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路径导航栏
跳转到正文内容

一个75平方公里土地上故事

http://www.sina.com.cn  2011年02月11日 15:56  《中关村》

  科学城的目的就在于,能够深入激发创新资源活力,优化整合资源,加快推动重大科技成果转化和产业化。

  The purpose of founding Science City is to further stimulate the initiative, to improve the integration of resources, and to promote the great scientific and technological results to be industrialized。

  文  本刊记者 马微

  从地图上看,两条南北走向的中关村大街和学院路,再加上东西走向的知春路,三条路恰好组成了一个字母“H”,而这块区域也正是“High-tech”(高科技)的代表。

  2010年9月2日,这里叫响了一个新的名字:中关村科学城。

  今年1月19日,北京市规划委员会副主任王飞在市十三届人大四次会议上透露,根据“十二五”规划,中关村科学城“H”形空间格局将成为中关村示范区最核心区域。

  这片75平方公里的土地,新中国成立之前,只是坟茔、农田和荒野。1953年,随着中科院研究所的进驻,“中关村”开始闻名于世。近些年来,中关村烙印上“全球创新中心”、“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一张又一张新名片,但科技成果转化问题却是始终困扰着它的难题。

  用中国科学院院长路甬祥的话说“中关村科学城的建设将加速中科院科研开发环境的改善,使科技人员拥有更好的工作空间,以创造更多的科技成果。”

  为科技成果转化难建言

  基于多年对大学科研成果转化难问题的观察,北京科技大学副校长孙冬柏向北京市政府提出了“北京科技大学+北京市”深度合作的发展模式,以此激发高校科研成果转化的潜在能量。

  孙冬柏的建议受到北京市政府的高度重视,把他的建议推广到了教育部直属高校和其他科研院所。

  “我根本没想到自己的建议这么受重视,最终竟成就了科学城!”孙冬柏说。事实上,早在2001年,中国科学院和北京市政府就决定加快中关村科学城的建设。在高校、企业、政府通力合作的基础上,抛开土地归属和局部利益的纠葛,从社区环境和功能完善的角度整体设计、合力推进。

  孙冬柏坦言自己建议的初衷:“高校发展最大的难题是知识成果难以转化。近年来,国家对科研的投入力度很大,仅北京科技大学的科研经费每年就以亿元级增长。每年,北京科技大学都会产生很多科研成果,但相当一部分是以论文、专利、申请各种奖励为目标。在高校中,评价教师的职称体系也并不以成果转化的产值、对GDP的贡献率等作为参照标准,所以这就造成了科技成果束之高阁。”

  2009年,经过一年的实地调查、反复论证后,孙冬柏提出了成立一个产业技术研究院的想法 ——“校市捆绑”,通过学校资源整合,为北京市经济发展服务。

  “我们希望通过这个平台,一方面将大学生的培养需要和产业形成互动;另一方面,将实验室的成果变成行业可以应用的技术。大学应该肩负一定责任,在实验室中的科研技术应该提升集成度、成熟度、创新度,使之成果转化,造福社会。如果这个平台建好了,既可以为学校培育人才,也能够为社会带来价值。”

  孙冬柏的想法,得到了北京市政府有关部门的积极反馈。几个月的时间,中关村科学城从一个概念变成了现实。

  嫁接院企桥梁

  力促项目产业化

  从去年9月,中关村科学城第一批项目签约,至今已有23家签约单位,9家产业技术研究院、1家企业中央研究院和16家产业创新园开始建设。

  本月,北京科技大学的祥云大厦将完成内部装修;2月,北邮感知大厦改造工程将完工;3月,网融大厦将建设完工。与此同时,物联大厦正在进行前期规划,天工大厦、鼎元大厦、旭日大厦的规划已上报市规划委待批复……

  不久的将来,学院路、知春路两旁会有很多新的科技大楼崛起。而这些新大楼也将更好地盘活存量,整合科技资源。

  当一座又一座新大厦拔地而起,中关村旧貌换新颜之际,人们的脑海中不禁闪现出一个问号:中关村科学城究竟是一个怎样的所在呢?

  建设科技新地标的主要目的还是为了吸引企业入驻,和科研院所合作,最终将项目产业化。

  据中关村管委会相关负责人介绍,根据最新的进展情况,这些院所已经筛选出56项产业化条件比较成熟和产业化前景较好的项目。目前19个产业化项目已经落地实施,其中不乏和百姓生活息息相关的技术,如彩虹集团的LED项目、北理工的污水处理及资源再生回收技术产业化项目、北交大的中国高速列车自主创新项目等。23个成果产业化项目正在推进中,涉及到航天、环保、云计算等新兴产业,还有14个项目正在研发中,包括钛技术、商用电动车技术、家庭智能终端技术等,都具有良好的在京落地产业化前景。

  项目签约的背后

  2010年9月2日,在北京科技大学礼堂,中关村科学城首批启动建设项目签约揭牌大会上,北京市委副书记王安顺代表市政府发言。

  “中关村科学城的建设,要服务于国家战略,努力开展教育、科研体制机制改革先行先试,不断引领技术创新和产业组织创新,充分发挥创新源头作用,努力突破一批关键核心技术,着力研发和转化一批重大科技成果,大力培育和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为首都产业结构优化升级提供有力支撑。”

  在北京市委十届八次全会上,北京市委书记刘淇在“十二五”期间力求六个方面大有作为中,特别将“提高自主创新能力”放到了第一位。“北京要充分发挥首都科技智力优势,大力提高自主创新能力,为建设创新型国家战略服务。”其中,刘淇首先对中关村的发展提出了要求,“要加快中关村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建设。要加快节奏、加快步伐,力争使中关村的建设年年都有新变化,5年内有一个跨越式发展。”

  这一切,都只围绕着“自主创新”。

  科学城将是一个激活自主创新的“试验场”,也将是一种战略布局。通过一个个重大项目落地,带动科学城区域内大学、机构、科研院所的科研创新潜能。可想而知,当科学城内上百家国家重点实验室和国家工程中心、6000余家高新技术企业,523名两院院士的科技资源与这些重大项目碰撞在一起的时候,将会产生多么大的“合力”。而这些也将为中关村未来“年年有变化”保驾护航。

  中关村管委会副主任李石柱表示,科学城的目的就在于,能够深入激发创新资源活力,优化整合资源,加快推动重大科技成果转化和产业化,将中关村科学城打造成集高校、院所、高科技企业、高端人才、社会组织及政府“六位一体”的协同创新格局。

  “未来,科学城还将推出第三批、第四批建设项目。相信随着科学城的建设,未来会有更多的可以转化的项目在北京落地转化,会有更多的企业和大学、院所联合共建研发中心,这种方式可以比较有效地实现科技资源与外围资金土地有机连接。”李石柱说。

【 手机看新闻 】 【 新浪财经吧 】

  

分享到:
留言板电话:4006900000

新浪简介About Sina广告服务联系我们招聘信息网站律师SINA English会员注册产品答疑┊Copyright © 1996-2011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