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路径导航栏
跳转到正文内容

食品与药品真相图书推荐

http://www.sina.com.cn  2010年07月21日 16:42  《中国商界》杂志

  《制药业的真相》

  一个2000亿美元的行业如何欺骗了我们

  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6年11月出版

  编者按:   

  药物价格的上涨,药品广告铺天盖地的宣传、各种药品的推陈出新,这些表面现象背后隐藏的是多么骇人听闻的秘密?玛西娅·安吉尔(Marcia Angell)博士在《新英格兰医学杂志》工作了二十多年,对制药业日益腐败的现状很有发言权。    

  在本书中,安吉尔大胆而尖锐地披露了以欧美制药巨头为主导的全球制药业的惊人内幕,并且提出了许多根本性的改革建议。她目睹了制药公司由肩负着“研发和生产有用药物”使命的机构,逐渐蜕变为巨型的市场营销机器,它们对医药研究,教育和医生执业都产生了巨大的影响。    

  本书以作者的研究和案例为基础,娓娓道来,对一个几乎失控的行业进行了深入剖析。其中涉及了许多我们熟悉的大型欧美制药企业,包括辉瑞、强生、默克、诺华、罗氏、阿斯利康等。由于药品与面纱,因此该书在北美地区出版后,立即引起轰动,并登上《纽约时报》和各大书店的畅销书排行榜。相信书中的很多事实和观点对中国读者同样有参考和借鉴作用。

  内文推介:   

  很多人买不起药了,他们不得不节衣缩食,或者擅自降低服药剂量。很多人羞于承认自己买不起药,他们手持处方离开医生的办公室后,并没有去花钱把那些昂贵的药买回来,结果导致这些病人没有得到相应的治疗。每天,我们都会受到很多制药业药品广告的狂轰滥炸。不同的药物可能会采用不同的推销方式,例如有的药品广告采用健美的人们尽情享受户外运动的形式,但在这些纷繁的广告形式背后,往往都传达出一个共同的信息。究其实质,这些广告在告诉我们:“是的,这些处方药是非常昂贵,但这也正表明了它们是多么有价值。 再说,我们的研发成本是十分高昂的,我们需要弥补这些成本。作为‘以研究为本’的公司,我们在不断地提供那些能够延长寿命、提高生命品质的创新药物,并且在极力避免医疗费用的上涨。你们是美国自由市场体系不断发展的受益者,因此,你们应该停止抱怨、心存感激,赶紧付钱吧!”说的更明白点,这话的意思就是:药品物超所值。   

  确实如此吗?当然,第一句话很实在。处方药的价格确实很高,并且仍在继续攀升。现在美国每年在处方药上的支出高达2 000亿美元,并且这个数字在以每年12%的速度增长(1999年的增速高达18%)。药物支出是整个医疗保健支出中增长最快的一部分——而整个医疗保健支出本身就在以惊人的速度增长。药物支出的增长反映出以下事实:人们比他们过去服用了更多的药物;这些药物往往是那些昂贵的新药而不是便宜的旧药;用得最多的处方药的价格会不断上涨,有时一年会提价好几次。   

  为处方药付费已经不仅仅是困扰穷人的一个问题。由于宏观经济持续不景气,健康保险也在不断缩水。雇主越来越多地要求员工自己去负担某些费用,许多公司都降低了它们在健康福利方面的支出。由于处方药的成本上升如此之快,付费者非常急切地想要将这些成本转嫁到个人身上。其结果就是越来越多的人们将为他们的药物账单上更多的部分掏腰包。这确实带来了极其严重的后果。  

  受害最深的是老年人。当医疗保险法案在1965年开始实施的时候,人们服用的处方药远没有现在多,并且一般都很便宜。因此,当时没有人认为需要在法案中加入关于门诊病人处方药福利方面的内容。那时候,老年人通常能够支付得起他们需要的任何药物。大约一半到三分之二的老年人都有额外的保险,可以部分地弥补他们在处方药上的支出,但是,这个比例正在不断下降,因为雇主和保险公司都认为这是一项赔钱的买卖。2003年底,议会通过了一项医疗保险改革法案,其中包括将在2006年实施的处方药福利计划。但是,我们预计,这项福利是远远不够的,并且将很快被上涨的价格和行政成本所抵消。   

  在过去的两年中,我们第一次看到公众对这种掠夺性的定价行为以及制药业的其他令人生疑的行为的抗议。正是由于公众的抗议,制药公司开始重视公关宣传。那些奇妙的宣传语像咒语一般一遍又一遍地重复着,所讲的无非是科研、创新和美国精神。科研、创新、美国精神,这确实是一个很好听的故事。   

  尽管花言巧语甚嚣尘上,但事实真相根本就不是它们所描述的那样。首先,研究和开发(R&D)只是大型制药公司预算中相对较小的一部分——被其掩盖的是用在销售和管理上的巨额费用,研究开发所占比例甚至比利润还小。事实上,将近20年来,这一行业在美国都绝对是最赚钱的行业(2003年,制药业第一次丧失了自己第一的位置,排名第三,落在了“采矿、原油生产”和“商业银行”的后面)。制药公司制定的价格与药品制造的成本之间相距甚远,大幅度的降价也根本不会对研究和开发带来任何威胁。  

  其次,制药业并没有什么特别的创新。令人难以置信的是,近年来投放市场的新药中只有极少数是真正重要的,而且它们大多是财政资金资助的学术机构、小型生物科技公司或者国家卫生研究所(NIH)研制出来的。绝大多数的“新”药根本就不新,只不过是对市场上已有的旧药进行了些微的变动。这些药品被称为“模仿性创新药”。它主要是通过制造与畅销药十分相似的药物来抢占已经确立的有利可图的市场份额。

  【作者简介】

  玛西娅·安吉尔:博士;是《新英格兰医学杂志》的前主编,现在哈佛医学院社会医学系就职。她是健康政策和医药伦理领域内知名的专家,并且是一位对医疗保健系统直言不讳的批评家。《时代》(Time)杂志将她提名为当今美国最有影响力的二十五人之一。

  《牛奶—谎言与内幕》

  苏州大学出版社 2008年10月出版

  编者按:  

  通过长达5年之久的研究与调查,蒂埃里·苏卡(Thierry Souccar)向读者展示了近70年来,法国乳品业游说团体是怎样将一种边缘性的、不为人所熟知的食品缔造成为现代饮食中不可动摇的支柱食品的。披着由营养学家们赋予的“骨骼健康不可或缺之食物”的外衣,乳制品却隐藏着许多不为人所知的真相。     作者以调查和研究为支撑,披露了有关乳制品营养理念方面的误区。究竟牛奶的营养价值几何,喝牛奶是否越多越好?本书将通过正反两个方面的数据,告诉读者真相。   

  本书作者的意图并非告诫读者摒弃牛奶,远离牛奶,而是希望读者在了解牛奶真相之后,在消费牛奶时保持清醒客观的态度,远离工业化带来的文明病。作者对于牛奶产业发展历史的阐述引人入胜;对于牛奶可能引发的疾病的描述详尽细致。相信注重健康饮食、钟爱身体保养的您一定不会错过!

  内文推介:   

  孩提时代的我酷爱牛奶。我常常注视着置于旧式鲁西埃牌煤炭炉上加热的牛奶锅,踮起脚尖用勺子刮着浮在牛奶表面的那层绵密细腻宛如丝绸的奶皮,而嘴唇总被灼热的奶泡烫到。祖母总是将热气腾腾的牛奶倒入镶着红边的大碗里,然后我会把涂了黄油的面包片浸入碗中,形成一个黄色的小岛。    

  我和现在是药剂师的哥哥迪迪埃从小在奥德省上游河谷一个叫阿莱雷班(Alet-les-Bains)的村子里长大。在村子里的广场附近住了一位女士,从她的脸上看不到一丝岁月的痕迹。她养了一群羊,羊儿会在村子围墙外的草地上吃草。我只记得她叫玛丽亚。曾祖母会让玛丽亚制作一种于酪。她把制作好的干酪盛在一个玻璃沙拉碗中,用一块白色的布盖在碗上,将其放在窗台上。我以前从未吃过如此美味的干酪。每年5月,我们都会参加在潮湿的小教堂里举办的弥撒,教堂里回荡着圣母颂。感动之余,我的眼光偷偷瞄向那位老牧羊妇:我相信全村的赞美歌都是献给她的,这是她应得的,因为她制作的干酪是如此的美味。    

  在那些淳朴简单的岁月里,人们既不会谈论骨密度,也不会探讨骨质疏松症的问题。由那些健康的山羊提供的洁白无瑕的奶水足以使我们保持健康的体魄。    

  直到20世纪90年代中期,我才开始质疑对乳制品的依赖性。从1999年起,我收集了所有看到的科学资料,无论是正面的或负面的。我仔细地整理这些资料,并持续同一些名扬国际的知名学者深入探讨。    

  渐渐地,一个惊人的真相雏形初现:乳制品虽然美味,但除少数特例外没有什么营养价值。鉴于其营养价值微乎其微,我建议就直接忽略它的功效吧。   

  与其他钙质来源一样,乳制品可以降低结肠癌的风险。但一些研究结果却大相径庭,有些指出乳制品可以降低癌症的风险,另一些则不然。事实上,即使哪天证实了乳制品的这项优点,牛奶的作用也少得可怜。近期发表在美国《国家癌症研究院期刊》(Journal de l'Institut National du Cancer)上的一项分析表明,在其十项针对乳制品与罹患结肠癌风险的关系而进行的流行病学研究中,与每人每天摄取少于70克牛奶比较,每人每天必须摄取至少250克的牛奶才能使罹患某类型结肠癌的风险(而并非所有类型的结肠癌)降低15%。当我们从饮食中摄入最大量的钙质时,这项风险可以降低22%。要知道,对流行病学来说,降低15%到22%的患病率是不多的。而当我们摄取如此大量的乳制品时,同时也提高了罹患其他癌症的风险,这点我将在稍后的内容中提到。 

  然而要使我们免受结肠癌的困扰,当然有比拼命填塞大量乳制品更有针对性、更行之有效的方法,例如,多吃一些水果、蔬菜和全麦谷物。最新的研究数据是于2006年根据《欧洲前瞻性癌症与营养调查》(EPIC)获得的。在其针对50万人所进行的调查中表明,通过高膳食纤维饮食可以将罹患大肠——结肠癌的风险降低40%,即是乳制品饮食法的两倍’。这项调查目前是全球此类研究中最具权威性的。   

  乳制品的第二个优点并非来自奶类本身,而是来自其发酵产生的细菌——乳酸杆菌。这些微生物唯一且有文献依据的功效在于,它们对感染性腹泻及因服用抗生素所引起的腹泻有治疗作用。某些比菲德氏菌(Bifidobacterium)也可以预防溃疡性结肠炎(一种结肠的慢性炎症)的复发,大大缓解肠道不适。但是在这些研究中,并非都使用酸奶,有些则是采用袋装或胶囊的活菌种。    

  与常识相反,酸奶并不是唯一含有益生菌的食物来源。人们发酵食品和腌制食品中,诸如醋渍小黄瓜和橄榄,发现大量益生菌。只要有规律地摄取水果和蔬菜,就能够创造出适宜肠道益生菌平衡发展的必要内环境。   

  最后只有欧洲的消费者被这种要维持身体健康就得狂饮酸奶的观点说服了。在法国食品集团达能公司(Danone)的施压下,法国成为世界上最大的酸奶消费国。1980年,法国人人均饮用8.7公斤酸奶,这一数据于1996年攀升至18.5公斤。令广告商大为失望的是,美国人和加拿大人对这种明显带有行销色彩的概念表现得并不是那么热衷。   

  而普遍认为乳制品的其他优点,如增强身体免疫力、预防骨质疏松症、体重超重、糖尿病以及一些心血管疾病等,都经不起科学的推敲。那些经名医及官方组织制定,由最高管理单位提出的针对数百万人关于饮食上的指导意见竟然最终没有任何科学依据可循。这真是令人瞠目结舌!

  【作者简介】

  蒂埃里·苏卡:法国知名科学专栏记者、畅销书作家。主编《营养》电子月刊(Lanutrition.fr)与《健康新知》(sante.nouvelobs.com),长期为《科学与未来》月刊(Sciences et Avenir)撰写有关健康与营养的论文,并为“美国营养学院”(American ollege of Nutrition)会员之一。

  《疾病发明者》

  南海出版公司 2006年6月出版

  编者按:

  《疾病发明者》这本书很有趣也颇有意义,作者从另类的角度来看医学,特别是在医学快速企业化、商品化及世俗化的时代,部分不当的行为已经扭曲了医学的真义。本书用不同的思考模式来批判医学,有振聋发聩的功能,但也有一些小小的偏差,为使这本足够颠覆医学的书不致于误导大众,便应允为序,借以提出另类的看法。    这个生命医疗化的过程到底进展到什么程度?到底对我们的社会、对我们的医疗体系、对我们每个人产生了何等重大的影响?这一切到现在还很少有人谈起,更没有引起过任何争议。本书将改变这种情况。书里将会谈到,贩卖健康的规则是哪些,而我们要如何才能保护自己的健康不被卖掉。

  内文推介: 

  1、制药公司出资赞助各种疾病的发明,为自家药品开拓新市场   

  【摘自《疾病发明者:现代医疗产业如何让你没病生病》,P6】   

  在新世纪初,医生组织和药厂,持续鼓吹一种让健康人永远消失的医疗艺术。   

  医疗产业为了维持早年的飞跃发展,必须加快脚步用医药摧残健康的人。遍布全球的大型制药公司,还有形成国际网络的医生组织,联合起来重新定义了我们的健康:生命的自然变化和正常的行为方式被有系统地扭曲成病态。制药公司出资赞助各种疾病的发明,为自家药品开拓新市场。    在工业国家,诊断疾病的行为已经膨胀到怪诞的地步。有的医生自称在现代人身上找出的传染病、综合征、失调症共约4万种。   

  每种疾病都有药可治。相对的,每产生一种新药就出现一种新病,也已成了大势所趋。英语有一个名词专指这种现象“diseasemongering”,即贩卖疾病。   

  2、被医贩子们发明出来的“茜茜综合征”   

  【摘自《疾病发明者:现代医疗产业如何让你没病生病》,P8】  

  “茜茜综合征”在1998年首度出现,是在史克必成药厂(后来合并为葛兰素史克药厂)的一个单页广告里。根据该药厂的说法,这种疾病的患者有抑郁倾向,需服用精神药物治疗,但在人前通常表现得活力充沛,十分热爱生命,借此掩饰自己的病态沮丧。该综合征以奥地利的伊莉莎自皇后命名(“茜茜”是她的昵称),因为她最能代表这类病人。从此这个名词攻占了大小媒体,还被部分精神科医生拿来大做文章,直指德国有300万人患有茜茜综合征。    2003年5月,明斯特大学医院的医疗人员揭发出真相:这个德国全民病其实是制药业捏造出来的。他们分析专业文献后认为,茜茜综合征的病征并无科学根据。媒体宣传的茜茜综合征,其中包括一本以此为主题并大量曝光的图书,资料全部来自伟多媒体公司,而这家位于上伍尔瑟的公关公司的所作所为都是葛兰素史克公司委托的。伟多媒体公司还自吹自擂:“把‘新’抑郁症引进媒体,为茜茜综合征点燃了第一把熊熊烈火。”   

  3、被医贩子们发明出来的“笼中虎综合征”、“天堂抑郁症”、“悠闲病”、“全身性开朗症”、“惧血惧医症”  

  【摘自《疾病发明者:现代医疗产业如何让你没病生病》,P9】   

  不怕阳光也不怕休闲的人,恐怕一样有病要治。活泼好动的人,其实患了“全身性开朗症”。《心理分析论坛》有一篇文章描述了这种快乐综合征,症状包括无忧无虑和不切实际。连拒绝就医的人也可能有病:德国精神医学、心理治疗暨神经医学协会指出,2%~3%的德国人得了一种害怕医生的病,叫“惧血惧医症”。  

  4、耀眼的药品商机背后,那些“租来的唇舌”   

  【摘自《疾病发明者:现代医疗产业如何让你没病生病》,P11】   

  就在乱七八糟的花费拖累医疗保险制度的同时,制药工业却大发其财。在普遍不景气的2001年,全球十大药厂获利反倒节节高升,足足涨了18%。这些富有的企业的营销费用高于研究费用。大药厂为求药品攻占市场,不惜砸下1/3的利润和1/3的人力。就这样,疾病被一步步注水膨胀,或根本就是凭空臆想出来。  

  5、若有药物针对某一特征发展出来,该特征就有可能被视为疾病,或被当成需要治疗和改变的东西   

  【摘自《疾病发明者:现代医疗产业如何让你没病“生病”》,P18、P19页】  

  制药商因此越来越庞大,越来越有钱。若以总市值衡量,大药厂简直富可敌国。辉瑞制药厂名列全球第17位,超过1300玩人口的瑞典(第19位)和新加坡(第39位)。

  英国纽菲尔德生物伦理委员会认为我们的生命被医疗化已成为了超级趋势。在一份2002年出版的报告中,这个国际上著名的智库预言:“一个问题是,诊疗行为被扩大,或者说疾病被扩大定义,越来越多的个人陷入诊疗的网中。”这群有先见之明的英国人认为,追求获利是其中的动力。“若有药物针对某一特征发展出来,该特征就有可能被视为疾病,或被当成需要治疗和改变的东西”。

  【作者简介】   

  耶尔格·布勒希:德国最佳医药记者之一。他在德国和英国攻读生物学和生物化学,并曾在汉堡新闻学校进修。,1994年起,他担任医药和科学编辑,先后在德国著名媒体《明星》和《时代》杂志社工作。1999年开始,任职于《明镜》周刊,针对医疗产业做适大量深度报道,其中引起巨大社会反响的有《第二次性革命》、《儿童多动症》等。

  《别让医生杀了你》

  陕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3年1月出版

  《别让医生杀了你》这本书文章开头这样写道:如果我告诉你,最有可能夺走你生命的,除了隐藏在黑暗角落里的某个劫匪、横冲直撞的醉酒司机和突如其来的绝症外,还有那些身穿白大褂的医生!多少年来,我们习惯了被教育,习惯从人的职业上判断人是好人还是坏人。如果是拣破烂者,我们首先想到的是,这个人会不注意偷拿我们的东西,而面对那些披着特殊外褂的人,如警察或医生,就会理解为是好人,神圣的人。    殊不知,这些人也是会杀人的,而且是可以杀人不偿命者。对于警察,我们好解释,他们是执行公务者,他们杀死的都是经法庭宣判了的死刑犯,而被医生杀死的呢?    都是好人,都是可怜的、正需要被社会救助的人!    科尔曼博士说,即使在拥有世界上最先进医疗技术的美国,2006年也有近10万人因医生的误诊而死亡!这个数字超过了凶杀、交通事故和绝症。    在中国,因为医生误诊杀死的人有多少呢?卫生部门不敢公布,但是肯定会远远超过这些数字,我想,相当于每年灭掉一个小国家吧。   

  最可气的是,杀人的医生是不会承担任何责任的,他们不会因为杀了人会受到惩罚,不会去抵命,不会去坐牢,甚至被罚款都不会,他们过错的责任甚至不及闯了红灯的骑自行车者,即便在医院内部,也是层层庇护,他们也不可能因误诊杀了人而被处分、被下岗,照样人五人六地穿着白大褂,照样会面不改色心不跳地去杀人,不必担心自己的医疗技术低,责任心低或者没有医风医德而丢了饭碗,照样是白衣天使,是救死扶伤的崇高职业者们。  

  那些可怜的患者们,照样得给他们上烟、敬酒、送红包请吃饭,诚惶诚恐。人被死了,那就白死了,医生们有的是你听不懂的术语,看不懂的处方。   

  现代中国,已经进入了法制轨道,连执法人员错了,国家都有国家赔偿法、有错案追究制,而对医院呢?目前仍是法律的茫区,穿白大褂的人仍不受法律监督,患者仍不受法律保护。    我们目前现行的,只有过时了的医疗事故鉴定什么的,滑稽的是,负责这个鉴定的终端,却是卫生局!人家是一回事、一家人,既是运动员,也是裁判员,也就是说,你告也没用,告也白搭。   

  造成误诊的原因很多,但是不能因此排除医生的心术不正,或者极度缺乏责任心!在科尔曼博士看来,即便多数医生是好的,但是因为医疗技术的水平高低,还是不可避免地会给患者带来伤害!50%的心脏病得不到确诊,有的得不到正确的治疗,每10个服药的患者中,有3个人会出现副作用,而医疗器具又是不考虑人与人之间的差异的,可我们的医生偏又是完全依赖于仪器的。   

  事实上,广大的患者还是被实验者,(请不要相信医生门总是先在自己身上做好实验,确定以后再进入流通的,那样做的,只有白求恩。)大多数患者在不知情的情况下,已经成了某些医疗实验或者新药实验的小白鼠,甚至连鼠都不如,鼠起码不要付昂贵的新药费。   

  我们现在除了呼吁尽快完善医疗法规,出台保护患者合法权益的法律法规以外,还能够做什么呢?   

  有一个必须要做的事—那就是你有权对医生说“不”,有权问清楚他所开出的处方上写的都是什么内容,有权知道医生所开出的药品是不是“旧貌换了新颜”是不是红酶素变成了英文字母的新药,或者只是换了个昂贵的包装!

  完全把希望寄托给某一家医院或者某一个医生,那是愚昧的,要知道,医生对患者造成的伤害,有时候远远大于疾病。最好是多换几家医院,多换几个医生。   

  不要再迷信医生,也不要惧怕医生,他们已经不是神了,更不是神坛上的人了,不能够再去迷信他们。对于他们所给我们造成的伤害,可以说“不可以”了。

  【作者简介】  

  VERNON COLEMAN——英国著名医学博士:名誉科学博士;其90多本著作,被译为22种文字,畅销印多个国家。全世界数百万读者阅读他的周刊专栏,十分之一的英国家庭,把他的医疗热线当作福音。

  《是肉七分毒》

  海南出版社 2009年6月出版

  编者按:   

  素食、半素食、生食、泛食

  越来越多的资讯,越来越多的选择。什么才是健康饮食?我们究竟需要什么营养,有哪些食物可以给我们提供这样的营养,这些食物到我们体内会产生怎样的反应?是肉七分毒?不知你是否想过,不仅仅你的身体健康,就连地球的环境,也与你选择的食物有关?选择肉食,是我们真的需要,还是只是一种既有观念?  

  肉是疾病传染的媒介,这是世界卫生组织承认的事实。饲养的动物一生被人类控制,被注射抗生素、荷尔蒙、镇定剂及其他药物,而我们是这些物质的最后接收者。吃肉会增加免疫系统负担。吃肉增加罹患心脏病的可能。肉在体内产生氨,这对身体来说是一种毒素。 

  肉里充满寄生虫,加长烹调时间虽然可以杀死更多细菌,也制造了更多致癌物。   

  我们,还需要吃肉么?

  内文推介:   

  什么才是健康饮食? 我们究竟需要什么营养,有哪些食物可以给我们提供这样的营养,这些食物到我们体内会产生怎样的反应? 

  是肉七分毒?不知你是否想过,不仅仅你的身体健康,就连地球的环境,也与你选择的食物有关?选择肉食,是我们真的需要,还是只是一种既有观念?  

  他们,都是素食者:卡尔·刘易斯(Carl Lewis)十三次打破过世界纪录;穆罕默德·阿里(Muhammad Ali)二十二次获得过拳王称号;小威廉姆斯(Serena Williams)26次获得单打冠军头衔,10次获得双打冠军头衔。   

  猪流感,疯牛病,禽流感,非典,手足口病

  下一个是什么?当越来越多的未知病毒于我们的口腹之欲中产生时,我们还会是肉食主义者吗? 选择食物,就是选择你的健康和未来。  

  历史上,霍乱:出现在公元18世纪,传播动物为鸡,感染者的病死率为30%~100%;炭疽:出现在公元19世纪,传播动物为牛、羊、骆驼、骡等食草动物,感染者的病死率约为20%;艾滋病:出现在1980年10月,传播动物仍不十分明确,疑是非洲绿猴,感染者的病死率为61%;疯牛病:出现在1985年,传播动物为牛,感染者的病死率为100%;猴痘:出现在2003年5月,传播动物为冈比亚硕鼠和土拨鼠,感染者的病死率为10%左右;非典:出现在2003年,传播动物为果子狸,感染者的病死率为6%左右;猪流感:出现在2009年,传播动物为猪,截至目前,感染的病死率为1.2%左右。  

  有一句话一直使我印象深刻:“吃荤会使你的心灵冷漠。”  

  当我看着那待人宰割的羊,以及它眼神里的恐惧,我知道那是我对自己的承诺。当它被结束生命的时候,我不吃肉的承诺更加肯定了。因为我们有什么权利去剥夺其他动物的生命呢?    迪恩 欧尼胥博士(Dean Ornish)是加州大学旧金山分校的副教授,曾出版过有关心脏病的书,他说:“我不明白为什么教人们改变饮食习惯,或做个素食者是这么困难。难道人们认为开刀、吃一辈子的药事比较好的选择吗?” 

  药,只能治标。所以我们无法用药物来寻求健康。但今天的药厂已渗入了医学界,他们请医生吃饭、度假,以换得医院里有更好的销售。  

  1985年,医生也开始卖药了,但同时,他们没有足够的药品知识,也不知道长期服用此药物会有何影响。药厂派去的销售员却一直引诱医生们拿病人做实验。   

  我们必须了解,动物生来就有生存的权利,他们的生存权利并不比人类第一等。现今这个自称文明的现代社会,却把人类以外的生物视为是满足人类的工具而已。为达人类的目的,它们的生命不算什么。   

  达芬奇曾说:“不尊重生命的人,不值得活下去。”  

  史怀哲也曾说:“自有教育以来,年轻人应该学习区尊重所有的生命,届时人类才会培养出油道德责任的灵魂。一个涟漪会激起更多的涟漪,只要有人这么做,就会有更多人这么做。到那时候,我们才有资格称自己是一个人道的社会。”

  【作者简介】   

  彼得·伯沃什:营养师,素食名人,健康倡导讲师,加拿大网球明星,戴维斯杯网球赛冠军,网球教练,百余素食运动员之一。

【 手机看新闻 】 【 新浪财经吧 】
留言板电话:95105670

新浪简介About Sina广告服务联系我们招聘信息网站律师SINA English会员注册产品答疑┊Copyright © 1996-2010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