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正文内容

下个10年中关村如何驱动中国

http://www.sina.com.cn  2011年04月11日 16:15  《中关村》

  文  本刊记者 马文良 程桔华

  说起中关村,人们很容易想起中国科学城、电子一条街和IT产业的摇篮!这三张面孔分别代表了攀登科学高峰的智慧、市场经济的活力和追赶世界的雄心!经过30年发展,作为中国自主创新的“火车头”,中关村再一次成为世界的焦点。

  2009年3月,在全球金融危机的寒流中,国务院批复同意中关村科技园区建设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用世界眼光给中关村定位:建设具有全球影响力的科技创新中心。“支持中关村建设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是党中央、国务院高瞻远瞩、审时度势作出的重大战略决策。”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北京市委书记刘淇说,“中关村将率先实现创新驱动,为北京在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走在全国最前面提供重要支撑。”

  好消息接踵而至,2010年的最后一天,首都创新资源平台正式成立。国务院原则同意中关村进一步深化先行先试改革,从2011年初起实施“1+6”系列政策措施。这个“1”,就是中关村科技创新和产业化促进中心,也就是首都创新资源平台;“6”,是指中关村深化先行先试改革的6条政策:推进科技成果处置和收益权改革;开展完善股权激励个人所得税政策试点;研究制订股权激励试点方案审批细则;原则同意在中关村开展科研项目及经费管理改革试点;在中关村代办股份报价转让试点工作基础上,加快推进全国场外交易市场建设;在中关村先行开展完善高新技术企业认定试点。

  在批复“1+6”系列政策措施不久,国务院对中关村未来的发展又作出指示:同意《中关村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发展规划纲要(2011-2020年)》。《规划纲要》赋予了中关村重要的战略地位,即示范区要秉承“面向世界、辐射全国、创新示范、引领未来”的宗旨,坚持“深化改革先行区、开放创新引领区、高端要素聚合区、创新创业集聚地、战略产业策源地”的战略定位,力争用10年时间,建成具有全球影响力的科技创新中心和高技术产业基地,到2020年,中关村自主创新示范区总收入将达到10万亿元。

  胡锦涛总书记在中关村调研时也曾指出:“中关村的发展,关键是要整合好资源、搭建好平台。”在贯彻落实国务院关于中关村“1+6”政策和规划纲要的动员大会上,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国务委员刘延东说:“这次国务院批复《规划纲要》,并同意在中关村先行先试鼓励科技创新的有关政策措施,体现了中央对中关村加快发展在建设创新型国家中更好发挥示范引领作用的殷切希望。”

  国务院的这几次批复,无疑将镌刻于中关村的历史。

  而实际上,中关村的历史可以追溯至1980年。那一年,从中科院物理所走出来的陈春先、纪世瀛、崔文栋等7名科研人员创办了中国第一家民营企业——北京等离子体学会先进技术发展服务部,从此敲开了中关村发展的大门。

  尔后的几年,中关村陆续出现了以四通、信通、京海、科海为代表的科技企业集群,逐步形成了“中关村电子一条街”。柳传志、段永基、王文京(微博 专栏)、刘迎建、魏新等一大批企业家脱颖而出。由此,一段影响中国科技进程的新革命拉开了帷幕。

  而自国务院批复中关村成为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2年来,中关村科技园区成绩斐然,开展了股权激励、重大科技专项经费列支间接费用、科技金融、政府采购等先行先试政策“组合拳”,取得显著成效,有效激发了科研院所、高等院校和企业的创新活力。

  深入开展股权激励试点。目前,中关村已有350家单位参加试点,其中中央属单位146家,市属单位204家;深化科技金融改革创新试点。中关村股份代办报价转让试点已挂牌和通过备案企业总数达到81家。中关村上市公司总数目前已达177家,IPO融资总额超过1600亿元,其中2010年新增上市公司39家,创历史新高,32家公司在境内创业板上市,初步形成“中关村板块”。中关村创业投资案例和投资金额均占全国的1/3左右;开展重大科技专项经费列支间接费用试点;支持新型产业组织和民营科技企业承担国家重大科技项目。由中关村高校、院所和企业承接的国家科技重大专项项目达968个,承担了国家科技重大专项中的大部分核心任务。

  不仅如此,中关村开展深化政府采购自主创新产品试点也取得突破,北京市和军队有关单位已分11批采购了中关村自主创新产品99亿元,军队采购超过7.3亿元,有效推动了企业自主创新;实施工商管理及社会组织管理改革试点,并发布《中关村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条例》,为示范区的创新发展进一步提供了法制保障。

  在《国务院关于加快培育和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决定》确定的7个战略性新兴产业领域,特别是在一些重点领域中,中关村都取得了突破,发挥了策源地和示范引领作用。而作为我国当之无愧的科学高地,先后有50多项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在中关村开花结果,1/3左右的国家“863”项目、“973”项目及近千项国家科技重大专项在此突破登顶。它们的背后,是中关村核心区32所高等院校、206个科研院所、67个国家重点实验室、55个国家工程中心或工程技术中心的智力集聚,是全国四成两院院士和数万科研人员的殚精竭虑。

  中关村无疑也是我国高速发展的产业高地。20年间,中关村的经济总量增长了900倍;2010年,中关村实现总收入1.5万亿元,同比增长20%,约占全国高新区的1/6。目前,中关村拥有高新技术企业近2万家,2010年收入过亿元的有1360家,比2009年增加107家。技术合同成交额1579.5万亿元,同比增长27.8%,占全国的40.4%,80%输出到北京以外地区。物联网、移动通信、清洁技术、生物医药、新能源……正逐步成为中关村的增长极,其产业联盟66项产业标准,成为重要国际标准。

  世界正在聚焦中关村,而中关村也承担着从“中国制造”到“中国创造”跨越式发展的历史使命。作为距离世界最近的地方,中关村正为未来描绘蓝图。我们对中关村的未来充满期待,因为这里从来不缺乏奇迹的诞生。至于下一个10年的走向,且听我们注目这片活力之地的建设者们如何说吧!

  “1+6”系列政策为中国企业“破冰”

  柳传志 (联想控股有限公司董事长、总裁)

  我们国家对科技创新,对高科技产业化的重要性的认识,至少不止20年了。然而,只能喊而不能做的原因之一,就是政出多门。高科技产业化是个系统工程,有若干个中央部委参加领导和管理,大方向一致是肯定的,而做出具体的政策细则是相当困难的。然而,支持创新的政策,保护知识产权的政策,只有一个大方向而没有一个具体的落实细则是解决不了问题的。

  当年,如果没有刘淇书记亲自抓的“三步一试”,用会议纪要来代替具体政策条款,解决了联想的股权改造问题,联想绝对不会有今天。但是,如果后来能把纪要变成政策细则,便于落实,那北京今天就绝不止一个联想。

  今天,终于有了中关村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建设,终于有了站在中央角度和权威制定的“1+6”政策,破冰之旅开始了。党中央、国务院高瞻远瞩,北京市领导狠抓落实,功垂千秋。这次,国家支持中关村的股权激励等政策,就是在新的阶段促进企业管理创新、激励科技人员的有效政策。政策实施细则的制定和加快实施,将使很多企业像联想一样受益。同样,研发费用降低后,提高职工教育经费列支比例等政策,将确实有助于鼓励企业加大研发投入,提高员工素质,从根本上帮助企业持续提升创新能力,应对创新带来的竞争和挑战。

  前不久,美国硅谷12个协会联合专门举办了一个讲演会和沟通会。我认为,我们中关村的“1+6”政策绝不弱于美国政府对硅谷、对高新技术企业的支持。问题是,我们还有别的差距,这些差距有的好解决,有的难解决。但只要我们一步步坚定不移地朝前走,不断改革,问题都是能解决的。

  “坚冰”已经打碎了,“破冰之旅”是大势所趋。中关村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不仅会为中国竖起旗帜,而且一定会为世界竖起旗帜。

  “1+6”系列政策为科技项目经费管理体制开路

  徐名文 (中国普天信息股份有限公司常务副总裁)

  2007年,具有百年发展历史的中国普天总部入驻中关村西区。作为中关村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首期“十百千”工程重点培育的五百亿元级大型企业之一,中国普天的发展,始终得到北京市委、市政府及有关部门的大力支持。

  2010年12月,中国普天同北京市政府进一步深化合作,投资建设中关村科学城“三网融合创新园”、“宽带集群创新园”两个项目,并在海淀区政府的支持下,在永丰开发区建设新能源电动车产业基地,积极推动国家战略性新兴产业在中关村地区高速发展。

  近年来,中国普天积极投入发展包括移动集群通信、数字电视、新能源电动汽车在内的国家战略性新兴产业,取得了显著进展。特别是在新能源电动汽车领域,中国普天研发成功全球首个纯电动轿车动力电池自动快换通用系统,创新动力系统运营商业模式,建设国内第一个电动汽车加电站联网运行和智能管理网络并投入示范运营。当前,我们正在北京加快建设新能源电动汽车研发和运营中心,积极推动北京市新能源电动车的快速运用和产业发展。

  此次国务院促使中关村自主创新示范区“1+6”先行先试政策的规划纲要,尤其是搭建首都创新资源平台,整合资源为企业服务,为中关村示范区内企业进一步创新发展注入了极大的动力和活力。中国普天将积极支持和贯彻落实,抓住这次科技项目经费管理体制改革的机遇,牵头组建产业技术联盟,联合有关企业和高校院所共同攻克关键核心技术;开展协同创新,积极参与在中关村地区开展的项目征集和招标;组织创新研发和产业化,争取纳入国家重点科技项目的支持,解决国家和北京市发展的重大需求,使企业获得更大发展。

  我们相信,在中关村“1+6”激励科技创新和产业化的政策,以及规划纲要的推动下,中国普天可以更好地发挥和利用产业基础优势,积聚高端人才和核心技术,推动产业优化升级,实现企业进一步做强做大;鼓励加大核心技术研发,搭建创新成果转化平台;发挥中央企业的影响力、带动力,开拓中关村国家自主创新开发区产业发展新空间,推动中关村创新区的先导和示范作用得到更充分、更有力的释放!

  中国普天将不断努力,承担起中央企业的责任,为中关村自主创新示范区更快地发展和未来10年规划目标的实现做出新的贡献!

  “1+6”系列政策为科技成果处置、收益权定调

  胡和平 (清华大学党委书记)

  清华大学坐落在中关村,长期以来得到了北京市政府的高度重视和大力支持。北京市一直是清华大学科技合作与成果转化的首选之地。特别是国务院同意建设中关村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以来,清华大学一方面积极参与中关村政策体系的建设,反映问题,献计献策;另一方面也加大了与北京市各级政府和企业的产、学、研合作意识,巩固提高已有的合作关系,进一步探索新的合作模式和渠道。

  北京清华工业开发研究院与中关村发展集团股份在股权投资层面深入合作,建立了重大科技成果转化的发现、筛选和产业化的创新长效机制。清华控股有限公司以北京为主体,整合清华科技产业资源,为首都经济社会发展做出了应有的贡献。

  清华科技园率先采用“孵化+投资”的发展模式,在搭建产学研合作平台、促进科技成果转化和孵化创业企业等方面开拓创新。目前,入驻清华科技园的北京企业已超过1000家。清华科技园已经发展成为目前世界上最大的大学科技园。此外,清华大学与北京市企业合作成立研发机构共34个,诞生一批具有世界领先水平的重大科技成果,并通过相关公司的产业化运作,获得了较好的经济和社会效益。

  这次国务院同意“1+6”系列先行先试政策改革的实施,必将为清华大学的发展注入新的活力。清华大学将全力支持首都创新资源平台的工作,认真学习贯彻“1+6”政策,特别是关于科技成果处置权和收益权改革的政策。清华大学将根据北京市十二五时期的发展规划和中关村示范区战略性新兴产业策源地的定位,积极支持中关村科学城的建设。在北京市的支持下,清华大学将探索建立新型产业技术研究院,完善政、产、学、研、用的创新模式,整合学校科技资源,发挥高端创新人才聚集的特点,集中力量加大高水平研发投入,努力攻克战略性新兴产业关键核心技术,建立研发和成果转化支撑平台,力争在信息、环保、生物医药、新材料、新能源、公共安全等几个较有优势学科领域的关键技术和产业化上实现突破。

  清华大学将进一步加强与北京市的合作,发挥大学在人才、科研、成果转化、科技企业孵化等方面的优势,更好地促进科技、经济相结合,服务区域经济发展。

  今年是清华大学的百年校庆,又是国务院同意“1+6”鼓励科技创新和产业化系列先行先试改革政策的实施之年,借此东风,清华大学将继续把中关村作为科技成果产业化的首选之地,力争在首都发展中做出更大的贡献。

  “1+6”系列政策为股权激励、分红权激励助威

  才让(钢铁研究总院党委书记)

  中关村人杰地灵,自1988年启动新园区建设以来,风生水起,开拓引领,一直是我国科技智力资源最密集、最具创新特色和活力的区域。经过20多年的探索与实践,中关村已经成为全国高新区发展的典范和旗帜。

  中关村“1+6”系列政策的推出和落实,为示范区做出了新的制度安排,为进一步整合示范区内高等院校、科研院所、高科技企业的创新资源创造了条件,极大地提高了示范区创新主体的积极性,为推动中关村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的快速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作为中关村示范区内的中央转制科技型企业和研究院的代表,中国钢研科技集团承继了国家级综合研发机构50多年的技术经验,拥有一支高水平的研发人才队伍,为我国国民经济和国防军用建设,以及钢铁工业的发展做出了历史性的杰出贡献。当前,中国钢研科技集团重点推进新材料、节能环保、新能源等战略性新兴产业技术与产品的研发,产生了新一代可循环钢铁流程技术、非晶带材制品、第三代汽车用钢等国际领先的科研成果。借力中关村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的有利条件,中国钢研科技集团将实现跨越式的发展。与园区内众多高科技企业、科研院所和高等院校一样,在示范区一系列推动创新、促进发展的政策颁布实施后,我们深受鼓舞,倍感振奋,对未来的发展更加充满信心、充满期盼。

  作为国务院国资委直属,由科研院所管制组建,又坐落在中关村示范区内的中央科技企业,中国钢研科技集团决心率先认真贯彻落实示范区的各项先行先试政策,积极参与首都创新资源平台工作,踊跃参与贯彻落实股权激励和分红权激励实施细则试点政策,探索中央转制科技企业研发与资产管理和创新激励的新模式。中国钢研科技集团也将继续加大科技成果转化的投入,提高自主创新能力,科技动员研发与转化科技成果的积极性,大力促进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发展,为中关村未来的宏伟目标和规划的实现而不懈努力。

  蓝图绘就,巨龙起航。我们坚信在党中央和国务院的正确领导下,在北京市委、市政府的直接组织下,中关村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一定会借势给力,拔地腾飞!我们憧憬宏伟目标实现的那一天,也要为这一天的早日到来而埋头耕耘,奋斗不止。

  创新和共赢:微软与中关村共成长

  张亚勤 (微软全球资深副总裁、微软亚太研发集团主席)

  微软与中关村的渊源最早可以追溯到1992年,当时微软在中关村设立了中国首个代表处。随后在1998年,微软又在希格玛大厦成立了微软中国研究院(微软亚洲研究院的前身)。之后,微软研发团队在希格玛大厦不断发展壮大,直到成为今天的微软亚太研发集团——可以说,微软和中关村见证了彼此近20年的发展。而下一个10年,微软将与中关村更“紧密”地联系在一起。微软将成为中关村的永久居民——今年5月,位于中关村核心地带的微软亚太研发集团总部大楼,将正式投入使用。

  前不久,国务院批复了《中关村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发展规划纲要》,力争用10年时间建成具有全球影响力的科技创新中心和高技术产业基地,到2020年示范区总收入将达到10万亿。中关村园区在考虑如何驱动中国,而作为园区中的一家企业,微软则要考虑,如何在中关村的核心地带,继续发挥对中关村及中国软件产业的辐射效应。

  令我们自豪的是,历时3年建成的微软亚太研发集团总部大楼已经投入使用,这意味着微软在中国的整个研发体系,将能继续见证、参与和影响到中关村未来的发展,并践行“在中国创新、为中国创新”的长期承诺。

  与中关村未来的宏大目标相对应,微软在未来10年最关心的主要有两件事:一是,能否拿出改变世界的基础研究成果或关键性技术产品;二是,如何与中国的产业伙伴继续一起成长。

  当前,全球IT产业正在云计算、自然用户界面和移动互联网三大领域经历着深刻的变革,作为微软在美国以外设立的规模最大、职能最全面的研发机构,微软亚太研发集团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机遇和不容忽视的挑战,我们在创新方面的努力及由此而来的成果将直接影响到微软能否在未来10年继续保持领先地位。另一方面,微软地处世界上最具活力与潜力的市场和创新园区,因此整个示范园区的政策环境、产业环境及人才环境,都是我们实现关键创新的重要前提。因此,创新和共赢将是未来10年里,微软与中关村的共同关键词。

  借此,我想重申微软对中关村的承诺和信心:

  一,以全新的总部为基地,我们的团队将进一步提升创新效率,加速孵化可有力支持微软下一代重量级产品(如Azure、Bing、Office、Windows、Windows Phone、Xbox等)的技术,同时着重探索和开发出针对中国市场特定需求的产品和解决方案,并希望根植中关村这一中国IT产业中枢,更快地推进对新兴产品、新兴市场的开拓,从而为公司、为用户创造更大的价值。

  二,新总部的启用有利于我们不断提升与中国IT产业伙伴的合作规模,使合作广度和深度实现质的飞跃。一直以来,微软亚太研发集团都致力于从战略投资、人才培养、技术合作、软件外包等层面推动中国IT和通信产业的健康、可持续发展——2006-2011年,微软将向中国境内企业提供累计3.46亿美元的软件技术支持、软件开发和软件测试服务订单,其中仅2009年7月-2010年6月,微软就提供了1.62亿美元的软件开发外包订单。截至2010年6月底,微软完成了55.3亿美元的硬件产品出口订单。我们希望在今后5-10年里持续强化这些合作关系,在确立和扩大微软在中国市场的竞争优势的同时,帮助我们的合作伙伴积蓄实力(特别是研发能力和行业解决方案能力),进而走向世界。

  三,基于新总部良好的创新环境,我们将继续为中国、为亚太地区培养可持续对IT产业发挥有益影响的人才、团队和领袖。过去受场地的制约,我们在招募和培养人才时受到一定影响。而此后,我们的研发人才数量和质量都会快速增长。我们也将继续携手政府、教育界和产业界,通过“长城计划”、高校联合实验室等方式,为中国培养优秀人才。

  未来,我对微软亚太研发集团、中关村产业园和中国IT产业的前景充满信心,我们将努力成为中国的创新引擎——让我们携手攀上更高峻的创新峰峦,让“中国智造”的旗帜高高飘扬。

  信息服务商的大好时机

  刘迎建 (汉王科技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

  到2020年,中关村地区企业总收入将达到10万亿元人民币,那时的中关村,将拥有世界级的IT产业集群,成为国际一流的科技创新中心和高技术产业基地。而汉王科技也将牢牢抓住向信息服务商过渡的大好时机。

  近年来,我国数字出版业呈现出持续、高速增长的发展态势。暨南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的研究报告显示:2007年,我国数字出版业的整体收入为362.42亿元,比2006年增长70.15%;2008年整体收入为530亿元,比2007年增长46.42%;2009年整体收入超过750亿元,比2008年增长41.51%,并首次超过传统出版业。

  数字出版业后来居上,很大程度上得益于电纸书的诞生。随着数字出版在出版行业所占比重逐渐提高,书、报、刊数字出版内容的供给能力也将不断增强,数字出版内容承接市场的扩容也是必然。而作为承接书、报、刊数字出版内容的主要形式之一,电纸书市场发展的契机正源于此。

  同时,Kindle和iPad所构建的打通整个数字出版产业链,实现“内容平台+终端设备”二者完美对接的成功模式,让书、报、刊产业数字出版盈利模式浮出水面。从消费者习惯来看,对于电纸书及其他手持终端产品的硬件要求已经逐步降低,关注产品的使用体验、包含内容、实用性价比等“软件”方面成为焦点。

  正是因为认同亚马逊的模式,未来汉王科技将会把主要精力投入到“汉王书城”这一内容平台的打造上,希望能从一家卖终端、卖软件的公司,向卖服务的公司转型。

  虽然汉王科技已经抢占WIFI及3G网络功能的先机,但是在电纸书中最大的应用不是网络层面,而还是要回归到内容资源层面。电纸书通过WIFI或是3G接入网络的目的是为了下载图书而不是上网,用户购买电子阅读器的目的是为了阅读图书资源,电纸书的各项功能都是服务于内容阅读的。数字出版时代,发行平台将成为产业链的中心,也是投资价值最大化的核心所在。

  未来3年,汉王科技将由产品型公司转型为数字出版服务型公司,要建立数字平台专家形象。说白了,我们已经不是一个科技公司,未来我们是一个综合性服务公司。汉王科技将呈现出两大业务架构,也可以叫“两驾马车”。一驾是电纸书终端硬件业务,一驾是数字出版平台商业务。

  而接下来,汉王科技的工作重点聚焦三个方面:第一,在继续完善电纸书各项功能的基础上,推出新型产品;第二,逐步整合数字出版内容资源,探索数字出版信息服务的商业模式;第三,利用平台具备的电子商务功能,营销整合众多出版社内容资源的可行性。

  在此次中国数字化变革中,汉王科技将走在世界最前列。

  中关村:中国的创新引擎

  纪世瀛 (北京企业管理学院校长、北京民营科技实业家协会名誉会长)

  中关村在中国的未来发展史上将具有十分重要的特殊战略地位。

  读完国务院批复的《中关村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发展规划纲要》,我感到从未有过的兴奋和鼓舞。此前,没有哪个文件如此高瞻远瞩、深刻、明确地道出中关村的本质和内涵。我认为,《规划纲要》的批复将宣告中关村那段仅以GDP为目标的历史行将结束,中关村将回到真正属于她的特殊战略高地。

  如果把改革开放、复兴中华比作一场战争,中关村就应当是一支特种部队,她绝不等同于全国数百个开发区那种普通作战部队。“重点突破、引领未来、先行先试、自主创新”始终是中关村的历史使命。       

  《规划纲要》首先肯定了中关村在率先探索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改革方向、大力培育创新型市场主体方面取得的一系列重大突破。《规划纲要》明确指出,示范区要秉承“面向世界、辐射全国、创新示范、引领未来”的宗旨,坚持“深化改革先行区、开放创新引领区、高端要素聚合区、创新创业集聚地、战略产业策源地”的战略定位,坚持“需求拉动、机制创新、重点突破、开放合作”的原则,促进科技、教育、经济有机结合,推动激励自主创新政策的先行先试,率先实现创新发展。《规划纲要》还强调,示范区要充分发挥引领、示范作用,力争用10年时间,把中关村建成具有全球影响力的科技创新中心和高技术产业基地,成为“人文北京、科技北京、绿色北京”和创新型国家建设的重要引擎,为建设有中国特色的世界城市奠定基础。

  《规划纲要》始终贯穿一种十分强烈的中关村精神,这再一次证明创新的关键在于先行先试、勇于突破。文件从始至终围绕着“改革先行区”、“创新引领区”、“先行探索”、“破除制约”、“重点突破”、“重要引擎”、“引领未来”等关键命题反复论述,诠释了中关村在中国的未来发展史上具有十分重要的特殊战略地位。

  中关村将沿着“法无明文禁止不为过”、“鼓励冒险、允许失败、开拓创新”的道路大步迈入一个全新的历史阶段。中关村肩负起引领中国走创新发展道路的历史重任,这就是为什么国家会如此重视中关村的根本所在。

  关键在于集聚人才

  陈乃醒(中国社科院中小企业研究中心主任、著名经济学家)

  在我看来,如果要说中关村未来10年发展会遇到什么挑战,第一是人才,第二是人才,第三还是人才。可以说,中关村成功的关键在于集聚人才。

  未来的中关村首先应当执行好国务院赋予的先行先试、深化体制改革的重任,做到进出无障碍,投资无禁区,以形成国内外无以伦比的良好竞争环境,吸引大批的优秀人才。这就是说政府要营造市场经济的平台,吸引大批高素质的人才,再次演出威武雄壮的竞争大戏。其实,这样做也是实现中关村未来10年整体战略所必须的。

  对于集聚人才,有人可能在第一时间里想到的是科技人才。科技人才当然是必须的,但是仅科技人才还不足以描绘中关村的发展蓝图。根据国务院提出的“力争用10年时间建成具有全球影响力的科技创新中心和高技术产业基地”的要求,必须要有合理的人才结构。在这里,处于人才结构最高层次的应当是战略家(甚或思想家),其次是高级科技人才、企业家和精通各项业务的管理人员,还要有技术精湛的一线操作工人。中间层次的好理解,难的在两头。高层次的人才应当通过成立民间的中关村发展战略研究院、所来吸引,并引入竞争机制。对于技术工人,一要队伍稳定,二要强化培训。稳定是培训的前提,培训是稳定的内容,二者相辅相成。千万不要忽视这一环节,再好的技术和产品都必须经过他们的手来实现。日本和德国的产品为什么质量好且生产效率高?其原因之一就是有稳定的、责任心强和技术熟练的工人,有的甚至是某种行业的工人世家。

  仅此还不够,中关村的发展还要吸引大批有抱负的人才,还要形成齐全、方便、高质量的市场服务系统。特别是金融、销售、信息、研究与生产,以及生活服务等,也要像引进研究和生产机构一样,进出自由,且同样应当进行先改先试。例如,美国纳斯达克股票市场就成就了一大批硅谷企业。由此,我想到,是否可以设立中关村银行?不单独设立股票市场,是否可以搞柜台交易?

  以上各项,基本上都属于硬件部分,至于形成为民造福,报效国家,崇尚竞争,容忍失败,互相学习和帮助,善于联合并开展专业化协作等文化氛围,就需要长期的努力了。

  中关村能够不负众望,大展宏图,必须要有新时代的钱学森、邓稼先、王选等式的英雄群体。

  对话王德禄

  《中关村》:“1+6”政策中提到的“1”,是指搭建首都创新资源平台。在这个平台上包含哪些内容?如何驱动中关村的跨越式发展?

  王德禄:这个平台的关键就是要通过体制机制改革和政策的先行先试,聚集核心技术研发、产业组织者、风险投资、天使投资等高端创新创业要素,把中关村科教智力资源优势完完全全地发挥出来,和中关村的创业激情充分碰撞,让创新创业更加活跃,促进中关村原创性新兴产业的快速发展,并起到对全国高新区和高新技术产业的示范引领作用。

  这个平台重点要做这么几件事:第一是推动重大科技成果产业化,国家发展改革委、科技部等中央部门有关司局,中央企业,部分科研机构、高等院校和北京市有关部门形成联合小组,研究审定项目的确定、资金支持、选址和产业布局等重大问题;第二是科技金融的大力推动,大力开展针对金融机构的制度创新、产品创新、服务创新,推动股权投资聚集和发展;第三是吸引和聚集高端领军人才,吸引国际一流人才团队和科研机构来中关村;最后就是政策的先行先试,要加快推进股权激励试点、间接经费列支、场外市场、高新技术企业认定等政策的落实。

  另外,我认为这个平台应该搭得再高点,要成为国家级的创新平台,应该由国务院牵头,有副总理和国务委员进这个班子,把它当成我国“十二五”时期经济结构调整和发展方式转变的战略任务来抓。

  《中关村》:如何解读这6条新政的创新点与作用?

  王德禄:总的说来,“1+6”系列新政策试点对于进一步优化中关村创新创业环境将起到积极作用,应该说是中关村发展新的重大里程碑。但我认为试点政策整体还不够给力,创新性还需加大。我重点说以下几条:

  第一,关于科技成果处置权改革试点。这是很大的进步和突破,将大大改善产、学、研合作的环境。但我觉得还不够,比照美国《拜杜法案》和《国家技术转移与促进法》,我们还差得很远,他们对科技成果拥有完全的处置权和收益权。

  第二,关于高企认定新办法。2008年新出的高新技术企业认定,标准明显提高,更加注重引导企业的研发行为,更加鼓励企业增强自主创新能力。但我觉得核心技术知识产权独占许可的标准太高(5年以上),评价指标体系中,专家主观评分占比高达40%,难以客观反映企业创新能力。

  第三,关于股权激励试点。这是中关村示范区要示范的核心,最终的目标是要达到“创业者有其股”,而且激励的重点应该是那些把企业从小做到大的那部分创业者。目前,中央单位股权激励试点方案审批已经开始,但还缺乏审批实施细则,审批主体不够明确,审批责任不清。此外,审批程序复杂,周期过长。

  第四,关于科研经费分配管理体制改革。现在主要的问题就是企业牵头联合科研机构、高等院校承担科技计划项目的数量不多,科研经费向企业倾斜不足,不利于企业自主创新能力的提升、科技成果转化和产业化。改革的目的就是为了建立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产学研相结合的科研经费分配机制。主要的着力点应该放在加大对产业化项目的支持上,扩大科研经费使用自主权,探索分阶段拨付和后补助等新的支持方式。

  我觉得还差一条最关键的政策,就是有关天使投资的。中关村每年诞生3000多家企业,其创新创业活跃程度并不逊色于硅谷,但中关村的天使投资无论是从质量还是广度上都大大逊色于硅谷。因此,我认为要加紧研究制定针对天使投资的税收激励政策,补全天使投资这块中关村自主创新的最后一张拼图。

  《中关村》:媒体关注的是到2020年,中关村的总收入达到10万亿元,这个目标的制定是否合理?如何实现?

  王德禄:10万亿元,不过是中关村发展愿景的具体体现。我认为这个目标的制定要着眼于国家战略发展诉求,其实现的关键在于破解制约我国高科技产业化的制度局限,创新产业组织模式。

  当前,中关村集聚了全球最为密集、丰富的科教智力资源,以及高端的人才、资本、技术等产业发展要素。更重要的是示范区建设已经上升为国家自主创新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引领我国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因此跨越式的发展目标是必须和可以实现的。

  所以,我认为如果中关村能通过体制机制创新,激发创新主体活力,形成“创新驱动、内生增长”的发展模式,涌现一大批怀有 “改变世界梦想”的创业者和原创性的新兴产业,那10万亿不仅不在话下,反而显得过于保守。反过来说,如果持续出现大幅度“国进民退”的现象,压制创业,民营经济陷入危机的话,中关村2020年总收入5万亿的目标也难以实现。

  (王德禄,长城企业战略研究所所长、著名战略咨询专家)

  对话赵弘

  《中关村》:6条新政中提到将完善高新技术企业认证的办法,请问这对企业来讲有什么意义?

  赵弘:2008年,我国实施新的国家高新技术企业认定办法,界定了高新技术划分的范围和高新技术企业认定的条件,对高新技术企业的研究开发活动提出了更高要求。比如,年研究开发经费支出占年销售额的5%以上等硬性条件、具有自主知识产权一票否决条件等,对于科技型中小企业特别是处于创业期的中小企业而言,大大提升了认定难度。

  在中关村先行开展完善高新技术企业认定试点,这意味着中关村可以探索突破先行的一刀切式的高新技术企业认定标准,实行阶梯型的认定标准。适当降低科技型中小企业的认定门槛,能够促进更多科技型中小企业进入国家高新技术企业的行列,享受相关的政策,从而推动企业实力积累和自主创新能力提升。

  《中关村》:您认为国家为什么如此重视中关村的发展?

  赵弘:加快中关村发展是提升我国国际地位的需要。1997年亚洲金融危机把中国推到了亚洲前沿,2008年爆发的全球金融危机把中国推到了世界的前沿。无论承认与否,中国已经是成长中的大国,世界的焦点;无论愿意与否,中国在世界发展中将承担更多的责任和义务。中国分摊的联合国会费上涨,在应对全球气候变化中承担的责任日益增多等,都证明了这一点。中国要成为一个大国、强国,必须要有强劲的科技支撑。在专利数量、世界知名品牌数量、世界知名跨国公司数量等方面,我国与发达国家相比依然相距甚远。随着第四次科技浪潮的到来,中国需要拿出最精锐的力量参与国际竞争,缩小与发达国家的差距,甚至在一些领域实现超越。中关村作为代表中国科技发展水平的最精锐的“先锋部队”,建设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提升我国自主创新科技能力是历史赋予中关村的使命,也表明了中国有决心在全球竞争中占据更重要的地位。

  加快中关村发展是引领我国转变发展方式的需要。随着全球经济发展和产业演进,全球发展面临的资源环境压力越来越大,传统的资源和要素驱动型经济发展模式面临新的挑战。中国在经历连续多年的高速增长后,进一步发展也受到严重的能源、资源和环境制约,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迫在眉睫。中关村最大的特色和优势就是创新,在全球金融危机中,中关村凭借强劲的创新能力显示了较强的抗冲击性。世界发展史表明,每一次大的全球性危机往往伴随着重大技术突破和新兴产业的兴起。未来发展中,中关村要立足创新积累,加强特色创新体系建设,积极探索创新驱动发展模式,突破前沿技术,培育战略性新兴产业,推进产业优化转型升级,进而对全国范围内自主创新能力提升和发展方式转变产生积极引领和示范作用。

  加快中关村发展是抢占新一轮竞争制高点的需要。当今世界,科技经济一体化趋势不断加快,全球范围内的创新竞争日趋激烈,世界各国都加强了创新部署。中关村作为我国创新资源最密集、创新能力最强劲的区域,在全球关注和支持创新的背景下,国务院批复中关村建设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用意很明显,就是要将中关村打造成为中国科技发展的引领者和面向世界的科技窗口。

  《中关村》:您认为中关村目前的优势及未来的着力点在哪?

  赵弘:中关村的发展面临着创新积累丰厚、关注度提升、政策先行、资源倾斜等一系列优势,同时也面临着来自世界各国家、地区、园区的创新资源争夺和创新竞争压力。我认为,中关村未来的发展着力点有四:

  一是在体制机制创新方面有重大建树。借助首都创新资源平台,进一步集成整合各方创新资源,继续探索在税收政策、股权激励、科技与资本对接、高新技术企业认定等方面的政策突破;二是在自主创新能力提升方面有重大突破,狠抓原始创新和关键核心技术创新,推动经济结构和产业形态的重大变革;三是在核心产业做大做强方面有重大跨越,瞄准国际前沿技术和产业发展趋势,把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作为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和做大做强的突破口;四是在空间资源整合方面有重大手笔。加快推进“一区多园”空间拓展,构建“两带——两城——多点支撑”的发展格局。

  中关村科学城打造高效运作的央地创新合作平台,未来科技城要建成具有国际影响力的中国本土企业技术创新和成果转化基地,北部高新技术产业带和南部战略性新兴产业带,打造跨行政区的高端产业功能区。同时,要加强各区县同类或相关特色产业聚集区的协同部署,重点打造移动通信、数字电视、软件与信息服务等一批特色产业基地。

  (赵弘,北京市社会科学院院长助理、中关村创新发展研究院院长、研究员、北京市政府顾问)

【 手机看新闻 】 【 新浪财经吧 】

  

分享到:
留言板电话:4006900000

@nick:@words 含图片 含视频 含投票

新浪简介About Sina广告服务联系我们招聘信息网站律师SINA English会员注册产品答疑┊Copyright © 1996-2011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