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路径导航栏
跳转到正文内容

惠普:你谢幕转身我捡起剧本

http://www.sina.com.cn  2010年07月01日 18:13  《商务周刊》杂志

  赫德需要一个完整的互联网战略,而不是简单拾起前人的剧本

  □ 记者 王晓玲

  转型是每家公司都会面对的阶段性任务。看起来,惠普和Palm是大公司转型成功与失败的最新注解。

  4月28日,惠普宣布以12亿美元的价钱收购Palm。已经连续亏损三年的Palm成为无线互联网时代第一个倒下的巨头,让人感慨不已。而5月19日惠普公布了截止到4月30日的第二季度财务报告,本期净利润22亿美元,同比增长28%。

  5年前,马克·赫德(Mark Hurd)接替卡莉·菲奥瑞娜(Carly Fiorina)出任惠普CEO,迅速采取措施结束了这家IT巨头的战略混乱,展开一系列围绕成本的调整。随后,赫德进行了密集收购,对象涉及个人计算、打印成像、IT服务等众多领域。正是从收购在线照片服务商Snapfish、IT服务巨头EDS这些投入,给惠普带来了全新局面。

  与惠普的情形相反,Palm在与苹果的竞争中完败出局。仅仅一年多之前的2009年CES展会上,CEO乔恩·鲁宾斯坦(Jon Rubinstein)亲自为Palm Pre揭开神秘面纱,在全球业界引起不小的轰动。鲁宾斯坦曾被誉为“iPod之父”,2007年退休后加盟Palm,负责Palm Pre开发工作。

  Palm Pre上市初期销量不俗,可惜此后一路下滑。大多数市场人士都承认,号称iPhone杀手的Palm Pre,和iPhone一样采用可多点触控的屏幕,拥有iPhone所没有的全键盘,很多硬件细节上都胜过了iPhone。

  差距在于应用。眼下苹果的APP Store已经接近20万个应用,下载量突破20亿,Google Android Market里也突破3万个应用,而Palm的应用不足2000个。

  不过,惠普的天空上也有不少阴云。一向以质量和服务著称的惠普笔记本近两年问题频发。2008年,惠普多个型号的笔记本被曝出“雪花屏”问题。今年央视“3·15”晚会曝光的惠普黑屏问题,更是将惠普中国拖入近年来最大的一场信誉危机。

  惠普在这场危机中暴露出很多问题,包括产品的设计和生产质量、外包服务体系、应急反应等。易观商业解决方案公司总裁杨彬对《商务周刊》指出,惠普危机的根源与Palm Pre的落败同出一辙,就是过份依赖过去的优势,在新产业周期到来时没能应时调整战略。

  唯一的“坏人”

  今年3月10日,FT中文网刊登了《中国170余名消费者联合投诉惠普》的消息。报道称,此申诉已于3月8日提交至中国国家质量监督检验检疫总局,请求中国质量监督机构对惠普笔记本电脑展开调查,并下令该公司购回或更换存在问题的笔记本电脑,以及赔偿原告的损失。

  申诉书中还表示,这些问题的根源在于英伟达(Nvidia)生产的显卡有问题。英伟达是一家芯片制造商,向多家个人电脑厂商供应这一部件。2008年7月初,英伟达公开承认某些型号的显卡有质量问题,并宣布该公司正付款给PC厂商,由其处理所造成的问题。

  惠普事件曝发后,《商务周刊》采访了另一家大型IT厂商的技术负责人。他确认了申诉书中所指的显卡问题,“几乎所有厂商都在使用英伟达显卡,2008年是大家非常痛苦的一年”。

  该负责人回忆说,英伟达的声明出来后,戴尔的反应最快。2008年7月26日,戴尔在自己的网站上发布了《Nvidia GPU问题对戴尔笔记本电脑用户意味着什么》,文中提供了10个型号笔记本的BIOS升级方案。

  戴尔特别指出,这些BIOS会升级风扇配置属性,从而改善显卡核心温度波动,但如果笔记本已经出现了之前提到的故障现象,那么升级BIOS是没有任何用处的,它只是帮助预防而已,这时候用户应当联系戴尔进行维修。

  “而且,英伟达也很快推出了升级芯片。”上述人士为记者出示了一张笔记本内部结构图,升级芯片批号旁边都有特殊的标号。

  他也指出,包括国内笔记本厂商以及惠普在内,所有厂家的处理方式大同小异,“升级BIOS后,如果问题还是无法解决,就只能返回ODM厂更换芯片”。

  然而,其他公司都安全过关,惠普最后成了唯一的“坏人”。上诉人士认为,惠普的错误有两点:第一,确实有一些产品,无论是升级BIOS,还是更换芯片,都无法解决问题,“很奇怪,但是确实有很多这样的产品”。对于这种情况,大多数公司在返修两次后,就干脆以旧换新或是回收,而惠普至今仍不肯这样做;其次就是笔记本的结构设计。大多数产品都留有足够的散热空间,而惠普DV2000、DV3000系列笔记本结构过于紧凑。

  除了将问题推给中国学生宿舍里的蟑螂,在业内人士看来,惠普中国高层的解释也堪称愚蠢——没有及时得到服务体系的反馈。早在2009年年中,关于惠普DV2000、DV3000系列笔记本的问题就已经在国内各大论坛上出现,这种帖子后面往往有几十页跟帖,显然受害者众多。而且,论坛中关于惠普问题笔记本的拆解报告矛头也直指散热系统。有人用软件测试了温度,开机状态CPU、显卡的温度近50℃,运行一些常用软件后,显卡温度可飙升至80℃以上。但是惠普金牌服务中心维修人员的回复是:“CPU内频105℃、显卡85℃以内都属于正常范围,不会有任何影响。”

  可惜,对于客户来说,这实在是影响巨大,会导致黑屏,甚至主板、硬盘被烧毁。

  惠普为什么这么愚蠢?

  由于一直得不到官方解释,大多数人认为,这种情况应该属于设计缺陷。甚至有人认为,惠普故意留下缺陷,以敲诈英伟达。

  上述技术人员则指出,问题还是出在显卡上,“业内公认惠普的设计能力很强,而且产品出厂前都经过严格的测试”。但是他也同意,惠普这次的表现确实有失水准。此前多篇国内报道指出,惠普不肯召回的原因是销量太大,无论召回或是以旧换新费用都是天文数字。

  “整个过程都表现得十分愚蠢,不像惠普一贯的作风。”他说。

  杨彬则指出,包括惠普在内的所有PC厂商都应该转变自己的设计和服务思路,“以前是人围着产品围,电脑用完恨不得用布罩起来。现在是产品围着人转,要求随时可用。”这种产品应该坚强可靠,对于计算性能的要求反而不那么敏感了。“某种意义上,这是信息产业的一个巨大变化,产品设计和服务也要围绕这个变化做出转变。”他说。

  杨彬还认为,这实际上是由互联网以及无线互联网的普及带来的变化,“惠普质量门背后暴露的问题,是原来的IT厂商共同面临的问题。在互联网时代,用户对终端需求的变化,要求企业的客户关系管理和研发模式做相应改变”。

  “坦率地讲,惠普原来的研发模式是很经典的,也是很多业界学习的榜样,但是互联时代的要求不一样。以前企业重点强调自己的产品,互联网时代不单是要研发自己的产品和服务,还要构建一个平台,使得别人能借助这个平台来推出自己的产品和应用。”在杨彬看来,苹果公司是所有人的新榜样,而包括惠普在内的其他IT厂商还没有清晰的战略。

  的确,苹果的iPod、iPhone和iPad等都是以苹果商店为核心,而笔记本则成为了数据交换平台。如果不想下一个5年重蹈Palm的覆辙,惠普需要有一个完整的互联网战略。

  两年前,惠普宣布以139亿美元现金的价格收购IT服务巨头EDS。面对外界的质疑,赫德表示,“我们手中有剧本”。现在,在互联网战略上,他也需要一个剧本,而不是你谢幕转身,我捡起剧本。

  麦当劳重启另一扇金拱门

  中国市场已经成熟到麦当劳必须采用特许经营模式扩张

  □ 见习记者 和阳

  入华二十周年之际,麦当劳重启特许经营模式。5月5日,麦当劳亚太区事业部明确表示,特许经营将成为加速中国业务的主要动力,当前正在有计划的开放特许经营权。

  早在4月底,麦当劳中文网站上就已增设特许经营频道。尽管截至目前多项内容显示“仍在建设中”,但频道中对特许经营的条件细则描述得非常清楚。麦当劳要求投资者拥有管理经验、愿意全部时间投入麦当劳的业务发展等等。

  这些要求与9年前麦当劳在中国进行特许经营调研时所确定的别无二致。此后的2003年8月,麦当劳宣布来自天津的孙蒙蒙女士成为麦当劳中国的1号加盟者。孙蒙蒙被麦当劳面试官称为“血液里有番茄酱的味道”,她凭借一年的麦当劳打工经验、将麦当劳看作“一生事业”的定位,从超过1000名加盟申请者中脱颖而出。

  不过,“血液里有番茄酱味道”、将麦当劳看作“一生事业”的中国投资者并不多。麦当劳一位内部人士向《商务周刊》透露,很多向麦当劳递出加盟申请的人对于利润的要求过于迫切,没有长久发展的意愿。另一家快餐连锁巨头肯德基的母公司百胜集团也曾表示,大部分中国籍投资者对严苛的要求不能理解,认为是在花冤枉钱,而境外投资者却对中国市场不够了解。

  2005—2008年曾任职麦当劳中国CEO、并且在麦当劳全球以精擅特许经营著称的施乐生(Jeffrey Schwartz),谈及在华发展特许经营时出言谨慎:“在一段时间内,特许经营不会是麦当劳的战略重点。”甚至可以说,麦当劳中国的特许经营模式基本处于停滞状态。截至今年3月,其在中国大陆的特许经营餐厅只有3家;而在全球超过3万家的麦当劳餐厅中,有80%属于特许经营。

  事实上,麦当劳中国曾经计划到2006年10月开设10家左右的特许加盟店,2008年增加到200家。但真正达到这个数字的是劲敌肯德基,由此肯德基得以深入拓展二、三线城市,其门店规模远超麦当劳。肯德基在华已有2872家店面,而截止2009年底麦当劳只有1135家店。

  此外,中国本土的快餐公司也发展迅猛,以永和大王、真功夫等为代表的快餐连锁公司的市场份额越来越大,对麦当劳形成巨大压力。麦当劳高管在不同场合均表过态:“希望我们的店多点、开快一点。”

  从2007年开始,麦当劳在华每年新开店数跃上了3位数台阶。根据2010年麦当劳第一季度财报,亚太中东非洲区对麦当劳全球业务的增长贡献突出,冲抵了美国市场增长的颓势。麦当劳亚太、中东及非洲区总裁Tim Fenton则表示,从赢利及公司的营业额来看,中国市场增长最快。麦当劳计划到2013年底在华门店数目增至2000家。

  因此,麦当劳在华重启特许经营模式就显得理所当然。特许经营专家马瑞光认为:“完全直营肯定跟不上中国市场发展的速度。一旦麦当劳在市场经验和管理人才储备方面有足够的积累,快速扩张在所难免。”

  为进一步向中国区提供管理培训,培养地区人才,今年3月底,麦当劳还将其中国汉堡大学从香港迁移到上海。未来5年内,麦当劳将投入约2.5亿元人民币为超过5000位本土管理人员提供培训。

  就像麦当劳金色的“M”形标志一样,直营+特许,才是这个全球第一快餐品牌赖以发展的完整模式。在几乎完全直营发展20年后,中国市场已经成熟至允许麦当劳采用特许经营模式扩张,也必须如此。

转发此文至微博 我要评论

【 手机看新闻 】 【 新浪财经吧 】
留言板电话:95105670

新浪简介About Sina广告服务联系我们招聘信息网站律师SINA English会员注册产品答疑┊Copyright © 1996-2010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