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路径导航栏
跳转到正文内容

写给2011年的挑战者

http://www.sina.com.cn  2011年01月19日 21:51  《创业家》杂志

  颠覆性的“挑战者”将是2011年商业挑战者的主流,新的王者会在老王者看不到的地方“和平崛起”

  文/《创业家》 牛文文

  2010年算得上是30年来最热爆的“挑战者”年,因为3Q大战及其他一系列商战,也因为39家挑战型中小公司的密集美国IPO。在这样的前提下展望2011年,恐怕“挑战者”是最自然的角度了——再说,《创业家》毕竟是一家发现和关注商业创新者、挑战者、颠覆者的杂志。

  挑战者其实是中国商业中常见的角色。在00年代的“黄金十年”里,我们曾经看到过形形色色的挑战者,有的成功晋位,有的落寞退隐,有的东山再起。2010年3Q大战中的周鸿祎,并不是空前的孤例。大体而言,此前的商业挑战者主要有三类:

  第一类,准入制度的“挑战者”。由于中国计划经济背景和政府管制习惯,很多领域存在有形或无形的准入壁垒,很多领域国有企业占据着垄断地位。民间创业者或者说民营企业,要进入这些领域,只能先做一个破坏既有规则或潜规则的“挑战者”,然后再“请求国家给我一个失败的机会”,补办牌照。那些有名的企业领袖当年或多或少都有过这样的“挑战”经历,但其中以汽车领域的李书福、民航领域的兰世立、石油领域的龚家龙最为著名。他们不单挑战着国有垄断者,而且也挑战着政府管制规则。

  第二类,针对业内巨头的“挑战者”。在一些竞争性领域,总会有后辈及新进入者或公开或迂回地挑战同行业的大佬巨头,尽管这些巨头也是以前市场竞争的赢家或剩者。顺驰孙宏斌挑战地产王万科、蒙牛牛根生挑战前东家伊利、顾雏军挑战国有家电业是最著名的案例。

  第三类,颠覆性的“挑战者”。这是最激动人心也最为成功的一批挑战者:携程挑战传统旅行社体系、如家挑战传统星级酒店体系、国美苏宁挑战传统百货业、招商银行信用卡挑战国有银行体系、分众挑战电视台广告体系……这些挑战,大多发生在领先者不注意的边缘地带跨界地带,往往在不知不觉的情况下展开,等到领先者惊觉,阻拦和封杀都已无济于事,一个新的业态已经不可阻挡地形成,挑战者一跃成为新的王者。

  由于挑战的对象和方式不同,这三类挑战者的命运相差很大。第一类挑战者败多成少,而且失败往往以坐牢为结局;第二类挑战者成败参半,成败主要在挑战者自己;第三类挑战者成功率极高,而且成功的果实非常丰盛。以惨烈程度或阳光程度论,第一类挑战者好像在和强大的影子作战,甚至调情,过程暧昧,结果难测;第二类挑战公开叫板,明刀明枪,快意恩仇,但难免过头;第三类挑战,阳光透明。 

  那么,2011年的商业挑战者,主流会是什么样子,哪种类型呢?

  我们当然希望是第三类,也就是海归们津津乐道的硅谷式创新:从IBM到苹果,从雅虎到微软,从谷歌到Facebook,几乎每十年出现一个颠覆性的挑战者,没有模仿追赶,没有你死我活,新的王者会在老王者看不到的地方“和平崛起”,而且新老王者在相当长一段时间里都能“和平共处”。

  但是,从2010 年的3Q大战看,中国未来的商业挑战者的环境好像在加速恶化。表面看,安全领域的新挑战者,对基于即时通讯的巨无霸帝国,并不形成毁灭性挑战,而且互联网一直是最透明最公开最市场化的一个竞争领域,怎么看这场挑战也不至于像后来演化的那么惨烈那么“难看”。从外表看是“第三类挑战”,但结果却出现了“第一类挑战”和“第二类挑战”恶之基因的集大成,最后以政府介入暂停,据说还将会以资本扼杀收场——两家高度市场化的民间公司,闹到这个结果,实在让我们对未来不敢乐观,对中国商业生态进化不敢乐观。

  老大没有风度,竞争没有法律,政府爱大护强——2011年的挑战者,我爱你们,可你们要警惕啊! 

【 手机看新闻 】 【 新浪财经吧 】

  

分享到:
留言板电话:4006900000

新浪简介About Sina广告服务联系我们招聘信息网站律师SINA English会员注册产品答疑┊Copyright © 1996-2011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