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路径导航栏
跳转到正文内容

非洲 五倍效益的诱惑

http://www.sina.com.cn  2010年05月26日 13:58  《浙商》

  中国上世纪八九十年代,产品需求远大于供给,当时几乎做什么生意都能赚钱。而眼下的非洲,正处于这个阶段。

  本刊记者 白友文 实习生 陆一帅

   “企业在国内做5年的效益,仅相当于在非洲做1年的效益。”浙江省驻尼日利亚商务代表、越美集团董事长徐志明告诉记者。

   如果觉得这句话略显夸张,那么越美的发展数据可以印证这个结论:在2000年进入非洲的尼日利亚市场之前,越美的销售收入仅有几千万,单单“要账”就让徐志明费尽心力,求得更大发展难上加难。而进入尼日利亚的10年里,越美一路狂飙,2008年销售收入高达23亿元,2009年销售收入达28亿元。“如果没有去尼日利亚,越美不会有今天的规模。”徐志明表示。

   避开红海,寻找蓝海,非洲的商机已经进入越来越多的商人眼中。“原来中国人需要什么,非洲人也需要什么。”一句直白的话,道出了徐志明眼中的非洲商机。

  非洲大市场

   越美集团成立之初主要从事提花布销售,在当时的浙江诸暨,只是一家名不见经传的小企业。从1992年到2000年,年自营出口不足300万美元,还经常因为香港贸易公司拖欠货款陷入困境。为了讨回欠款,徐志明在香港客商的办公室里“守株待兔”,却意外地发现这里来来往往的全是黑人,这才得知他的纺织面料的最终消费市场是在非洲。

   于是,自2000年起,徐志明开始在尼日利亚的拉各斯市办起了贸易公司搞批发。尼日利亚是纺织品消费大国,当地人的穿衣习惯是“三块布”:头上包一块,身上裹两块。再加上天气炎热面料容易霉烂,一亿四千万人口的布料消费相当于五亿人口的国家。但是尼日利亚当地轻工业匮乏,纺织品奇缺,徐志明带去的印花布遭到了当地批发商的抢购,最多的一次一天之内涨价七次。

   “供不应求的局面,到现在还是这个样子。”徐志明告诉《浙商》记者。不单单是量的需求大,在利润方面,越美的产品由原来的5%提升到了40%,直到今天,越美的产品毛利率也高达30%。

   “非洲大多数国家资源都很丰富,但是没有工厂,绝大部分产品都是从中国进口,如钢材、水泥、服装等,80%从中国进口。基本上国内能够做的产业,在非洲也都能够做。”据徐志明介绍,由于前些年非洲国家普遍政策封闭,加之本身工业基础又比较差,所以很多生活必需品都依赖进口。

   这使《浙商》记者想到了中国上世纪八九十年代,产品需求远大于供给,当时几乎做什么生意都能赚钱。而眼下的非洲,正处于这个阶段。

  在当地设厂是杀手锏

   “非洲是个新的大市场,但水也很深,其中的贸易保护壁垒,就让很多商人折戟非洲,把在国内辛辛苦苦赚的钱都葬送掉了。”徐志明告诉《浙商》记者。

   2004年开始,尼日利亚严禁进口中国纺织品,通过灰色清关进入尼日利亚的纺织品,就是走私。

   徐志明曾被尼日利亚海关当作头号“走私犯”,和其他9个浙江老板一起被抓到警察局秘密关了4天4夜。据了解,2004年到2005年间,尼日利亚海关抓捕浙江商人的事件时有发生,被尼日利亚政府罚没的浙江纺织品至少有三四亿元。直到现在,海关没收、扣押中国商人产品的事情还不时发生。

   “非洲人自己不办工厂,但是做贸易的商人却很多。我们把产品直接运送到非洲销售后,对他们产生的冲击非常大。非洲客商便给当地政府施加压力,让政府出面阻挠外商贸易。”徐志明说,“但非洲各国政府都很欢迎外商去当地开设工厂,进而引进资金、技术和先进的管理经验。”

   基于对这种现状的认识,2004年,徐志明开始在尼日利亚投资建厂。经过中国商务部和尼日利亚政府批准,越美集团投资100万美元,在尼日利亚卡拉巴保税区设立了第一家境外加工贸易生产企业——“金美(尼日利亚)纺织品有限公司”。2007年时,越美集团再度投资5000万美元,设立越美(尼日利亚)纺织工业园,一期占地600亩,拥有厂房28万平方米,计划引进15-17家纺织类上下游配套企业,形成完整产业链。

   在当地投资设厂,一来受到当地政府的欢迎,可以光明正大地做大生意;二来能够充分利用当地的资源并更快地对市场做出反应;三来还可以享受两个国家的优惠政策:国内有鼓励企业走出去的政策,尼日利亚有鼓励外商开设工厂的优惠政策,两项政策有效降低了越美的成本,提高了毛利率。

   抓住尼日利亚市场,对越美集团来说是机遇。而在当地投资设厂,是越美集团有效打开尼日利亚市场的杀手锏(在尼日利亚的浙商有1万多人,但只有五六家企业开设了工厂)。徐志明把它归结为一则经营定律:“走出去”要彻底。

   如今,徐志明正计划收购坦桑尼亚一家企业,通过收购当地工厂这种方式,打入坦桑尼亚市场。

   在徐志明看来,在当地投资设厂,是投资非洲的关键所在。

  链接

  投资非洲五“要”素

   上世纪八九十年代的中国,造就了一大批民营企业家。而当下的非洲,仿佛第二个“造富工场”。然而,投资异域他乡,保持一份谨慎是必要的。在非洲打拼10多年的徐志明,总结了投资非洲的五“要”素:

   1、深入考察是必须要做的。当地对外商的政策如何?相关市场大小?法律有哪些限制?治安情况如何?这些都要了解清楚。

   2、产品打入非洲,定位要准确。自己的产品在非洲是否有市场?这一点很关键,定位错了,市场再大,产品没有销路。

   3、要在当地有生产基地作为后台。纯粹的贸易需要冒很大的风险,而当地有生产基地则能规避这一风险,并能降低成本,快速反应。

   4、要有能吃苦耐劳的团队。以越美集团在尼日利亚的管理团队为例,由于当地条件艰苦,徐志明选拔的都是那些既能吃苦、实干能力又很强的员工。

   5、要有跟政府部门打交道的能力。非洲很多国家法律法规尚不健全,要在那边平平安安地做生意,投资者必须跟当地政府官员处理好关系,这将大大降低企业经营风险。

   徐志明最后建议道:“大商机与大风险往往并存,到非洲挖掘商机,一定要在自己能力掌控的范围内,风险最主要在市场及政策两个方面。企业家只有充分了解掌握了这些情况,才能够在非洲获益。”

【 手机看新闻 】 【 新浪财经吧 】
留言板电话:95105670

新浪简介About Sina广告服务联系我们招聘信息网站律师SINA English会员注册产品答疑┊Copyright © 1996-2010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