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路径导航栏
跳转到正文内容

从私企与国企薪酬差距看公司治理

http://www.sina.com.cn  2010年09月02日 18:51  上海国资

  郑培敏

  国企工资统计数据高,表面上看是因为有“垄断”样本,实际上是深层次的公司治理问题:所有者缺位

  前不久有一条新闻,报道说国家统计局发布的2009工资调查报告中显示:私营单位就业人员年平均工资为18199元,而国企在岗职工年平均工资为35053元。即,私企平均工资比国企低48%。

  于是,该报道的记者就以当前“收入分配改革呼声日益高涨”为由,提出未来的改革方向是“私营企业应该增加工资待遇”。这个结论隐含了一个意思就是“私企的工资低了”。显然,我们的公众和媒体一提到私企利润,就会与偷税漏税、偷工减料、克扣工资乃至“剥削”之类的词汇联系到一起,有色眼镜难以避免,这是我们几十年来的教育和舆论宣传环境造就的,实际上,跳出思维定势,我们会发现,这些结论未必客观。

  比如就上述两种所有制企业的工资差距而言,为什么大家认为是“私企的工资低了”,而没有质疑是“国企的工资高了”呢?

  从统计样本分析而言,国企中有很多水、电、煤、电信等垄断行业企业,大家也都听说过类似“10万年薪抄表工”的新闻,所以,这些享受垄断利润的国企的薪酬水平,当然会大幅拉高相关统计数据。

  当然,垄断企业的超额利润本质上是损害了公众利益的,但如果这种超额利润能通过垄断企业对国家财政的分红回馈公众,那也就平衡了。但现实不是这样的,这种垄断收益进入国企后,就在内部被吞噬和消化了,包括以内部利益集团的“小公众利益”为代表的超额薪酬和福利等形式。而这又基于一种所有制幻觉,即“我们是国企主人”、“国企是我们的”,等等。所以,当通钢改制时,法律上的所有者(代表全国十三亿人的政府)将企业要出售时,日常“实际控制”这些国企的内部利益集团群体就百般阻挠,并煽动群体性事件(这是当前转轨时期政府的软肋),从而有效地狙击了收购行为。

  因此,国企工资统计数据高,表面上看是因为有“垄断”样本,实际上是深层次的公司治理问题:所有者缺位。即便是剔除了“垄断”样本的国企工资统计,恐怕也会比民企高20~30%。没有股东监督,董事会形同虚设,内部人就会一方面以各种名目滥发薪酬、补贴;另一方面,把“群众们”的工资也提高,只要内部的“群众”日子好过了,很多国企的老总们位置就稳了。

  今年媒体频繁报道的是有关“富士康”的一些事件,但最后的事件形成的结果显示,其工资并不低。在同区域、同类型企业中,其给员工的薪资是相对偏高的,劳动者仍然是趋之若鹜。其产生的一些跳楼事件,既与员工个体心理素质有关,也与“富士康”的管理文化(如封闭式)有关,但决不是薪资水平问题。但结果,有些舆论往往以薪资说事。那么,能逼迫雇主加薪,员工们自然是乐意的;但雇主尽管不应该承担这样的责任,可迫于公众压力,也不得不以损害企业的长远竞争力为代价而提高薪酬。

  加薪是大部分公众都高兴的,代价就是社会不断地通货膨胀,因为大家只看到个体的利益。在中国当前改革中,也不得不向垄断企业等既得利益阶层妥协,肯定其已经“实际控制”的“肥缺领地”,转而将舆论、改革“枪口”指向欠缺资源优势的私企(至少绝大部分私企是这样的)。最终,这些私企将失去竞争力,被“国进民退”或被“外资并购”。我们希望这样的结果吗?

  作者系上海荣正投资咨询有限公司董事长兼首席合伙人

【 手机看新闻 】 【 新浪财经吧 】
留言板电话:4006900000

新浪简介About Sina广告服务联系我们招聘信息网站律师SINA English会员注册产品答疑┊Copyright © 1996-2010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