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路径导航栏
跳转到正文内容

中外合资企业生存状态素描

http://www.sina.com.cn  2010年09月02日 18:55  上海国资

  中外合资企业目前的纠纷多围绕技术研发的资源争夺而展开

  《上海国资》记者  王铮

  在大企业云集的上海漕河泾高新工业开发区,延锋伟世通汽车饰件系统有限公司(下称延锋伟世通)并不起眼。在业内,它也只是上汽集团众多零部件合资公司的其中之一。

  但该公司一位中方负责人并不这么认为

  “最新的排名是,延锋伟世通位列2009年中国汽车工业主营业务收入30强第12名,去年出口形势那么困难,我们的出口额仍达到2.01亿美元。”言谈之间,他不无自豪。

  不过,更令他骄傲的也许是,中方地位的渐渐强势。他所在的企业于今年1月在美国设立一家独资法人公司,公司名称中已没有“伟世通”字样,改称“延锋(美国)汽车饰件系统有限公司”。

  “我是有理由的。受金融危机冲击,伟世通公司已经申请破产保护。”他说。

  据说,他的这个决定,让中方职工颇感扬眉吐气。

  “现在形势不同,伟世通公司必须依靠在中国的合资公司,他们必须答应。”赵启华对此颇有底气。

  自合资公司成立起,中方与外方的博弈一直没有间断。不过,双方仍然坚定地表态,还会合作下去。

  一叶知秋,延锋伟世通可反映出中外合资企业目前的生存状态。合作仍将继续,但天平越来越向中方倾斜。

  中国本土的中外合资企业,经历了大约20年风雨,期间经历蜜月、纠葛、分裂,如今渐趋式微。

  “世界500强中,我谈过的合作项目约200多个,对国际大公司的运作逻辑还算了解,就我参与谈判的第一批中外合资企业中如今健康合作的恐怕不到20%。”锦江集团副总裁王杰对《上海国资》表示,他此前担任上海市国资委政策法规处处长。但他认为,中国引进外资政策整体上是成功的。

  王杰总结,中外合资企业这种经营方式逐渐被代替,有其规律性:“1990年代,中国在许多行业和领域的政策限制外资独资,外方只能找一个中方伙伴作为进入中国市场的拐杖,但随着中国加入WTO,政策逐渐放松,许多领域逐渐开放,法律也在修改,外资更愿意单干;中国企业以前是寄希望外资进来能将技术引进来,以市场换技术,但大多数的结局是市场没有换来技术。此外,公司战略、股东利益、市场营销理念的差异,也经常导致双方分手。”

  看来,能生存至今的中外合资企业,均有其独特之处。

  《上海国资》采访在1990年代初曾大举合资的诸多上海国有企业发现,中外合资企业目前的纠纷,多围绕技术研发的资源争夺而展开。

  行业开放程度越高、竞争越充分,中外合资关系破裂得越早,也越彻底。而受到一定政策保护、行业集中度比较高的行业,双方关系尚能维持,但分歧也在增加。

  可叹的事实是,中外合资企业发展多年,中国企业的筹码依然只是市场限制,这在开放程度越来越高的今天,对外资的约束力也在递减。

  也许只有在中国市场完全发育成熟,中外合资企业尚能再遇发展春天。

  亚明与飞利浦

  这是中外合资关系中最为普遍的一例。照明行业的中国市场已完全开放,飞利浦可以不再需要亚明打开中国市场。而亚明并不能轻易得到飞利浦的核心技术,双方分手只是迟早

  亚明灯泡厂有限公司创建于1923年,是中国第一家民族照明企业,也是中国第一只灯泡的制造者。

  1990年代,中外合资大潮席卷而来。亚明灯泡厂有限公司亦未能免俗。按照上海仪电集团的战略,亚明灯泡有限公司1993年与飞利浦成立了合资公司。

  “当时如果不借助外来力量,大多数企业生存困难。”前任上海仪电集团董事长张林俭对《上海国资》表示。

  对于亚明来说,更实际的需要是,当时飞利浦、GE等国际大公司已经开始规模生产金属汞灯,但国内却还没有这方面技术。亚明希望引进外资伙伴帮助自己在技术上实现跨越。

  亚明初始与飞利浦合资时,双方出资比例为4:6,亚明占股40%,将控股权拱手让给飞利浦。

  “我们合资是本着以和为贵的原则,亚明几乎把所有人员和产品都转到了合资公司内。”亚明灯泡厂有限公司董事长刘经伟对《上海国资》表示。并且,双方签署合资合同时,亚明是“承诺”不再和其他公司合资合作,但飞利浦的表述是“无意”。

  “‘无意’有多种解释,没有强制性的限制,而且如何解释归飞利浦。”刘经伟回忆。

  此外,亚明还将成名60余年的“亚”字品牌转让给合资公司生产。“合资以后大部分灯具,特别是高利润的高压钠灯都只能在合资公司做,亚明自己不能生产。”刘经伟说。

  如此巨大的牺牲得到的结果,却不尽如人意。

  “20多年合作的切身体会是,市场换不来技术。合资企业的技术再先进跟中方投资方也没关系。”张林俭表示。

  让亚明灯泡厂最难以接受的是,飞利浦在合资公司有一个全封闭的生产车间,中方的工作人员连旁观都不行。

  事实上,即便亚明原有员工在合资公司中能有机会接触先进的技术,也很难消化为己用。

  “比如开发新产品,研发基本是在飞利浦总部,即便中方的人担任技术经理,对技术工作全貌的认知也相当有限。”张林俭表示。

  在这种情况下,1999年,亚明再次实体化。

  “合资公司依然存在,但亚明不再是投资公司,而是自己开始重新进入照明行业。”张林俭介绍。

  现在,虽然合资公司依然存在,但双方的合作关系已经名存实亡。最新的发展是,亚明灯泡厂正与飞利浦公司谈判,拟将其在合资公司的股份全部卖给飞利浦,同时,亚明灯泡厂收回合资时授权合资公司使用的“亚”字品牌。

  但不管结局怎样,依然无法否认飞利浦对亚明带来的深远影响。

  “经历合资这么多年,中方的管理和技术水平还是有很大的提升,当时飞利浦接纳亚明全体员工,有的员工在合资公司上升到很关键的职位,再回到亚明,把飞利浦的文化、管理经验都能带回来,对亚明来说非常重要。”张林俭表示。

  即便是现在,刘经伟即对其研发的规划仍然是:第一阶段“跟”。“飞利浦做什么我们也做什么,飞利浦已经有的产品我们都要有”;第二阶段“自主创新”,“要开始有自己的专利产品,比如发明专利、产品专利、装置专利等”;第三阶段“赶超”,“飞利浦没有的我们要有。”

  他坦诚表示,亚明还处于第一阶段和第二阶段之间。

  亚明的成长历程,已不可避免地打上了飞利浦的烙印。

  上汽与外资

  汽车行业很有特色。其零部件市场虽已放开,但整车销售因为要求相当的资金、生产规模及政策资源,因此市场非常集中。上汽掌握了下游,亦对上游零部件企业合资方发挥着无形的影响,零部件企业中的双方关系亦非常微妙

  与照明行业不同,尽管汽车零部件也属于完全竞争领域,但多数外资汽车零部件企业进入中国,仍然采取与中方合资的形式。

  上汽集团的零部件公司80%为合资。多年来,双方合作中虽多有摩擦,但继续合作却基本无异议。

  上汽集团的下属整车企业属国内一流。“这样的企业,要求零部件生产质量不能退而求其次,要么进口要么是合资企业要么国内一流企业生产。”延锋伟世通有关人士表示。

  上述人士亦拿照明行业做对比:“灯泡的终端是大众消费者,但汽车零部件OEM客户相对集中。外资要进入中国市场,必然选择市场规模较大的整车企业。”

  据了解,连续数年上汽集团的整车销售都排全国第一。

  上汽集团下属的上海大众和上海通用等整车企业2009年几乎占据国内乘用车市场20%的份额。“选择和上汽合作就等于获得中国轿车市场大约1/5的市场保障。”相关人士表示。

  大势既已确定,双方均会以共同利益为最大前提,矛盾虽时时存在,亦能妥善解决,不至扩大。

  双方最多的争执来自技术研发方面。“外方通常不愿意给,中方又想要,这方面争执已很平常。”延锋伟世通相关人士介绍。

  但与照明行业不同,延锋伟世通的部分业务单元比如内饰,座椅和电子业务,已被外资纳入全球技术中心范围,这可能与汽车行业的特性有关。

  “为降低产品开发成本,跨国汽车公司通常是采取全球定点采购的方式,比如门板、仪表,在全球只会选择一家供应商。如果通用汽车选择伟世通为其供应商,在中国的市场,伟世通就要设有生产基地,伟世通选择与上汽合作,延锋伟世通就会为通用在中国或海外供货。

  既然成为全球供应商,在技术合作方面,虽然外方仍会有所保留,但合作开发项目亦会增多,中方也能从中获利。

  此外,因为汽车零部件生产规模巨大,为避免投资风险,有些外资通常在一个国家只会找一两个企业合作。

  据称,这在汽车行业内部被称为“一个伙伴”发展关系。

  “起初几年,研发几乎全部依靠美国合作方,随着合作开发项目增多,自己的研发能力亦慢慢形成。”这位人士表示。

  延锋伟世通经过16年的学习,现在已基本建立了自己的研发数据库和研发团队。2008年的金融危机让中方在合资企业中的话语权得到显著增加。

  “伟世通离不开我们的市场,我们暂时也不想离开他们。”延锋伟世通如是表态。

  上海电气与西门子

  电气设备的政府采购,虽已采取招投标方式,但大多人士均认同,国有企业控制着大型电气设备的销售市场,外资进入中国市场必然和国企合作,别无他法

  在《上海国资》采访过程中,发展态势最为稳定的当属上海电气与西门子的合作。双方合资10余年,不仅建立起长期战略合作伙伴关系,且现依然有继续扩大合资的趋势。

  “双方对目前合作状态都较满意。” 上海市政协委员、上海电气集团中央研究院副院长曾乐才对《上海国资》表示。

  上海电气和西门子自1990年代初开始设立合资公司,目前已有9家。其中电站4家,输配电4家,自动化仪表1家。2010年7月,双方签署意向性协议,计划在华再建一家合资企业,共同开发中国蒸汽轮机和燃气轮机市场。

  曾乐才对《上海国资》表示,与西门子合资的产业领域是上海电气集团最核心的产业——发电及输配电设备。

  据他介绍,西门子当初选择上海电气,是因为上海电气集团是中国装备制造业综合实力最强的企业,且产业链完整,产业集聚和技术集群程度较高。“最重要的是,西门子看重上海电气集团在中国的市场和资源。”

  合作多年后,上海电气不甘人后积极奋进的态度让西门子未敢小觑。

  “与众多合资企业一样,双方的目标不一样,国外企业不想把最新的核心技术转让中方,而上海电气则不希望长期依赖他人。这是明摆着的。”比如西门子对于燃气轮机的最核心部件,生产地点就不选择在中国。

  但就在如是状态之中,上海电气仍然少有地走出来了一条引进——消化——吸收——创新的道路。

  这部分得益于上海市政府早年成立的“上海电站装备材料与大型铸锻件攻关联合体”。成员包括宝钢股份公司、上海发电设备成套设计研究院、上海交大等10家单位。

  “这像是一个技术创新联盟,各个成员有规划有系统地对发电设备关键材料技术引进进行产学研联合攻关。”曾乐才表示。借助于这个联合体,上海电气在消化引进技术上取得不少突破。

  另外,上海电气集团坚持“以我为主”的方针,亦有通过引进逐步开发新产品的传统。

  “我们有一个原则,核心技术要争取到自我掌握,对方不转让的关键技术尽力通过研发自己掌握,这样不至于太过受制于人。”曾乐才说。

  他举例说,高压转子叶片是超超临界火电机组的核心部件,西门子在该叶片生产时采用激光表面处理工艺,该技术明确不转让给中方,上海电气原来只能高价进口。但上海电气集团汽轮机厂通过联合攻关,自主开发掌握了该叶片生产所需工艺。“自己生产的成本只有原来进口价的1/7左右,每套成本降低数千万元。”

  “只要企业下决心,要开发成功是非常可能的。”他下结论。

  上海电气目前对发电设备的成套技术均能做到自主设计,核心部件由自己主导。

  上海电气的进步赢得了西门子的尊敬。自2009年始,西门子全球制造能力开始向上海电气转移。“他们承诺,今后每年将向上海电气控股合资子公司上海电气电站设备有限公司转移其在国际中高端市场的火力发电设备,包括汽轮机、汽轮发电机以及至少一整套燃气轮机发电设备订单,转移订单的合作期限至少10年。”曾乐才介绍。

  双方合作非常稳固。

【 手机看新闻 】 【 新浪财经吧 】
留言板电话:4006900000

新浪简介About Sina广告服务联系我们招聘信息网站律师SINA English会员注册产品答疑┊Copyright © 1996-2010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