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浪财经 > 管理 > 中国式慈善需不需要暴力 > 正文
2011年春节期间,陈光标(微博 专栏)的慈善档期排得很满,几乎可以拍成一部纪录片。但说起其中最引人关注的活动,还得是他在台湾的“感恩之旅”
文 | 本刊记者 张琼文
2011年春节期间,陈光标的慈善档期排得很满。春节的前后几天,他都是在飞机上过的。但陈光标对此却习以为常,一心忙于赶着春节送温暖。于是有人戏称,在媒体闪光灯的包围下,陈光标的春节行可以拍成一部名为“陈光标拜年”的纪录片。
招牌式的憨厚微笑,多年不变的西服套装,怀揣“红包”的出场秀,行色匆匆的身影——就是以这样一个大家早已熟知的形象,2011年1月23日,陈光标出现在南京,现场展示了用他联合众企业家募捐的1500万元砌成的“钱墙”;1月27日,他率领50多位大陆企业家辗转赴台慰问台风灾民;2月5日,他与“光标榜样爱心团”成员抵达乌鲁木齐、吐鲁番和喀什,资助贫困青年和劳模;2月17日,他现身重庆敬老院,并放言要到北上广敲锣打鼓发红包。
有人追随他,将他比作“最辛苦的施者”,有人讽刺他,认为他的行为是“做秀”,但他既不回击也不介意,坦然表示自己还要“秀”得更高调。
坎坷之旅
与过去一样,陈光标今年的台湾行,也是夹杂在外界或赞美或批评或愤怒的声音中开始的。而从始至终,这次行程都不算顺利。
1月25日晚,陈光标通过微博宣布,自己将赴台湾为遭受莫拉克台风之灾的同胞派发红包。为此,陈光标组织了两次慈善募捐,得到了近百位企业家的积极响应,而募集到的1.13亿人民币(折合新台币5亿元),将以一对一的形式发放到台湾灾民及困难户手中。
起初,陈光标以“商务活动”为名申请赴台,并通过了台湾当局的初步审批。为此,他一个月前专门赴台进行慈善事业交流及低碳环保产业调研,同时也为向台湾特困户发红包做前期准备。但是,在铺天盖地的媒体报道和高调的慈善言论之下,台湾当局起了戒心,开始进一步审视其赴台目的,导致陈光标被准许入台的时间一再延迟。
此外,台湾人素来以“富而好礼”自居。就在陈光标赴台前不久,台湾慈济慈善事业基金会(简称“慈济会”)刚刚到海南慰问过当地贫苦户。作为一家经验丰富、实力雄厚的慈善基金会,慈济会的援助触角遍及内地28个省市自治区。而反观内地,虽曾有姚明等明星赴台捐款,但企业家赴台做慈善的并不多。
自从陈光标通过中华两岸连锁协会联系赴台事宜之日起,这位喜欢“散财”的内地“财神爷”即将赴台的消息在台湾早已是尽人皆知。民众的反应也是不一而足:有人赞成当面捐助,有人不希望受捐被曝光,还有一些自称弱势群体的民众自发列队欢迎陈光标。更不妙的是,官方的质疑也没有停止。1月26日晚,陈光标搭乘的班机在桃园机场刚一落地,立即就引起了台湾绿营立委的抗议,称其为“伪善团”。其后,官方和民间,反对与支持,批评与赞扬……各种不同的态度和声音,便始终伴随着陈光标的台湾之行。
在此种种背景之下,陈光标的台湾之行变成“众矢之的”,也就不难理解了。
悲喜交加
陈光标的台湾“感恩之旅”参考了在内地的捐赠模式:他坚持当面发放,并将现金堆成“红包墙”。红包封面由他精心设计,正面写着“天寒地冻人心暖、中华民族一家亲,冬天里的一把火”,他本人则在这面墙前或微笑,或挥手示意。
1月27日,陈光标到达访台第一站台北,他随身携带着5万和1万元的两种红包,随时散发给沿路求助的人。一路上,先后有一位低收入户的老妇人和一位抱着6岁女儿的年轻父亲跪求,并成功讨到红包,由此引发了“拦路讨红包”的连锁反应。第二天,陈光标沿路散财的照片便出现在台湾各电视节目和报纸头条。
台湾一些地方政府和慈善组织也给陈光标提供了支持。在台北,陈光标通过台北议员李新的安排,以及大安、文山区的里长名册,确定了贫户的名单,向500个低收入户各发1万元红包;在南投县,县府通过台妇女联合会南投县分会审核受赠对象,确定边缘户、单亲家庭和孤苦无依老人等300人。
在台期间,陈光标还谋划着在台设立分公司,并选好了一块背海靠山之地,准备投资一座大厦,命名为“黄埔大厦”。随后,在台中梧栖签下了新台币1亿元的生机食品采购合同,并承诺将每年百分之六十利润捐助给台湾民众。
还有一些陈光标在台湾的小片段广为流传。1月30日,他和其他大陆企业家在台北宴请500家贫困户,和贫困户、残障人士围坐一桌,并笑咪咪地主动展示了自己绣有“德富财茂”的大陆产西装牌子。他还曾在邓丽君墓前数度鞠躬、哽咽落泪,在路旁秀单车技,在少林寺前打拳……
2月1日当陈光标启程离台时,不少台湾民众专程前往答谢他,向他反赠红包,还有人为他送上围巾。佛光山星云法师特地托人转送给他《金刚经》,他如获至宝,临别时还不忘记说,会再次赴台。
但是,台湾也曾令陈光标“委屈落泪”。尽管受到了台湾南投、桃园等地贫困户的力挺,可在经济相对发达的新北等地,他却因“观感不佳”遭到拒绝。
入乡随俗
在台期间,陈光标承诺的5亿元新台币以各种方式捐出,还不包括他临时决定派发的几千万元红包,一些台湾民众开始相信陈光标捐款的“真金白银”。但他的行为却让台湾政商界有些坐立不安,有台湾企业家跳出来声称自己多年低调做慈善,只是不肯张扬;还有台湾的政府官员劝导陈光标“入乡随俗”。
相比台湾普遍信奉的“行善而不为人知”的慈善信条,陈光标的慈善方式确实有些令人“触目惊心”。在台湾,慈善是平等的民事主体之间出于自愿的相互帮助。因此,富人做慈善拒绝高调,政府救助也是转入金融机构账户,不直接发现金。
为了能“入乡随俗”,陈光标也积极配合。在参观台湾故宫时,陈光标一行特意佩戴了“低调之旅”的胸章,宣称不再沿路发红包;与台湾基金会的合作也不再选择一对一、当面捐赠的方式;在台北大礼堂的发红包活动中,他委托李新所属的“台湾乐活联盟”代为发放;在拜会南投县长李朝卿时,他只允诺捐出1500万元给财团法人良显堂社会福利基金会,作为少年家园建园基金。
近日,记者在陈光标北京的家中见到了从台湾归来不久的陈光标。他并没有表现出多少激动或“受挫感”,但不愿对台湾之行多作讨论,只是向记者展示了台湾官员的赠言,以及内地官方媒体的正面报道。他说自己刚刚研读完《金刚经》,还学会了目前流行的一个网络用语——“淡定”。言罢,这位相信“善有善报”的“慈善明星”便匆匆启程赶往下一站。
从陈光标式慈善中,中国慈善业界应该看到行业的危机,找到中国慈善的不足,才能不断地发展和进步
陈式慈善折射行业危机
文 | 刘选国
春节前夕,陈光标携5亿多台币现款赴台展开“感恩之旅”,在两岸掀起了又一波慈善热潮。尽管对此事的评价毁誉参半,但确实有更多国人因此认识了慈善,又相溶了两岸亲情,应该说是件大好事。
2008年以来,陈光标一直是中国慈善事业的“聚焦点”。2010年9月,他率先响应比尔·盖茨和巴菲特的慈善对话邀请,做出“裸捐”全部家财的承诺;今年1月23日,他又发起中国企业家“光标爱心团”捐赠现金支援贫困地区百姓,并在捐赠仪式上再次秀“钱墙”。而此次的台湾感恩之旅,更是令陈光标的慈善影响力扩大到了全球华人圈。
陈光标式的高调慈善对中国慈善事业的推动作用已是无可置疑。对于那些积攒了亿万财富、正思考散财之道的中国企业家来说,陈光标的慈善观具有极大的思考价值。应该承认,慈善事业既需要行动,也需要宣传,只有让更多的人知晓,才能形成全社会参与慈善的氛围。因此,时代需要像陈光标这样敢于“站出来”的高调慈善家,陈光标的高调引领了时代的慈善潮流,其意义甚至比他捐出的十多个亿更有价值。
一些业内外人士质疑称,陈光标式慈善不规范,其行为太过于作秀,直接发钱的方式不尊重受助人……我认为,这些都是操作枝节上的瑕疵,不能因此就否定其慈善行为的积极意义。陈光标式将捐款直接发放到受助人手中,让媒体监督,减少中间环节,更能体现慈善捐赠的自由本质。按照社会学理论,慈善捐赠属于社会财富的第三次分配,是一种自由的分配,它建立在自愿的前提下,最能体现捐赠方的自由意志,让捐赠方获得快乐。陈光标喜欢体验将红包和现金发给受助者时的瞬间快感,这是他作为捐赠方应有的自由和权利,无可厚非。反倒是我们中国的慈善界,应从中多找自己的不足,多多反省,从而得到一些警示:
首先,中国的慈善组织应当大力提升公信力和透明度。陈光标曾说,“我之前捐赠时也遭遇过不透明,想想自己捐了钱却不知用在了哪里,心里就憋得慌,于是干脆自己做”。作为一名慈善事业工作者,我认为这是一段令业界汗颜的话。近年来,我国的慈善透明度建设已有了一些进步:民政部门加强了对慈善机构的年检和年审,中国慈善组织也在倡导公开透明,一些慈善组织主动把机构的年检报告和捐赠资金使用情况进行了公示,并加强了对捐赠方资金使用的通报。但是从行业整体看,公信力缺失、透明度差、进步不快,仍然是中国慈善界共同面临的最大挑战。所以,我们离捐赠者的要求仍有很大差距,还需进一步努力改进,做到更透明、更公开,才能全面提升行业的公信力。
其次,中国慈善组织要进一步提高救助效率。目前,中国影响力较大的慈善组织大多脱胎于政府或党群组织,带有浓厚的衙门色彩。他们依靠现有的政府或社会组织体系实施救助项目,层级较多,项目审批流程较严,拨款周期较长,手续较复杂。相比陈光标直接将钱发到受助者手上,效率明显低得多。依靠组织体系开展的慈善救助由于更讲究程序,也许能减少差错和风险,但如果救助效率太低,就难以满足捐赠者对有效救助的要求,这正是我国慈善机构的另一块短板。因此,慈善机构不能盛行文牍主义、官僚主义,应改进救助机制,提高救助效率,探索更多有效的救助直通车的模式。
最后,慈善一定要让捐赠方获得快乐。慈善属于创意事业,需要不断地创新,通过精心的设计和策划,在尊重受助者人格和意愿的基础上,让捐赠方获得人生的高峰体验,实现个人价值。陈光标之所以坚持自己做慈善,正是因为我国慈善组织的策划和创意满足不了他的需求,发证书、授予荣誉职位和搞捐赠仪式等陈旧的荣誉授予形式已经让他麻木,因此他才亲自策划和组织慈善活动,去“秀钱墙”,去和巴比对话,跨过台湾海峡去台湾发红包。可以说,陈光标的慈善创意极具创新性和传播价值,这也是他能不断成为媒体聚焦人物的原因,同时还让他的慈善理念影响了更多的中国人。
从陈光标式慈善中,中国慈善业界应该看到行业的危机,找到中国慈善的不足,才能不断地发展和进步。
(作者系中国红十字基金会秘书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