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际板推出事不宜迟
2011年推出国际板,或将成为中国圈住热钱“池子”的一部分,以缓解跨境资本对中国国内股市、楼市和实体经济的直接冲击
文/刘涛
近年来,关于国际板何时推出早已成了一个各方争议的热门话题。每到年终岁尾,它就要被翻出来“爆炒”一遍。2010年12月,随着安永抛出一份“上海国际板2011年开闸”的预测报告,这一话题再度升温。
反对国际板的观点,无非是担心如果允许外企国内上市,中国股市的高市盈率将吸引大量国际“航空母舰”登陆,从而演变为一场“外资圈钱秀”——说得再直白一点,就是害怕资金分流,利空主板市场。还有人提出,现在市场行情不好,应当先把A股市场搞好了,制度完备了,再来考虑国际板的事情。
对前一个观点,需要指出的是,股市资金容量不足是一个伪命题。众所周知,中国以高储蓄著称。抛开政府储蓄和企业储蓄不谈,我国居民储蓄率也高达20%。高储蓄的一个重要原因是居民缺乏足够的投资工具,导致每年有20万亿的现金躺在银行睡大觉。而从上市公司数量来看,中国股市目前只有逾2040家的A股上市公司;而同为新兴市场国家的印度则有1万多家,上市公司数量不断扩张,不仅没有打压反而促进了孟买股市的极大繁荣。
事实上,2010年中国股市与实体经济的“冰火两重天”,撇除资金不足、结构性分化因素,某种程度上,不如视其为股民对当前股市中内幕交易、“老鼠仓”、股价操纵、政府和国企与民争利等现象的反馈,是对市场制度和监管环境所投下的不信任票。
而这又牵涉到第二个观点,即是不是只要A股市场一天没有“搞好”,国际板是否就永远不必问世了呢?可以肯定的是,世界上从来没有一出生就成熟和完美的事物。如果非要等一个完美的时机,那么答案很可能是“遥遥无期”。即便国际板赶上了所谓的“大牛市”高调推出,但运行后也将遭遇到股市或实体经济的周期性变化。
引入国际板,既可通过竞争来激活资本市场,更能为主板市场的治理提供借鉴。国际板的交易规则、信息披露和监管制度从一开始就要与国际接轨,不能让主板来同化国际板,而是要通过国际板的先进经验和大胆实践来推进主板的制度建设。国际板推出后,的确可能在短期内对主板市场造成一定冲击;但从长远来看,一个高标准的国际板存在,是有益于主板市场加快发展的。
2008年6月,在第四次中美战略经济对话中,中方同意,允许符合条件的美国企业通过发行股票或存托凭证的形式在中国内地的交易所上市;而在第二次中英经济与财经对话中,两国也都同意让对方企业到本国证券交易所上市。换言之,中国企业可以去纽约和伦敦上市,那么,我们也理当欢迎美国和英国的企业来中国上市,这是WTO权利和义务对等原则的具体体现。既然推出国际板是迟早的事,为何不早推出、早发现问题、早改正问题呢?
今年推出国际板,还有一个相当重要的宏观背景,即在全球热钱汹涌和中国持续升息的大环境下,它可能将成为中国圈住热钱“池子”的一部分,以缓解跨境资本对中国国内股市、楼市和实体经济的直接冲击。
对于国际板的推出,我们应当追问上海证交所和监管当局的是,从制度和技术层面上是否已做好准备,而不是一而再、再而三地拿“时机”说事。种种迹象表明,今年推出国际板可谓是“万事俱备,只欠东风”。有消息称,具体时间可能在三季度后,募资规模在500亿元以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