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路径导航栏
跳转到正文内容

中国粗粮王—孙少锋

http://www.sina.com.cn  2010年12月17日 16:15  《中国商界》杂志

  文/黄朝阳 陈学英

  上海世博会期间,从上海泖港镇境内的中绿集团农产品销售事业部,平均每天有约10吨的优质半成品农副产品从这里送往世博园区的25个餐饮点,其中包括肉制品、水产品、蔬菜、点心,甚至是调味料。而到6月初,每天约有30吨中绿自主研制的农产品在世博园供国内外游客品产。

  中绿食品集团经过10多年的发展,正从世界OEM生产商向中国绿色食品品牌企业提升,被外界称为“中国粗粮王”的集团总裁孙少锋表示,要“打造中国全程绿色快速消费食品第一品牌”,让13亿中国人享受健康、绿色生活。

  弃政从农

  1998年,33岁的孙少锋正在福州某政府部门任职,这一年,他通过亲戚认识了一位日本商人,由此,他的人生也发生转变。

  当时,这位日本商人想在福建寻找一个合作伙伴,共同开拓他看好的绿色蔬菜产业。在日本商人的考察中——那位资深的农业专家意外“落选”,对农业一窍不通,却有着热情和自信的孙少锋与日本商人达成了初步合作意向:孙少锋负责绿色蔬菜的生产,对方负责产品销售。这样,孙少锋接手亲戚的公司,正式创立了中绿(福建)农业综合开发有限公司,也就是现在中绿食品集团有限公司的前身。

  创业初期,孙少锋手头的资金并不宽绰,他在老家惠安租了几百亩种植基地,又在螺阳镇霞光村设立首个加工厂房。当时日本客户带来了蔬菜种子和种植技术,并开始对孙少锋这个“门外汉”传授农业知识。在几百年传统的劳作习惯中,孙少锋的做法在其他村民眼中有些“格格不入”:之前种地瓜的土地怎么改种绿色蔬菜了?蔬菜个头长大了怎么反而不好了呢?长得太“标致”的菜苗就要拔掉吗……有的人对孙少锋长生了反感和排斥的情绪,偶尔还会在他的田里搞点小破坏。

  困难与不解并没有吓退孙少锋。他每天清晨五六点钟就直奔种植基地,白天浇田犁地,深更半夜还在挑灯学技术。如今,当记者问及孙少锋,当初下海时抱着怎样的想法?他说,自己是个个性很强、追逐梦想的人,“认准的目标就一定要干下去。”

  绿色旋风

  老天也青睐勤劳、爱拼的人。半年多之后,孙少锋的蔬菜出口到了日本!他掘到了第一桶金,也发现了绿色农业的巨大潜力。现在,孙少锋对蔬菜的种植、采收、运输、周转、品项管控等等都了如指掌,称得上是“标准化绿色蔬菜生产”专家。

  为把公司做大及建立现代化企业制度,孙少锋决定在资本市场寻求帮助。2004年1月,计划筹资1.75亿港元的中国绿色食品以每股1.28港元的开盘价在香港联交所主板上市,获得了2800亿港元的认购,超额认购高达1604倍,其IPO募股达到1603倍,打破了1997年北京控股在香港上市时1276倍的记录,创香港联交所IPO记录。《华尔街日报》称这是一股绿色投资旋风。一夜之间孙少锋的身家已超出5亿元人民币。此后,他开始连年出现在福布斯和胡润的百富榜上。

  募得资金后,孙少锋不断提升现有设备,不仅扩大了其传统的日本及东南亚市场,还进军到欧美国家。

  内外贸并重

  在外销市场屡创佳绩的同时,孙少锋也瞄准了国内市场。2006年起,他将中绿“产品主要出口欧美日”的经营策略调整为“内外贸并重”。是年,中绿总部从惠安搬到厦门,并开始在大江南北发展种植基地和加工基地,以长期供应不同季节及反季节蔬菜、水果等产品。

  在国内,孙少锋率先引用农业栽培和食品加工的国际标准化经营模式,推行中国农业生产工业化的管理方式。在他的带领下,中绿成长为一家集食品研发、种植养殖、保鲜、深加工、销售为一体的“农业产业化国家重点龙头企业”和“全国食品工业优秀龙头企业”,中绿商标荣获“中国驰名商标”等称号。

  当前,中绿提出了“绿色的食品选中绿”的理念,树立了“打造中国全程绿色快速消费食品第一品牌”的愿景,并展开了中绿为主品牌,“粗粮王”等为副品牌的绿色品牌构建工作,在国内快消品市场大展拳脚。

  对话孙少锋——中绿10年“前”与“后”

  有幸在厦门中绿总部见到了孙少锋。他衣着简朴、笑声爽朗、温文儒雅、细致缜密、侃侃而谈,对笔者的提问毫不讳言。对话节录如下——

  问:我们知道,您最初对农业领域并不熟悉,却带领中绿集团从1998年成立到2004年在香港上市,再到今年开拓国内市场。短短十几年,中绿如何迅速积累这么多财富?

  孙少锋:首先,国家的政策导向起了一个主要因素,不管是原来还是国家实行改革开放政策后,农业产业化的发展都大受鼓励。农业产业化在国外发展的非常好,在中国也是一个朝阳产业。创办中绿是一个偶然的机会,在与日本合作之前,我并不懂得农业,如果当初依照传统农业的方式做企业,也不会有走到今天的中绿。

  中绿一开始就树立了食品安全意识,根据国外特别是日本等农业发展超前的国家,对农业要求的技术标准进行操作。这包括从日本、泰国、美国等地引进优良的品种;中绿率先在国内进行农业集约化、标准化经营;以及把农业变成产业化、工业化管理的思路。我想,在这个基础上,中绿先学日本人种田,再通过向深加工转变来提升食品的附加值。

  问:在发展壮大中,中绿的管理模式受到日本影响有多少?10年前后有哪些变化?

  孙少锋:从食品行业来说,企业发展前期大部分按照日本的标准,2004年之前,中绿出口到日本的产品占了总量的八九成。之后相继采用了欧盟标准。当前,集团正按国际标准化生产管理体系来生产各种农产品,打造国内市场。

  中绿10年前后的变化分两个阶段。10年前是世界的OEM生产商,实行农业产业化,产、供、销一条龙经营; 10年后,从完全没有自主品牌,通过分销商将产品销往欧洲、东南亚各地,转变为贸、工、农、产、供、销,打造高附加值的绿色食品品牌。10年前我负责种植、赶订单,为日本人打工;现在中绿有几个高管就来自日本,他们带来了国外的理念、技术和管理。管理精细化、文字化、表格化、数据化,在中绿,这些都坚持下来。比如在中铝公司,称重量时统一都是讲公斤,不会出现你说斤。

  2006年,我就看好中国市场。国外绿色壁垒越筑越高,国内人们的生活水平提高。中绿不能放弃中国13亿人口的市场,要用国际的标准满足消费者。在这个变化中,我们提出了“全程绿色”的理念。

  问:您所讲的“全程绿色”具体是指什么呢?

  孙少锋:中绿从原料选择、加工环节到物流配送都建立了整套食品安全控制体系,“全程绿色”包括4个方面的内容。一是深度的绿,是指从作物种植的土壤管理着手,打造最具标准化的种植典范。中绿在全国各地覆盖了30个交通便利、资源优越、劳力充足、气候条件好的加工与种植基地,推行从地下1米就开始的绿色种植管理,建立规范化的生产技术体系和操作规程,并实施全方位的农残控制。

  二是广度的绿,要打造中国最具规模的绿色食品生产加工平台。集团在山东、江西、湖北、福建、河北等地的工厂占地面积近200公顷,有粮食制品、罐头、果蔬(水煮、速冻、保鲜、腌制)、鲜果、饮料等生产线百余条,采用国内外最先进的设备,最规范化的工艺操作程序,实现最新的食品加工检测与储藏。

  三是新鲜的绿,是对产品配送到消费者手里的管控,我们要打造中国最完善的全程绿色生鲜物流冷藏食品供应链。我认为,苏丹红、多宝鱼等事件是监控不严造成的,苏丹红是供应原料商没把好关。在中绿,农业的农药、肥料都要经过检测,提供合格的检测证书后才使用。

  四是品牌的绿,这就牵涉到品牌的文化,中绿倡导绿色健康文化,我们向消费者灌输“绿色的食品选中绿”的理念。我们希望成为绿色健康的领航者,打造最具竞争力的高附加值绿色快速食品品牌。

  问:如何向国内消费者宣传品牌文化?

  孙少锋:10年间,中绿由农业的初加工转化为深加工,再转化为快速消费品品牌的提升。企业卖的是产品,消费者买的是品牌,品牌卖的是文化。很简单的道理,就像“汇源”果汁,“康师傅”茶饮料,因为他们率先提出的品牌文化理念,已经占领了消费者心智,虽然不少企业也跟进,但效果不理想。

  未来,要构建以中绿为主品牌,副品牌多元化的品牌体系。现在,中绿推出第一代“粗粮王”谷物代餐饮品,是要向消费者灌输“粗粮王”就是中绿的理念,再通过不断打造副品牌传播中绿品牌文化,把中绿谷物饮料打造成中国最大的品牌。

  持续改进、不断创新,这是做企业必须的。目前,上海世博会的25个餐饮点使用的蔬菜、海鲜及肉类等,都是由我们在上海的办事处配送的。集团正推广的副品牌还有金玉良的甜玉米系列;专门针对各种优质大米的“玉善良品”及“为生活加菜”的“青菜园”饮料。早在2005年集团就用全程绿色标准,种植、加工生产国际标准的美国水果型甜玉米。

  问:最初开拓国内市场时,有没有遇到一些不顺利的事?

  孙少锋:我常告诉员工:正确的事情当训练,不正确的事情当磨练。中绿开拓国内市场也交了“学费”,有很多启发与教训。

  2006年6月,中绿开始铺设国内市场,推出粗粮王之前,也做过玉米乳、紫米乳饮料,也是货真价实,但许多人不习惯玉米乳夹带的玉米生味,加之定价偏高、“三鹿”事件等影响,市场反映有些冷淡。

  现在,中绿的主打副牌品牌“粗粮王”已基本铺到全国市场。但当时是把“粗粮王”作为产品而不是副品牌进行推广,后来我们分析认为“粗粮王”出现的市场火爆,是因为产品对消费群体、口感、价位切入准确。产品刚推出时,我们把消费群体定位在25~35岁的年轻使用者(饮用者),但实际上年轻人对“粗粮王”品牌的记忆性不强,购买者都是四五十岁的人;而老阿婆认为给家人买“粗粮”当然是很好的,并把它给年轻人作为早餐来饮用,他们都认为质量和口感不错,就会尝试购买。这证明“粗粮王”在市场上有一定的抵抗力。自产品面世以来,销量以七八百倍的速度上升。

  问:中绿集团一直在倡导健康理念,您个人的生活习惯呢?

  孙少锋:每个阶段的工作重点不一样,生活习惯也就有了变化。作为我个人来说,首先要阳光、健康,如果走进中绿总裁的办公室,看到我病秧秧的,哪里还谈得上企业形象?一般情况下,我每天5:40起床,就去游泳1000米,已经坚持了两年。7:50吃早餐,绿色蔬菜、粗粮煮粥,这是对人体最好的了。下班时从办公室走出去就傍晚7点多了,平时的商务应酬也比较少,吃完饭、散散步、看新闻,11点之前就休息了。

  最近一两年才有这样规律的生活。创业时当农场场长,犁地浇田,回来后一头扎进办公室,下午要处理发货; 2004年到2008年,正是集团扩张的时间,那段时间经常飞来飞去,选基地、判断、看工厂、培训人才,那是当工厂经理时的工作。

  问:您对企业未来的规划是什么样的?

  孙少锋:全国饮料市场去年全年销售总额4000亿,并以每年25%的速度递增,发展空间很大。如果采取差异化策略,多家竞争、共同拓展,反而会把蛋糕做得更大。现在原材料价格持续上涨,中绿2.67万公顷基地可保证原料供应,保证品质如一,这是中绿的一大优势。

  中绿现有8大类上百种产品,未来,会走农业产业化与农产品加工的道路,打造快消品的多品牌,包括创建农业品专卖店体系,实现向品牌化扩张的转变。曾有人问我一个企业做这么多产品有没有精力?我今年45岁,如果60岁退休,我要用这15年的时间完成我30年甚至是40年的梦想。当前,我一直在做中绿的扁平化组织架构,不同人马在做不同事情,而不是一班人马在做不同的事情。市场前景广阔,短期目标是中绿如何创造300亿元的销售额。

【 手机看新闻 】 【 新浪财经吧 】

  

分享到:
留言板电话:4006900000

新浪简介About Sina广告服务联系我们招聘信息网站律师SINA English会员注册产品答疑┊Copyright © 1996-2010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