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正文内容

环球企业家:苏司兰的中国墙

  全球第四大风机制造商在华进退维谷不是个例,外资厂商对中国市场剧烈变化的多次漠视需要好好反思了

  文  《环球企业家》记者 王思远

  若要找一个行业来证明跨国公司在华的式微和中国公司的崛起,风电行业恐怕是最合适的例子。在中国晋级全球最大风电市场的短短5年内,跨国公司市场份额由75%下降到10%,取而代之的正是中国本土企业。

  而这一此消彼长的趋势或正迎来一个标志性的事件—全球第四大风机制造商苏司兰有意退出中国市场。从去年底开始,苏司兰退出传闻不断,消息源遍及其客户、合作伙伴和其内部人士。《环球企业家》亦获知,在今年二三月份,曾有知名投行向中国最好的3家风机制造商之一兜售苏司兰在天津的风机总装厂。

  苏司兰(中国)向《环球企业家》否认了这一消息。但正如与苏司兰有股权关系的瑞能北方风电设备有限公司运营总监杨丽霞对《环球企业家》所言,他们“还在坚持,但总在不同方面透露出一些要走的迹象。”

  根据中国风电协会的最新统计,苏司兰在2010年中国市场排名下降至15名,在中国的市场份额仅占1.8%,不到领头羊华锐风电的十分之一。

  与很多外资风电企业一样,在2006年刚进入中国时,苏司兰对这个广袤市场信心满满,在未卖出一台风机时,就在天津投资6000万美元建了产能为60万千瓦的叶片厂和总装厂。一位苏司兰离职高层透露,选择天津这一临海港,苏司兰是想布局中国的同时亦使其成为全球出口的制造基地。到2008年,苏司兰高峰期曾占有中国10%的份额。

  短短两三年内,苏司兰就由当初的志在必得沦落到进退维谷境地—中国市场的急剧扩容并未成为苏司兰的增长机会,这也是所有外资风机制造商的隐痛。

  水土不服

  苏司兰进入中国的第一年,华锐风电第一台样机刚下线,金风亦在进行技术路线的转型,尚不具备后来称雄中国市场的实力。苏司兰面对的主要竞争对手是维斯塔斯和歌美萨等传统跨国风电巨头。

  彼时,苏司兰的产品给人以“简单皮实”的深刻印象。其选用的定速风机技术路线结构简单,易上手,且风机运行稳定。而同时并存的变频和直驱两种技术路线,则因变频器的增加,故障率较高,风机运行难度也更大。尽管苏司兰的定速风机利用风速时段比后二者少,但其售价比维斯塔斯等其他外资风机低,又比国产风机故障少,很容易在中国市场拿到订单。

  不过,随着中国70%国产化率政策在2007年推出,十多家国内风机企业迅速进入这一市场。他们大多来自于传统火电设备、重工领域,有着很好的技术积累,又具备极强的模仿能力。典型代表是依托大连重工的华锐风电,现在已拥有中国23%的市场份额,成为中国第一、全球第三大风机制造商。

  在这一过程中,变频技术逐渐成熟,随着故障率的下降,其利用风速时段高的优势凸显,逐渐拥有了80%以上的份额。但苏司兰对这一变化显得异常迟钝。直到2010年,苏司兰才准备开始推出变频技术。“之前的那个老外CEO过于自信,自认为带着先进技术来到中国,但现在看那是有先天缺陷的技术。”一位接近苏司兰决策层的人士说。

  与此一脉相承的是,苏司兰在风机单机规模上也出现了误判。在印度市场还停留在1MW以下规模时,1.5MW这种大型风电机组就已成为中国主流机型,而业内一线企业积极研发的都是3MW、5MW等更大容量机型和海上风电机组。但苏司兰风机最大容量也仅为2.1MW,而且不涉足海上风电。

  在内部人士看来,苏司兰的迟钝与其决策层对中国市场估计不足有关。“中国用了两三年就走过国外十几年的历程,而我们还是按照过去的经验来做事。这种情况下,怎么谈发展,生存都很难了。”这种对中国市场的隔阂在2010年达到高潮。在这一年里,苏司兰中国区CEO一职竟然一直空缺。

  祸不单行,苏司兰的全球战略亦在此时受挫。苏司兰起家于印度,一度占据当地超过七成的市场。2007年,其以13亿美元竞购德国第三大风机制造商Repower的绝对控股权,跻身全球第四大风机制造商行列,但随后整合却极为不顺。先是受制于德国保护政策,未能完全获取对方的核心技术,即使在中国市场Repower也一直以杨丽霞所在的北方风电这一合资公司开展业务,并未纳入苏司兰版图。

  内忧外患之下,苏司兰在中国的“不适应”在所难免。不过,苏司兰在中国的发展历程多少也是整个外资风机制造企业的缩影,他们在中国都遇到了几道无形的墙。

  第一道墙是苏司兰式的反应迟钝。在外资风电普遍以度电成本(每发一度电的成本)这一成熟市场的标准制定产品策略,不愿上马大规模风机时,却忽略了中国风电开发商对“跑马圈地”的强烈需求;当中国政府决定试水海上风电时,外资企业对这一尝试不感兴趣;而在东北、新疆等一些风况不好的风区,他们也不能像本土企业那样“按需定制”。

  第二道墙是高价格。在早期,外资风企还能以高质量作为高价格的对冲,但低价的中国风机在质量上也没有出现致命性问题,小毛病则可通过售后运维团队解决。而随着中国企业的市场占有率提高,一线企业的质量与跨国公司距离也在不断缩小。

  而最后一个考验,或许才是外资企业经常挂在嘴边的中国政府对国内企业的政策支持和本地关 系。

  2010年底,苏司兰中国区终于迎来了一个更懂中国的CEO—香港人何耀祖。尽管还未能使苏司兰摆脱困境,但何开始与国内风电运营商洽谈合作,计划利用苏司兰在全球的资源,帮助国内运营商开拓海外市场。这位香港人显然更懂得中国,在国内风机市场增速放缓之际,风电运营商正试图拓展其全球版图。

  “现在看起来,外资也没放弃,寻找一种方式就是合资,西门子和上海电气,GE和哈电都是。”中国风电协会副秘书长施鹏飞对《环球企业家》说。施认为外资风机制造商应该更好地把质量优势发挥出来,再利用中国制造的优势把成本降低,合资或是一个现实的选择。

【 手机看新闻 】 【 新浪财经吧 】

  

分享到:
留言板电话:4006900000

@nick:@words 含图片 含视频 含投票

新浪简介About Sina广告服务联系我们招聘信息网站律师SINA English会员注册产品答疑┊Copyright © 1996-2011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