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正文内容

日本地震对我国经济的影响

http://www.sina.com.cn  2011年05月11日 15:50  《当代金融家》

  The Effects of Japanese Earthquake on Our Country's Economy

  文 /罗 宁 张蓓懿

  日本作为全球第三大经济体,“3·11”地震对全球经济的产业链及国际贸易产生了一定负面影响,国际大宗商品市场受到冲击明显,但从中长期看其综合影响偏向正面。虽然未来灾后重建将给日本经济带来一定的提振效应,但公共财政的恶化和货币政策的流动性陷阱也可能给实体经济恢复造成较大的负面影响。与此同时,虽然灾后重建派生的庞大需求有利于相关经济体经济复苏与增长,但对资金产生的大量需求,也可能导致日本抛售海外资产,冲击全球金融市场。

  2011年3月11日,日本宫城县以东太平洋海域发生里氏9.0级强震,为日本有记录以来震级最高的一次。地震及其引发的强烈海啸,导致日本大量企业停产,道路港口受损,旅游业遭受冲击,直接损失严重。高盛预计日本地震造成的直接总损失可能高达16万亿日元,并导致日本2011年的国内生产总值(GDP)增幅减少近3个百分点。

  对全球经济金融的影响分析

  (一)日本地震对全球贸易产生深远影响

  作为全球第三大经济体,日本“3·11”地震势必对全球贸易产生深远的影响。

  其一,短期内地震将抑制日本进出口进而影响全球贸易,中长期日本进口将受灾后需求的强力支撑而逐步恢复。中国、美国和韩国分列日本前三大出口贸易伙伴,占日本出口总额的19.4%、15.4%和8.1%;中国、美国和澳大利亚为日本前三大进口贸易伙伴,分别占日本进口总额的22.1%、9.7%和6.5%。从短期来看,地震引起的大量企业停产及道路港口受损将导致日本部分进出口贸易暂时中断,进而影响全球贸易;但从中长期来看,地震导致的国内生产线停滞、对食物和救灾物品的旺盛需求以及灾后重建开工将使日本进口受到需求的强力支撑而逐步恢复,这将使中国、美国等经济体从中受益。

  其二,地震将使日本在产业链中暂时缺位,对全球产业链的正常运转产生一定负面影响。日本是全球最重要的工业制造国之一,在全球产业链中占据重要地位。从日本的主要出口商品构成看,机电产品和运输设备是日本最主要出口商品,在出口中的占比高达36.6%和22.9%。“3·11”地震导致的日本钢铁、汽车、芯片等暂时停止生产,将严重影响分布在全球的相关产业的生产。由于全球产业链的暂时缺失一环,日本生产的中断直接影响到相关国家企业的正常运转,有些企业甚至会被迫中断生产。

  (二)大宗商品市场受到冲击明显,但中长期影响偏向正面

  从原油方面看,震后避险情绪和日本炼油产能下降对原油价格形成下跌压力。作为世界第三大原油消费国,日本炼油能力大幅下降将使原油价格短期承压,加之震后市场避险情绪上升,2011年3月11日,纽约商业期货交易所(NYMEX)原油期货收盘价较前一交易日下跌2.25%;此后连续下跌至15日的97.1美元/桶,累计跌幅达5.6%。但从中长期看,“3·11”地震对原油需求的综合影响是正面的,未来原油价格仍获支撑。伴随日本震后重建,其对原油的需求增加将缓慢上升;核电设施的维修、测试和完成重新商业运行需要时间,原油对于核电在现有的发电设施中具有明显替代作用,将从需求面上支撑油价。

  从黄金方面看,日本“3·11”地震刺激市场短期避险需求升温,推动金价小幅上扬。日本地震、欧元区债务问题以及中东与北非局势的动荡令投资者避险意识提高,2011年3月11日,市场避险资金涌入推动黄金价格迅速止跌回升,国际黄金现货当天收盘升至1417.45美元/盎司,较上日上涨0.4%;3月14日(周一)继续高开高走,日间曾一度摸高至1432.68美元/盎司,两交易日累计涨幅超1%。但受黄金高位回调的需要及国际油价连续下跌影响,此后金价总体呈小幅下跌走势。

  从铁矿石方面看,震后日本需求低迷进一步抑制全球铁矿石价格。“3·11”地震以来的一周,亚洲地区铁矿石现货价格持续下跌至147美元/吨,跌幅约为3.4%。震后日本暂停炼钢和购买铁矿石将更多的铁矿石和钢铁供应推向了全球市场。震前日本进口的工业原材料有价格下跌的压力,这在大宗商品期货价格上已经反映出来,而日本进口的必需消费品和出口的产品有涨价的动力,总体上呈现下游产品涨价,上游产品价格下跌,这将对全球消费品价格存在短期不利影响,而亚洲、南美洲和欧洲的钢铁企业可能受益于更便宜的价格和更丰富的供应。

  (三)地震加剧金融市场波动,日元呈短期走强态势

  受日本“3·11”地震引发的市场恐慌和避险情绪影响,全球主要股市经历大幅下跌,相关企业债波动明显。从股票市场看,2011年3月14日,日经225指数跳空低开,收盘下跌6.18%;3月15日,由于对日本地震的恐慌升级及对日本核泄漏恐惧升温,日经225指数重挫10.55%。恐慌情绪迅速蔓延,全球主要股市普遍大幅下跌,美国道琼斯工业平均指数从3月11日到16日,累计下跌3.1%;标准普尔500指数累计下跌2.95%。从债券市场看,日本国债和金融机构债受地震影响不显著,东京电力公司等部分直接受到地震冲击企业的企业债券变动较为明显,东京电力公司因核电厂受损严重,其信用利差大幅展宽90bps,其他公司如丰田汽车因工厂停产,其信用利差展宽约15bps。

  震后日元波动剧烈,贬值后呈短期走强态势。震后恐慌情绪主导市场,2011年3月11日,市场交易以抛售为主,引发日元贬值,美元兑日元一度上探至83.3日元/美元;随后,由于市场预期灾后重建资金将回流日本,同时“3·11”强震也促使日本保险商抛售海外资产,将资金转向国内以支付赔偿。在本土资金回流的推动下,日元大幅走高,16日收盘于77.47日元/美元,17日亚洲市场早盘日元对美元更是一度急升至76.51日元/美元,达“二战”以来最高水平。但是,我们认为日元长期不具备升值基础。3月18日,七国集团(G7)发表联合声明干预外汇市场,使日元对美元汇率有所下降,超买势头趋缓;同日日本央行坚定表示将推行强有力的宽松货币政策,截至21日,日本央行宣布的注资额度已经高达51.8万亿日元。受地震对日本经济的拖累,以及日本继续推行量化宽松政策影响,预计中期日元仍将维持贬值格局。

  灾后重建展望:机遇与挑战

  (一)日本:“破而后立”还是“深陷泥潭”

  1995年初日本神户大地震爆发后,政府主导下的灾后重建使日本实现了“破而后立”,推动经济快速增长。1995年第二季度和第三季度,日本公共投资增长分别达到14.2%和28.4%,助推日本经济在地震爆发后的两个季度分别实现了3.2%和3.9%的增幅。虽然目前日本经济受“3·11”地震的实际影响程度还有待进一步确认,但对未来灾后重建给日本经济带来的提振效应保持乐观情绪的金融机构与投资者不在少数。野村证券指出,来自政府、保险、私企、个人等多领域的资金将投入到重建过程中,这将创造就业,地震中受到重创的能源、建筑领域会得到极大提振。近期,摩根大通虽然下调了对日本2011年第一季度和第二季度GDP增幅的预期值至1.7%和0.5%后,却将第三季度和第四季度GDP增幅分别从2.5%和2.0%上调至4.0%和2.5%。

  但值得注意的是,日本政府高额的财政赤字始终是人们共同的忧虑。据日本财务省2011年2月10日发布的统计数据,截至2010年12月底,日本政府债务余额已高达919万亿日元,人均债务负担已增至721万日元;同时预计在2011年4月1日开始的财年中,政府债务还将增长5.8%,达到创纪录的997.7万亿日元,占GDP的比例达到230%。国际货币基金组织(IMF)近期预测,日本公共债务相对于GDP的比例到2012年和2016年将分别达到232%和277%,居发达国家之首,日本政府实施扩张性财政政策面临的风险不断加大。2011年1月,标普已将日本长期主权信用评级从AA下调至AA-,随后穆迪也对日本政府公共债务的负担能力表示担忧,调降了对日本主权债的评级。

  综合以上分析,我们认为,虽然日本经济受“3·11”地震影响严重,但未来灾后重建将给日本经济带来较为明显的提振效应,日本经济实现“破而后立”,摆脱“失去的二十年”概率较大。灾害救助导致的未来公共财政的恶化和货币政策的流动性陷阱的确会给实体经济恢复造成一定的负面影响,但目前来看,其影响程度相对有限。

  (二)全球:“救灾提振”还是“余震波及”

  1995年日本神户地震后,灾后重建使日本进口在GDP中占比约上升了2%,从进口产品贡献度看,机械类产品占比约为40%、燃料和制成品占比约为30%,食品占比约为5%,在不同程度上刺激了全球主要经济体经济增长。“3·11”地震发生后,美国、中国等主要经济体都向日本捐赠了大量的救援物质,但仍需日本进一步增加进口相关产品,以保障救援及灾后重建的需要。据Wind资讯统计,2010年日本核电站在全部发电总量中占比31%左右,在本次地震中日本核电站关闭以及核泄漏威胁影响下,未来短期内日本发电可能将使用更多其他燃料,国际煤炭、天然气等能源价格会有较大上升,相关能源产品出口经济体将因此受益。

  灾后重建将对资金产生大量需求,可能导致日本抛售海外资产,冲击全球金融市场。日本一直以来推行“藏汇于民”政策,积极推动向“民间储备国”转型,官方储备资产在日本对外资产总额中的占比不足20%。地震发生后,日本居民、银行、企业及其他投资者可能会将持有的大量外汇资产抛售,以弥补停产或其他灾害造成的损失以及满足灾后重建的资金需求。境外资金大幅回流,将进一步加剧全球外汇市场波动,引发投资者投机日本市场或者押注日元升值,导致外汇市场不确定性攀升。日本居民、银行、企业及其他投资者在抛售海外资产的同时,也可能加剧其他经济体资本市场波动,导致其融资成本被动提升。

  此外,日本“3·11”地震引发的核泄漏事故加剧全球对核安全的担忧,过去受切尔诺贝利核污染影响最大的欧洲地区更是爆发了大规模的反核游行。随着日本核泄漏威胁持续升级,欧盟决定对境内147座核电站实行“压力测试”,德国甚至已经暂停该国的7座核电站运行。而近年积极发展核电建设的印度政府,表示将重新审查现有的核能发展计划。随着日本灾后重建中核电发展暂时受限,可能将引发全球对传统能源需求大幅增长,原油、煤炭及天然气等能源价格在中期或将持续攀升,新兴市场通胀风险也将进一步加大。

  对中日双边贸易投资的影响

  (一)日本地震对中日双边贸易影响有限

  总体来看,日本“3·11”地震对中国经济贸易影响有限。日本是中国的第三大贸易经济体,也是中国贸易逆差主要来源。但由于中国进出口最大的国家和地区仍然是美国和欧洲,且日本在中国进出口中的比重持续下降,日本地震对中国经济的影响将集中于与贸易相关的几个行业,对中国经济贸易整体影响有限。

  从出口方面看,短期内日本“3·11”地震对我国出口影响不大。2010年,我国对日本出口总额为1210.6亿美元,同比增长23.7%,占我国出口总值7.8%,并且我国的贸易出口国主要为欧洲地区和美国,地震对我国出口不会造成很大影响。但从长期来看,震后重建将对我国消费品和建筑类商品出口起到拉动作用。随着日本灾后重建重建工作的启动,其内需将随之扩大,将更多地进口我国的产品尤其是日用消费品和建筑用水泥、钢材、建材等。

  从进口方面看,日本“3·11”地震将在短期内造成我国商品进口减少。2010年,我国从日本进口额为1767.1亿美元,同比增长35%,占我国进口总值12.7%。在2010年中国从日本的进口商品结构排名中,机电产品占43.9%、贱金属及制品占11.5%、运输设备占10.3%、化工产品占8.3%、光学及钟表和医疗设备占6.6%、塑料和橡胶占6.5%。总体来看,地震将在短期内减少我国对机电产品和汽车等产品的进口,对相关产业产生一定影响。

  值得注意的是,地震引起的对日贸易逆差的减少或将加大人民币升值压力。地震后中国从日本的进口或大幅下滑,而灾后重建将使日本对中国产品的进口需求扩大,因此地震可能在一定程度上加大中国贸易顺差局面,进而加大人民币升值压力。

  (二)日本地震对中日双边投资有利有弊

  日本“3·11”地震将不可避免地造成我国外商直接投资(FDI)减少,但预计整体影响有限。日本灾后重建需大量资金,日本在中国的部分投资可能出现撤资现象,进而将不可避免地造成我国FDI减少,也将对部分日资企业及涉日企业的经营带来一定影响,但整体影响有限。一方面,2010年日本对中国投资为42.42亿美元,在对华投资前十经济体中位居第四,占中国实际使用外资金额的4.33%。比较而言,日本对中国的投资占比并不大,即使日本因地震减少对华投资,其对中国FDI的影响也有限。另一方面,从长期来看,地震后日本可能会把部分产业和工厂外移,因此中国可能将承接部分日本企业的外迁,进而部分抵消地震引起的FDI减少。

  与此同时,日本震后重建或将降低中资企业赴日投资门槛,进而增加中国对日投资。2009年,经中国商务部批准或备案,中国在日本的非金融类对外直接投资额为1.6亿美元,仅为同期在美国非金融类对外直接投资额的25.8%;中国公司在日本完成承包工程营业额1.8亿美元,仅为同期在美国承包工程营业额的21%,中国在日本投资额历来较少,而日本震后重建或将降低中资企业赴日投资门槛,进而增加中国对日投资额,并为中资企业的海外业务拓展带来机遇。

  对中资银行的启示及策略建议

  (一)中资银行在日分支机构受地震灾害影响较小,未来还将继续接受考验

  日本“3·11”地震发生后,中资银行在日分支机构立即采取紧急应对措施,总体受灾害影响较小。目前,日本地震灾难的负面影响尚未消除,未来走向还有较大不确定性,中资银行在日分支机构还将继续接受考验。随着地震救助及灾后重建的逐步展开,中日双边贸易、投资均可能出现新变化,也会相应对金融服务提出新的需求。中资银行在日分支机构应进一步提高贸易金融服务水平,拓宽服务渠道,在日本地震灾后重建中发挥积极的作用。

  此外,日本“3·11”地震对全球产业链造成较大冲击,我国钢材企业以及其他有关企业可能面临新的机遇,中资银行境外分行也应抓住契机,进一步加强与境内分行的合作,充分发挥身处国际金融市场的信息优势、产品优势和本地化优势,与境内分行共同构建对跨境客户上下游产业链和交易链全面覆盖的贸易金融服务体系。

  (二)日本地震警示国别风险,中资银行应加大研究力度,逐步建立国别风险管理制度与应急处理机制

  近年来,不断扩张的海外经营版图对中资银行国别风险管理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需要进一步加大对国别风险的研究力度,除需继续重视和关注经济金融风险外,还需要重视和关注灾害和政治等风险,逐步建立全面和完善的国别风险管理制度与应急处理机制,以保障中资银行国际化发展战略的稳步推进。

  (作者单位为中国工商银行城市金融研究所)

【 手机看新闻 】 【 新浪财经吧 】

分享到:
留言板电话:4006900000

@nick:@words 含图片 含视频 含投票

新浪简介About Sina广告服务联系我们招聘信息网站律师SINA English会员注册产品答疑┊Copyright © 1996-2011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