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路径导航栏
跳转到正文内容

碧水源的神奇膜式

http://www.sina.com.cn  2010年05月26日 13:58  《浙商》

  一家至2009年底营业收入不过3.14亿元的企业,之所以能成为创业板的百元高价股,除了其行业本身以及技术优势外,亦离不开在关键时期商业模式的选择。

  4月26日,在深圳创业板上市第4天的碧水源(300070),股价在盘中一度达到175.58元/股,公司市值亦突破258亿元,市盈率超过230倍,一举成为中国创业板的“第一牛股”。

  同时,投资者对碧水源的“热恋”近乎痴狂——国内几乎所有叫得上名字的机构投资均参加了申购,如此壮观之景象也成为近期打新股中罕见的场景。

  借助政府平台

  碧水源成立于2001年,位于北京中关村。根据公开资料显示,碧水源董事长文剑平曾任职于科技部的社会发展司,负责环境保护的相关工作,之后,到澳大利亚学习环境管理。在一次偶然的机会,北京市有关领导动员文剑平回国,不久就诞生了碧水源。

  碧水源主要涉足的是水处理的一个细分技术领域——膜生物反应器(MBR)。较之传统技术“沉淀池”,膜技术具有出水水质标准高(超过国家一级A标准)、占地面积少(只有传统工艺的1/3~1/2)、增量扩容方便、自动化程度高等优点。但是MBR的建设成本比普通的工程要高出35%,日常运营成本较传统技术也高出10%左右。这么一笔账,对于当时的企业来说,很难在短时间内接受。

  于是政府便成为碧水源技术服务的最大买家。根据碧水源招股说明书显示,碧水源成立起便开始盈利,并以100%的速度爆发式增长。2007年,其70%左右的销售收入来自政府,占有北京污水处理与污水资源再生化利用70%以上的市场份额。

  拓展外埠市场

  至2007年,获得良好发展的碧水源已经不甘心局限于北京市的市场。同时也看到了北京市场的局限性。于是,碧水源迈出了发展的第二步:计划拓展外埠市场,尤其是经济发达地区的市场。这个发展战略虽然离开了政府的怀抱,但是因为其出色的技术和理念,很快在其他地区打开了市场,得到了企业的认可。

  同时,公司与清华大学等开展合作,加大了MBR相关技术的研发,至2009年12月,公司共有数十项科研成果获得了国家颁发的大奖,大大巩固了公司的行业地位。

  掌控水处理价值链

  MBR技术的发展,依赖于核心设备——膜组器,其中膜的成本占了整个工程造价的30%,而我国95%的膜材料来自日本,膜生产的毛利率可以达到50%。碧水源的设备主要为外购,让渡了不少盈利空间。

  此次,碧水投资3亿元,在北京雁栖开发区建设亚洲最大的膜组器生产基地。 膜生产基地的建成,是碧水源商业模式转型的重要一环,不仅承接项目,提供技术咨询,而且涵盖工程、基建等环节,全程参与,全程服务。

  如此一来,公司就形成了膜材料的控制力,再结合工艺、技术服务的优势,碧水源可以掌控整个水处理价值链中最多的盈利点,而可以将工程作业外包给服务商,退出工程建设的环节。

  此外,碧水源在原材料和核心技术上同时确立竞争优势,让其商业模式发展具备了不断增值的可能。MBR污水处理设备需要五年更新一次膜,且只能使用原厂家生产的膜材料。这就意味着,每隔五年,碧水源的产品就会为其带来占原设备总成本50%的新增收益。

【 手机看新闻 】 【 新浪财经吧 】
留言板电话:95105670

新浪简介About Sina广告服务联系我们招聘信息网站律师SINA English会员注册产品答疑┊Copyright © 1996-2010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