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路径导航栏
跳转到正文内容

苏宁:拒绝兴奋剂的领跑

http://www.sina.com.cn  2010年11月04日 15:21  《中外管理》
苏宁:拒绝兴奋剂的领跑
《中外管理》杂志封面图片。

  ——苏宁超越完整版

  策划、文/本刊记者 焦晶

  当国美祸起萧墙时,有多少人会问:苏宁在做什么?

  “难道还有比这更精彩的商业大片?”——没错,举世瞩目的国美之争,涵盖了几乎所有的商业焦点:公司治理、资本交易、激励制度、创始人与经理人的关系、家族企业与公众公司的矛盾等等——以及,有越来越多的人相信它压根儿就是联手作秀。

  诚然,在这场“年度商业超级秀”里,苏宁不是主角,但只要把帷幕稍稍拉得开一点儿,它一定站在镁光灯的照射下。毕竟,炒作与热闹,终究会一闪而过。冷静下来,企业除了玩心跳,更需要的还是扎扎实实“过日子”、“长本事”。

  是的,国美内讧之时,恰逢苏宁超越。这使得多数人总能轻易地得出结论:苏宁得分,源于对手失误。但事实上,如果倒退回3年乃至更久之前来看待今天,不难发现:这两个常常被用来对比,亦敌亦友的同行,其实已走出了家电连锁业中迥异的两种发展模式。一方在突击猛进后刹车大修,一方则在整装良久后才发动马达。如果说,曾经的它们最多只能说是神不似而形似,那么时至今日,即使从表象上看,二者也在日趋分野。

  当然,无论如何,无人再否认苏宁对同行的超越。苏宁是怎样在同质化竞争中寻求差异化发展的?3年来,张近东是怎样兑现自己“三年内将全面领跑行业”的承诺?如果说2008年,已经通过《中外管理》掷出豪言的张近东,还只能呈现出一个超越的前半部分,那么现在,可以给出完整答案了。管理

  一方面来自对目标的坚守,一方面来自由内而外的涉及行业根基的颠覆性创新。

  苏宁“不一样”

  凌静的办公室在五楼上,虽为一店之长,她的办公室仍狭小而简单。不过,门外可是个熙熙攘攘的世界。年纪大点儿的阿姨正坐在按摩椅上感受舒适,而电脑体验区里,一堆脑袋簇拥着,正专注地研究最新的游戏。

  这是9月29日下午4时,位于南京商茂广场的苏宁旗舰店。就在4天前,这里作为苏宁南京店的惟一代表,和全国38个城市同时开启了iPhone 4的首发仪式。演出、午餐会持续一周,气氛热烈至极。

  五层楼,23000平方米的领域,不但是家电的海洋,更是时尚潮人的汇集地。“我们的3C销售占比非常高,超过50%以上,一般的店做不到的。”凌静对《中外管理》说,自豪之情溢于言表。在她说话间,电纸书的展台前正人头攒动,那是他们今年才增加的新区域。“像我们这样的店面要捕捉潮流的亮点,走在整个行业引领的位置上。”她说。

  每年的11月,苏宁都会对主要店面的形象进行最新的调整和设计,对凌静所主管的这个店来讲,最新的方案里,继续增加现场商品的摆放品种是肯定的。

  ——现在其实已经足以让人感觉五彩缤纷了。在这里,除了家电和数码产品,你还能看到“科勒”卫浴的精品,也千万别以为按摩椅只是为展示用的,尤其到了冬天,卖得可火呢,有的人甚至一下子能买两个。玩具储存罐也大受年轻女孩子的欢迎,而且因为总价低,是兑现会员卡积分的不错选择。

  如果说,就在3年之前,苏宁至少从外表上看,还和同行没什么两样,无非比比谁的店开得更多、更大,那么现在,这个已经拥有20年行业经验的老店,显然正在越来越多地展示出自己的差异化。“2005年以前要我说苏宁跟别人不一样的地方在哪儿,只能说战略、文化和基因,可现在,即使表象上,大家都能看得出差异。”面对《中外管理》,苏宁副董事长孙为民非常开心。

  事实上,在家电连锁业内,苏宁正在开创一种新模式,“服务”的概念在这里升级,信息化的角色则正酝酿从后台走向前台,从业内的多年老二到领跑行业,苏宁是怎样超越的?就是一方面来自对目标的坚守,一方面来自由内而外的,甚至涉及行业根基的颠覆性创新。

  2009年3月,张近东在苏宁内部提出营销转型变革,但如果认为这仅仅是个营销话题未免过于简单了。“可能我们从某一个体系里面或者某一个点切入,但其实是对于我们的模式的一个系统、全面的转型变革的问题。”他对《中外管理》说,“一方面我们不断适应外部环境的变化,但更重要的还是我们自己,我们是带头者,必须要去思考,而且最终要拿出一些有效的方法。”

  谁说苏宁只能卖家电?

  在一个小时的谈话中,“消费者”这三个字,金明总共提了51次。

  就在今年7月27日,39岁的金明出任苏宁电器总裁,上任后的第一天就抛出了新的三年计划和目标,明确将包括PC在内的3C产品作为未来发展的支柱品类。

  他的依据是,目前苏宁销售的产品60%还是传统的,3C产品占比为30%多。而根据测算,在中国,苏宁所经营的品类,包括传统家电、消费类电子、3C产品的大市场规模大约是10000亿。其中,仅仅是电脑和手机就能占到40%以上。

  即使在今天,时尚达人们的手机也常常一年就能换两次,这是传统的电视、冰箱完全无法比拟的消费空间。更何况,更让金明看重的还有未来。随着中国整体经济的发展,在沿海地区发达城市,很多年轻人都已经具备了相当水平的消费能力。

  所以,“未来三到五年3C产品在苏宁应该有更大的发展,我们认为在一二级市场,3C产品能占销售总额60%~70%,三四级市场达到30%~40%。”金明对《中外管理》说。

  其实不仅是3C,导致苏宁将办公用品乃至手机链都搬到店里的原因是,苏宁一直在努力的更大方向,是提供整体解决方案,而非单一的产品。

  倘若你去买一台办公用的电脑,也许同时还需要打印机、复印机、扫描仪,以及各种配件,诸如插线板、电池之类。OK,统统可以在苏宁一站式采集完毕。之后,苏宁还会帮你把它们都连接在一起。不会用?没关系。自然还会手把手教给你。

  倘若你去买一套家庭音响,或许连摆放在家里的什么位置苏宁都会帮你设计。根据你的房间大小、用途,告诉你选择什么档次更好,功率该要多大的,安装上线要怎么走,怎么才能吸音等等,都交给它好了。

  当然,你要买的也许就只是空调。但只是简单的安装上墙就可以了吗?管线具体怎么走,封口如何设计,一个大机器拖几个小的,可都是影响美观的。苏宁都可以帮忙。如果你身处南方,想要的不光是空调,还有暖气片,没问题,来苏宁。

  难道不担心苏宁真的成为庞杂的“沃尔玛”,不再是为大家所熟悉的那个苏宁?

  “谁说苏宁只能卖家电,我们也卖暖气片,有什么关系呢?围绕的依然是我的核心。”金明说,“我们在卖产品的过程中,还要卖整体解决方案;在卖产品的过程当中,不仅卖价格,还卖设备安装这些服务,还有设计,还有培训。”

  没错,就在凌静主管的旗舰店里,二楼就设有专门的培训教室,这是为顾客开放的。每到周末,时不时地会来点儿活动。iPhone4上市,这里有人教你怎么玩儿;如果你喜好摄影,来听听单反相机到底该怎么用也很不错。

  “我们会根据行业的动向提前发通知,除了在店里发布,还会直接联系一些特定的顾客,让他购买了我们的商品后,可以得到最专业的讲解。”凌静说。

  事实上,永远抓住消费者的最新需求,一向是苏宁的长项。早在2001年,BP机还没退出历史舞台,苏宁就在南京开出了业内第一家把手机摆上柜台的家电连锁店。3C的轨迹已然初显,随后,数码相机、电脑也相继开始进入苏宁的视野。到了2007年,苏宁更是高调举办了“2007中国PC行业发展高峰论坛”,在3C经营上形成了三部曲式的发展。而如今,“来苏宁,你想要的总能找得到”这句广告语俨然已非虚词,苏宁的确是个家电连锁企业,但更根本上,它是渠道。

  “我们的主业还是围绕卖产品、卖服务、卖整体解决方案。但反过来,消费者来到我的店买东西,需要在门口坐一下吃点东西、喝杯咖啡,能不能做?我觉得这也是可行的,虽然它不是主业,但未来可以引进来,为消费者提供配套。”金明说。

  让采购和销售都更精准

  时至今日,还有谁敢再嘲笑苏宁的店不够多?

  据苏宁电器2010年上半年年报显示:截至6月底,苏宁在大陆拥有店面共计1075家。而就在9月13日,金明宣布:从当周起至2011年新年期间,还将新开150家新店,扩租改造店面180家。

  这可并非简单的跑马圈地。千余家店面大大小小,针对所在市场的情况,各自承担的,是不同的使命。

  在北京、上海、深圳等大城市的核心商圈,很容易看到1万平方米以上的“大苏宁”,那里的商品种类往往多达几万种,不但有最新潮的电脑和手机,各种配件也一应俱全。这是苏宁的超级旗舰店,产品全覆盖,高中低档通吃。但在一二级城市的成熟社区里,开的就一定是社区店,根据社区所在的位置,来布置产品的档位。

  超级旗舰店、旗舰店、中心店、社区店、县镇店,对每一个店面,苏宁都有自己的细分运营。

  “在2005年以前,大家就是主打一级市场,那个时候可以说全国的模式都是差不多的,但现在我们的网络发展从直辖市到三四级市场甚至是乡镇市场,你知道这里面的差异有多大吗?有的是面向纽约的市场,有的是面向非洲的市场,中国本身就是这么复杂。”孙为民说。也因此,苏宁开始对自己分布在大江南北的各个店面,根据当地的消费特点,来做细化的区隔。

  差异当然不仅仅在店面大小上。

  2009年年底,首家苏宁精品店登陆深圳金光华广场。这家面积并不算很大的店,却让人感觉眼前一亮:展架全开放式、配件商品相邻陈列、小件商品运用购物牌导购,商场内还配有购物篮。至于免费上网,那可是4G的。一切都和传统店迥然不同。

  更大的差异其实还在背后。那就是,在这里,无论什么品牌,全都采用苏宁自己的员工来统一促销。要知道,在此之前,厂家向连锁渠道派驻促销员销售,可是中国家电连锁的鲜明特色。其中,纠缠着太多的利益之争,并在某种程度上体现了中国家电连锁在能力上的不足。

  苏宁已然在颠覆。在此之前,苏宁于2006年提出的3C+旗舰店模式,首次将家电连锁模式从产品导向型转入消费者导向型。从店面环境、服务导购、产品拓展、信息化购物、开放式体验陈列等各个环节,让你的购买过程更舒适。而精品店模式,则可以说标志着中国家电连锁正在告别单纯拉场子的时代,开始展露出市场细分的精细化发展苗头。

  在深圳小试牛刀之后,广州、北京等特大城市也相继成为苏宁精品店的落脚点。最新的三年规划里,苏宁精品店的目标是100家,今年希望建成20~30家。这些精品店产品也定位于中高端,以3C产品和消费类电子为主导,兼带传统家电。

  如此自营模式,会是苏宁乃至中国家电连锁业的趋势吗?

  张近东的回答是:这本来就是我们应该具有的最基本的服务能力。我们和供应链之间已经形成默契,大家都在发挥自己的能力,我们认为时机逐步开始成熟,我们完全有这个能力,来提高效率、降低成本,减少一些不必要的环节。“以往我们在供应链方面消耗的太多。”他感叹。

  不光是店面的自营,事实上,在和供应商的合作上,苏宁也在不断尝试新方式。

  2008年,苏宁携手惠而浦,首尝惠而浦空调的品牌许可合作方式。苏宁从前期的产品规划就开始参与,和惠而浦共同委托第三方进行生产,销售则是苏宁全权负责。其结果是,在中国市场一直表现欠佳的惠而浦空调,在次年就销售到了近40万台,今年则预计为50万台。尽管市场比重并不高,但成长率相当喜人。

  此后,苏宁如法炮制,和伊莱克斯洗衣机、先锋彩电,以及松乔小家电等,均采用了这种品牌许可合作。这些产品或者此前在中国市场基本处于萎缩状态,或者根本就没进入中国市场,但前提是,品牌知名度一定是有的,而且拥有很强的技术研发能力。这样再加上中国的生产成本,和苏宁这样的零售渠道,优势不言自明。

  你也许要问:对于苏宁来说,这样的产品很有点类似于“亲儿子”,在销售时难道不会厚此薄彼?

  “就像我现在有三块蛋糕,再加一块变成四块,可以给大家更多选择,尝尝不同的口味。”金明说。而在推销力度上,他坚持认为,凡是进入苏宁销售的产品,机会都是均等的。因为苏宁要给消费者提供的售中、售后服务是一样的。而“从消费者角度来看,一定是选择性价比最好的产品,否则,推广有什么用呢?”他反问。

  作为一个渠道,追求高毛利率永远是不二的选择。可高毛利率来源于什么?自然不能是高价格。在孙为民看来,实际上要通过供应链的优化和运作效率的提升,来把整个成本降下来。

  “从根本上说,我们创新变革最后所要形成的能力,就是精准的采购和销售。”他说,“从整个供应链上形成有计划的订单,指导供应商生产,减少存货、滞销这些方面的东西,来提高整个的周转效率,这才是更大的价值。”

  后台,管理服务的工厂

  供应链的优化以及效率的提升,既来自于经营模式的变革,更来自技术的支持。

  一直以来,苏宁的后台之强早已被公认。但鲜为人知的是,苏宁对信息化和技术的重视其实可以追溯到创业伊始。

  “1993年夏天卖空调,一卖卖了一两千台。用户数据全部没有,都是人工统计的,气温接近40度,老百姓买,每个都是火辣辣的。一天安装下来,还有多少没装都不知道。晚上到你店里又吵又闹。”回忆当年苦并快乐着的时光,张近东忍不住大笑,“我们后来就赶紧建数据库。空调销售不是均衡的,需要所有资源和人员爆发性地去投入,这对苏宁有很大锻炼,所以苏宁在关键时刻能调动一切力量,有承受力,和我们早期做空调的积累有很大的关系。”

  就在当年,刚刚大学毕业的金明进入苏宁,在电脑机房里负责打字、做文书。他们买了台AT&T的386,在张近东的指挥下,后来连了20个终端,连到宁海路的对面去——苏宁当年位于南京江苏路和宁海路之间,简称苏宁也是这么来的——已经实现了把每天的销售数据录入进去、集成来看的“初级信息化”。

  “现在回忆,那时老板还真是非常前瞻的,简直不敢想像。”金明不胜唏嘘。

  张近东那时已经朦胧地认识到,信息化对企业管理和经营所起的作用。只不过,他那时应该也未必能想到,十几年之后,苏宁甚至已经拥有4000多名信息化相关人员,俨然成为一个IT企业了。

  在苏宁那知名的雨花台信息中心,宽大的屏幕上各种色彩的数字在不时跃动。每时每刻新增了多少数额的销售都清晰在目,包括销售走势的对比。而拉开监测仪,一千多家店的几乎每个角落都可以尽现眼前,清晰到连标签上的五号字都看得清。理论上说,苏宁的各级领导,简直连现场巡店都不需要。

  “在供应链上,我们已经实现了2万家供应商都对接。”任峻,苏宁电器副总裁向《中外管理》介绍说。他主管的可谓两大重磅版块:财务及信息化。即使自身不具备信息化能力的厂商,也可以登陆苏宁的平台,从中看到自己产品的销售情况,以指导生产和研发。而对于那些本身技术实力就很强的厂商来说,配合就更完美了。比如:三星,“我们一起自动补货。我们各个门店上一周卖了多少货,今天预计能卖多少,现在库存还有多少,都向他们敞开,他们也告诉我他们现在的库存有多少。”任峻说,“我们现在是共同预测、共同协同,整个链上面都是打通的,对效率提高非常好,减少一些大家不必要的成本。”

  而就在距离信息中心不远的苏宁南京物流中心里,叉车司机正开着他的叉车从容地补仓位。储位一共分了三层,要保证把最先要出货的商品挪到“一楼”去,以确保作业效率。每个商品可都是有“身份证”的,仓位码、苏宁内部的商品码、托盘码三码合一,扫描任何一个码,都能清晰地传递出它所在的位置。每天,来自前端店面的销售数据报表都会传递到这里,物流中心会根据各项商品销售的火热程度来排位,最畅销的,就赶快调到最靠近出货口的区域。总共100个集货位,按照每车装30台货物计算,3000台货同时出仓,大约一个半小时就可以完成。

  在此过程中,所有指令都由系统发出,完全傻瓜式操作。甚至连货车司机都不用动脑筋,系统还会自动来计算配送的线路和车辆的搭配,同时考虑到用最少的时间和最低的油耗。司机们更乐意称其为“活地图”。这一切保证了苏宁敢于承诺:送货12小时之内送达。

  如今,这一“宁镇扬泰”(主要功能定位辐射南京、镇江、泰州、扬州),存储面积5万平方米,日均作业高峰3万件的物流中心,总共不过80名员工,还分两班倒。比起以前动辄几百人装货卸货,简直不可想像。而就在这一存储区域旁边,全自动化的仓库正在建设中,计划中明年“五一”前就会投入使用。届时,3C、传统小家电将全部放到那里。那可是真正的零员工。

  “其实零售行业的特点,就是要标准化、要复制。”任峻说,“此中更重要的,是管理模式的创新。”

  在信息化的支持下,如今苏宁已经形成了财务共享管理模式。无论在全国的哪个地方开了一个新的分公司或者新店,其所有流程执行,总部都会有一个最专业的团队来帮它做,除了市场和客户,其他所有的一切,具体执行者只负责提需求就好了。

  “共享服务中心,就是我们企业的管理服务工厂,它用的是信息化打造的无形生产线,制造的产品是企业内部的管理、流程、标准、制度。”任峻比喻说,“所以要考虑每一个环节怎么样用信息技术变得更简化,实际上更简化就会更标准、更统一、更不容易有差错。”从2007年开始财务共享模式后,几年下来,整个苏宁集团的财务人员数量并没有增加,但工作却不同了。之前,大量财务人员都在忙着做财务核算之类的简单却必不可少的工作。而现在,整个集团一共只要20人来处理发票问题,剩余人员做什么呢?做预算、财务分析,跟业务部门更好地沟通,把控企业运营中的方向和风险,把经营过程中间的一些绩效提升点提出来。“这个价值就不一样了。”任峻说。

  2009年12月31日,苏宁宣布收购香港镭射,2010年2月8日,实现全面接管,前后一个月的时间而已。动作麻利得令人咋舌。“为什么?因为只要把前端市场运营的模式和客户的体系做好,销售人员培训好,后面都不用做了,我有网络、有终端,你提需求我帮你做,流程、管理都是统一的。”任峻说。

  苏宁自2008年后的加速发展,秘密也正在于此。正因为后台的强大支撑,苏宁才可以实现在把控风险的前提下,快速异地扩张,在效率、执行上实现高度统一。

  一个更大的意义还在于,因为基本管理功能实现了总部共享,开店过程中对分公司人员的要求也变得简单了。如果说以前他们必须是全才,样样都要懂、都要做,那么现在,只要懂市场、懂客户,就已足够。

  苏宁,机会偏向年轻人

  不过,即使这样,对于高速发展的苏宁来说,人才也总是个棘手的难题。更何况,身处零售业,苏宁的工作强度和压力以及要求的严格程度,在中国可算首屈一指。“思想要管,工作要管,连怎么走路都要管。”苏宁电器副总裁、主管人力资源的孟祥胜笑称。他还同时分管苏宁的战略规划、组织体系建设。事情似乎永远是做不完的,从头到尾在不断地开店、促销,还有大量管理的改善优化。在大忙的时节,晚上十二点,办公室还灯火通明是常有的事。

  有意识地储备人才,早在2002年就进入张近东的考虑范围了。次年,苏宁开始大规模招聘应届大学毕业生,因当年的计划是1200名,在内部得名1200体系,沿用至今。事实上,这个数字是不断增长的,今年的数字是7000名。如今苏宁的年轻管理人员见面,打招呼时最惯用的是“你是几期的?”犹如行话般,说的就是1200体系。

  “我们更强调给年轻干部机会。”孟祥胜对《中外管理》说。

  就在今年7月,在金明被提升为总裁的同时,1977年出生的任峻由苏宁董事会秘书提升为董事兼副总裁。1980年出生的戴志成,则从苏宁电器财务总部办公室副主任,提拔为苏宁内部审计部门负责人。总监级别上更新上了一批年轻人,一时引起轰动。

  “其实只能说不是这一次提了这么多人,我们一直这么做,只不过这次曝光了。”孟祥胜说,“最近三年,干部每年晋级的比例都达到了50%。再往前推3年,这个比例是70%。”现如今,苏宁共计大约2万个管理岗位上,人员的平均年龄是28岁,因为每年都有大量的年轻干部补充进来,因此在过去7年里,一直维持这个水平。即使高层管理人员,平均年龄也不过35岁。如果要任命一个干部,同时有两个备选人,一个年轻一个老——不用猜,孟祥胜十有八九会选择那个年轻的。“他可能第一年不行,第二年合格,但第三年就能优秀,他有足够的时间去成长。”他说。

  成长,自然总是要付出代价的。

  早在2002年,招聘1200名应届生的方案做出来,预算是3000万。在当时也算是笔很大的投入了,人力资源部有点拿不准,可方案拿给张近东,后者5分钟后就签了字。在张近东看来,人才自然是战略性话题,必须提前培养,而且要长期持续,如果纠缠于每年的投入产出,最后一定是要失去长期发展的。

  成效已然显示出来。

  最早曾被老员工攻击为“什么也不懂”,常常难免在最开始坐冷板凳的第一期应届毕业生,在苏宁忙于开店时紧急上马,其对工作的投入,以及自身的可塑性迅速显现。

  “2003年‘1200’进来的时候,我们大部分体系都是排斥的,说我忙还忙不完呢,还得去带他们,而我们今年的第九期招聘,让各体系报需求,最后得到的需求数量是15000名,而且几乎是全员性地抢。”孟祥胜说。

  当年一期的900多人,现在留下180余人,其中诞生出120多个经理级以上的干部,7个副总监。“他们是公司真正的梯队接班人,未来的苏宁接班人就是在这个体系里选拔。”张近东毫不隐讳。

  “一方面引进社会成熟的人才,一方面始终对核心进行梯队式培养。”张近东说,“现在年轻人没有经历过我们那个时代的磨砺,对他们带教和引导,企业要付出很多时间和资金成本,甚至于付出被同化,实际上这样做企业很多好的东西都有被稀释的风险,是很可怕的。这是巨大挑战,我相信这不是每一个企业都敢做的。”管理

  责任编辑:杨?光

  图表:

  苏宁见证中国家电连锁业20年

  1990年

  12月26日,苏宁以“苏宁交家电”为名,在南京面世,专营空调,不仅零售,还做批发。这个200平方米的小店,当年的销售业绩为2000万元。而更早些的1987年元旦,国美在北京成立,主攻电视经销。

  也是在此前后,“张记”在北京的音响领域崛起——1988年,“张记”已经占据了北京音响放大器90%以上的市场份额。其全称为“张记电器加工铺”,成立于1982年4月。这就是后来为大家熟悉的大中。

  1993年

  张近东创造出淡季打款订购的最新方式与厂商合作,由低价拉动销售,一举占领南京空调市场70%的份额,当年销售额猛增到3.02亿,令南京八大商场大跌眼镜。苏宁一夜成名,并成就了一个中国商业史上以少胜多、以弱胜强的经典案例。次年,苏宁以年销售5.6亿,荣登全国空调销售第一。次年,国美则创新了供销模式,脱离中间商,与上游厂家实施了直供模式。

  1996年

  扬州苏宁挂牌,苏宁全国第一家连锁店成立,开创了全国家电连锁的雏形。这年年底,上海永乐家用电器有限公司成立。但直到1998年5月,永乐第一家店新大陆店才在上海陆家嘴中心地段开业。

  1999年

  国美进军上海,实现了京、津、沪连锁的构架。同年,大中北京的马甸店开业,大中品牌作为电器连锁形态正式启航。一年后的2000年12月,江苏南通永乐连锁店开业,吹响了进军全国的号角。而苏宁的全国连锁已成初步势头,2001年6月,苏宁电器连锁集团股份有限公司核准成立。与此同时,“买手机,到大中”为北京消费者耳熟能详。

  2003年

  苏宁1200二期计划启动,面向研究生、本科生、专科生展开招聘,开始人才梯队的自我培养。同年,上海永乐并购广州本土最大的家电零售商东泽电器,进入广东市场。大中品牌连锁店则增至32家,占据北京电器市场50%以上的份额,成为惟一覆盖北京内城、社区及远郊县的电器连锁商。国美走得更远些,在这一年于香港开设第一家连锁店,标志着国美开始走向国际化战略的道路。

  2004年

  6月,国美电器有限公司在香港上市。

  紧接着,7月21日,苏宁电器连锁集团股份有限公司在深圳证券交易所正式挂牌交易。到了年底,永乐成功引入美国摩根士丹利战略投资。

  2005年

  这一年,永乐动作频繁:6月,永乐北京第一家门店——五棵松店开业,标志着其真正意义上的全国扩张开始;7月,永乐家电又接手灿坤门店,上演中国家电连锁的第一宗大规模并购案;10月,永乐家电香港主板成功上市;12月,永乐携手北京大中成立合资公司。也是在这一年,苏宁武汉公司成立,标志其全国连锁网络的构架取得了成功。而国美则自此走向快速兼并之路,从2005年到2007年短短三年间,国美先后收购、合并了黑天鹅、易好家、武汉中商、江苏金太阳等众多家电连锁商,影响力进一步增强。

  2006年

  苏宁于当年开始启动与SAP的合作,其后台建设迈入新阶段。11月,国美永乐举行合并庆典。黄光裕任合并后国美集团董事局主席,陈晓任集团总裁。次年12月,大中品牌也融入国美电器。中国家电连锁业告别之前的混战状态,进入双雄时代。

  2008年

  《福布斯》中文版发布2008亚洲企业50强,苏宁首次入围。当年11月,黄光裕被北京市公安局带走调查。随后,与其妻杜鹃辞去国美董事职务。

  2010年

  国美之争几乎在中国家喻户晓,引发出无数议题。苏宁兑现承诺,实现行业领跑,进入下一个十年的规划。

  整理、编辑:焦?晶

  2010年12月,苏宁将迎来自己的20岁生日。如果说,上两个10年中,苏宁靠坚持与

  创新终于笑到了最后,那么下一个10年,它能给予我们的,是一个怎样的新苏宁?

  苏宁的下一个10年

  在上线接近两年之后,苏宁易购看上去依旧不温不火,既无大规模宣传,也不见太多大动作。虽然,其实它已经悄悄地做到了线上家电销售额第二,仅次于火爆多年的京东商城。

  如此低调的原因是,“我要做的电子商务不是他们做的电子商务。”苏宁电器负责信息化的副总裁任峻对《中外管理》说,“如果仅仅是卖货,早就做广告了,就凭苏宁的服务网络和物流,销售也绝不止这个数。”

  对张近东而言,与其说苏宁易购是个销售平台,不如说是其未来设想的载体。一如既往地,张近东现在做的事情,一定不是他的终极目标,总是还有进一步。

  运用科技来转型

  “知识经济时代到来,如何适应?我们的定位是把苏宁打造成一个科技苏宁。虽然处在传统行业里,但随着信息时代的到来,我们更能够显现和彰显核心竞争力。”张近东说,“我相信下个十年,会比我们走过的十年更加清晰,目标也更加宏伟。我们发展创业阶段已经过去,进入青年期了。市场也会越来越透明,技术创新可以改变很多,未来需要知识,需要科技创新。”

  任峻最近正在忙着建立新的IT人才体系。了解最前沿的技术,并与之接轨,是他最重要的工作之一。在苏宁的信息中心里,流程优化、项目管理、软件开发、应用支持一应俱全,但它的目的当然不是做成一个简单的IT公司。在流程优化部门,聚集着一批中国零售行业最专业的内部管理咨询顾问。各个部门的流程优化需求都会汇总到这些顾问那里,一旦经过分析认为合理,就进入立项。平均每年,苏宁会有200多个类似项目进行。

  事实上,苏宁的信息中心,核心不在于开发,而是懂零售行业、懂企业管理,来研究需求、设计需求。“我认为信息体系的能力,要进入到企业的经营模式里面,要从后台走向前台,这是我们下一步提出的目标。”任峻说,“苏宁未来10年的发展,一定会通过信息技术的运用,去实现企业转型。”

  转型的核心,自然是建立起一个更加难以复制的核心竞争能力。

  打造真正的服务增值力

  如今的苏宁,仅是会员就拥有几千万。但是,与顾客的接触仅仅是在购买、安装、维修上,如此而已。怎样能进一步挖掘顾客的潜力?苏宁已经把眼睛,盯到了新技术的运用上。互联网时代下,网站、电话、手机、电视都会成为服务的窗口。但在任峻看来,这些渠道的变化仍只是浅层次,它们提供了更大发展的可能性,但关键在于如何去运用。

  “云服务”,是方向之一。苏宁正在酝酿建立一种面对家庭用户和中小企业客户的云服务,打算充当云技术的最好载体,通过集合各种网络服务内容,给顾客一站式的、多样的选择。简单说,在未来,你从苏宁买来一台电脑,就一定不仅仅是个电脑终端,同时得到的,还有其无限宽广的内涵内容。而对于中小企业用户,苏宁则希望,能利用自己内部的庞大管理能力,提供管理上的整体外包服务,让它们像苏宁的分公司那样,享受到共享式服务。

  “我们企业不会是一个单纯的软件公司,但是我们一定会成为中国最大的软件公司之一。”张近东说。苏宁本身并不去研究所有的技术,但追求的是对技术的整合能力,以及将技术与实体经营结合。在他们看来,这才是真正的增值服务能力。

  “有一天你有可能看到苏宁去做游戏,做什么都有可能,但是我们不是为了做游戏,而是为给客户提供一个服务,什么服务都可以提供。”任峻说。而在此过程中,电子商务就是它的载体和手段,内容在后面。“一个传统的行业可以做得很强,但在新技术领域下,它会走到另外一条路,而这条路恰恰是技术导向的。苏宁易购最终是卖货没有错,但是卖东西的方式会发生巨大的变化,而且反过来又支撑我们实体苏宁客户的忠诚度。”管理

  责任编辑:杨?光

  聚焦/焦点人物

  苏宁看起来并不是那么咄咄逼人,但是始

  终让对手找不到破绽。该发力的时候,没

  有那么惊天动地,却于无声处响惊雷。

  张近东始终让对手找不到破绽

  文?/?本刊记者?焦?晶?摄影?/?刘?奔

  韩国棋手李昌镐,人称“石佛”,那说的是他的稳。据说他虽无自创,但和对手每次交锋均先取实地,之后才逐鹿中原,凭借其超强的官子水平获胜。

  如果说张近东和李昌镐并非一致,区别或许仅仅在于,前者不但稳健,而且擅长自创。20年里,张近东一手创立的苏宁,从一个200平方米的小店起步,空调优而综合家电,南京优而走向全国,现在更落子到了香港和日本。而且把最炫的iPhone4和最细致的日用品,一股脑儿都摆进了自己的旗舰店。

  更重要的当然是,在背负“老二”声名的多年时日里,张近东的不急不徐。在同行疯狂跑马圈地时,他也跑,但却把更大的心思放到了暂时看不出成效的后台建设上。当年失手大中,外界纷纷为其扼腕,他却豪气万丈地对《中外管理》说:一年见分晓。

  事实看似颇神奇,他说苏宁将全面领跑,还真的就成为No.1了。

  “人们看到的是(苏宁的)稳健,实际上我们是淡定。苏宁要的是平衡,我们低调不张扬,不等于我们没有能力。苏宁看起来并不是那么咄咄逼人,但是始终让对手找不到破绽。该发力的时候,没有那么惊天动地,却于无声处响惊雷。”一如既往地,张近东眉头紧皱,语调严肃而诚恳。

  稳健,源于对自我能力的把握

  10月1日上午,苏宁电器在山东省自建的第一家EXPO超级旗舰店在一片礼花中高调开张,这一位于威海商业黄金地段的超级旗舰店,在开业当天的销售高峰时段,每分钟销售额甚至高达10万元——其实在整个2010年,平均每天,都会有一家以上的苏宁新店诞生,全年新开店数量已超过400家。而截至2007年12月底,其当时已经累积了17年的店面总数才不过620家。

  一直以来,公众都习惯了苏宁的稳健、内敛,而在最近三年中,这个一向不以速度为先的低调者,却似乎一改往日作风,频频加速。

  是风格大变?

  其实对张近东来说,原因仅仅是因为,发力的时机到了。他最喜欢打的比喻是盖高楼:“你定的是盖100层的大厦,那么基础肯定要按照100层的夯实,在地下的工作会很大很复杂。现在旁边一个10层楼很快盖起来,你可以说它是最高,当然在一个阶段内是,但不是永远。”

  在此之前,张近东已经把苏宁的地基打得差不多了。2005年,苏宁完成全国战略市场布局,全国35个大区建设完毕,全国的基本管理平台已经搭建起来。随后,ERP系统密集上马,涵盖人力资源、财务、供应链条、物流等等。“实际上到2006、2007年,我们已经对内在的管控系统有充分的信心了。物流建设也已经拉开序幕,所以那时候我们已经具备用跑百米的速度跑马拉松的能力。”苏宁副董事长孙为民回忆说。

  在业内,苏宁甚至一度成为“后台”的代名词。那是因为,张近东时刻在自问“这个行业的核心竞争力到底是什么”,而答案,就是后台。在过往的多年里,家电零售业之间的竞争可谓腥风血雨,张近东却执着于此,宁肯看上去甘处下风,常被同情甚至被认为是懦弱。

  风险其实相当大。

  因为,无论物流,还是内部管理信息系统的建设,都需要投入,不仅仅是金钱,更重要的是需要时间。而这些隐藏在后面的东西,不但在短期内无法体现成效,而且很有可能在做的过程中夭折。一旦这样,前功尽弃。更何况,即使做成,是否会贻误战机其实也很难去占卜。

  事实上,很有点类似于“赌”一把。

  张近东自然有压力。但是,这个一向以低调示人的掌舵者其实从不缺乏坚毅果断和创新,以及坚持。

  “我们是真正能做到两耳不闻窗外事的。”他说,“我觉得我是个什么人呢?是认准的,一旦确定好的我一般会很专注,无论面对什么困难,都会勇往直前,坚持为主,这也形成了我们团队这种风格。”

  这种风格,其实从创业初期就不曾改变过。

  如今,商家淡季打款,旺季提货,早已成为空调业普遍采用的营销模式了。事实上,这正是来自于张近东的首创。淡季打款不但占用资金,而且空调价格和销量与天气情况紧密相关,常常难以预测,冒险程度显而易见。但张近东更在意的是这一做法的核心:工厂利用苏宁的资金进行了生产,不但能在旺季时保证优先给苏宁供货,而且,还能给苏宁一个更好的价格。这在当年的卖方市场里,可是个不小的竞争力。

  对于什么才是真正的优势,张近东一向看得准,敢干,敢坚持。虽然,在采取反季节打款方式,开业内先例后,他也曾紧张得比任何人都关注天气预报,在签订单时要有极大的勇气和毅力。有一次要签付给春兰5000万元预付款的支票,签字时“手都直发抖”。但事实证明,他赢了。

  对张近东而言,长期以来的稳健,以及预言家般的前瞻性,其实来源于对自己核心能力的把握和自信,知己,永远是他发力的前提。

  前瞻,源于对行业的判断

  当然,稳健并不代表不变。事实上,从卖空调到综合家电,再到现在的3C+,从南京到全国,再到走向香港和日本,没有谁比苏宁变得更多更快。

  早在1999年,苏宁刚刚从单一的空调批发转向综合家电零售,张近东就坚持全力发展连锁经营。而7年后,业界的最大宗并购案和连锁店的变身出现,他又开始狠抓精细化运作。当同行们在同质化竞争中杀得气喘吁吁时,他方向一转,告诉你,“在苏宁,你想要的总能找得到”。

  在苏宁之后呢?家电零售连锁在2000年后如火如荼,渠道为王尘嚣日上。在疯狂猛跑之后,精细化,注重单店利润也成为这个行业的不二选择,至于3C产品,还能有谁敢低估它们的力量?有意思的小秘密还有,如今家电连锁企业们最早所做的ERP版本,就出自苏宁。帮苏宁设计的公司在完成这一单后,以此为模板,推向了整个行业。以当时的眼光看,这真不能不说是苏宁的疏忽。“当然我们现在也不能狭隘了。事实上竞争到了一定程度,是行业整体竞争的问题。”张近东笑言。

  这一切搞得张近东犹如一个神奇的预言家。和他的谈话,也常常容易演变成一个回顾过程。因为,似乎一切都是早已预见过的。

  事实当然不可能那么神奇,但仍不得不承认张近东的前瞻性。很多时候,在社会大趋势的变化初露端倪时,他就能敏锐地感知到,并立刻调整跟上,所以看上去,像是一直走在变化之前。

  跟随张近东多年的孙为民这样评价他:有超人的商业智慧,对商业行情了如指掌,对商业趋势高瞻远瞩,判断准确,特别善于商业创新,出奇制胜。

  “不可能任何东西一成不变,关键是,我们去变什么,不变什么。企业发展战略高度,方向是不能随便变的。”张近东说,“我觉得企业要始终如一,从人的性格、品德,还有发展规划和战略高度应该始终如一,不能朝令夕改,这点我确实非常自豪,苏宁始终如一。”

  比如:苏宁2008年就提出要在2010年全面领跑,那可是他当着投资者的面拍的胸脯。

  “这是基于我们企业销售、店面、效率包括其他方面,在这个过程中,肯定面临很多的问题,比如说开店的问题、企业管理问题、企业内控问题,但我们围绕这个大的目标,不断去解决它。当解决之后,当然就会实现我们的承诺。包括国际化,我们早期就做了规划,再去实现它,只看结果,就像是预言实现。”张近东说。

  其实最近3年,苏宁每年的新开店数量,内定目标是粗略的200家以上。为的是尽管以百米速度跑马拉松,但也不要气喘吁吁,而是轻松开跑,事实又一次证明,这次连预言都超越了。

  如今,张近东最期待的是他的新总部,按照规划,年底即可落成。这个以“科技”为中心的总部据说连安保都将实现自动化、信息化,办公系统实现网络、手机、固话、传真的大融合。而且内含一个14000平方米的概念店,在这个概念店中,不但购物中会大量运用技术手段以改善消费者的购物体验,运用诸如:电子标签、自助查询等,更炫的还有展示人们在未来生活中的家电智能化。

  这个即使今天听上去都很不可思议的总部,张近东从2002年就已经开始构思,及规划选址。他到韩国松岛,对方给他看智慧城市,看到智能必然为未来发展趋势,他便筹建起苏宁的智慧总部。

  “以前我跟一个员工说搞个概念店,他嘿嘿一笑,以为我调侃他。”张近东眉头一挑,“一个企业的发展,很多看起来是偶然,在某一个节点凸显的时候,大家可能觉得是机遇,但必然性恰恰是在背后长期建立和坚持一些东西。”

  豪情,源于使命与执着

  张近东其实从不是个束手束脚的人,尽管他一向以风格稳健著称,就像他虽然一直被认为平和低调,但其实也从来不乏霸气。

  在传言苏宁将被并购的时候,他高调反击:“你没钱买我们,你买不起。哪天我做不过你,直接送你。”其自信与豪情跃然纸上。

  这真的是个能拼的人。

  创业之初,他在脖子上挂着毛巾站柜台,一边擦汗一边推销产品,还兼当搬运工,里里外外张罗。直到现在,已经位于巴菲特邀请之列,依然身先士卒,一年200多个会等着他开。据说,苏宁企业之歌的歌词是他一字一句改出来的,他还会把文件里面的错别字一个个挑出来。

  问他平时有压力如何调剂?

  “我心态好,可以发泄掉。”他回答,“任何东西是阴阳调剂的,因为有释放,所以才看到稳健。”

  “事业经理人”一词,也堪称张近东的一大创造。他在不同场合反复强调,苏宁反对职业经理人,但是认同事业经理人。一字之差,强调的其实是除了工作技能,每个人必须有自己的价值观和道德准线。

  “不用职业经理人而要用事业经理人,这句话不是说着玩儿的。有些事情我们投入了很大的精力,但如果单纯从经济价值上讲,也许并无收益,但是还是要做。为什么?因为你考虑到二三十年以后,这个东西是公众需要的,这个就是事业经理人的考量。所以做到这一步,我认为是靠价值观来决定的,不是靠能力。”孙为民相当认真地佐证,“我认为这是信仰的问题。”

  就在今年8月26日,苏宁电器推出了针对中高层及业务骨干的股权激励草案,激励对象覆盖248位进入公司5年以上的中高层管理人员。这是2008年就已经定好的,因为市场的变化拖延至今,但从没放弃过。早在苏宁上市之初,张近东就宣称“我希望每个员工都有股份”,看来并非虚言。管理

  责任编辑:杨?光

  对话张近东

  “苏宁未来要做亚马逊”

  《中外管理》:就在2007年年底失手大中后,您在接受我们杂志专访时,还高调透露了成为行业第一的雄心,说实话,当时是出于激励士气,还是真的那么有把握?

  张近东:大家在竞争过程中不是靠气势上压倒对方的。我觉得我们是最好的,苏宁在做什么,未来三年五年苏宁会什么样,我们非常清楚,我们也知道未来我们在行业内是什么地位。

  为什么我说我们会在2010年全面领先?一个基本的数据是苏宁规模增长比同行最起码多15%~20%。这么多年同行业的40多家企业,因为不断合并已经被苏宁甩开了。比赛就得靠平时的锻炼来增强自己的竞技能力,光靠兴奋剂是肯定不行的。苏宁这么多年始终坚持主业,核心竞争力是什么,从一开始就很明确,始终在坚持和执着去做。这个行业没有投机,苏宁很坦然,我们做的工作,当企业到了一定规模时,会起作用。

  《中外管理》:现在往回看,苏宁的确始终走在行业的前面,无论是对后台的重视,还是在经营模式上的变革。但成长总是要付出代价的。

  张近东:确实,这个我们从来没有避讳。核心竞争力的体现需要时间,在此之前我们面临很大压力。甚至大家对我们很怀疑和同情。不规范竞争也对苏宁有很多伤害。尤其在资本市场上,我们因此受到很大制约,在很多方面能力发挥不了。

  包括今天,苏宁提出转型变革,我们作为一个领导者,我们不是简单的家电行业,是对中国流通领域,是站在一个国家的高度,站在一个民族的高度,这是种使命和责任。中国13亿人,如果我们消费市场被外资控制,就好比我们咽喉被别人掌握,风险巨大。

  所以说,在竞争中要完全超越自我。当有了这个超越,企业发展的理念,竞争理念、价值理念都会发生根本的变化。

  《中外管理》:那么,苏宁从2009年提出的变革,究竟如何变?核心是什么?

  张近东:营销转型变革也好,大服务的概念也好,其实是一个体系,一个核心竞争力的问题,是非常系统和复杂的,很难用一个标准去衡量它。看得见的是在店面和产品方面,从产品采购到销售围绕消费者来建立,这可能需要走五年十年甚至更长的路,这是根本能力。现在我们就是围绕这些从整个管理体系上进行变革,在这个方面能力不断地提高。

  《中外管理》:作为行业领跑者,对于一直被认为水深火热的零供关系怎么看?

  张近东:家电行业生产企业是最健康的,在制造企业中在全球来看最具有竞争力。这是改革开放的机会给的,企业管理投入带来的,还有一个重要原因是苏宁这样的平台。虽然这个过程中大家都在竞争,但都是一种良性的互动。不能是大鱼吃小鱼,小鱼吃小虾,应该是实现供应链的平等,大家形成一种利益群体,一起为消费者不断推陈出新产品,带来价值。

  特别是苏宁未来的国际化,也需要中国强大的自有品牌制造系统,同时我们强大制造企业和品牌。苏宁希望能营造这种好的发展生态环境。

  《中外管理》:苏宁在国际化上具体是怎么考虑的?有一种说法是,苏宁收购日本的LOAX,完全是为了学习。

  张近东:无论是进入香港收购镭射,还是进入日本收购LOAX,首先是战略高度的,是出于布局考虑。具体策略上,比如我们收购LOAX,可以把日本在商品管理、销售模式,以及消费者的需求等等掌握到,这些对我们转型变革有很大帮助。但这只是一个侧面,根本上我们还是为国际化发展做铺垫。

  我们收购香港镭射,是在于香港是一个国际化的市场和平台,又和我们更加接近,我们把它作为一个很重要的桥头堡。在未来十年,我们会明确在国际化发展上的规划,和每个阶段的路径,逐步完善。

  《中外管理》:苏宁未来的目标是做沃尔玛吗?

  张近东:未来我们要变成科技苏宁。沃尔玛是我们的追求,但我们绝对不会简单地做沃尔玛的模式。我们肯定要超越,我也不会做苹果、谷歌,我们肯定是亚马逊。我要通过产品为消费者建立增值服务,用海量的数据来实现消费者的需求,

  虚拟这一块不得了。我要打造一个等量的虚拟苏宁出来。我们数据中心的数据是很真实的,我相信三到五年这个差异会带来什么,差之毫厘失之千里。这就像早期沃尔玛的配送和信息技术。据说中东战争都要利用沃尔玛的卫星平台。我想如果我们真的把这些平台建立起来,我们市场发展空间巨大。为什么用“巨大”两个字,我觉得真的是巨大的。管理

  

转发此文至微博 欢迎发表评论  我要评论

【 手机看新闻 】 【 新浪财经吧 】
留言板电话:4006900000

新浪简介About Sina广告服务联系我们招聘信息网站律师SINA English会员注册产品答疑┊Copyright © 1996-2010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