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路径导航栏
跳转到正文内容

银信合作:回归信托本质

http://www.sina.com.cn  2010年09月08日 16:04  《当代金融家》

  文 /于 江

  今年7月开始,各地银监局及相关信托公司都接到了银监会的口头通知—暂停一切与银行理财业务对接的银信合作业务。一个月后,8月11日,中国银监会正式对外颁布《关于规范银信理财合作业务有关事项的通知》(以下简称《通知》)。消息一经发布,立刻被几乎所有证券咨询专家解读为银行股的大利空。与此同时,银行股在技术面回调压力之下,结束了自今年6月开始、维持了两个月的中级反弹,进入低位宽幅震荡期。

  引发市场震荡的《通知》内容,最主要包括以下几方面:商业银行应严格按照要求,将涉及银信理财的表外资产转入表内,须在今、明两年内完成并表;按照150%的拨备覆盖率要求计提拨备;同时,大型银行应按照11.5%、中小银行按照10%的资本充足率要求计提资本;信托公司要坚持自主管理原则,对融资类银信合作业务实施余额比例管理;暂停开放式信托产品;重申对银信理财合作业务中风险较高的非上市公司股权投资业务加以限制。

  《通知》之所以被看作银行股的利空消息,原因有三:首先,从上市公司最敏感的净利润增长来看,《通知》的实施对银行净利润有明显负面影响,或导致相关银行净利润下降2%左右。其次,从银行收入结构优化来看,将导致银行信贷类理财产品收入出现明显下降,从而拖累银行中间业务量和收入也出现下降。有数据显示,银信贷款类理财业务在银行中间业务量中占比高达2/3以上,收入占比也达到近1/3。最后,从银行释放流动性能力看,表外资产业务并入表内,必将挤占银行未来新增贷款投放的规模空间;同时,还要按照最新监管要求,保证计提拨备和计提资本全部到位。这些都意味着,未来市场上的流动性规模,有可能出现低于目前预期的变数。

  任何一项监管新政的突然出台,基本都是为了控制正在加速上升的市场风险。到底什么样的市场风云,令银监会先是匆匆口头叫停,不出一个月又正式发文整肃?这样的监管力度,并不常见。

  以下是有关银信理财产品规模急速膨胀的3个数字:2万亿元(2010年8月);1.88万亿元(2010年4月);6000亿元(2009年9月)。

  显而易见,在不到一年的时间里,表外银信理财产品规模竟上翻3.3倍。如果再加上今年表内7万亿元的贷款规模,即使下半年银信理财业务没有增量,今年中国银行业的贷款规模已经达到了9万亿元,比原计划7万亿元超出了近30%。如此大的隐性流动性增长,已经对宏观调控效果形成了干扰。这也是银监会痛下狠手的根因。

  尽管《通知》在8月对银行股形成利空压力,但对银行正常的流动性到底带来多大负面影响,也成为8月专家激辩的亮点。

  有分析认为,银监会将表外转表内的期限设在2011年年底,应该是经过测算的相对理想时间。首先,目前存续的银信合作信贷类理财产品,期限普遍不长,在明年年底之前,多数都可以到期。这意味着,已经发生的银信合作信贷类理财产品,最终需要银行转入表内的资产并不多,不仅对明年新增贷款的“挤出效应”不大,对银行的拨备和资本计提规模,也不会有令人不安的影响。

  当然,市场最关心的,还是后《通知》时代的银信合作模式。但有一点是肯定的,即信托公司将银行作为提款机、大量做银行二手贷款业务的时代将走向终结。银行与信托公司的合作,将回归到银行中间业务轨道。具体来说,银行作为拥有大量客户的平台,可以为信托公司推荐项目、提供财务咨询以及各种推介服务,包括利用银行的渠道优势,销售信托理财产品。

  总之,如果银行与信托公司的合作不再是贷款类而是中间业务合作,就不会受到《通知》的影响。换句话说,《通知》的利空作用只是暂时的,而利多效应将长久释放。

  (作者为资深媒体人)

【 手机看新闻 】 【 新浪财经吧 】
留言板电话:4006900000

新浪简介About Sina广告服务联系我们招聘信息网站律师SINA English会员注册产品答疑┊Copyright © 1996-2010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