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正文内容

限购令矛盾的中国因素

http://www.sina.com.cn  2011年07月25日 15:24  《第一财经周刊》

  文|CBN记者 王林

  限购令短期内让房价增速放缓,并拉低了国际大宗商品的价格,这与工业的扩大产能形成了矛盾。

  中国房地产的政策制定者一定对经济学有一些独到的心得,否则的话就很难解释,他们为什么会认为“饥饿营销”可以降低房价。

  7月14日,中国国务院常务会议最新决定,各地要从严把握和执行房价控制目标,在房价过快上涨的二三线城市也要采取必要的限购措施,这被认为是此前已经饱受争议的限购令的加强版。在1月26日推出的房地产调控“新国八条”后,包括北京在内的城市就开始限购商品房。

  在更多的城市实施限购令,通常会被认为房产调控初具成效。路透社根据国家统计局数据测算,今年5月70个大中城市新建住宅销售价格同比上涨4.1%,较上月4.3%的涨幅放缓,为年内连续第四个月同比增速放缓。

  尽管仅仅只是增速放缓,但政策制定者认为限购的措施起到了效果,所以才应该在更大的范围推广。

  然而限购令只能暂时限制对房地产的部分需求,一旦机会成熟,大量需求释放,将导致房地产成交量和价格水平大幅上涨。而解决问题的根本还是建设更多适合老百姓和普通大众需求的房子。

  房地产被认为是1993年拉动内需政策后,寄予最大厚望的内需消费品,它有着极长的产业链,并且可以轻易调动人们的购买热情。现在,它还被认为是最重要的“中国因素”。

  这个中国因素不仅影响中国人的生活,还影响了国际大宗商品的走势。对中国房地产脚步放缓的担心曾经拉低了铁矿石的期货价格,而现在的数据显示,中国的钢产量可能过剩,中国因素再次影响了国际钢材价格走势。

  6月,中国的日均钢产量创下了200万吨的新纪录。形象点说,中国一个月的钢产量比北美整个上半年的钢产量还要多。《华尔街日报》称,今年上半年中国钢材净出口量上升了20%。台湾的中国钢铁(China Steel)宣布下调9月份交货钢材的价格,此举使亚洲地区今年3月以来的钢价下行趋势进一步强化,并可能影响巴西的钢材市场。

  人们不禁担心扩大工业产能与打压房价后势必影响的开工率之间的矛盾。现在看来政策制定者希望用保障房开工率来缓和这一矛盾。

  《华尔街日报》评价说,不管人们怎么解读钢产量数字,它还是给周三发布的中国二季度国内生产总值(GDP)增长率数据增加了可信性。

  7月16日国家统计局的数据称,中国的GDP保持了9.6%的增速。政策制定者总能实现他们对GDP不能低于8%的目标,房价的调控要能如此“说到做到”就好了。

  房价与GDP增长魔咒被打破

  1993年之后,房地产成为拉高内需和GDP增长的保障,而2011年房价增长放缓并未对GDP产生重大影响。

  2011年中期,GDP为9.6%

  推出政策为限购令,并加大保障房供给,目前为止大城市的涨幅没有超过5%。

  2010年,GDP为10.3%

  2009年的4万亿贷款极大部分以各种形式流入了房地产市场,房地产价格在年底持续上涨超过10%。

  2009年,GDP为9.1%

  年初房价整体下降30%,但年底统计数据显示,比2008年上涨近24%,其中商品住宅价格上涨25%。

  2008年,GDP为9.6%

  地方政府救市是政策中的亮点,从5月份开始,沈阳和成都拉开了地方政府救市的帷幕,后来演化到18个大中城市救市,上海出台了沪14条和17条,总体降幅15%至20%。

  2007年,GDP为14.2%

  中国房价一路走高,总体涨幅7.6%。

  2006年,GDP为12.7%

  2005年,从国八条开始,一项项限制投机、打压炒房、稳定房价的政策相继出台,但2006年房价总体涨幅仍为10%。

  城镇居民人均收入实增7.6%

  2011年上半年国内生产总值20.4459万亿元,同比增长9.6%。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1041万元,同比增长13.2%,扣除价格因素,实际增长7.6%。上半年CPI同比上涨5.4%。

  消费数据方面,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8.5833万亿元,同比增长16.8%,比2010年12月份回落2.1个百分点。

  投资数据方面,固定资产投资(不含农户)12.4567万亿元,同比增长25.6%。全国房地产开发投资2.6250 万亿元,同比增长36.1%。全国商品房销售面积4.4419亿平方米,同比增长12.9%。房地产开发企业本年资金来源4.0991万亿元,同比增长21.6%。

  数据来源:国家统计局2011年1至6月

【 手机看新闻 】 【 新浪财经吧 】

分享到:

新浪简介About Sina广告服务联系我们招聘信息网站律师SINA English会员注册产品答疑┊Copyright © 1996-2011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