放在了勘探和生产上,毕竟,它的强项在上游。在2010公布的计划中,康菲石油计划2011年在资本项目上投入135亿美元,其中大约120亿美元将被用于勘探及生产项目。

  中国海上石油的幸运儿

  “在勘探与生产上,尤其是海上石油的勘探与生产,康菲石油处于世界领先水平。”王良才教授告诉记者,作为康菲石油前身之一的菲利普斯石油是最早在北海发现大型油田的公司,而其在阿拉斯加海域的液化天然气(LNG)工厂也是西半球第一个海上天然气工厂。

  在中国,康菲石油更是海上石油勘探的幸运儿。

  上个世纪80年代前后,中国政府决定进行海洋油气开发时,一度处于无资金、无技术、无经验、无人才的“四无”状态,于是制定了拿资源换资金、换装备、换技术、换人才培训的策略,展开对外合作。渤海、黄海、东海、南海均在勘探开发的计划之列。

  被邀请来中国进行勘探的国际石油公司很多,但真正能勘探到海上油田的企业却少之又少。康菲石油前身之一的菲利普斯石油在1981年获得了南海珠江口盆地海上能源勘探权,仅2年后就发现了南海油田,成为建国后第一家在中国发现海上石油的外国公司。也就是在那两年里,菲利普斯石油相继在广州、北京成立了办事处。

  在南海,康菲石油共勘探并参与开发了6座油田,分别是番禺4-2、番禺5-1、番禺11-6、西江24-3、西江24-1、西江30-2。根据合同的条款,康菲石油对西江油田的开采权利已于2010年结束。

  事实上,康菲石油在中国最大的收获是在渤海油田。

  此次发生溢油事故的蓬莱19-3油田是中国目前发现的最大的海上油田,并且被中国政府列为重点开发项目,由中海油和康菲中国共同拥有,两者所持股份分别为51%和49%。除了蓬莱19-3油田外,渤海蓬莱项目还包括2000年发现的蓬莱25-6油田和2003年发现的蓬莱19-9油田。在溢油事故发生之前,康菲石油曾预计蓬莱油田在2011年下半年达到产量高峰,日产原油6万桶。

  除了石油的勘探和开采,康菲石油还向中国供应天然液化气,并通过与雪佛龙石油公司各持50%股份组成的雪佛龙菲利普斯化工有限公司从事烯烃产品的生产与销售。

  高估的溢油与误解的49%

  尽管目前渤海蓬莱19-3油田的B、C平台已经被关闭,但人们还在评估着此次溢油事件对康菲石油在中国的发展会产生怎样的影响。多位专家向《能源》杂志记者表示,从长远来看,此次溢油事件对康菲石油在中国的发展以及我国海上油气开采所造成的影响都不会很大。

  虽然网友们对溢油事件提出诸多质疑,要求“比照BP赔200亿”,但是,单就数量而言,本次漏油在1500~2000桶之间,相比BP墨西哥湾的400万桶数目相对较小。

  石油行业本身就属于生产事故多发的行业,而由于海上地理环境的影响,海上油气田的开采就面临着更大的挑战。石油干部管理学院教授韩学功表示,海上石油的溢油事件其实是一种常态,不可能完全避免,除非不开采。在我国的海上石油开发史上,也曾出现过类似的溢油事件,只是由于当时的媒体网络还不发达,公众们并不知情。

  渤海溢油事件后,许多网友对中海油和康菲石油的分成合同产生了异议,质问“凭什么开采出一百桶油,康菲石油就要拿走49桶?”

  “完全不是这一回事。”韩学功教授解释道。

  产量分成合同是外国企业向资源国投资油气田开发的国际通行的合同形式。合同签订后,由外方投资进行勘探,并承担全部勘探风险。发现商业性油气田后,由双方投资合作开发。外方负责开发作业和生产作业,从生产的石油和天然气中回收其投资和费用,可以将其应得的石油和购买的石油运往国外。

  目前,世界上有两个分成合同模式,一种是印尼模式,另一种模式是秘鲁模式。我国采用的是印尼模式,合同年限一般为30年,到期后,剩下的开采权就移交给中方,包括设备和资料,外方一概不能带走。为了中方控股,我国的产量分成合同中规定中方占51%的股份。但是双方所分的油并不是开采出来的原油,而是份额油。

  韩学功教授给记者算了一笔账:石油开采出来后,首先要向国家缴纳采矿权使用费,我国规定缴纳的最高额度为12.5%。缴纳完采矿权使用费后,再扣除掉勘探、开发、管理等平均费用,这才是份额油。开采双方按照合同分成,但分到的份额油中有25%要用于缴纳企业所得税,其次还要缴纳车船税、教育税等。“按照国际惯例,作为外方的石油公司最后能拿到的比例不会超过15%。”韩学功教授说。

【 手机看新闻 】 【 新浪财经吧 】

分享到:

新浪简介About Sina广告服务联系我们招聘信息网站律师SINA English会员注册产品答疑┊Copyright © 1996-2011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