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正文内容

Ms.Now:多样性的国际化时代已经到来

  Ms.Now 你好,时机女士

  一个“要求”多样性,而并非被动地“包容”多样性的国际化时代已经到来

  文 | 李钊    编辑 | 李岷

  她来了。她们来了。7月4日,泰国大选中,前总理他信的妹妹英拉·西那瓦大获全胜,当选为泰国首位女总理;次日,IMF(国际货币基金组织)迎来了第一个女性总裁克里斯汀·拉加德。

  最近若干年来,似乎没有哪一年像2011这样,如此密集地呼唤各色女性站到全球政经与商业舞台中心。2011年1月1日,巴西第一位女总统迪尔玛·罗塞夫走马上任;5月,女性总裁阿里安娜·赫芬顿创建仅6年的《赫芬顿邮报》网站访问量超越了资深媒体霸主《纽约时报》的网站。

  也许,我们可以将此刻权力对女性突然迸发出来的需要,归结于这个世界日益呈现出的多元、多极、开放性。当下世界的多元与复杂,不是战争或冷战年代的剑拔弩张、非此即彼。某种独属于女性的、善于中和的驾驭力,得以在此局面中脱颖而出。

  是的,她们都是时机的宠儿,但这首先源于她们率先追逐了时机。我们可以看到,英拉、拉加德、罗塞夫等人,都是在前任留下的空缺与混乱中,果断挺身而出……拉加德比她的候选人对手,更快更早地来到中国等新兴市场国家拉选票。

  静如处子,动若脱兔。追踪这几位权力女性的轨迹可发现,她们一向都是对时机与当下最棒的把握者,以至于可以在政局、产业发生变革的那一瞬间,跃上枝头。

  或许,《中国企业家》2011-2012年度“商界木兰”评选,可以请中国的商业女性们谈谈:你是怎么抓住改变你人生的关键性瞬间?

  Christine Lagarde

  克里斯汀·拉加德

  女人必须贡献自己的“不一样”

  2011年7月5日,拉加德的上任终于可以让IMF的执行董事们不再为男人的裤子拉链而烦恼。

  6月30日,英国《卫报》有文章称,一贯着香奈儿出现的拉加德是“国际政坛上的碧昂丝”,影射其靠着炫耀女性的特质而上台(碧昂丝以肥臀丰乳著称)。

  “女性”确实是拉加德手中最好的牌。她在接受《彭博商务周刊》的采访时说:“我从来都不构成威胁,我没有强大的自我。有时,当现场气氛太严肃紧张时,我就突然大笑,说‘我了个神呐!没事吧你!’(Holy Cow!是十几岁小孩用来表示惊讶的美语)。”她对英国媒体说:“男性权力主宰的环境不健康,尤其在金融领域,这里女性太少。在这样的环境下,男人就会开始和坐在旁边的人比谁的胸毛更浓密(意为,更像男人)。我真的觉得一个屋子里不该弥漫着如此高浓度的睾丸酮。”她对《独立报》记者表示,2008年的金融风暴,就是男人侵略性的睾丸酮作祟。

  她在获得IMF总裁候选人提名后,开始更多地展现女性优雅、柔美的一面,强调自己是一个瑜伽达人、素食主义者、不烟不酒、爱好园艺的主妇生活。而一改其获得“2010《福布斯》最有影响力的女性”第43名时的措辞——“法国人想的太多”——暗示自己是个行动派,也不再提及她在律所25年风风火火的过往——黑皮衣、黑皮裤的律师风范。

  当然,拉加德当选的原因不可能仅仅因为她是个女人。更重要的原因,是她在2010年5月9日星期日下午到翌日凌晨的“行动力”。作为法国的财政部长和IMF的执行董事之一,那日,拉加德力挽狂澜,阻止了希腊的财政赤字引发欧元贬值所带来的世界性危机。在距离亚洲股市即将开盘的12小时里,她同时控制着十几部电话,与美国财长、亚洲国家财长们联络;同时,不停地有人进出她在布鲁塞尔的办公室,与其会晤。凌晨2点,她已经促成16个欧洲国家达成共同发行公债的共识,筹集了1100亿欧元的资金,从而防止了欧元可能一泻千里的悲剧。

  《芝加哥论坛》说,拉加德是一个精明的谈判家、有效力的管理者、几近完美的说客和促成建设性共识的高手。这个55岁的巴黎人的女性特质在IMF中起到了柔性黏合剂的作用。

  拉加德成为IMF总裁所面对的形势是,中国、印度、拉美国家要求更多投票配额和更多席位,以及国际经济多边、多元的现状。拉加德提出,她要淡化自己的欧美身份,代表更多的利益方,让更多不同社会、文化背景的国家、民族参与到IMF中。应当说,IMF也在呼唤一位能够变化性地折射出更多光彩的总裁,性别上的,抑或是地域上的,这从另外几位与拉加德竞争的候选人名单也能够看出来,例如,中国的朱民和墨西哥央行行长卡斯滕斯。

  一个“要求”多样性,而并非被动地“包容”多样性的国际时代已经到来。拉加德抓住了这个“当下”。正如拉加德对路透社所说的:“我告诉自己,一些改变是好事。我们必须贡献自己的‘不一样’,不同的质性,和多样的视角。”

  Dilma Rousseff

  迪尔玛·罗塞夫

  铁腕引领新兴经济体转型

  与拉加德不同,2011年1月1日正式就任巴西联邦共和国总统的罗塞夫无须向巴西和世界人民展示她柔美的特质。相反,她向来以“没有废话、吹毛求疵”、“有勇气、意志坚定”而闻名,被国际媒体称为“铁娘子”。

  罗塞夫最令人动容的经历,无疑是她在1960年代中期,曾参加武装革命推翻军事独裁的游击队组织。她在1970年被捕入狱,经受住了电刑等各种酷刑的折磨。调查她的警察说,她是秘密组织的核心人物;审判她的律师说,她是“颠覆女教皇”、“女人祸国的典范”。这些名词日后无疑成为她竞选时宣传自己强硬一面的最好叙述词。但事实上,她在这些地下组织中,更多的是从事辅助男性革命者的后勤工作,例如,财会、购买武装用车、寻找避难所。后来,她也公开承认,自己从来都不是领袖。

  1993年,罗塞夫成为南里奥格兰德州“能源与通信部”部长,此时的她,改变了之前的马克思主义的革命信仰,转而成为资本主义实用派。这是在1991年苏联解体后,国际政治风潮的转变和社会主义信仰失落,逼迫她重新做出选择。她在任州能源部长期间,积极推行能源的市场化。她曾警告当时的总统卡多佐,如果国家不积极投资能源的开发和运输,全国将出现像她刚出任州部长时那样的地区性断电。结果,正如她所言,巴西南部的另外三个州也出现了大规模的电能危机。她在南里奥格兰德州推行的电能的国家开发与私营企业结合的模式—“全民用电”工程,使得该州的电能储备增加了46%。

  卢拉总统上任后,罗塞夫在能源领域的才干得到他的赏识,被任命为巴西的能源部部长,在国内推行能源的市场化和私有化、反对官僚体制的经济改革。

  巴西的官员说,只要提及到商业经济领域的内容,罗塞夫就会立刻用实际、客观、流利的语言表达她的观点。尽管她一直有着工作态度不好、脾气差和动不动就改变主意的恶评,不能否认的是,罗塞夫在能源经济领域表现出来的专业性是无人企及的(她曾两次进入坎宾那斯州立大学的经济学专业的研究生项目学习—尽管她不曾拿到学位)。罗塞夫提出的建设油田等国家基础设施工程为巴西提供了3万个就业岗位;首次为140万农村家庭提供了电能;发起了消除“极贫”人群的民生工程。罗塞夫是她所在的民主劳工党,在“银行、原油、能源、税收”等战略性领域,坚持经济变革的代表。罗塞夫的政治作为,使得前总统卢拉在支持她竞选时称她为“巴西的母亲”。

  这个被冠以“巴西的母亲”头衔的女总统,并不热衷强调自己的性别特质,她的政见也与女权主义无甚关联。她反对女性自主决定的堕胎,反对同性婚姻。或许,她模糊自己的女性特征,正迎合了巴西选民当下对领导人的诉求:要强硬、有决断力。经过卢拉式执政,巴西面临着何去何从。这个拉美最大的经济实体,占据“糖、橙汁、咖啡、牛肉、禽肉”等食品出口的世界排行榜前列的国家,却有将近60%的国民仍住在贫民窟。一方面,基础产业的建设和2014年世界杯的举办,必然会拉动其经济超越2010年7.5%的GDP增长率;另外一方面,社会教育却无法提供足够的技术劳工来支持这样的经济增长。

  罗塞夫需要以她明确的主张为这个新兴经济体找到新的增长道路。

  Arianna Huffington

  阿里安娜·赫芬顿

  媒体变色龙,媒体麦当娜

  赫芬顿年逾六旬,但岁月并未在她那多次微整形的脸留下多少可见的痕迹。单从这一点就能看出,她不喜欢时间带来的过去的负担和对未来的犹疑,活在“当下”更为重要。媒体评论说,她是经历太多转型的媒体麦当娜。从研究毕加索的剑桥经济学毕业生,到畅销书《女性职业发展建议手册》的作者;从长她21岁的英国著名专栏作家贝尔纳·莱文的妻子,到美国石油大亨迈克尔·赫芬顿的妻子;从社交名流,到与阿诺·施瓦辛格竞争的加州州长独立候选人;从HBO脱口秀节目的主持人,到博客网站的创始人。赫芬顿的每一个“当下”的选择似乎都可以与上一个或者下一个选择不具有连续性。如果换一个角度讲,或许她的职业就是把自己经营成品牌。

  赫芬顿身份和职业的转换还不算什么,《华盛顿邮报》曾梳理了她的政治观点的转变,说她政治倾向的摇摆婉转得像条小溪。她曾是美国右派保守势力的代表时事评论员,1992年帮助前夫石油大亨迈克尔·赫芬顿成为代表共和党席位的美国众议院议员,她还反对民主党总统克林顿的主张。然而,在她与前夫离婚后,1999年美国对南斯拉夫发动战争期间,她转而向“左”成为自由主义代表。2003年,又以独立候选人身份(不代表“共和党”,亦不代表“民主党”)对抗施瓦辛格竞争加州州长。她的朋友说,赫芬顿很聪明,善于改变。但她自己则认为,如果跨越政治壁垒的左右之分(她在HBO的脱口秀名称就是《左、中、右》),“支持同性恋、支持自由选举、支持枪械控制”的主张从来未变。赫芬顿变与不变的标准确实是可以变化的,但是,毫不夸张地说,决定她变与不变背后的决定性因素只有一个:是否会让她的名气光环更加闪耀。她那离婚后一直坚持使用身为石油大王的前夫的姓氏,就是最好的例子。

  2011年2月7日,AOL(美国在线)宣布以3.15亿美元收购她批评克林顿总统时临时起意而建立的博客网站—《赫芬顿邮报》。这个基于网络互动、以政治评论为主的媒体,以她的姓氏命名。她在社交生活中是个召集者和信息集散地,可以说,她把自己的个人魅力、品牌效应变成了凝聚多方人物的能力,也可以说,她把自己这个平台扩大放到了网络载体上。《赫芬顿邮报》拥有186位有偿记者,和600多位无偿贡献的博主,其中不乏文学界、政治界、商界的名流。事实上,《赫芬顿邮报》的年收入只有3100万美元,仅是AOL收购价格的十分之一。调研机构恩德勒(Enderle)分析师罗伯·恩德勒认为,AOL支付的昂贵的收购价只是为了讨好和聘用这位名流。

  当然,也不能排除这样一个因素,蒂姆·阿姆斯想通过聘用赫芬顿成为媒体总裁和主编的办法,来改变长期为官僚体制所困的AOL,改变AOL与时代华纳分家后的股票颓势。这位百变的总裁兼主编确实带来了一些变化,2011年5月,《赫芬顿邮报》的流量一度超过了《纽约时报》,震惊了世界。同时,AOL的月访问量,单就美国本土的数据,就达到1.17亿,全球用户达到3亿。

  《赫芬顿邮报》的成功直接预示了传统纸质媒体的衰落。开放互动的平台,使得大量的“草根记者”可以直接参与新闻事件的爆料、采访和写作。正如本雅明所说“这是一个没有作者的时代”,因为所有的读者即为作者。然而,这个开放互动的平台的真实性和合法性也一直为主流媒体所诟病,因为大量未被证实、或无法证实的消息都通过这个平台得以传播。另外,《赫芬顿邮报》一直以整合消息内容为工作重点,并不核实消息来源,独立的作者、记者提供的内容,也会因为存在抄袭的问题而引发诉讼。

  这位被工作同仁认为“喜爱即兴发挥,甚至有些疯狂”的主编,带有女人典型的情绪化特征。2003年她与施瓦辛格在现场直播的电视节目中辩论,因为很难控制情绪的原因,互相进行人身攻击,导致了她个人只有1%的支持率。2011年4月1日,她在接受《纽约时报》的采访时,6个问题之后,当即发飙。当然,她率性而为、拥抱时机的态度,也让她抓住了一个媒体平台变换的时代契机:她参与谋杀了纸媒!

  无论你喜欢与否,她都是一个真正的Ms. Now—没有过去的负担,没有对未来的犹豫,只有“当下”。

【 手机看新闻 】 【 新浪财经吧 】

分享到:

新浪简介About Sina广告服务联系我们招聘信息网站律师SINA English会员注册产品答疑┊Copyright © 1996-2011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