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路径导航栏
跳转到正文内容

李兆基,地产大王玩转股市

http://www.sina.com.cn  2010年06月30日 13:28  《小康·财智》

  从小在银庄打工,使李兆基对金钱有天生的悟性,而身兼实业家,则给予了他进退从容的底气。

  编辑 罗天昊

  李兆基是香港著名的商界巨头,被人称为“亚洲股神”。在香港这个营商之都,先后创造两次传奇。第一次是1958年开始投资香港房地产,1965年发生银行挤提及倒闭风潮,社会动荡,很多地产商缺乏信心,李兆基反而趁低吸纳,在香港买入大量地皮,成功打造恒基集团这个房地产王国。而若干年之后,这个78岁的老人,还能成功“转行”,把500亿港元变成1200亿元,荣膺“亚洲股神”。

  1997年,李兆基被福布斯杂志评为亚洲首富,是当时世界十大富豪之四,这个也是迄今为止在福布斯排行榜上名次最靠前的华人首富。

  地产和股市,一样被视为最有魅力,同时又最凶险的领域,而李兆基却可以从容进退,其胆识与智慧,历来为人称道。

  猛龙过江

  李兆基1928年1月29日出生于广东顺德。当时其父在顺德开了家经营金银业的小铺,李兆基的孩童时代就是在这个小铺子里度过的。三十年代中,李兆基的父亲从顺德来到广州,开了一家银庄。小学刚毕业的李兆基也随父亲来到广州,在父亲的银庄里打杂,开始了他的创业生涯。三四十年代,正是中国内地战乱频仍、社会动荡不安之时。李兆基在银庄里每日接触大量钱财,他亲眼看见有的人几天前还拥有几捆钞票,几天后便随钞票剧烈贬值而一文不名。年轻的李兆基从中悟出一个道理:钞票只是浮财,而拥有物业才是真正的恒产。

  1948年,李兆基怀揣一千元钱,只身来到香港,躲避战乱。当时的香港中环文咸东街,足足有二三十间金铺银店,专营黄金买卖、外币找换、汇兑等生意,业务性质跟李介甫在顺德的永生银号没有分别。初抵香港,李兆基利用他熟悉货币兑换业务的优势,在几间银铺挂单,从事买卖外汇和黄金的生意。当时正值解放战争之时,不少内地财主跑到香港,外汇兑换业务及黄金买卖生意十分兴隆。李兆基与何贤等人合作,在这场黄金大战中大赚了一笔,为其后来事业的发展奠下第一块基石。

  五十年代初,李兆基又转行做五金生意和进出口贸易,生意十分顺手。然而,尽管钞票源源不断地赚进,李兆基的心里仍不踏实,广州的经历令他终身难忘,他决心另择生意行当。从过去的经验里,他今次选择了一个可靠的行当——从事地产业。 后来李兆基回忆当年生活时曾说:“我七八岁时已常到父亲的铺头吃饭,自小对生意已耳濡目染,后来在银庄工作,令我深深体会到无论法币、伪币、金元券等,都可一夜之间变成废纸,令我领悟到持有实物才是保值的最佳办法。”于是,已过而立之年的李兆基在经过深思熟虑之后,毅然选择了地产,走上了一条日后为他带来无量前途的实业之路。

  善借他人之力

  1958年,李兆基和冯景禧、郭德胜等八人合股组成永业公司,开始涉足地产生意。公司开办后,他们推出“分层出售、十年分期付款”的方式,面向广大中下层市民,一改过去地产业经营方式,使得生意十分火爆,所建楼宇均销售一空。

  1963年,李兆基与冯、郭两人甩掉其他五位股东,另组新鸿基企业有限公司,李兆基任董事局副主席兼公司总经理。三人联手,在地产界声名遐迩,博得“三剑客”之名。这是李兆基第一次借他人之力。

  新鸿基公司看准香港经济起飞和人口急速增长的时机,大力兴建大型屋村和中小型住宅楼宇,发展得十分顺手。1972年新鸿基地产股票正式上市,合作了十余年的“三剑客”也于此时分手了。分手后,李兆基分得约值5000万港元的地盘和物业,他又用这些物业于1972年底和胡宝星合作,组建了“永泰建业有限公司”。胡宝星任董事局主席,李兆基为副主席。1973年初,恰值香港股市牛气冲天之时,李兆基趁机将永泰公司上市,每股一元的股票一下子涨至一元七角,李兆基大捞了一把。也是运数使然,就在李兆基大捞一把之后,香港股市随世界经济衰退而大崩盘,地产业也随之陷入低谷。李兆基此时手里握着巨额现金,他看准机会,大肆压价购进土地和旧楼。

  1955年,香港股市开始复苏。李兆基也在此时成立了自己的公司——恒基兆业有限公司。股本1.5亿港元,地盘20个。公司成立之后,李兆基有意将恒基兆业上市。他选择了一个最便利的方法——买壳上市。李兆基的目光瞄向他与人合股的永泰建业公司。他以物业换取了永泰1900万股的新股,成为最大股东,取代胡宝星出任永泰董事局主席。在李兆基经营下,永泰生意蒸蒸日上,盈利迅速增长。至1979年,由于盈利增加一倍多,李兆基决定派送新股,这样永泰股数逾亿股,市值已达9亿多元,拥有20余个楼盘。按香港法律规定,一家上市公司的股票,私人不能拥有超过75%。李兆基在永泰已拥有70%的股票,因此,他无意将永泰再扩大。他的目的,还是要将作为永泰总公司的恒基兆业早日直接上市。恒基兆业成立之初,仅有股本1.5亿元,楼盘20个。但几年之后,它的地盘激增至逾百个。在寸土寸金的香港,要源源不断地取得足够的土地来建房决非易事。李兆基以其独到的眼光和方式来为自己增加土地储备。他采取的方法是收购旧楼,然后拆建出售。这些旧楼由于绝大部分在市区,故发展潜力十分惊人。

  借胡宝星之力,李兆基完成了自己的第二次飞跃。从此彻底独立发展。

  楼字制造工厂

  李兆基长年在欧美的中文报刊上刊登广告,收购香港的旧楼。这一招,不仅方便了那些华侨,也使得李兆基在没有竞争对手的情况下取得最优化的效益。在收购了一层旧楼后,他会想方设法陆续买下全楼,然后再逐渐买下周围楼宇,无声无息地扩充着。在收购后期时,即使价格较高,他也会毫不犹豫地买下。因为即使如此也比官地竞投合算。李兆基以工业化方式经营地产业。他将土地视为原料,楼宇为制成品。源源不断地收买土地和不断生产出成品,使恒基兆业博得港人口中的“楼宇制造工厂”的名声。

  1981年6月,在香港股市的再一波狂潮中,李兆基成功地将恒基兆业推上市,一举集资10亿港币,充实了自己的实力。成功地度过了八十年代初、中期香港地位未定时的低潮期,李兆基和他的恒基兆业又上一层楼。1988年,恒基兆业地产公司全面收购了永泰建业,将之改名为“恒基兆业发展有限公司”。与此同时,恒基发展又宣布发行12亿新股。由于该公司拥有28.7%的香港小轮公司股权和26.4%的中华煤气股权,更显得实力雄厚。拥有恒基兆业地产和恒基兆业发展这两个实力雄厚公司的李兆基,也一举跃入香港十大富豪榜中。

  至此,李兆基精心设计的收购、吞并战终于实现了完满的结局,李兆基通过完全吞并原来实力比他强的胡宝星,达到了利用别人发展自己的目的。而李兆基的借壳上市、以小博大的收购、吞并战术,至今仍成为股市收购战中的成功范例,成为香港的经济学教授课堂上经常引用的著名例证。

  准确把握“转折点”

  在李兆基78岁时,他突然转型,把兆基财经企业公司的500亿资产变成1200亿元,荣膺“亚洲股神”。 

  曾几何时,这位“亚洲股神”最讨厌炒股票,十几年前他便曾以恒基集团主席的身份,向当时的国家主席投诉内地公司在香港上市的红筹股炒得过热。他所言非虚,当时受追捧的红筹股,绝大部分没有盈利支持,乱炒一通,最后接火棒的还是一众散户,然而,正是这个当初讨厌股市的人,最后却用香港国际金融中心这个平台,将他拥有的巨额财富,变成更巨额的财富。

  巴菲特说:“只有潮退时,才知道谁在裸泳。”在李嘉诚、郑裕彤等香港富豪“赚到一倍就套现”纷纷上岸之际,唯有李兆基敢于继续在泡沫中不亦乐乎,他相信“泡沫不一定就非得马上要破”。

  有时也难免“踩空”,在其唱高20000点的时候,港股应声失守,旗下爱股几乎全军覆没,私人基金兆基财经资产总值也由高峰期的2000亿港元缩水至1500亿港元,损失约1/4,但李兆基对股市依旧有信心,仍然看好大型国企、能源、金融股。 

  就其投资手法而言,“一路看高”难言其对“转折点”的准确把握能力,但是对于这位有半个世纪从商经验的人来说,其在泡沫潜伏的股市中的“另类”投资风格,又岂是某个时段、某个城池的得失以论成败?相较于李嘉诚的谨慎,李兆基的乐观与平和的投资心态亦是一种打法,而以1476亿港元位身家居2009年福布斯香港富豪榜第二位则是证明。

  二李斗法

  香港富豪排行榜中,李嘉诚、李兆基分居榜单冠亚。他们虽然都是香港股市及房地产界的风云人物,但投资风格却大相径庭。

  “如果炒股票就能赚大钱,大家就都不用这么辛苦地坐在这里了。”李嘉诚在2009年8月的长江实业中期业绩发布上炮轰香港股民的投机心理。对于李嘉诚这个实业家而言,唯有“市盈率低且股息高的”股票和熟悉的“基金定投”才能吸引他。

  此刻,李兆基却开始在二级市场上大肆圈地,这位数次“救市于危难之间”的香港股神扬言在中国人寿、平安保险、中石油工商银行中国神华等龙头股上会长线持有。

  李兆基从不吝惜公开自己的投资计划,正所谓利益均沾,不夹杂K线图的复杂术语,不进行标的基本面的分析罗列,甚至连街道的老太太都对其港腔十足的持股名单随口即来。

  “香港人是太过娇生惯养,从未见过世面,从未受过困难。”对于经济危机下香港投资者面对股市与楼市重挫的恐慌,李兆基如此批评。相较于李嘉诚的谨慎,李兆基更为乐观。

  而相对于李嘉诚的稳健,李兆基提倡“见利勿忘”,即有钱赚的时候千万不要错过。 

  2009年11月,迪拜房地产泡沫轰然破碎,李嘉诚认为“泡沫尚未挤干,暴露只是冰山一角”的观点甚嚣尘上。李兆基则反其道而行之,相中了位于惠东亚婆角的东部湾区,投资不少于300亿元人民币,准备将这个纯净的湾区打造成为中国的“迪拜”。

  而李兆基之所以有这种胆识,在于他既是投资家,又不反对投机,同时,他还是一个实业家,有实业的庞大资金为底气,才可以从容进退。这也是很多内地的投资者难以复制他的投资理念的原因,本钱不一样,同样的玩法,结果肯定不一样。

  在某种意义上说,李兆基相对于稳健的李嘉诚,更具枭雄的气质,无论顺境逆境,他都能洞察商机,并且果断出手。

  (本栏目为《小康·财智》杂志与中央人民广播电台经济之声《商业传奇》栏目联合推出,内容由录音整理之后编辑而成)

转发此文至微博 我要评论

【 手机看新闻 】 【 新浪财经吧 】

登录名: 密码: 快速注册新用户
Powered By Google
留言板电话:95105670

新浪简介About Sina广告服务联系我们招聘信息网站律师SINA English会员注册产品答疑┊Copyright © 1996-2010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