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路径导航栏
跳转到正文内容

连平:商业银行业务转型与融资管理

http://www.sina.com.cn  2010年05月19日 15:26  中国金融杂志

  面对业务发展机遇和资本监管的硬约束,商业银行应当着力推进业务结构的优化,改变过度依赖资本占用高的批发性信贷业务的现状,大力发展零售业务和中间业务等低资本占用型的业务,控制风险资产的过快增长,积极向资本集约化的方向转型

  ■ 交通银行首席经济学家 连平

  2009年以来,在贷款大幅增长的同时,商业银行资本充足率出现明显的下降,这一现象引起了监管机构和市场的广泛关注。随着一系列严格资本监管政策的推出,银行再融资问题再次成为市场热议的话题。从中国经济增长的实际情况来看,短期内商业银行以信贷扩张为主的资本消耗型业务增长模式仍将延续,然而商业银行也采取了一系列措施积极开展业务转型以减慢资本消耗的速度。虽然商业银行的再融资势在必行,但在融资结构和融资渠道多元化的情况下,商业银行在股票市场的再融资仍在可控的范围内,不会造成实质性的负面影响。

  商业银行经营模式转型前景总体看好

  一定时期内商业银行资产业务仍为主体业务

  我国商业银行在承担传统的经营职能的同时,还承担了一定的社会职能。受以下四个方面经营环境的制约,商业银行在一定时期内仍将以高资本消耗的信贷业务为主。

  在我国,商业银行依然是社会投资资金的最主要来源之一。未来中央投资对信贷增长的拉动作用依然较大,社会资金需求仍将保持旺盛,以按揭贷款为主体的个人贷款需求依然可观。为很好地满足上述需求,商业银行仍将继续进行较大规模的资金投放。

  迄今为止,直接融资市场尚无法充分满足企业融资的主体资金需求。长期以来,我国资本市场存在着结构性缺陷,股票市场发展较快,而债券市场尤其是企业债券市场发展滞后,企业对银行信贷资金的依赖程度始终保持较高水平。

  目前,商业银行仍然承担着重要的金融中介作用。一方面,社会信用评价体系尚有待完善,仍需要商业银行的专业化风险管理来控制企业的信用风险。另一方面,由于证券化程度相对较低,居民的投资渠道有限,储蓄率长期居高不下,充裕的资金面促使商业银行更多地放贷以提高资金收益。

  当前的经济和社会环境限制了商业银行收费业务的发展。国际商业银行中间业务的高速发展,大多依赖于服务型产品的高收费来实现,而在我国,受人们的生活观念和收入水平等因素的影响,收费业务的社会接受程度不高。商业银行除了对基本与国际接轨的国际结算业务收费较高外,其他产品均采取了低收费或不收费的操作模式,使业务收入与业务量无法达到同步增长。

  现阶段商业银行存在一定程度的放贷冲动

  近年来,商业银行的改制和上市对信贷增长有提速作用。随着商业银行股份制改革完成和成功上市,银行财务实力得到加强,市场也对其提出了更高的资本回报要求。盈利模式和其他因素的限制必然促使商业银行贷款增长提速。

  整体流动性较为宽裕诱发了商业银行贷款冲动。虽然商业银行承受了一定的资本金和存贷比的压力,但是由于市场流动性较为充裕,存款快速增长,银行资产规模继续扩张,要充分提高资产的使用效率,贷款还是较为现实的首选。

  银行资产质量的好转促进贷款投放提速。近年来,中资银行资产质量持续优化,不良贷款率逐年降低,在盘活存量信贷资产的同时,也在一定程度上增加了商业银行可用资金的额度,刺激了银行贷款的增长。

  现行商业银行经营绩效考核体系也在一定程度上助推了贷款较快增长。近年来,我国商业银行大多实行以追求短期会计利润为主的经营业绩考核体系,而在商业银行收入来源仍以息差收入为主的情况下,以会计利润为主的考核在一定程度上加速了商业银行贷款投放。

  国际经验表明中间业务发展是一个渐进过程

  要改变以资本消耗为主的经营模式,发展中间业务是较为有效的途径。然而,中间业务本质上是资产业务与负债业务的延伸,大量的金融创新活动是围绕资产和负债业务展开的,因此,中间业务的快速发展要基于资产规模的稳定增长。除了规模因素外,中间业务的发展还受到金融创新环境、各种金融工具的市场准入以及客户的接受程度等诸多方面因素的制约。国际经验表明,中间业务的发展是一个渐进的过程,不可能一蹴而就。以美国为例,在20世纪60年代,银行业非利息收入占比为15%左右,之后经历了先抑后扬的变化过程。在贷款高速扩张的六七十年代,非利息收入占比甚至出现了大幅下降,直到80年代金融创新的不断涌现,资本市场和证券化的迅速发展,非利息收入才开始稳步上升,经历了20多年的发展,才达到目前40%左右的水平(见图1)。在这一过程中,美国商业银行的经营环境发生了很大变化。一是直接融资的迅速发展导致非金融部门间接融资需求明显减弱;二是证券类资产不断增加相应减少了银行存款,储蓄率持续下降;三是资本市场业务成为银行非利息收入的重要来源;四是证券化率的提高带来的财富增长导致居民理念发生变化。由此看来,外部经营环境的变化是银行经营模式由以资本消耗型业务增长模式,向资本消耗型业务与低资本占用型业务并重模式转型的十分重要的前提条件。考虑到未来我国资本市场的长足发展和证券化的进一步提升,未来我国银行业经营模式转型将进入一个环境不断改善的过程,长期发展前景看好。

  循序渐进发展低资本消耗业务

  创新零售银行业务发展模式,减少资本占用

  近年来,随着我国居民财富的日益增长以及拉动内需政策的持续推出,居民财富管理、消费信贷、中小企业融资等需求以较高的速度持续增长,为我国零售银行业务的发展提供了广阔的市场机会。相对于对公业务而言,零售银行业务有两个特点:一是客户分布广泛,风险比较分散,零售银行资产质量明显好于传统的批发业务;二是资本占用较少,同样的资本消耗可以推动更大规模的零售业务发展。因此,零售业务能在风险较低的情况下为商业银行提供长期稳定的收入来源,有利于银行整体的可持续发展,创新零售银行业务成为国内商业银行战略转型的共同选择。

  目前,国内零售银行建设虽取得了一定成效,但需要进一步创新增长模式,推进零售银行转型战略的实施。一是加快业务发展的基础建设,创新专业人才的培养模式,科学规划渠道分布,加快内部的信息技术建设,提高市场跟踪和信息处理的能力;二是稳步推进组织结构变革,在零售银行业务板块实行以条线为主的矩阵式管理模式,以提升专业化的经营管理能力;三是加大对高回报的私人银行领域的投入力度,培育稳定的优质客户群体;四是强化风险控制,提升信用风险管理水平,进一步提高零售业务资产质量。

  突出重点加快中间业务发展,优化收入结构

  目前,商业银行应当根据不同类型中间业务的发展特征,突出四个方面的发展重点,实现业务发展提速。一是继续维持支付结算和银行卡等传统业务收入稳步增长的态势;二是借助资本市场回升和直接融资扩容的契机,大力推进与金融市场相关的代理类业务和投资银行业务的增长;三是结合市场需求,推出适应不同风险偏好的理财产品,增加理财业务收入;四是提升国际结算服务质量,创新贸易融资业务品种,抓住我国进出口总量企稳回升的有利时机,进一步扩展国际业务收入来源。

  加大综合经营力度,拓展收入来源

  综合经营是国际金融业发展的重要趋势之一。国际经验表明,金融集团比单一化经营的银行具有明显的竞争优势。通过集团内部机构协同效应的发挥,以商业银行为主体的金融集团可以进一步为创新提供有利条件,构造出集体合力,取得市场竞争优势。对我国商业银行来说,在金融脱媒发展、资本约束趋于强化以及客户多元化金融服务的需求日趋强烈的情况下,开展综合经营变得更为迫切,也更为现实。

  随着市场格局和监管政策的变化,国内商业银行应当逐步推进综合经营向纵深发展。一是综合经营布局的广度在现有基础上进一步扩大,在证券、保险等重点领域取得突破;二是在完成机构布局的基础上,开展以发挥协同效应为目的的各种整合与重组;三是进一步完善公司治理机制,逐步建立与综合经营相适应的全面、垂直、集中的风险管理体系。其目标是使商业银行旗下的子公司在成为依托“母体”、成本集约、交叉销售便利的新利润增长点的同时,也成为“母体”拓宽业务领域、开展金融创新、优化收入结构、提高风险资产收益率的重要支撑,后者即所谓集团协同效应的意义更为重大。

  积极稳妥地促进银行资产向表外转移

  商业银行可以通过各种资产转让过程中的结构性设计,将信贷资产转移到表外,并且使相关资产的风险和回报发生符合监管要求的实质性转移,从而得到资本监管方面的优惠。在实际操作中,将信贷资产从表内转移到表外也是国外商业银行降低风险资产额,提高资本利用率的重要手段之一。现阶段,在我国商业银行资产业务持续高速增长的情况下,鼓励资产转让业务领域的创新,有利于降低存量资产的资本消耗,将有限的资本用于发展银行所擅长的业务,创造更多的利润,促进银行各项业务的良性发展。

  虽然我国银行信贷资产转让制度的建立尚处于探索和完善的过程中,但这并不影响商业银行通过多种途径开展相关的实践。一是开发信贷资产类理财产品。信贷理财产品的开发既有利于丰富银行的产品线,提升中间业务的发展水平,也有利于降低银行的风险资产,可以成为银行转让优质资产的主要手段。二是积极扩大银行资产证券化业务试点的范围,在建立信贷资产退出机制的同时,完善相关的制度建设,促进各类资产证券化市场的发展和直接融资比重的提高。三是合理开展金融机构间的信贷资产转让业务,充分发挥金融机构风险管理能力,促进信贷资产在行业内部的转让,改善资本充足状况在机构间的不平衡状态。

  强化资本管理,拓宽资本补充渠道

  在资本要求日益严格的监管环境下,国内商业银行在积极调整业务和资产结构,从内部挖掘发展潜力的同时,还应进一步加强资本管理,包括合理规划自身资本结构,选择适当的融资工具,积极拓宽资本金补充渠道,降低融资对资本市场的依赖度,从而使商业银行既可以筹集到支持业务发展的资金,又可以弱化再融资可能对资本市场产生的不利影响。

  合理选择资本结构

  从我国资本市场的发展来看,商业银行历来在国内股票市场的直接融资比重相对较低,而在债券市场的融资比例较高。1989年深圳发展银行首发以来,商业银行在沪深股票市场的融资额为2973.71亿元,仅占股票市场融资总量3万亿元的10%左右;而同期商业银行(政策性银行除外)在债券市场发行各类债券筹集资金7377.37亿元,占整个债券市场融资量的15%以上,大大高于股票市场。

  目前,我国商业银行资本结构中核心资本占比相对偏高,附属资本相对偏少。不同属性的资本工具具有不同的特点,股权资本、债权资本和混合权益资本在商业银行的资本结构中具有不同的计量和所有权属性,融资成本也各不相同。在现阶段监管要求日益严格而银行业核心资本充足率相对较高的情况下,商业银行应当根据自身发展的实际需要,合理规划再融资模式,进一步优化股权结构。可以选择以股权融资为主、债权融资为辅的模式,在市场可接受的前提下,实现筹资成本和股东回报之间的合理均衡。

  促进资本补充渠道的多元化

  银行补充资本的手段不外乎内生资源和外部融资两个途径,而其中银行自身的盈利是最主要的内生来源。根据银监会公布的数据,2003年以来,银行业所有者权益由10639亿元增长到2009年末的44342亿元,净增幅达33703亿元,预计其中银行体系自身净利润的贡献度超过50%。随着银行管理能力和盈利水平的进一步提高,内生资源将更为充足。

  从外部融资渠道来看,银行业可以选择境内和境外两个市场,采取股票融资、发行债券和引进战略投资者等多种形式。目前,中央汇金公司、社保基金等大型的投资机构和盈利水平稳定的大型国有企业都有可能成为大型商业银行的潜在战略投资者,而资金实力雄厚的民营企业则也希望增加对中小商业银行的战略投资。融资渠道的多元化和战略投资者的参与,再加上流动性比较宽裕的融资环境,都将为商业银行的再融资提供强有力的保障。■

转发此文至微博 我要评论

【 手机看新闻 】 【 新浪财经吧 】

登录名: 密码: 快速注册新用户
Powered By Google
留言板电话:95105670

新浪简介About Sina广告服务联系我们招聘信息网站律师SINA English会员注册产品答疑┊Copyright © 1996-2010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