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路径导航栏
跳转到正文内容

电动汽车:几度夕阳红

http://www.sina.com.cn  2010年07月14日 16:28  《商务周刊》杂志

  世界上很少有人再说用电动汽车替代汽油汽车这样的话了,而这“很少的人”基本上都在中国

  □ 文 贾新光

  美国汽车协会的詹姆斯·华伦曾经说过:“蓄电池是电动汽车最大的症结。一个多世纪以来,尽管各国投入了巨额资金进行研发,但是能够解决这个症结的奇迹尚未创造出来。然而,家用电动汽车的前景仍然像一个多世纪以前那样诱人和激动人心。”

  电动汽车在历史上曾经有过辉煌,但是都未能打开一片天地。美国人写过一本电动汽车发展史,回顾了这些艰辛历程。1799年,意大利物理学家伏特制成了世界上第一个电池“伏特电堆”,1860年法国的普朗泰发明了铅蓄电池,1859年法国人特鲁夫发明了电动车辆。那个时候内燃机汽车还没有诞生,蒸汽车大行其道。1895是电动汽车的第一个黄金时代,曾经占领了美国30%的私人汽车市场。1960年代,曾经有人认为电动车的新世纪来临,但是很快就沉寂下来。1990年代,使用交流电的电动汽车似乎又带来新的希望,美国环保压力最大的加利福尼亚州通过了《零排放法案》,法案规定加州1998年售出的新车中,零排放的汽车要达到2%,2003年达到10%,通用汽车公司以超过10亿美元的投资打造出EV1。但到2000年,面对惨淡的市场业绩,通用宣布停止生产EV1,将这些电动车全部回收,送铸造厂做废品处理。悲愤之余的通用汽车甚至宣布,再也不搞电动汽车了。

  但是已经被市场枪毙了的电动汽车为什么又有人要复活它?巴菲特找到了比亚迪,合作发展电动车,令世人大跌眼镜。其实巴菲特并非像中国人那样热心汽车业,他有一个电网公司,供电就像潮汐一样,在一天之内有两次涨落,后半夜的电如同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大部分都得白白流掉。巴菲特希望有几十万辆电动汽车把这后半夜的电利用起来。另一个希望复活电动汽车的是身兼雷诺和日产双CEO的戈恩,他认为多数欧洲人每天只行驶不到40公里,有小型电动车辆就足够用了。

  这两个人都很实际。世界上很少有人再说用电动汽车替代汽油汽车这样的话了,而这“很少的人”基本上都在中国。国内有一种很能忽悠人的说法:传统内燃机技术的发展已经到头了,我们不必在这个领域跟在外国人屁股后面追赶,应该直接搞新能源技术研发,和国外站在同一起跑线上。“通过国家汽车创新工程,抢占新一代汽车技术的制高点,抓住新一轮世界汽车工业发展主动权,实现跨越发展。”更有的报告预计:“到2012年,新能源车的年产量将达到100万辆,这预示着新能源汽车是一块非常诱人的大蛋糕。”于是千军万马都去抢占制高点,电动汽车热红了天。

  这些想法当然十分美好,但是现实情况却不这么简单。电动汽车并不等于无污染汽车。如果通过大量建设燃煤、燃油发电站来提供电力,造成新的污染,那么新能源汽车不搞也罢,而要通过太阳能、风能、核能来增加电力供应,现在这些发电方式也是“新能源”,正经历着高成本的痛苦煎熬,技术上也没有完全突破。

  1999年的时候,美国卖出去17辆混合动力汽车,到了2007年,全美共销售混合动力汽车35万辆,2008年销量出现下滑,为31.4万辆。美国用了10年的时间,也没有把混合动力汽车销售到100万辆,中国用三年的时间搞到100万辆,有可能吗?

转发此文至微博 我要评论

【 手机看新闻 】 【 新浪财经吧 】
留言板电话:95105670

新浪简介About Sina广告服务联系我们招聘信息网站律师SINA English会员注册产品答疑┊Copyright © 1996-2010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