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路径导航栏
跳转到正文内容

入仕当自律 致仕不逾矩

http://www.sina.com.cn  2011年01月30日 13:39  《中关村》

  “七十而随心所欲不逾矩”,重在“所欲不逾矩”。这是往往易被“老干部”忽略的几个字。

  “You can do whatever you want after retirement, but point isself-discipline。” The “Self-discipline” is the most important for“retired officials”。

  文  萧惑之(北京)

  时下,“报考公务员热”成为坊间的热门话题,多有挞伐之词。其实,大可不必,“读书做官没有什么不好,做官多拿银子亦属常理”。只是“官员”不该“捡了便宜还卖乖”,把自己忝列为“弱势群体”;“副部级”高官也不该在记者会上把自己的薪酬说成“大概在5000元左右吧”,这实在是令人莫名其妙的“雷人之语”。当前鼓吹“儒术”,从牙牙学语到“CEO”进修,《论语》当然是必修课,孔圣人的“学而优则仕”自然成为人生路标,问题是“入仕”和“致仕”后怎样去做。

  “入仕”当自律。

  古人讲的“士”,大致类似于今天的“知识分子”。在中国几千年文明的历史长河中,“士”是一个冠有诸多光环的阶层。我读过陈锋先生的《中国病态社会史论》,有精当的概括:所谓“穷不失义,达不离道”,“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善天下”,“君子谋道不谋食”,……最为有影响力几乎为所有“体制内”执政者都挂在嘴边的则是北宋名臣范仲淹的箴言:士当“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因之,历代明君都懂得一个道理:“治天下在得民心,士为秀民,士心得则民心得。”于是,“得士者昌,失士者亡”,也就成为“开明皇帝”治国的座右铭。

  不过,“士”也并非都是率真向善之辈,历代“人格泯灭”者也不乏其人。就连最为人称道的“业儒”,“入仕”之后,尽管他们确实有高明的“行政、治军、理财、属文”等亦即“齐家治国平天下”的本事,但是也不乏“趋炎附势、贪婪险恶、卑鄙无耻”之徒。我们并非主张“入仕”者“不食人间烟火”,子曰“学也,禄在其中也”。圣人教学生不还是要有“束修”入账吗?!问题是要有个“度”,“过犹不及也”。

  今日之官员,当然不能与古之“仕”同日而语。不过,中国历史上的“官僚病”却很难断子绝孙。吴晗先生在《论说谎政治》中就得出贪腐“无代无之”的结论,已然是历史的“铁律”。刚刚读完国家发布的首份《中国的反腐败和廉政建设》白皮书,一想起那些“受党纪政纪处分的11万干部”,真不知道他们是怎么学习的《为人民服务》和《论共产党员的修养》。

  “致仕”不逾矩。

  古人讲的“致仕”就是辞去官职,到年龄的“辞官”就是离岗退休或离休。时下的退离休官员中,多有不甘寂寞者,美其名曰“发挥余热”。问题在于一些人的“余热”是在位时手中权力的“余威”。“余威”一旦助燃“余热”,往往发生“以权谋私”和“权钱交易”的丑陋。在位时“我爸是李刚”会起作用,卸位后“我爷是李刚”也会生发效果。在《中国的反腐败和廉政建设》白皮书列举的案例中,不乏发挥“余热”的高官走上犯罪之路。也有许多在位时叱咤风云的国家干部,离开职位后,“经得住喧闹,耐得住寂寞”,著书立说,吟诗作画,生活得很潇洒。这些“谢事”者的脑海里牢记孔子的名言——“七十而随心所欲不逾矩”。重在“所欲不逾矩”这是往往易被“老干部”忽略的几个字。

  唐代大诗人王维诗云:“晚年惟好静,万事不关心。自顾无长策,空知返旧林。松风吹解带,山月照弹琴。君问穷通理,渔歌入浦深。”该是何等的淡定!今之离位高官,不管是什么级别,都是“草民”,那就过“草民”的幸福生活吧,切记遵循“不逾矩”的规则。

【 手机看新闻 】 【 新浪财经吧 】

  

分享到:
留言板电话:4006900000

新浪简介About Sina广告服务联系我们招聘信息网站律师SINA English会员注册产品答疑┊Copyright © 1996-2011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