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正文内容

中小企业:为什么受伤的总是我

http://www.sina.com.cn  2011年06月15日 17:21  《中国商界》杂志

  文/潘静波

  我国99%以上的企业为中小企业,这些企业的健康持续快速发展,对转方式、调结构、保民生意义重大。为此,要从根本上改善中小企业生存状况,需要政府、企业、市场三者形成合力,共同完成这一战略目标。即政府搭台、企业唱戏、市场引导。就政府部门而言,需不断完善中小企业服务体系,帮助整合提升,并逐步改善中小企业发展环境。

  为遏制通胀,中国再次要求银行拿出更多存款准备金,这是去年11月以来第8次上调存款准备金率,尽管鲜有迹象表明此举可抑制物价,但外界则担心这会进一步剥夺艰难挣扎的小企业获得资本的能力。

  江浙一带的中小企业高呼”很受伤”, 融资难、原料上涨、人民币升值、民工荒……业内人士称,中小企业正在面临着一次成本压力危机,或将有一部分企业半停产或停产。如果价格的恶性竞争扩大,政策的叠加效应显现,中小房企将快速退出市场。届时,地方财政更加吃紧,同时失业压力将接踵而至。

  据《文汇报》报道:今年以来,持续调控的货币政策累积效应开始逐步显现。记者也注意到,连续上调存款准备金率和控制全年信贷额度,使商业银行贷款额度紧张,众多企业和个人纷纷寻求民间借贷资金,从而导致民间借贷利率普遍上浮,近期甚至出现100%的高额年息。

  中小企业较多的苏浙和广东地区民间借贷市场,由于银行资金收紧,今年以来民间借贷市场异常火爆,甚至出现10%的高额月息。广州一家投资公司工作人员向记者透露,如果是拿抵押物作担保贷款,贷款月利率为2.6%至2.8%。若无抵押贷款,月利率为7%至10%。

  中国是以信贷银行为主体的金融体系,信贷银行的资产占整个中国金融资产的80%左右。从回避风险的角度来看,嫌贫爱富,求大弃小是银行的本能,而融资渠道狭窄又让中小企业融资只有“华山一条路”。正规贷款无门,高利贷必然肆虐。因此,通常中小企业就面临“缺血”的问题,在紧缩政策的实施中,则会成为首当其冲的受害者。

  不借钱开不动机器,借了钱却还不起利息。行业管制和壁垒,又导致民营企业不能把有限的资金用在有效益的地方。关张便成为不得已的选择。

  不难看出,国家在调控物价上的这一举措,的确让中小企业伤的不轻。更为重要的是,稍微梳理一下国家近几年出台的一些重要的经济法律法规或者相关政策,中小企业的需求和利益似乎都成了被遗忘的角落、甚或是每次都有可能拨一层皮。

  中小企业痛心疾首,为什么每次受伤的总是我?

  劳动合同法:堆高人力成本

  新劳动法的实施似乎更让中小企业心情沉重,因为中小企业多年来的发展依靠的就是低廉的人力成本。廉价劳动力时代的终结,对一个还不够严谨的行业及大量不够正规的企业来讲,意味着不质变就死亡。因此,从长期来看劳动法的颁布对企业有利,但是短期给企业特别是中小企业带来了一系列的困难和问题,在实际执行过程中有待进一步完善。

  劳动合同法经过一段时间的执行,一些深层次的问题陆续地暴露出来:企业和员工对法律的有关条款理解上存在较大差异,企业管理难度增加,员工工作积极性下降,企业效率受到影响。劳动合同法对稳定各种各类劳动合同关系,保障企业长远发展有利,但是劳动合同法在总体上对企业实施宽进严出,对员工实施宽进宽出,实施之后,不少民营企业面临一系列的矛盾和困难。

  全国工商联研究室主任陈永杰表示,劳动合同法制定主要是针对有一定规模相对成型的中型企业,而中国560多万的中小企业,他们的平均规模只有12人,对于这些企业采取严格的合同和工资制度是不可能的。

  我国现在的中小型企业,绝大多数是一些从事生产服务或消费服务的企业,一方面他们的规模较小、经营业务和收入不稳定,需要依靠延长服务时间、提供更加周到的服务来赢得客户;另一方面,他们的业务常常是上班时间不多但不能关门,下班时间比较忙。他们在客观上需要采取灵活的用工制度和工资制度。但新的劳动合同法并没有考虑中小型企业的这种实际情况。这使大多数中小型企业处于两难境地,要么严格按照新劳动合同法执行,这样不但成本会上升,而且营业时间也不能和过去那样灵活安排;要么关门,给社会增加失业。

  为此,陈永杰建议,根据企业特点有序地推行劳动合同制度,对小企业和个体户的季节性和临时性的雇工分类推行比较灵活简明的合同制度。

  过去中小型企业用工成本低,一个重要的原因是用工灵活且不缴纳保险费用或缴纳较少的保险费用,并且支付相对较高的工资。现在情况也发生了很大变化。以中关村科技园的中小企业为例,在去年这些企业的绝大多数其员工工资是分两部分发放的,工资的一半或三分之一打在工资卡上,并按照这个基数为员工缴纳社会保险,其余工资用现金发放。但这种做法现在行不通了。

  但执行新《劳动合同法》之后,这些人的高工资不但不能降低,还要按照高工资缴纳税金、支付50%左右”五险一金”。由于将相对比较高的工资写入到了劳动合同之中,企业也需要如实缴纳社会保险金。由此而使中小企业的人工成本增加30%左右(以5000元工资为例,过去保险按照2000元缴纳,现在需要按照5000元如实缴纳,也就是要多缴纳3000元工资的保险,也就是要多缴纳1500元)。这使那些人工成本占企业总成本较高的企业如软件等高新技术企业和纺织业、服务业等企业的总成本增长较多。这些企业人工成本增加所带来的经营困难,很难在短期内消化,将会逐渐通过企业倒闭突出显示出来。

  和国有单位相比,中小型企业对于相同素质的劳动者,现在不但要支付比国有单位更高的工资,而且要支付同样比例的保险费用,这使中小型企业的人工成本不但不低于国有单位,而且还高于国有单位。执行新的劳动合同法后,中小型企业的低成本优势也已消失了。

  汇率变动:出口受阻

  2005年7月中国银行宣布放弃人民币盯住美元的汇率机制,实施以市场供求为基础、参考一篮子货币进行调节、有管理的浮动汇率制度。由此形成更富弹性的人民币汇率机制,这对我国企业尤其是中小企业产生了深远的影响。目前,中小企业在我国对外贸易中占有很重要的地位。然而,由于中小企业利润低,手头外汇资金短缺,在汇率避险中被一些经济学家称为“弱势群体”。

  人民币升值步伐的突然加快,让不少从事出口加工贸易的中小企业压力陡增。民生证券的首席经济学家滕泰教授在2010年指出:“未来5年,美元兑人民币的汇率有望达到1∶5。”令人没有想到的是,此话在第二年便马上得到验证。统计显示,自2011年以来,人民币对美元已累计升值1.97%,其中4月份以来的升值速度更是显著加快,现已突破至6.5以下,并呈持续升高的趋势。

  据调研,大多数中小企业订单比去年有所增加,但利润明显下降。由于效益下降,甚至有一些中小企业老板把企业作为融资平台,挪用信贷资金去炒房或搞房地产开发。分析人士认为,如果美元汇率持续走低、人民币进一步升值,在以低端制造业为主的外贸大省浙江,或将有大量中小企业关门歇业。

  通过分析出口成交形势,多数企业并不敢轻言乐观,甚至部分企业出现”推单现象”。”汇率不断变化,我们一些大订单都不敢签了。”义乌一家生产小礼品的企业负责人说,今年虽然订单量比去年有所增加,但汇率问题仍然让他有些纠结。

  温州市五金商会秘书长李国荣表示,对于人民币的快速升值,企业的应对措施与其规模有关系,大企业会有具体预案,而小企业则很被动,只能”随行就市”。

  随着人民币对美元升值频率加快,一些中小企业感受到前所未有的生存压力。外贸订单从接单到交货付款的周期一般为2~5个月,而汇率变化是最敏感因素。以一个100万美元订单为例,如果签合同时美元兑人民币汇率1∶6.8,交货时为1∶6.6,利润将减少20万人民币。而这笔订单原先的总利润,也只有30余万人民币。而受人民币升值的影响,企业生产、经营成本也进一步提高。

  浙江奥康集团副总裁徐晓杰提供的一份数据称,以出厂价15美元的普通女鞋为例,从2006年到2008年,原料价格从10.05美元涨到10.85美元,劳动力成本从2.23美元涨到3.3美元,水电及物流成本从0.18美元涨到0.23美元。扣除其他综合费用,只剩0.32美元利润。就算出口单价升至16.2美元,这双鞋的毛利润却从1.1美元下降到0.7美元。再加上人民币持续升值减利0.29美元,出口退税减利0.3美元,一双鞋的税前利润,从2006年的1.2美元降到2008年的0.21美元。

  据中央财经大学银行业研究中心的调研结果,大约57%的中小型出口企业税后利润率在5%以内,如果人民币累计升值3%~5%,这部分企业就将处于微利及亏损状态。央行货币政策委员会委员李稻葵(微博 专栏)表示,人民币汇率仅是中国经济结构调整的工具,中国将减少对外需的依赖,并提升内需对经济发展的支持力度。李稻葵说,未来若干年,针对中国等新兴经济体的贸易保护主义将会不断上升,针对人民币的货币压力将会不断出现。

  不仅如此,出口退税政策的调整,也使大量中小外贸企业面临被淘汰的危险,与他们艰难度日的,还有大大小小的面向海外市场的工厂。专家们认为,如果政府不推出资金、税收等帮助企业转型的配套政策,仅仅凭借”两高一资”行业的内资中小企业的资金、技术和人才,很难渡过出口政策紧缩的难关。

  每当国家采取”压出口”的措施,一些靠出口维生的中小企业就觉得无法理解和接受:那些在政府号召和鼓励下建立起来的企业,应该怎么办?由于长期对外贸的管制和外贸行业的人才要求,中国存在大量的专业外贸公司。他们接受国外客户的订单,然后从中国工厂采购产品,从中赚取差价和出口退税。大部分时候,这些公司的规模并不大,十几个人就能完成每个月上百万美元的出口额。对出口退税调整最敏感的,就是这些外贸公司。

  出口退税调整方案出台前,政府相关部门会搜集相关的信息发给企业参考。但只有国有大型企业才能进入政府的视线,而中小企业、尤其是民营中小企业,在政策频繁调整的年代一起步就处于劣势。外贸公司对出口退税的关注远远大过生产企业。因为在利润微薄的行业,这很有可能是他们全部的利润。同时,对于已签的合同,因为退税变动造成的损失只能由外贸公司自己来承担。

  由于外贸公司不直接从事生产,他们只能通过对外提价和压低工厂报价,去抵消增加的成本。而对于自营出口的中小企业来说,他们的境况虽然好于外贸公司,但是仍然不容乐观。

  “4万亿计划”:变相挤压空间

  2009年,伴随愈演愈烈的国际金融危机对世界经济的严重冲击,中国经济开始陷入一种四面楚歌的困境。面对危机四伏的现状,政府制定出台了十大措施以及两年4万亿元的刺激经济方案,而这一切逐渐拉开了中国有史以来最大规模投资建设的序幕。

  4万亿元投资决策出台后,“蛋糕”如何分切成为社会关注的焦点。虽然, 4万亿元经济刺激计划和陆续出台的十大产业调整和振兴规划给中国企业带来了信心。然而作为支撑中国经济发展繁荣的基石,中小企业似乎成为被政策遗忘的角落。

  尽管民间对4万亿元的投资计划普遍表示期待,但是还是常会听到有企业主谈及经济刺激计划如“雾里看花,水中之月”,对于这样前所未有的经济刺激“组合拳”以及4万亿元的效力和分配,还是有些迷茫。4万亿的刺激计划和产业规划大多数都给了国有大中型企业,而中小企业、民营企业在这一轮的政策当中很少享受到实惠。

  对此,多位经济学家表示,财政扩张刺激经济“只能救命,不能健身”,在特殊的时期采取特殊的方式是可以理解也有必要的,但是如果将盘活中国经济寄望于频繁的、大剂量的“强心剂”,那么根本问题最终还是难以得到解决。

  现在,面对金融危机和银行“惜贷、收贷”的双重压力,不少中小企业感到如过寒冬。企业主们表示,银行扮演的角色更多的是“锦上添花“,而非“雪中送炭”。在经济形势一片大好的情况下,银行往往主动上门给企业“送贷款”。而在形势紧张的时候则转为“紧收钱袋”。一位企业家直言不讳地说:“目前中小企业和银行的关系比较微妙,企业处于明显的劣势,这让企业的信心很受挫。在这样的关头,我们希望银行可以跟我们共渡难关。”

  “从金融机构的设置来看,目前我国的金融机构服务对象基本以大企业为主,缺乏专门为中小企业服务的政策性银行。商业银行的稳健性原则与中小企业的高风险特点并存,必然会产生一些矛盾。”中国银行金融专家谭雅玲向本刊记者解释说。

  相关经济专家也表示,由于许多中小企业信用程度低、经营变数多决定了信用风险比较高。一些企业将贷款资金作为自有资金使用,短贷长用的现象也比大型企业更为突出。银行一旦给这些企业发放贷款,贷款本金就很难如约偿还;发生在中小企业的不良贷款率,明显高于大型企业也是中小企业遭遇贷款难的关键因素。

  “但是,不同的时期要有相应的应对策略。中小企业往往嗅觉灵敏,掉头很快,是活跃经济氛围的重要力量。如果不从根本上破解中小企业贷款难的问题,那么这个老大难将会是长期困扰民营经济发展的瓶颈。”在亚洲开发银行工作过的汤敏(微博 专栏)不太认同这种说法。

  政府方面对于中小企业在国家投资计划中的“缺位”并不否认。陕西省政府研究室在谈论陕西省中小企业发展存在的主要问题时就曾指出,“中央4万亿投资计划中小企业基本享受不到,而中小企业发展专项基金、县域工业化发展专项资金、中小企业贷款风险补偿基金以及中小企业融资担保贴息等扶持政策虽然起到了关键作用,但对企业的发展需求来说,数量仍然不足。”

  准备金率上调、劳动合同法颁布、汇率变动等一系列国家政策的出台,本应是有效地推动行业的发展,但事实却并不尽如人意。当前政府对经济进行宏观调控,实际上并不能帮助中小企业解决实践中的问题。因为当经济过热,政府实行紧缩的货币政策的时候,首先受损的是中小企业或者是民营企业,而当经济过冷、速度过低的时候,政府实行积极的财政政策,首先受益的是大型企业,是国有企业。因此,随着国家的宏观调控,企业就会出现分化,按照这种方式调控,一方面大企业国有企业会越来越壮大,另外一方面中小企业和民营企业就会越来越受到压力,所以这种宏观调控的结果是令人担心的,在宏观调控方面需要作一些反思。

  我国99%以上的企业为中小企业,这些企业的健康持续快速发展,对转方式、调结构、保民生意义重大。为此,要从根本上改善中小企业生存状况,需要政府、企业、市场三者形成合力,共同完成这一战略目标。即政府搭台、企业唱戏、市场引导。就政府部门而言,需不断完善中小企业服务体系,帮助整合提升,并逐步改善中小企业发展环境。

  中国的中小企业伤不起。更何况一伤再伤!

  (作者单位为浙江金融职业学院)

【 手机看新闻 】 【 新浪财经吧 】

分享到:
留言板电话:4006900000
@nick:@words 含图片 含视频 含投票

新浪简介About Sina广告服务联系我们招聘信息网站律师SINA English会员注册产品答疑┊Copyright © 1996-2011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