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路径导航栏
跳转到正文内容

商业银行探索转变发展方式

http://www.sina.com.cn  2010年11月22日 15:24  《当代金融家》

  2010年全国股份制商业银行行长联席会议综述

  Probe a way of reformation Summary of joint session of presidents of Chinese stock

  holding commercial banks in 2010

  文 /朱 江 高自强 张明贵 曹飞燕

  过去十多年,中小股份制商业银行在我国经济、金融快速发展中获得了非常快速和健康的发展,资产总量大幅增长、赢利能力大幅提高、资产质量大幅提升,走过了一段令人瞩目的“黄金十年”增长期。党的十七届五中全会确定了“十二五”期间经济发展的方针、政策和基本方向。新的五年规划预计将使我国在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方面取得重大进展,彻底转变我国的经济增长模式,以往的出口导向型经济将转变为国内消费带动型经济。这为中小商业银行的发展方式转变提供了良好的机遇,但转型仍是一个长期的过程,需要不断地加以探索。

  近年来,国际国内经济金融形势发生的深刻变化,对中小商业银行的发展带来极大的挑战,加快结构调整和发展方式转变已经成为中小商业银行的共识。在这一背景下,12家全国性股份制商业银行行长于10月2122日齐聚青岛,共议后金融危机时代中小银行发展战略转型,交流经验、探讨体会,以期在经营环境发生重大变化的情况下,走出一条差异化、特色化发展之路。

  经营环境的五个重大变化

  中国银监会王兆星副主席认为,在未来5年以及未来更长的时间内,我们还面临很多不确定的因素,经营发展环境将发生非常重要而深刻的变化。

  第一个环境变化:中央已经提出并在认真落实的加快我国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和经济结构调整的战略要求,将对我国股份制商业银行和银行业的发展带来非常深远、非常重大和非常深刻的影响。

  第二个环境变化:经营环境的变化将体现在将进一步加强宏观管理和宏观审慎监管。

  第三个环境变化:我们将面临着新一轮金融监管变革。国际金融危机过后,必将迎来一场我国或者世界银行业发展模式的变革和银行业监管标准的变革。

  第四个环境变化:资本市场、货币市场会有一个新的重要发展。直接融资会进一步提高,间接融资比重会进一步下降。同时,利率也将逐步地走向市场化。

  第五个环境变化:政府和监管当局将进一步采取更加有效、更加严格的措施,来限制道德风险的发生。

  传统模式的“五个不可持续”

  始于2008年的国际金融危机对我国金融业的冲击是全方位的,对我国的金融体系、金融体制、金融管理模式和金融监管都提出了挑战。后危机时期,我国正在加快进行经济结构调整和经济发展方式转变,银行业的经营环境也正在发生显著的变化。因此,我国商业银行改革与发展的方向、经营管理的目标及模式都需要重新思考。

  与国际先进银行相比,我国商业银行在体制、机制、IT、服务、产品、文化等诸多方面都或多或少存在差距,虽然国际金融危机对我国商业银行直接影响不大,但间接影响不容忽视。特别需要指出的是,影响有限并不是我们提前预见到了危机或者是抵御危机的能力强,而是我们参与国际市场的程度较低。过去,我国商业银行经营的同质化是与国民经济发展的单一化以及市场竞争的不充分性密切相关的。随着危机后我国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监管政策的变化、利率市场化进程的加快,商业银行传统的发展方式已经越来越难以持续。

  王兆星副主席认为,尽管在过去5年我国商业银行取得了非常可喜的成绩和进步,但是我们必须要清醒地看到所面临的环境变化,深刻地认识到我国商业银行在很多方面是不符合可持续、又好又快发展要求的,必须要尽快加以调整和转变。一是仍然过度依赖贷款增长这种粗放的发展模式不可持续。二是过度依赖于存贷利差的盈利模式不可持续。三是过度依赖对大企业、大项目,包括对政府背景下的项目的贷款所产生的增长和赢利,这种简单的发展方式不可持续。四是单纯或者过多寄希望于未来进行跨域性经营和业务雷同情况下的同业恶性竞争,也不可持续。五是快速的信贷扩张,快速的资产扩张,依靠频繁的融资进行支撑的模式不可持续。因此,商业银行转变发展方式不仅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更具有长远的战略意义。

  差异化、特色化初露端倪

  国内中小银行在不断探索的过程中,逐渐形成了自己的市场定位和经营特色,差异化经营、特色化发展的路径初现端倪。综观来看,其核心是通过调整业务结构、收入结构、贷款结构和客户结构,优化组织架构、管理机制、业务流程,在探索综合化经营的同时,更加注重传统发展方式的转变,更加注重集约化经营、内涵式发展,更加注重小企业金融服务,更加注重发展绿色金融,更加注重风险管理水平的提升,更加注重中介服务本原,更加注重“三性协调”,更加注重理性运用金融创新,力求走一条专业化、差异化的新型发展道路。

  第一,更加注重传统发展方式的转变。

  华夏银行行长樊大志指出,全国性股份制商业银行处于国有大银行和区域中、小银行之间的“夹心层”,拥有全国性、全能性牌照,资本、网点、人员、客户、业务、体制、机制等方面的特点决定了要在综合化经营的基础上探索差异化、专业化经营的发展道路。他认为,股份制商业银行必须充分发挥全国性网点格局、全能性银行特点、全方位客户服务能力的比较优势,在巩固传统业务竞争力的同时,积极探索技术创新型、资本节约型、风险可控型现代综合金融服务模式,使传统业务与新兴金融业务相互支撑、相互促进,形成良性循环。在综合化经营的基础上,力争在某个或某几方面做出品牌、做出影响力,形成自身的比较竞争优势。

  渤海银行行长赵世刚认为,转型要通过公司治理、发展模式、管理流程、产品服务、综合化经营等多方面的积极创新,大力提升管理效率和优化服务流程,提供全面综合的金融服务解决方案和专业化经营的创新业务,着力改善业务结构、收入结构和客户结构,努力实现集约化经营、专业化管理、一体化发展,构建自身差异化的核心竞争能力。

  光大银行副行长李杰判断,未来银行业综合经营将迈出实质性步伐,以银行控股集团为主的银行业综合经营模式正在形成。

  第二,更加注重集约化经营、内涵式发展。

  招商银行是国内较早提出转型的银行之一。2004年,根据国内外经济金融形势发展变化以及国际银行业发展趋势,招行提出,要加快发展零售业务、中间业务和中小企业业务,致力于调整资产结构、负债结构、客户结构与收入结构。这是招行第一次转型,至今已取得了明显成效。截至今年6月末,招行储蓄存款占自营存款的比重超过38%,零售贷款占自营贷款的比重超过33%,中小企业贷款占对公贷款的比重超过47%,非利息净收入占营业净收入的比重超过20%,初步形成了自身的业务结构与经营特色。2009年,根据后危机时代形势复杂多变及资本约束日益增强的现实情况,招行明确提出,要在深化一次转型的基础上,加快转变经营方式,全面实施二次转型,真正走集约化经营的道路,进而不断改善投入产出与股本回报水平。如果说招行一次转型强调的是业务结构的优化,追求的是不断提高零售业务、中间业务和中小企业业务的比重,那么二次转型强调的是经营效益与价值导向,注重的不是银行规模本身的大小而是规模创造的价值,追求的是以尽可能少的资本、资源消耗获取尽可能多的效益与价值。

  这一点也得到了中信银行副行长张强的认同。张强表示,中小股份制银行转型的核心是走一条与中国经济发展相适应、资本消耗低、内生增长能力强、市值稳定增长的新型股份制银行发展道路。近年来,中信银行以“走在中外竞争前列”为目标,调整优化决策体系、风险管理和内控体制、市场营销体系和运营保障体系;坚持“双优双主”对公客户发展策略,坚持零售银行“三维四动”、“三个环节并举”和建设“全功能”零售银行的发展思路;坚持优化调整资产负债结构、贷款结构、收入结构,力求实现发展方式的“华丽转身”。

  恒丰银行主持工作的副行长栾永泰指出,面对中央和地方巨额的投资热潮和热情,要防止企业粗放经营的回潮,以防止新投放的贷款成为未来的包袱;要防止企业的盲目投资和盲目兼并重组;也要防止企业盲目做大;要防止商业银行粗放经营思潮的抬头。

  第三,更加注重小企业金融服务。

  近年来,华夏银行决策层坚守以“中小型客户”为公司客户主体的经营思想,提出建立“中小企业金融服务商”的战略转型目标,并立足于自身发展实际,积极开展小企业金融服务的探索与实践,已初步形成了以“小、快、灵”为服务特色的小企业专营、专业服务体制、机制的运行模式。针对小企业融资需求“短、小、频、急”的特点,华夏银行精耕细作,从担保方式、贷款期限、利率定价、还款方式等四个方面加强创新,专门为小企业量身打造了联保联贷、接力贷、增值贷、快捷贷、循环贷等专有产品,通过标准化的融资产品,为小企业提供优质、高效、快捷的金融服务。目前,华夏银行小企业金融业务风生水起,以“龙舟计划”为代表的小企业系列金融服务产品越来越受到中小企业的青睐。今年,华夏银行小企业贷款余额将突破1000亿元,小企业信贷客户占全行公司类信贷客户数将达到近60%,小企业贷款增速大大高于全行平均贷款增速。“与中小企业同舟共济、共同成长”已经成为华夏银行“中小企业金融服务商”品牌的最好写照。

  无独有偶,民生银行提出要打造民营企业的银行、小微企业的银行和高端客户的银行的战略目标。民生银行行长洪崎表示,发展小微金融是应对日益临近的利率市场化和“金融脱媒”挑战的理性选择。近年来,民生银行通过整合与创新,针对小微企业的实际需求设计和推出了与之配套的“商贷通”系列产品,并进行大胆探索,找准小微贷款与风险控制的结合点,首创了“一圈两链”等集群模式,有效缓解了小微企业担保难、抵押难问题。“商贷通”业务办理起来方便快捷,在落实足额有效抵质押的情况下,民生银行3天以内就可以完成全部业务流程。今年上半年,民生商贷通余额873亿元,比年初劲增95%,占全行新增贷款的50%,加权浮动比率较2009年明显上升。

  发展供应链金融服务、推进供应链金融线上化的战略,是深圳发展银行面向中小企业和面向贸易融资的重要举措。对此,深圳发展银行行长理查德·杰克逊透露,深发展的供应链金融线上化,能将供应链资金流转化为数字化并嵌入电子供应链,银行将供应链金融业务从线下运行逐步迁移至线上运行,实现“物流—资金流—信息流”的无缝融合。

  浙商银行行长龚方乐也认为,小企业金融服务有着光明的未来。他认为,小企业发展目前主要有两方面的困境,即能力困境和意愿困境,主要包括信息不对称银行不敢授信、银行服务有效性不足、经济效益难以体现等。目前,浙商银行结合自身实际,借鉴同业经验,围绕能力建设和意愿强化,按照“专业化经营、近距离设点、高效率审批、多方式服务”的经营方针,在小企业金融服务方面积极进行探索。

  第四,更加注重发展绿色金融。

  发展绿色经济是国际社会为应对全球金融危机、经济衰退及全球气候变化所选择的新的经济社会发展道路。作为现代经济的核心,国内商业银行,尤其是股份制商业银行,在坚持绿色金融原则、建设绿色金融体系的基础上,不断加强绿色金融创新、建设绿色银行,在支持发展绿色经济,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的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中发挥了重要的作用。

  兴业银行重点推行绿色金融,用“遵循赤道原则”体现其差异化的发展战略。凭借在国内首创推出的能效融资项目,兴业树立了中国“绿色信贷”先行者与倡导者的形象。成功的尝试使兴业决心向绿色金融的纵深领域继续探索,经过多次研讨和充分论证,最终于2008年10月31日正式宣布成为赤道银行,成为中国首家、全球第63家赤道银行。截至2010年7月末,兴业银行累计发放节能减排贷款607笔,金额346.75亿元,提前实现了该行对社会公开承诺的“三年(2008-2010年)投放100亿元”目标。节能减排项目贷款对于兴业的意义并不仅在于它提供了一种新产品、新利润来源,更重要的是,兴业由此叩开了可持续金融的大门,推动了公司治理和经营理念的升华。兴业银行行长李仁杰指出:“发展节能减排贷款开辟了新的市场,遵循赤道原则有利于银行提高风险管理水平,创造差异化优势。同时,有利于融入国际国内市场,争取新的商业机会,实现由‘绿’到‘金’的转变。”

  上海浦东发展银行行长傅建华认为,发展低碳金融是商业银行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必然选择。目前,浦发银行正在积极探索将低碳金融作为战略转型的重要内容。一是以自身行动致力于打造中国金融业的低碳银行,为促进低碳经济发展做出努力。二是在传统金融服务领域,重点支持低碳经济,逐步探索出一条以商业行为来支持绿色公益事业的道路。近3年来,浦发银行已经前后提供了1000多亿的授信来支持低碳企业和低碳经济,支持了一大批风电、水电、污水处理、垃圾焚烧发电、电厂脱硫脱硝、工业和建筑节能领域的项目。三是积极探索以金融创新来支持节能减排,通过产品创新树立低碳银行的形象。2008年,浦发银行推出了首个针对低碳经济的整合服务方案,包括和法国开发署能效融资方案、国际金融公司能效金融方案、清洁发展机制也就是CDM的财务顾问方案、绿色股权融资方案和专业支持方案,形成了覆盖绿色产业链上下游的金融产品体系。

  第五,更加注重风险管理水平的提升。

  广东发展银行行长利明献指出,传统风险管理经验似乎更容易让银行固步自封,“如果商业银行一直固执于传统,拒绝改变自己,或者不能接纳差异性风险文化的存在,那么也就不可能真正在中小企业业务领域有所建树。”

  华夏银行行长樊大志认为,商业银行的风险管理能力主要体现在风险与收益的匹配能力上。在同样的市场、同样的环境下,经营的结果千差万别,主要取决于管理者风险文化价值导向及在此基础上的综合经营管理水平和风险把控能力。在后金融危机时代,商业银行要取得转型成功,必须有科学的风险文化价值导向,必须全面提升风险经营与管控能力。

  第六,更加注重中介服务本原。

  中介服务是银行之本。商业银行在资金筹措、资金清算、资金汇兑、贷款投放等方面的业务,归根结底体现的是中介服务功能。这种中介功能在严格、有效的监管环境下,通过适度的资本杠杆率约束有效地支撑着商业银行的生存与稳健发展。脱离这个根本去开展创新、去开拓新业务,就会误入歧途。华夏银行行长樊大志指出,美国一些大银行在金融危机中倒闭,就是因为在过于宽松的监管环境下过度追逐利润、过高使用杠杆率、过分偏离中介本原开展创新型金融业务,用负债来支撑几十倍甚至几百倍杠杆率的衍生金融业务。因此,作为经营货币金融业务的特殊企业,我国商业银行经营转型不能放弃优势找优势,不能脱离传统中介服务功能谈转型,无论如何转型都不能脱离商业银行中介服务的本原。

  第七,更加注重“三性”协调。

  “三性”统一是商业银行的铁律,金融危机中一些银行倒闭,尽管诱发因素不同,但最终都是自身流动性出了问题。银行的流动性是天,天塌下来就什么都不存在了。流动性问题可能是业务结构失衡的结果,也可能源于突发因素。规模大、赢利状况好并不等于不会出现流动性问题。金融危机中倒闭的一些银行,规模很大,整体赢利能力并不差,但流动性出了问题就彻底垮了。从这个意义上说,流动性高于赢利性。平衡“三性”的关系,在保持良好流动性、安全性的情况下,获取较高赢利性是银行经营的艺术和水平。只强调流动性,忽视赢利性,银行会失去生存的基础;过分逐利,则会带来灭顶之灾。王兆星副主席指出,坚持“三性”协调,必须更加注重资产负债结构的优化和资产质量的优化,这是银行实现流动性、赢利性和安全性的最基础和最重要的支持和保证。

  第八,更加注重理性运用金融创新。

  创新是发展之源,没有创新就没有发展。因此,不能因为国际金融危机暴露出的问题而抑制金融创新。金融危机告诉我们,必须把握好金融创新与风险控制的关系,金融创新既能对冲风险,也能放大风险。既要坚持改革创新,又要坚持与自身的风险控制能力相适应,防止创新过度或失当。期权、期货和资产证券化等金融创新工具设计的初衷是套期保值、对冲风险,一旦成为金融机构获取暴利的工具而远离初衷、铤而走险时,在监管缺失的情况下,其与生俱来的风险会被无限扩大,最终导致整个金融体系的溃决。因此,商业银行的金融创新必须始终围绕客户的服务需求和自身稳健发展的需要进行;金融创新不是脱离传统业务,而是对传统业务的突破、组合和提升,是商业银行传统金融服务手段的延伸或衍生。

  (作者单位为华夏银行发展研究部)

  

转发此文至微博 欢迎发表评论  我要评论

【 手机看新闻 】 【 新浪财经吧 】
留言板电话:4006900000

新浪简介About Sina广告服务联系我们招聘信息网站律师SINA English会员注册产品答疑┊Copyright © 1996-2010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