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路径导航栏
跳转到正文内容

康芝药业审时度势资本运作上市

http://www.sina.com.cn  2010年12月13日 15:01  《首席财务官》

  雄居国内儿童药大王地位的康芝药业,出人意料地摘得海南第一家创业板的殊荣,其高成长的漂亮曲线之后隐含着财务管控与资本运作的双螺旋。

  文/叶龙招

  2010年8月下旬,海南康芝药业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简称“康芝药业”)公布了2010年半年报。报告显示,公司实现营业收入1.22亿元,同比增长61.75%,实现归属于普通股股东的净利润5434.6万元,同比增长72.73%,实现每股收益0.69元,实现每股经营活动产生的现金流量净额0.61元,实现每股净资产17.38元。应该说这是一份相当不错的中报,以每股收益的角度而言,在全部117家创业板上市公司中高居第八位。

  为了解开这家国际旅游岛上第一家创业板上市公司的资本运作密码,《首席财务官》杂志专程奔赴海口,独家采访了康芝药业CFO刘会良女士。

  抢滩创业板

  成立于上世纪九十年代末的康芝药业主要从事儿童药的研发、生产和销售,目前生产经营五种剂型11个儿童药品种,涵盖我国当前儿童用药中销量最大的解热镇痛类、感冒类、抗生素类、呼吸系统类、消食定惊类和营养类等六大类的西药和中成药。

  早在成立之初,康芝药业创始人兼董事长洪江游就坚定地将公司定位于空间庞大的儿童用药市场。经过短短的10年打拼,康芝药业已成功登上我国目前最大的儿童用药专业生产商的宝座。

  在康芝药业运营低谷时期加盟的刘会良无疑是这个奇迹最好的见证者。在刘会良看来,“定位精准”和“高效平稳的产销”是康芝药业实现优良业绩的主要因素。占据康芝药业主营业务收入八成、盈利近九成的儿童解热镇痛类药品瑞芝清,由于疗效好、安全性高和优异的性价比等特点,在细分市场中拥有较高的知名度、美誉度和市场占有率。而且早在2002年初,觑准国内医药流通领域的薄弱环节,康芝药业大力进行第三级终端市场(即农村,城镇)的开发,是行业内最早发现我国第三终端市场商机并主动介入的专业厂商之一。

  康芝药业的上市历程中还发生了一个意外的小插曲,“实际上我们很早就开始筹备康芝药业的上市,当初原本是计划上深圳中小板市场的,就在准备材料的过程中,我们注意到创业板开闸已经是箭在弦上了。”高度敏感的刘会良迅速收集了创业板的相关资料,果断判断出“创业板更符合公司的特点”,于是向洪江游董事长谏言,“一定要上创业板!”

  当然,刘会良并非一时头脑发热,而是经过缜密的分析论证,并与董事会秘书、券商保荐人深入沟通后达成一致认识。刘会良向董事长洪江游分析道,“首先,若上中小板,光是排队就需要一两年的时间,贻误时机;其次,公司目前已达到创业板的要求,若此时可以上市,短时期内便可以把公司迅速壮大。”

  5月26日,作为典型的轻资产、高成长的康芝药业成功登陆创业板。康芝药业首次公开发行2500万股人民币普通股A股,原本拟募集资金3.14亿元,而由于资本市场的追捧,康芝药业的IPO发行价高达每股60元,实际募集资金15亿元,超募资金高达10亿元以上。这也充分证明了刘会良转板建议的慧眼所在。

  对于备受各方瞩目的超募资金的使用,刘会良表示,“我们会非常负责任地使用好这10亿元的超募资金。目前初步的考虑是想做一些外延式的扩张,兼并收购是很好的一种方式。”在刘会良看来,康芝药业的优势是管理和销售,如果要并购,主要考虑的是在定位不变的情况下选择互补性强的产品。

  财务重塑

  在海南这样一个工业基础相对薄弱的环境里,康芝药业荣登省内第一家创业板上市公司,实为来之不易。在刘会良看来,其中最大的挑战莫过于把财务的基础工作做好,达到上市公司的标准。刘会良表示,“我个人感觉创业板对财务方面的要求还是非常高的。我们上发审会时,九个委员中有六个是会计专家。”

  比如,在主营业务收入上,康芝药业过于倚重瑞芝清单一品种的现状也曾引起发审会的高度关注。对此早有预案的康芝药业上市小组人员详细分析了国内外医药行业依靠王牌产品制胜的诸多案例,以及康芝药业在头孢系列产品、氨金黄敏颗粒、羧甲司坦颗粒、健儿乐颗粒、小儿四维葡钙颗粒等新增品种上的高速成长性,顺利地打消了各方的疑虑。

  事实上,拥有10余年财务管理经验的刘会良早在走马上任之初,便根据当时康芝药业的财务现状,把工作重心明确地规划为“先抓基础建设,再抓管理提升”。

  针对民营企业因发展历程短、前期投资规模小等一系列先天不足所遗留下的问题,刘会良尤其强调完善公司治理,“法人治理和企业治理是两个重要的方面,如果企业发展到一定程度了,必须走向现代化的公司治理结构,这样才能支撑企业的持续壮大。”为此早在上市前一年,刘会良就把康芝药业的内控制度、法律制度基本建立完善。谈及内控的执行效果,刘会良表示,“目前我们各个主要环节都已植入到了内控模式之中,大家会不经意地执行它、管理它。”事实上,如今康芝药业的营运规模较之几年前连翻几倍,但人员并没有大幅增加,这也凸显了管理基础所发挥的支撑作用。

  不仅如此,熟谙风险控制的刘会良尤其重视资金风险的防范。“我们永远不会把资金分散管理。对于总部资金的调用,我们实行三级分级管理,权限非常清晰。而对于分公司和子公司采取严格的收支两条线管理,提高资金集中程度,不仅大大降低风险,也能提升资金使用效率。”

  与此同时,刘会良还对分子公司全面采取财务中立化的制度,所有分子公司财务负责人的考核与管理均由总部掌握,而不对分子公司总经理负责,“如果财务这条线不独立的话,是没有办法做好内部控制的。如果从体系上受制于业务线的话,有些原则性的东西可能没有办法坚持。”

  由于海南经济发达程度所限,优秀的财务人员非常匮乏,对此刘会良的解决之道是加强自身培养,“言传身教是最好的培养方式。由于我当初在国企打下的财务技术方面的基础比较好,做过的岗位也比较多,所以在人才培养上还算比较顺利。在最初财务人员比较薄弱的时候,我就选择集中办公。我就坐在大家的后面,如果遇到了什么问题可以直接和我沟通,及时解决问题。这样一来二去,整个团队成长的速度非常快。”对于分子公司的财务团队管理,刘会良也有着自己独到的策略,“如果是我们新设立的公司,我会选择总部派遣,如果是我们并购的公司,我更主张用好原来的财务团队。”

  事实上,随着刘会良主导的财务管理制度、会计内控制度、全面预算制度、会计人员岗位责任制和财务管理规范等制度相继强力实施后,如今的康芝药业已形成了具有严谨的成本控制能力的现代化财务管理模式。

  突破资金瓶颈

  回顾康芝药业的成长史,刘会良无疑扮演着一个相当重要的角色。

  实际上,五年前的康芝药业还只是一家名不见经传的小企业。刘会良坦言,“当时公司是处于亏损状态的,一年营业额也就1000多万元,甚至连三个月的原材料资金都无法保障。不过打动我的是洪董事长对事业的这份执着和信心,而且主打产品方向也非常有前景。”为此,甘愿从大型国企的优越职务上“屈就”的刘会良跑遍了海南大大小小的银行,但诸多国有大银行都对这家尚处于亏损状态的民营企业拒之门外。而在连续跑了五六次之后,深圳发展银行海南分行的一位信贷经理最终被刘会良的诚恳打动,在康芝药业没有厂房抵押的状况下,通过设备抵押的方式大胆放贷80万元。对于康芝药业来说,这无疑是一笔雪中送炭的激活资金,“用这笔资金,我们付清了厂房的一系列税费,把房产证拿到了,更重要的是,原材料资金得到了解决,也进而保住了我们的销售市场。”

  由于产品回款良好,康芝药业仅仅过了几个月便还清了这笔贷款。第二年,康芝药业已经实现了盈利。随后,独具慧眼的深发展银行也一路不断调高康芝药业的贷款额度,有力地支持了康芝药业的快速发展。

  深感知恩需图报的刘会良在康芝药业上市后,拒绝了蜂拥而至的多家银行动用各种关系对这笔募集资金存款的觊觎,为此甚至对各个打招呼的领导说“不”,将绝大部分募集资金存入深发展的账户,也写下了一个令人深思的商业银行与高成长企业相互支持的典型案例。

  事实上,当初让各家银行“看走眼”的康芝药业,短短的五年时间里年营业规模就从1000多万元激增至2亿多元,成长规模近20倍。在过去的三年中,康芝药业的销售及生产复合增长率超过51%,净利润复合增长率超过了68%。康芝药业上市后,尽管在大势低迷的环境下,股价一度“破发”,但近来始终徘徊在每股70元一线,也充分表明了市场对其高成长性的高度看好。

  在刘会良看来,除了主打产品强大的优势之外,康芝药业“专业化合作代理模式”也发挥了极为重要的作用。刘会良进一步解释道,“我们采取了与经销商的捆绑发展的合作模式。先是制定了较高的批零价差,让利给经销商,然后再为他们提供技术和业务支持。与传统的代理模式相比,康芝药业打破了传统代理商对市场资源的垄断,众多中小经销商能够绕过总代理商,从而获得较高的利润空间和长期的发展机会。”

  凭借强有力的财务战略和独到的业务战略的有效结合,康芝药业一举成为海南岛上的一颗明珠。根据财报,2009年康芝药业实现收入2.19亿元,净利润9758万元。仅瑞芝清产品2009年收入规模就达到1.75亿元,增速接近78%,是国内最大的尼美舒利制剂生产厂家,而瑞芝清已在儿童解热镇痛类药品销售市场中排名第一,2009年在儿童解热镇痛类药品市场的占有率达到18.2%。

  尽管康芝药业发端于海南一隅,其主要的市场区域集中在华东地区和中南地区。近年来,康芝药业正力图加快向全国市场扩张的步伐。在刘会良认为,物流发达的武汉、郑州是康芝药业下一步扩张时可以考虑的相当不错的两个着力点。据了解,康芝药业在上市前夕曾有意在郑州收购一家医药公司,后来因担心会影响上市工作而暂时搁置。

  说起来颇有意思,在海南扎根近20年的刘会良却是个地地道道的兰州人,她的父亲做了一辈子财务工作。大学毕业之后刘会良就进入了甘肃铝业公司,企业管理专业出身的她女承父业进入了财务领域。或许是遗传因素,思维敏捷的刘会良很快就在财务领域干出了门道,不久表现出色的刘会良被调至甘肃铝业海南分公司委以重任,先后又在西部多个省市派出工作。后来,已在海南成家的刘会良最后放弃了总部调她去上海的机会,选择留在海南兼顾家庭和事业,从此也放弃了优厚的国企待遇。

  谈及CFO的成功之道,刘会良认为持续学习非常重要。事实上,走出校门后的16年来,刘会良从未停止过学习,除了取得一系列会计资格之外,还攻读了MBA学位。

 

  

【 手机看新闻 】 【 新浪财经吧 】
分享到:
留言板电话:4006900000

新浪简介About Sina广告服务联系我们招聘信息网站律师SINA English会员注册产品答疑┊Copyright © 1996-2010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