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正文内容

国外:中小企业撑起一片天

http://www.sina.com.cn  2011年06月15日 17:26  《中国商界》杂志

  文/雨谷

  中小企业是一个市场经济体保持长期活力的源泉。在世界各国,中小企业都具有保障就业、促进创新与竞争活力、协调区域经济发展等多方面的重要作用。在美国,多是中小企业怀揣一两项技术或创意,在创投基金的扶持下转瞬间成长壮大的例子。谷歌、惠普这些睥睨天下的IT巨头,早年都是在实验室或车库起步的。欧洲的中小企业,则常常活跃于顶级奢侈品的设计制造领域。意大利的时装、瑞士的手表,很多是在数十人、上百人的家族企业里打造出来的。而日本的中小企业,却凭着精湛的加工技艺、强大的配套能力,在同丰田、松下等大企业的长期合作中,独辟一番天地。

  德国:中小企业成为经济支柱

  德国人向来自豪于自己的传统。“德国制造”的口碑是德国经济的基石。德国企业之所以注重产品质量的不断提升,首先由德国人的严谨的文化所决定。同时,德国企业的董事会权力没有美国那样大,无形中减少了经营者短期利润方面的压力。管理者可以安心地从事更为长远的事业,而不必急躁冒进。

  当传统的德国制造面临着越来越多的来自新兴国家的低价挑战时,德国将自己定位为世界工厂的制造者。中国及其他一些新兴国家是世界工厂,那么德国就是世界工厂专用设备的制造者,这实际上避开了和发展中国家的竞争并且形成了互补关系。

  而且人们很容易就发现,德国公司能够在从可可粉加工机、模切压痕机,到提花经编机和口红填充机等稀奇古怪的机械市场中都称霸全球,在每一种机器的市场中,单独一个德国公司都能控制着70%或更多的全球市场。

  德国驻华大使施明贤曾经这样总结德国制造的竞争优势:德国制造首先是注重质量而不是数量,重视特殊的,专业化强的产品,而不鼓励大规模制造;其次,支持中小企业发展,德国制造除了少数大企业外,大量的是中小企业,它们灵活,反应快,专业化程度高,更容易在市场中找到自己的优势所在。

  如果查看最近几年的《财富》世界500强排行榜,德国企业的入围数量一直排在美国、日本,甚至法国、英国之后,位居第五名,这似乎与世界第三大经济强国的地位很不相称。

  然而,这却并不妨碍德国经济持续保持全球领先的地位,德国经济真正的支柱在于富有活力的中小企业。数据显示,中小企业占德国企业总数的99.7%,就业人数占到全国总数的70%,公司净产值占到全国总量的近一半。

  实际上,德国中小企业的成功很大程度上可以归因于德国政府对中小企业一以贯之的特别扶持。在全球恐怕都很难找到第二个国家,如同德国这样把促进中小企业提升为国家战略的一部分。

  德国政府甚至不惜牺牲大企业,促进中小企业的发展。联邦卡特尔局就是这样一个关键机构,是德国“反对限制竞争法”的直接实施者。自1958年成立以来,该部门的主旨就是“限大促小”,禁止大企业的合并和对中小企业的兼并,监督大企业是否利用自己的垄断地位,采取压价或提价等不正当手段打击限制中小企业。

  然而即使有政府的大力支持,在当今弱肉强食、适者生存的全球商业竞争环境中,规模可能都不足几亿欧元的中小企业要想在与跨国巨头的竞争中生存下来,仅靠政府支持是远远不够的。

  精确定位,是这些中小企业的制胜法宝。与大而全的跨国公司相比,德国的中小企业只是在生产单一的专业产品,却努力将这个产品的市场横向扩展,销售到全球。应用到无数的行业中。而大型企业则是力图占据整个行业,并极力在产业链上游、下游进行纵向延伸。

  比如德国伍尔特公司,只生产螺丝、螺母等连接件产品,却在全球80个国家或地区有294家销售网点,仅在中国就在20多个城市建立销售分公司。其产品的应用更是上至太空卫星下到儿童玩具,几乎涵盖了所有行业领域,年销售额达到70多亿欧元。

  美国:签署援助法案为中小企业输血

  2010年9月27日,美国总统奥巴马签署小企业援助法案,使之成为法律。该法案包括一系列减税以及放宽信贷条件等措施,用以帮助小企业筹集资金及促进就业。奥巴马当天在签署该法案后表示,这项法案是“美国小企业获得的一个重大胜利”,超过1000家对该法案翘首以待的小企业终于如愿以偿。

  据悉,小企业援助法案主要通过对小企业减税和提供信贷支持两方面来帮助其走出困境。根据该法案,美国政府将实施包括数十亿美元的税收减免,信贷以及其他刺激措施用以帮助小企业。这项援助法案将放宽由小型企业管理局提供担保之贷款的条款,为小企业提供120亿美元的减税,并授权美国各州向小企业提供贷款。此外,这项法案还将向资产不超过100亿美元的银行提供贷款,来鼓励这些银行面向小企业的贷款活动。不过,接受援助的银行需要递交关于向小企业融资的报告。

  促进中小企业发展成为加快经济复苏步伐的关键,因为美国就业市场好转取决于中小企业,股息、资本利得和所得税的增长也都不同程度地依赖于中小企业。拥有成功的家庭企业从来都是美国人的梦想,家庭经营的小企业是建立中产阶级社区的基础,小企业也一直被看成是美国国家形象的重要组成部分。事实上,在美国小企业约占企业总数的99.7%,占所有企业收入的40%,小企业就业人数占总就业人数的60%,新增加的就业机会有2/3由中小企业创造。更为重要的是,小企业有很强的创新能力,美国有70%以上的创新发明是在小企业实现的,小企业的人均发明创造是大企业的两倍。因而前总统里根把小企业比喻为美国经济制度的心脏与灵魂。

  美联储主席伯南克表示,美国监管机构和银行必须继续努力,加大对小企业的放贷力度以创造就业。他表示,让稳健的小型企业获得贷款对促进就业和经济复苏至关重要。银行和监管机构需要找到方法,保障小型企业获得所需贷款。

  奥巴马认识到,中小企业是美国经济的基石,重振中小企业是摆脱危机的重要环节。因而他把支持小企业发展作为其反危机经济刺激计划的重要组成部分,致力于推动实施以减税为重点的一系列政策,促进中小企业发展,减轻就业压力。与此同时,积极推动发展的新能源产业也为中小企业创造了增长空间,相关的政策正在催生并壮大很多从事新能源的中小企业。

  政府对中小企业采取持续深入的扶持政策,将进一步坚定中小企业业主的信心,从而推动美国中小企业向活跃的方向发展,使就业形势得到改善,经济得到真正复苏。

  日本: “职人气质”造就隐形冠军

  “职人气质”是理解日本中小企业的一个关键词汇。日本的中小企业家多为工人出身,每位企业家都可看作一个工匠,他们也乐于用“职人气质”形容自己独特的精神世界。

  日语里的“职人气质”,起码包含了三层含义:第一层含义是精益求精。众所周知,改进产品质量,把合格率从60%提升到99%所耗费的时间与精力,与把合格率从99%提升到99.99%所耗费的时间与精力,几乎完全相同。在客户的要求或市场的驱动下,实现前一种提升并不困难。然而要实现后一种提升、追求极度的品质,却必须有赖源自内心的动力。多数日本中小企业家正是在“职人气质”的驱动下,为了增加小数点后9的位数而精益求精、孜孜奋斗。

  第二层含义是每个中小企业家都以掌握高超的技艺为荣。这些人就好像古代的工匠,把产品看成一件件凝聚心血的作品。他们最为关注的不是商业上的得失,而是这些作品的品质达到什么层面,以及自身掌握的技术和工艺进入到什么境界。在日本中小企业家群体里,弥漫着一种以熟能生巧、技艺提升为荣的风气。

  第三层含义是除了中小企业家本人以外,上下游的客户、身边的同侪、商品的最终消费者,都对产品的质量有独立而严格的评估标准。这些惺惺相惜的同行、识货的买家,鼓励着中小企业在技术和工艺上不断突破。

  要感受日本中小企业家身上的“职人气质”,看他们每天挂在嘴上的那些口头禅就可以略晓一二。日本企业家们最爱提到的词语,则是现场、改善、技能、熟练等,质朴而低调。

  在日本,中小企业一般置身于一条被称作“下包制”的产业链上。上游的企业往往把每一种零部件仅交给一两家值得信赖的供应商去做,因此供应商的归属感很强,导致企业之间的交易关系极其稳定,上下游企业之间的合作可以长达数十年、跨越好几代企业领导人。而且,配套企业只为少数大企业服务,订单稳定,市场风险也小,便可专注于技术研发。日本的很多小企业数十年如一日,只生产一种产品,专攻一门技术,磨练一项工艺。在一个领域长时间的专注,使这些企业更容易成为各自领域中的佼佼者。

  产业链的形态特征最终导致了日本国内市场上独特的竞争结构。在日本市场上,中小企业常常通力合作,共同辅佐少数大企业的发展。因为参与竞争的企业较少,每个企业都把竞争的重点放在品质、款式、服务等价格之外的环节上,因此造就了“日本制造”目前在全球的地位。

  另外,在以中产阶级为主体的日本市场上,消费者对于高质量商品的需求远远超过了廉价商品。生产质次价低产品的中小企业,必然失去生存的土壤。生产出百万分之一克齿轮的树研工业株式会社老板曾这样讲述自己企业的市场定位:“中小企业在价格上、生产规模以及产品门类上都竞争不过大企业。所以我们公司绝对不生产技术含量低、有可能卷入价格战的产品。”

  韩国:破解中小企业融资难题

  和中国一样,韩国的中小企业为数众多。资料显示:中小企业约占韩国企业总数的95%,提供80%的就业岗位,是韩国经济及社会稳定的坚实根基。同样地,韩国的中小企业在创业、成长、发展的过程中,也被“融资难、人才难、研发难、销路难”等问题困扰。

  韩国中小企业所面临的问题,其实与中国很相似。但是,韩国在扶持中小企业发展方面,也创造出了全新的模式。

  据了解,在过去经济高速发展时期,韩国的中小企业主要承包着大企业的外包业务,并在保护政策下取得了发展,这和早期中国中小企业的发展轨迹不谋而合。在上世纪80年代中期,一批批的中小企业正是通过与国有企业间的联营或承包,直接获得了市场的准入、人才、技术和品牌,积累了发展的原始资本。

  根据这种迅速变化的全球经营环境,韩国的中小企业面临着如何强化国际竞争力、走出国内市场的问题。为此,韩国政府改变了单边扶植政策,将政策转换为中小企业之间的竞争与合作,“通过竞争与合作,使得韩国的中小企业具有活力。”韩国中小企业厅海外市场课事务官朴都淳表示。

  “这是一种民官携手,共同推进建立的机制,特别是加大民间机构的参与力度,充分发挥它们的资源和能力,使中小企业通过市场调节功能自主地提高自身的竞争力,不断发展。同时,政府为了不影响民间机构的能力和自律性,不采取直接干涉的方式,而是扮演着支持者和合作者的角色。”韩国中小企业厅厅长洪锡禹做如此解释。

  例如中小企业在成长阶段遇到的最大难题就是融资难问题。所以,政府通过与民间金融机构的合作,对中小企业,尤其是技术能力优秀的中小企业加大了融资支持度。

  据洪锡禹介绍,韩国政府为了促进民间金融机构的“技术融资”,于2006年开始强化民间的技术评价能力,设计并普及企业的技术评价模型。截至2008年7月,已有3000亿韩元来自民间金融机构的资金,以民间技术评价机构的评估报告为基础,向技术创新型企业进行了投资。

  “今后,我们计划通过更尖端的技术评价模式,不断扩大民间金融机构的技术融资。”洪锡禹指出,目前韩国还计划引入共同融资(Co-Finance)制度,即韩国中小企业振兴公团(具有评价事业可行性能力的中小企业政策金融机构)以信用的方式提供政策性资金贷款,而民间银行(具有财务评价能力)提供对等的资金支持,实现通过多样的民官合作强化对中小企业的融资支持。

【 手机看新闻 】 【 新浪财经吧 】

分享到:
留言板电话:4006900000
@nick:@words 含图片 含视频 含投票

新浪简介About Sina广告服务联系我们招聘信息网站律师SINA English会员注册产品答疑┊Copyright © 1996-2011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