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路径导航栏
跳转到正文内容

Myspace改革难挽颓势

http://www.sina.com.cn  2010年09月09日 17:02  《当代经理人》

  Myspace从诞生起就决定了它是一家以兴趣为基因的网站,形式可以改变,但其用户和内容已经决定了其基因不可能转变

  文/龙真

  昔日曾经荣膺全球最大网站的Myspace已经荣光不在,不管是它的大老板默多克还是新闻集团首席数字官乔恩·米勒(Jon Miller),都在为他们数年前津津乐道的以超低的价格买来的“明星潜力股”变身“烫手山芋”而烦心不已。互联网流量监测机构comScore的数据报道,MySpace在英国的用户数量由2009年5月的650万下降至2010年5月的330万,降幅高达49%。Myspace只好启动了重大变革,力图通过网站重大改版以应对流量下滑、用户下滑、营收下滑等多重危机,希望能挽回颓势。

  重大变革重装上阵,对于Myspace来说这是必要的选择。MySpace现在仍然是许多想要展示音乐和实现与观众互动的新音乐人必去之地。喜欢音乐的人则构成了这个网站用户的主体。而管理层对这个网站的新定位是,希望“变得更年轻”,并将重点放在“创造力和自我表达”上,以吸引更多的它的目标客户群“年轻人”。作为一个社交网站,Myspace的意图很明显,希望完善音乐平台,在吸引更多音乐人及留住更多粉丝的同时,提供更多的服务。因为Myspace已经认识到了,它从本质上来说是一个SNS(Social Networking Services,即社交网络),其真正的核心并不是提供音乐,而是提供社交服务。Myspace通过改版正在把休闲游戏等更多的放入服务中,用其负责人米勒的话说,MySpace不但是一个音乐平台,还是一个游戏平台,并且可以提供更大、更好的游戏。尽管其现在用户主要还是集中在音乐、相册等少数几个社交工具上,尽管其开放API的策略也并没有达到预期的效果,但作为一个社交网络,Myspace通过变革增加更多的社交工具、提升更好的用户体验的思路是正确的,这也是它们必然的选择。

  但问题出在Myspace的本质上。同为社交网络,Myspace和Facebook其实代表了社交网络的两个方向。Myspace发掘的是人们的关于音乐、关于游戏等的兴趣需求,而Facebook发掘的是人们的关于隐私、关于情感的人性需求。国内的开心网(kaixin001.com)本质上效仿的就是Myspace的模式,而人人网(renren.com)则更偏向于Facebook。这从刚开始就决定了它们不同的性质和不同的方向,因为MySpace成立的初衷是帮助人们去寻找他们不认识的人,并与之在共同兴趣爱好的基础上建立联系;而Facebook则更多地是承载了用户与熟人在线上的互动联系,让用户在自己熟人的小圈子里自得其乐。Myspace的兴趣模式,通过几个热门人物利用互联网的“眼球”经济,迅速积累起一大批粉丝,带来了它的爆炸性增长。但用户的兴趣并不稳定甚至是善变的,他们的兴趣一旦失去后,用户就会迅速流失。Myspace就输在“成也萧何败也萧何”的单一兴趣模式。而Facebook的人性需求通过熟人推荐来引入用户,这就避免了兴趣上的不确定性,但它的问题就在于熟人推荐在初期用户数量的增加上非常困难,甚至很容易胎死腹中,必须达到了一定量级之后,才能引爆流行。而且基于这种人性模式,厚积薄发的Facebook轻松超越了以兴趣为基础的有“先发优势”但持续力差的Myspace模式。而且,通过开放平台,Facebook正在形成一个以人性模式为基础,通过提供类似于Myspace的兴趣模式的海量的社交工具来提供用户停留时间和增加用户黏性的忠诚度极高的庞大系统。

  综上,Myspace其实是准备打一场基于兴趣的战争,但现在已经步入了以Facebook为代表的人性战争的时代。Myspace从诞生起就决定了它是一家以兴趣为基因的网站,形式可以改变,但其用户和内容已经决定了其基因不可能转变。Myspace的重大变革或许可以让它维持一段时间,但重振往日全球老大的辉煌,那已经只是一个遥不可及的梦想了。

【 手机看新闻 】 【 新浪财经吧 】
留言板电话:4006900000

新浪简介About Sina广告服务联系我们招聘信息网站律师SINA English会员注册产品答疑┊Copyright © 1996-2010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