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正文内容

腾斌圣:让商学院靠商而非靠学

http://www.sina.com.cn  2011年02月15日 23:24  《中外管理》

  作为中国MBA教育的后起之秀,长江商学院的思考是——经历了20年的风风雨雨,中国商学院未来将面临“路线斗争”:从美,还是从欧?同时面临“实力问题”:本土能有多少东西可以拿出来“上课”?

  二十年,他们将引领我们走向何方?

  中国商学院的新20年 更独立?更本土?

  文 / 腾斌圣

  中国内地的MBA教育,大致可以分为三个发展阶段。早期中国内地的MBA教育,基本上就是照搬美国式的MBA,包括课程的设计、教材的引进等,甚至所使用的分析案例,基本上是直接照搬美国模式,部分有条件的商学院或者管理学院,还会引进一些国外教授直接授课。这是中国MBA教育体系发展的第一阶段。这个时期被认为是中国MBA教育全盘西化时期,主要特点是从内容和形式都照搬美国的MBA教育模式。

  第二阶段开始,则更多注意一些中国本土的特色,更多会强调中国案例,然后尝试进行一些中国模式的提炼。随着在案例选择方面逐步本土化以后,到某一天还有可能在理论上实现一些创新,更多围绕着中国式管理做文章。现在很多人说中国式管理,但是还没有上升到理论高度,最多在一个案例研讨的阶段。因此,第二阶段是MBA教育逐渐本土化的阶段。

  让商学院靠“商”,而非靠“学”

  这20周年经历了这两个阶段,有可能接下来往第三阶段走。而第三阶段的可能性有几种:一种可能,就是更多向欧洲的MBA教育模式靠拢。欧洲MBA教育的特色是独立商学院比较多,而美国的商学院则大多数是附属于综合型大学。从形式上看,长江商学院和中欧商学院属于这种类型的独立商学院。虽然根据国家政策,名义上挂靠在某个大学,但并没有实质性关联。这种方式可能在未来的中国MBA教育上还会发挥更大的作用。

  欧洲的独立商学院与美国商学院的不同之处,并不是简单的是不是独立,而是在很多具体的做法上有所不同。

  比如说:欧洲的商学院运用的理念和模式,和美国商学院是不一样的,他们可能更加注重和企业的联系。美国的商学院总体而言还只是综合性大学的一个学科,所以它需要证明自己,要在各个学科证明我这个学科也是有很强学术底蕴、有很强的科学性。追求科学性之后,就要和经济学、心理学、社会学去比。比什么?比研究方法:统计方法、数学模型等等。如果不能在方法论上赶上其他的学院或者其他学科的话,那么在整个大学里面都可能低人一等,别人会觉得你们好像就是一种职业学校,没有地位。“科学”这个词,是一直套在美国商学院头上的紧箍咒,稍微要做一点自由的东西,这个紧箍咒问题就来了,就会担心被别人批评说你只是在讲故事,在做一些低层次非科学性研究。这样的结果是,许多美国商学院需要在一个翘翘板上做艰难的平衡:平衡应用性与科学性的关系。一个教授,既要在课堂上能够为学生创造价值,让学生觉你讲的东西在实际商场上是可以被运用的,另外他还要把大量的时间用在所谓的科学研究上,而很多时候其实科学研究往往和实践是脱节的,这两个之间很难平衡。

  欧洲商学院则相对来说更加灵活一些,因为是独立的,没有必要跟别的学科之间去竞争,非要去证明我也很科学,所以他的做法就可以百花齐放,然后他们和企业之间的结合就更加紧密。像欧洲瑞士的IMD(洛桑国际管理发展学院),就是完全从用人机构的需要来设计整个的课程。整个课程一年半,大概就可以看作是一个大的培训,而且是针对某些公司的特定需求来设计的一个大培训。实习项目可以贯穿始终,反而是整个课程的一个主线,于是学员会围绕着一个公司来实习,或者围绕着三四个公司设计课程。课程是围绕着项目来做的,而不是实习项目围绕着课程。

  IMD的教授构成和美国商学院的教授构成也是很不一样的。有一些人你看他的学术成就未必很高,但是他已经在他的体系下很熟练了,和一些公司有非常深入的关系,然后不断带着学生在这个公司里面做项目,他对这几个公司长期跟踪,然后长期反复带着学生给他们做项目,能够挖掘的深度已经很深了。所以这种模式下,你如果还要求教授按照美国式的研究方法发那种文章肯定很难的。

  应该说,这种模式中国现在还没有商学院能够做到。因此,第三阶段有可能往这个方向跨出几步,但难度很大。因为这要求把整个模式加以改变,而且这个心态也要改变,要把原来以研究为主导的框架打破。中国的商学院绝大部分刚刚把自己的思路转过来,转成那种以美国式研究为根基的模式,如果突然又要他们马上转成那种更灵活、更难以把握的欧洲模式,大多数商学院是很难做到的。这就要看谁能够有这样的勇气,走出这一步,因为这意味着要抛弃很多原有的东西。即便是在长江商学院,对此也还没有形成一个共识,没有真正去讨论这样一个战略性的问题。

  让MBA教育从“洋”变“土”

  另外一种可能性,就是在第二阶段的基础上再延伸。

  比如:可能将中国式的内容提高到一个压倒性的地位。现在只是中西方的一个结合:框架是西方的,内容有一些是中式的。到第三阶段,可能逐渐会出现一些从理论到案例都是主打中国式的东西。比如说:中国企业的国际化、中国式的公司治理、中国式的商业创新等等。如果说一个商学院能够在这方面积累一定内容的话,就可以变成它在世界范围内一个主打的内容。这其实是我们长江商学院目前在做的一个事情,我们的目标是成为世界范围内中国商业知识的领导者。就MBA领域来说,2009年开始,我们专门推出了中国模块,这个模块是两周时间所有的课都是主打中国的内容,总共大概有10门课左右。

  这个模块推出之后,大家的反响很不错。因为把中国的东西集中在一起,大家耳目一新,而且放在一起后产生一种规模效应,原来可能分散在各个不同的课里面。当然,一个MBA项目全部做成以中国内容为主,现在也做不到,只是说从原来的90%都是讲国外案例、讲国外理论,现在慢慢变成案例可能四六开。理论仍主要是国外的,但我们想通过中国模块能够慢慢建立一些中国式的理论出来。如果开始能有20%是中国式的理论,这已经很了不起了,然后慢慢地往前走。总之,增加本土元素,培养出来的学员可能会更适合本土企业的管理需要。管理

  (本文作者系长江商学院副院长,文章内容根据采访整理,未经作者审阅)

上一页 1 2 3 4 下一页

【 手机看新闻 】 【 新浪财经吧 】

  

分享到:
留言板电话:4006900000

新浪简介About Sina广告服务联系我们招聘信息网站律师SINA English会员注册产品答疑┊Copyright © 1996-2011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