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路径导航栏
跳转到正文内容

绿色金融与投资:成本还是收益

http://www.sina.com.cn  2010年07月16日 17:55  《绿公司》杂志

  对比历史,绿色投资与上一轮互联网热潮有几分相似?

  本刊记者 ︱ 贾林男

  “如果非要对比互联网发展史,今天绿色领域的投资与1996年的互联网有些类似。”2010中国绿色公司年会“绿色金融与投资”圆桌论坛上,汉能投资集团董事长陈宏的话让在座者吃了一颗定心丸。

  当2009年中国清洁能源投资总额高达美国的近两倍,达到346亿美元,有人开始对大量资金汹涌而入表示了担心。“绿色经济究竟还是不是一个合理的投资机会?”德福资本首席执行官李振福提出了这样的困惑。毕竟,短短5年,中国在清洁能源的投资从25亿美元涨了四倍,各地上马的风能、太阳能项目数不胜举。绿色经济,在投资人的资产负债表中,摆在了成本一栏还是收益一栏?

  1996年前后,互联网还没有上演它最尖峰华彩的乐章,阿里巴巴、腾讯、百度这些今日耳熟能详的名字当时还没出生,人们更不知道互联网泡沫造成的伤害会有多巨大。淘金者面前的,无疑还是一片流淌着奶和蜜的“冒险家的乐园”。好吧,如果对比历史真的能对绿色投资有所助益,也许人们真的能少犯错误,少伤脑筋。

  天下攘攘,皆为“绿”往

  围坐在圆桌旁的VC和PE们,多年前也曾并肩在互联网的战场上围猎,今天他们又在“绿色”这面大旗下走到一起。信中利国际控股有限公司董事长汪潮涌在绿色投资领域摸爬滚打了近十年,早年在国内用世界银行的资本推广EMC合同能源管理模式,后来自己开始做直接投资。他把绿色产业分成节能、环境友好、资源再生等领域,到目前为止,他在国内投资了噪音控制、公共汽车节能电池、中药种植加工等近10个项目,盈利状况都很可喜,其中投资北京绿创集团的降噪项目有望在明年登陆创业板。

  去年夏天,汪潮涌去了一趟硅谷,他发现硅谷80%的产业已经转换成绿色低碳产业,从中也可以判断中国的趋势。“在中国投能源、环保是一个可行的商业模式”。汪潮涌说,绿色经济的含义很广,比如再生资源里面就有垃圾处理、垃圾回收、可降解材料、轮胎回收、污水处理、海水淡化、材料变形等项目,“都是可以做大生意的”。

  国际金融公司(IFC)是世界银行推动私营部门发展的机构,近年来,它说服国内商业银行为新能源项目贷款,IFC提供风险担保机制。该机构持续发展项目主管程自强介绍,到去年年底,IFC三年来投资额共计超过10亿美元,一共支持了127个贷款项目,不良债权项目(NPL)是零。

  百分之百的成功率,能否印证绿色产业果真生机无限?汪潮涌表示,判断一个产业有没有投资价值,要看六个因素:一是有没有足够的科技成果和技术可供产业化?新能源行业里流行一句话:技术不是最大的问题,回答是肯定的;二是有没有创业型企业家群体在创业?中国进入创业时代,同样是肯定的;三是有没有市场,比如早期由政府驱动,进而由消费者驱动的市场;四是政府的政策环境;五是资本支撑;六是投资者、二级市场对绿色公司股票的认同度。年底将公布的国家“十二五”规划,已经释放出将是一个“绿色规划”的信号,市场、政策、资本倾向的预期逐渐清晰,而近来的创业板诞生出一批绿色富豪,也反映出投资者对绿色概念的追捧和认同。

  国家意志下的投资转型

  今年“两会”期间,陈宏有幸和几位省委书记一起吃饭,书记们现在最关心的是什么?以前挂在书记嘴边的GDP增长,如今换成了节能减排指标。哥本哈根大会,中国宣布到2020年单位GDP二氧化碳在2005年的基础上减排40—45%;温家宝还指出,到2020年中国可再生能源比例要达到15%;今年又是节能减排“攻坚战”的最后一年……类似指标层层分解到地方,好比一幅幅军令状,执行力不需要担心。“中国政府想干的事,只要决心足够大,就一定能办得到。”陈宏说,在此过程中,各种各样的技术产品和商业模式都将大有用武之地。陈宏的转变显而易见,去年,汉能还做了10亿美元TMT(科技、媒体、通信)领域的项目,今年,投入给能源领域的项目将达到20亿美元。

  当“绿色”上升为国家意志和政府行为,“绿色”就如北京环境交易所董事长熊焰所说,不再是一件愿不愿意做的生意,而是变成了实实在在的生存问题。世界资源研究所首席运营官马尼希·巴布纳表示,别看绿色目前还是一个不大的市场,但根本性的转变正在发生,因为“绿色”代表了风险、声誉和机遇。金融机构如果不把企业的可持续性放入决策过程中,那是最大的风险;金融机构如果因可持续问题犯错,它们的羽毛会被弄脏,声誉将被蒙羞;于是,“绿色”成了最大的机遇,“别忘了,美元也是绿色的。”

  一个国家价值观转型背后是整个商业生态的转型,是整个文明的转型。汪建国,江苏五星投资控股集团有限公司董事长,一年前刚卖掉了五星电器的全部股份,转身加入马云、虞锋的行列做投资,他呼吁市场不仅要关注国家、社会层面的“大绿色”,也要留意家庭、生活细节里的“小绿色”。没有农药污染的棉花制成的婴幼儿内衣、智能化灯光同样诠释了“绿色”的真谛,也带来实实在在的收益。

  绿色产业与互联网之异同

  天下熙熙,皆为利来;天下攘攘,皆为“绿”往。铺天盖地的“绿色”讨论,不禁让听者想起十几年前,太平洋两岸“信息高速路”和“建设信息化国家”鼓声正酣的岁月。

  互联网和绿色产业,同样是时代的选择,但两者间有几点不同之处。首先,互联网属于虚拟经济,边界成本可以忽略不计,投资量非常小,因此爆炸性非常强,当然风险也高;绿色产业是有形的实体经济,投资成本高,周期长,收入多为分期收入,而且收入往往是通过帮助客户节省下来的成本中分账,这让绿色产业看起来不像互联网产业那么有爆炸性。

  其次,绿色产业比互联网有更强的公共属性和社会属性。比如垃圾分类处理,利国利民,可以转化成巨大的财富,也有巨大的社会需求,但社会需求不能直接转变为市场需求,市场交易也不能自行完成,需要有代表公共利益的主体来交易,或者是政府,或者是政府制定的政策。国际上的碳市场也是这样,在国际协定之前,二氧化碳排放并不是一件可交易的商品,各国达成协定以后,界定下虚拟产权,才有CDM等交易机制。

  再者,中国互联网业取得成功的一个重要原因,是有美国模式这位老师,美国有了雅虎,中国诞生了新浪和搜狐,美国火了Google,中国跟上个百度。而绿色产业这种路径依赖不存在了,中国与世界站在了同一起跑线上,需要自主驾车了。

  创业板成就中国绿色经济?

  一个产业要真正激荡起来,总要借助某项政策或市场推手的力量。有人提出,当下中国这一推手力量是政府税收优惠和补贴,还有人提出,要靠银行政策性的担保和支持。第一财经日报副总编辑张庭宾的建议最为具体而大胆:把创业板做成中国绿色产业的“纳斯达克”,成为中国绿色产业的催化剂。

  如果说互联网成就了美国,那么纳斯达克股票市场就成就了互联网产业。照此思路,张庭宾认为,中国若想成为绿色经济的领跑者,就需要创业板作为催化剂。他期待创业板能成为新能源企业批量上市的舞台,刺激财务效应提前喷发,然后吸引更多资金涌入,与社会外部环境形成互动,逐渐形成一个良性循环,把绿色经济这潭水彻底激活。

  任何一个新兴产业里的新兴企业,如何说服投资人看到企业的未来,都是一件难事。创业板如能成为中国的“纳斯达克”,最成功的因素就是注重上市公司的成长性。一个公司在准备上市时,财务固然很重要,漂亮的数据能说服投资者投资,但公司最核心的还是人的理念、团队的配合。连续三年都亏损的企业照样可以上市,这在国内很罕见,但在纳斯达克非常普遍。因此张庭宾提出,如果一个产业,一家企业真能代表未来,辅以相应的制度创新,谁说中国不会收获龙种?

【 手机看新闻 】 【 新浪财经吧 】
留言板电话:95105670

新浪简介About Sina广告服务联系我们招聘信息网站律师SINA English会员注册产品答疑┊Copyright © 1996-2010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