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路径导航栏
跳转到正文内容

寻找绿色进化的核心力量

http://www.sina.com.cn  2010年05月12日 16:35  《绿公司》杂志

  在梦想和挑战之中涌现的是机会,迫切的环境压力和经济转型需求正在激发大量的商业创新,一种创造绿色未来的力量已然形成。一批绿色公司正在成为驱动中国实现绿色转型的核心力量

  文 ︱ 王瑞斌

  一位从事地产业将近20年的企业家,近年来一再向公众宣告,要做一个“绿色公司”,赎回并确立自己企业的“碳贞操”,他就是万通地产董事长冯仑。

  被称为地产界思想家的冯仑向来思维活跃、语出惊人。在不久前受邀出席哥本哈根气候变化会议之时,冯仑再次表达了试图通过“绿色公司”战略实现企业“绿色贞操”的强烈决心。他不仅兴致勃勃地向媒体演示了其意在掀起绿色建筑革命的“立体城市”计划,还同 “偶像”王石一起参加了中国青年代表团的行为艺术“Green China”,呼吁中国绿色转型。

  冯仑和他“绿色公司”实践,只是一个生动而直观的例子,揭示了中国目前正在发生的一场意义深远的变化:企业家已经不再把“环境”和“碳排放”当作企业运作的外部成本,而是当作一次实施战略变革、确立企业可持续竞争力的机会。

  越来越多的企业,已经敏锐地意识到全球经济可持续转型中企业运营环境在急剧变化,他们已经开始主动适应这一变化展开战略调整和商业创新,以积极的行动尽早谋求“绿色进化”,实现“绿色转型”。

  “绿色中国”:梦想与挑战

  关于中国未来的构想,有无数种可能。然而其中最好的一种可能是:一个绿色的、可持续发展的中国在世界上崛起,在为人类贡献财富的同时,为世界贡献和平,为自然贡献友好与和谐。

  这种乐观预期有一个相当自然的前提,便是过去三十年中国令人瞩目的经济增长:在不到一代人的时间里,一个13亿人口的国家,摆脱了贫困,实现了工业化。毛泽东当年“站在天安门城楼上能看见大烟囱”的梦想,如今已经被现实超越:一座一座拔地而起的摩天大楼,商店橱窗里鳞次栉比的高档商品,摩肩接踵的人群以及拥堵的车流,都为这个国家连续20年经济双位数增长做出直观生动的说明。

  但是,如此迷人的成就却代价高昂。中国严峻的环境现实,在尖锐地挑战着任何有关未来的美好想象:水资源紧缺,空气污染,耕地面积减少,荒漠化严重,气候变化致使自然灾害频发……中国不仅自身正在遭受环境恶化的危害,也成为全球环境问题中一个最关键的变量。

  16年前生态经济学家莱斯特·布朗在《谁来养活中国?》一书中指出的危险依然存在:中国不可思议的经济增长,将迅速超出地球的承受极限。当全世界都开始重构全球经济以应对环境、气候、能源危机之时,没有哪一个国家比中国更深刻地体会到绿色转型的艰难与迫切。

  与严峻的现实比较起来,哥本哈根气候变化会议上“Green China”这个口号寄予的理想要实现起来似乎并不容易。

  绿色转型的核心力量

  然而,一年以来《绿公司》杂志依托道农研究院对在中国大陆展开运营的1500家中外资企业经过调查研究后发现:在梦想和挑战之中涌现的是机会,迫切的环境压力和经济转型需求正在激发大量的商业创新,一种创造绿色未来的力量已然形成。一批绿色公司正在成为驱动中国实现绿色转型的核心力量,这成为我们推出“中国绿色公司百强”评选的基础。

  获奖的绿色公司百强企业,既包括新奥集团、皇明太阳能、无锡尚德等专业从事新能源和清洁技术的公司,同时包括率先实施“绿色公司”战略、展开“低碳变革”的万科、万通等房地产企业;既包括青岛啤酒贵州茅台等重视产品生态品质、积极拓展循环经济的百年民族企业,也包括GE、沃尔玛、IBM等通过理念、技术、供应链的“绿色创新”在中国建立起良好品牌形象的跨国公司。

  它们来自不同的行业领域,然而共同之处是:它们都展开了卓越的“绿色转型”实践,积极应对中国环境压力和经济转型中的挑战,通过企业绿色价值观的转变、绿色战略的制定和实施,以创新的方式实现了可测量、可核实、可公开的环境业绩和社会业绩,赢得了政府、消费者和社会公众的认可与尊敬。

  “中国绿色公司百强”评选传达出一个确切的信息:这些优秀的绿色公司“通过打造良性生态赢得了可持续的竞争力”。正因如此,他们正在成为新一轮经济变革的推动者和领导者,将中国引向一个不一样的未来。这或许并不令人意 外。

  经济史学家阿尔佛瑞德·钱德勒在研究一个多世纪各国经济变迁后指出:“大企业仍是现代经济增长动力的核心机构。”在中国,同样是一批新兴的私营公司、跨国公司及改革成功的国有公司一起推动了30年的经济增长。

  做为最基本、最敏锐的经济单元,它们也将率先从应对环境和气候变化挑战、承担责任的过程中发现机会、创造未来,成为推动中国成功实现绿色转型的核心力量。

  企业家主导绿色变革

  联合国副秘书长阿希姆·施泰纳说,“中国企业家团体在绿色经济和低碳经济转型过程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并有意愿去尝试解决能源使用权以及低碳经济问题的挑战。这将给企业带来机会,因为他们不应是这一转型的受害者,而是这一转型的受益者。”

  这一点没有谁比冯仑体会更深刻。3月份冯仑主导发布了一场别开生面的发布会:首次引入时尚概念,像苹果、LV发布新品一样,发布了三款万通地产绿色新产品。冯仑表示,万通将通过持续的绿色精品项目创新,引领地产绿色时尚,绿色公司战略也将使其在低碳时代走得更远。

  事实上,早在2008年,万通地产即制定了“绿色公司战略”,从绿色价值观、绿色行为方式和绿色产品三个层面整体推进,以此来系统整合公司的价值与行为,塑造长远竞争力。万通发起成立了万通公益基金会,组织员工进行绿色培训,推行绿色办公,倡导绿领文化,从员工、客户、股东、投资人、合作伙伴和社会公众等各个维度,以“绿色公司”标准构建公司制度,规范公司管理。

  2009年,万通全面推进绿色产品策略,多个项目达到国内绿色产品标准。哥本哈根会议之前,万通宣布,未来五年预计总开发量为1000万平方米,全部为绿色产品,总计减少碳排放量将达到244.55万吨。万通也成为地产界第一个明确碳减排目标的企业。

  旗帜明确的“绿色转型”已经带来了肯定与收益,在《第一财经日报》去年底颁布的“2009房地产上市公司价值榜”上,万通地产位列综合价值TOP10第2位,万科与保利并列第一;并被《经济观察报》评选为“2009年度中国最具社会责任的房地产企业20强”;在这次“中国绿色公司百强”评选中,万通毫无悬念地再次当选。

  万通地产能以相对较小的市值规模,获得较大的竞争优势,本质上在于通过“绿色公司战略”打开了一个前景广阔的持续成长空间。这一切,很大程度上均来自冯仑本人的推动。一直善于“学习”的冯仑在“学习万科好榜样”中,发现了“绿色”的力量,并将之确定为万通决胜未来的核心竞争力。

  冯仑认为“公司要形成绿色的竞争力。这个竞争力包括产品竞争力、服务竞争力、道德竞争力。因为你有这三个制高点,别人就没法比了。这就是站在未来安排现在。”正是在这一点上,冯仑强调绿色是未来企业必须要坚守的“贞操”。

  其实,在冯仑之前,被他奉为楷模的王石从2007年就开始在万科内部展开“绿色变革”。在王石主导下,万科将“绿色建筑产业化”确定为企业战略,分开“住宅精装修”、“住宅产业化”、“绿色住宅”三个步骤实施。在2009年底,王石表示:2010年万科将撤出毛坯房市场,加大低碳地产与绿色建筑的投资力度与建设规模,全面开展住宅精装修;万科将在2014年完全实现住宅产业化。

  对于王石而言,“绿色建筑产业化”不仅是责任,更是万科企业竞争力。他发现“现在已经是低碳经济时代,根据其他国家经验,企业产品的绿色属性产生的溢价能力是3%-5%。而从股价上,工业发达国家成熟股市,绿色企业的股价溢价能力大概是12%-18%。”王石由于较早地掀起了一场地产业的“绿色革命”,而成为中国企业界绿色转型的标志性人物。

  “中国绿色公司百强”评选中,我们发现事实上:“超半数的中国绿色公司百强企业的创始人或现任董事长成为绿色战略的主要推动者和领导者;近三成中国绿色公司百强企业将企业社会责任体系建设作为企业发展战略的核心,在整个公司有组织的推动绿色变革。”

  我们看到除了王石和冯仑之外,还有在青岛啤酒探索“低碳运营模式”、积极拓展循环经济的金志国;在IBM展开价值观变革,推行“智慧的地球”战略,用先进信息技术改善商业运作和公共服务,创造更宜居的、资源友好型美丽新世界的IBM全球CEO彭明盛;在阿里巴巴集团推动企业社会责任,将“为社会解决问题”、“为社会创造价值”视为企业目的,实施“生态型企业战略”的阿里巴巴CEO马云;以及其他数十位主导企业展开系统性绿色变革的企业领袖。

  这些富有变革精神的企业家们已经将“打造良性生态,赢得企业可持续发展”作为企业发展的战略方向,并开始行动。

  价值观驱动的新商业文明转型

  眼下正在发生的“绿色转型”,在更深层面上被认为是一场商业文明转型和价值观革命,在道农研究院首席专家杨鹏的判断中,“人类正经历‘从征服自然来创造财富转向顺应自然来创造财富’的文明转型,绿色变革已成历史大势,企业家应该成为绿色历史的有力推动者。”

  然而,驱动这一转型的内在动因首先是商业价值观转变。绿色不只是代表着一种“资源节约、环境友好”的可持续发展模式,更代表着一种新价值观,在重新定义着企业与环境、社会及利益相关者的关系。

  “中国绿色公司百强”评选中,我们发现:只有当企业核心领导层重视并推动绿色价值观建立和绿色变革行动,绿色行动才能真正与企业核心商业模式相结合,才会真正实现企业绿色转型。

  4年前,迈克尔·戴尔发起了一场席卷全球的“绿色风暴”,并为此制定了雄心勃勃的目标:要做地球上最环保的科技公司。在他看来,戴尔公司应当将承担环境责任作为其长期使命。他确信,戴尔作为一家 IT 公司,能够让这个世界更美好。

  他的“绿色”主张很快得到了公司其他高层的响应,并被确立为戴尔的全球理念,贯彻到公司内部。这对于戴尔全球 7万多名员工的日常工作产生了深远影响。

  在绿色项目启动之后,戴尔公司的管理者们发现,“绿色”成为了团结员工的一个好办法,它承载员工个人的使命和价值观,凝聚了的员工共识。越来越多的员工聚拢在这一价值观之下,参与到戴尔绿色转型行动中来,成为推动戴尔变绿的真正力量。

  戴尔在全球设计了高效节能的产品,为客户提供“电脑免费回收”服务,同时向客户提议通过植树来抵消碳排放;它与供应商合作,寻找减少能源消耗的办法,推出能够节省 70% 电力的台式和笔记本电脑;它还推出了一个绿色网站,面向全球征集绿色产品的创意和绿色实践的想法。

  戴尔还是在全球第一家实现“碳中和”的IT公司,它计算出其全球工厂在生产中排放的温室气体总量,增加节能措施,最大化地使用可再生能源,从而减少并完全消除温室气体给气候带来的影响。

  在戴尔大中华区总裁闵毅达看来,“无论如何,我们和客户都坚信,绿色已成为戴尔的价值观。”他领导戴尔(中国)围绕“绿色”价值观,设计了一系列与供应商、员工以及非政府组织合作展开的环境保护项目,使戴尔变绿的使命变成了许多可执行的目标和项目。

  正因如此,戴尔被中国企业联合会授予“全球企业最佳企业社会责任典范20强”称号,并被Green Factor评为最绿色的IT品牌。戴尔已经走在“绿色计算”前列,掀起了IT领域的绿色革命。

  同样,将价值观和企业文化视为其核心竞争力的阿里巴巴,也正在展开一场“构建生态型企业”的战略变革行动,以富有社会责任感的文化为基础构建企业生态系统。

  马云认为“哥本哈根不仅仅是一个气候的会议,而是告诉企业界,应该从‘在市场中寻找机会’,转变成‘为社会解决问题’。”企业社会责任,一直是阿里巴巴企业文化的基因。在2009年香港举办的巴菲特式股东大会上,马云曾明确声明“为社会创造价值,为客户创造价值”是阿里巴巴的企业目的。

  马云和阿里巴巴的管理者们相信,阿里巴巴持续的成功基础在于坚持“为客户创造价值”基础上的企业战略、业务布局和核心价值观的高度统一。

  正是基于这种价值观,阿里巴巴在2008年推出“构建生态型企业”的战略变革计划,试图依托电子商务平台支撑实现产业链整合,将中小企业、自主创业者、服务供应商和消费者联结起来,构建阿里巴巴企业生态圈。

  所谓“生态型企业,实际源于对大自然生态系统的比拟。企业不再仅仅是商业“生态圈”中的某一单体元素,而是一个由各种利益相关者组成的“有机生态圈”。生态型企业构建就不仅仅是‘企业生态圈’各要素之间“生产关系”的重组,也是对其“社会关系”的重塑。

  阿里巴巴B2B公司首席执行官卫哲将之称为是“绿模式”的打造,本质上含义乃是“和谐”关系的确立:包括公司之间的和谐、雇主和员工的和谐、供应商和消费者之间的和谐。对于阿里巴巴而言,就是构建一种更加友好、和谐共生的利益相关者关系。

  阿里巴巴认为缔造这种和谐“企业生态圈”的关键,在于新商业文明的基本价值观,也就是马云去年提倡的“开放、分享、全球化和社会责任”。正是基于这种价值观认同,无数卖家、供应商、消费者、物流公司正汇聚在淘宝、阿里巴巴周围,形成一个庞大的“电子商务利益相关者”集群,不断改变着阿里巴巴的商业形态。

  在坚持并推行自己的新商业文明价值观,积极承担社会责任的同时,阿里巴巴获得了无与伦比的竞争优势,使其成为世界上最庞大的电子商务集群。

  在“中国绿色公司百强”评选中,我们发现:被称为“绿色公司”的企业正是在绿色价值观指引下率先实践,取得可见商业效益的一群领导型企业。

  除了戴尔、阿里巴巴之外,彭明盛于2005年在IBM展开价值观变革,确立了“成就客户;创新为要;诚信负责”的新价值观,点燃了员工的工作热情和对未来的希望,推动了企业创新并提出了“智慧的星球”新战略;用友软件王文京则明确提出要以“高效”、“创新”、“绿色”为原则,将用友塑造成“幸福的企业”,通过创新以最少的资源创造最大的价值,带领企业开拓新商业文明之路。

  这种“绿色”价值观和企业文化一旦成为公司上下的共识,演化为公司传统,就会形成一股内在的活力,使公司产生意想不到的变化。我们惊喜地发现,在“中国绿色公司百强”企业中,这种变化每天都在发生,而且从企业内部不断向外渗透。

  一种以“绿色价值观”为核心的新商业文化正在中国大地上奔涌流动,并逐步影响到更多的人,这将最终驱动中国向新商业文明的全面转型。

  正如德鲁克所说,大企业“为我们的公民设定了生活方式和生存状态的标准;它能领导我们,影响我们,指引我们;它决定了我们对社会的看法”。“中国绿色公司百强”企业所倡导实践的价值观和商业文化,也同样设定了中国可持续发展的方式和标准,很大程度上揭示了“绿色中国”未来的面貌。

  创新驱动绿色变革

  北极光创投创始人邓峰认为,目前正在发生的低碳经济转型,实际上给中国企业带来一次机会,使中国企业实现转型,从中国制造变成中国创造,从中国领先变成世界领先。

  在“中国绿色公司百强”评选中,我们也发现:中国绿色公司百强企业正在通过不断的技术创新和商业模式创新推动绿色转型,这也给企业带来了新的比较优势,并获得了领先世界的机会。

  在上榜百强企业中,尚德电力是技术创新的一个典型。在通过技术创新提高多晶硅电池光电转换效率、有效降低太阳能电力成本的道路上,施正荣带领尚德不断打破世界记录。2009年9月,尚德打破了多晶硅组件15.6%转换效率的世界纪录,将新的世界纪录突破性地提高到16.53%。正是优秀、持续的技术创新能力,使成立8年的无锡尚德跻身世界光伏发电企业前三甲。

  万科正在推行的“住宅产业化”是则是富有代表性的商业模式创新。在王石构想中,“住宅产业化”就是像造汽车、搭积木一样造房子。万科位于东莞松山湖高新技术产业园区的住宅产业化研究基地,将王石的概念展示出来——

  房屋建筑所需的柱、梁、楼梯、楼板、外墙等构件,全都在车间内完成;构件做好后,运往施工现场安装;一片构件头尾的钢筋被准确地插进另一片构件预留的槽孔内,再用混凝土当“胶水”填充孔隙,一座完整的房子就这样被“搭

  建”起来。

  另外,外墙构件上的窗框、外面的大理石贴片等也都已经在制作的时候一并做好,看起来就像已经精装修的样子。这样一来,在施工现场就不需要很多工人,不需要现场切割打磨,也省去了二次装修,可以大大减少施工现场的垃圾、污水、粉尘和噪音。这样不仅可以控制建筑质量和成本,同时可以节省资源耗费、降低碳排放。

  王石认为“作为目前世界上最大的住宅开发企业之一,我们要从生态、环保的角度改变目前传统住宅的工法。在住宅产业化方面,万科要走在前头。”万科的举措已经成为业界的风向标,确定了中国房地产发展的模式和方向。

  在“中国绿色公司百强”评选中,我们发现无论是本土企业还是跨国公司在华企业,技术和商业模式创新都成为公司“绿色转型”的内在驱动力,而且缔造了令人瞩目的商业成 功。

  在坚持以“成为最具创意的企业,并在所服务的市场里成为倍受推崇的供应商”为目标的3M,创新力被转化为惊人的产品商业化速度。3M每年在全球有近500种新产品被开发推广。3M中国市场平均每年有36-37%的销售收入来自于近5年内开发的新产品。

  3M特别设有新产品活力指数,专门衡量创新的速度,鼓励各个部门不断推陈出新。3M开发的绿色产品,从应用到建筑节能的玻璃窗贴膜到帮家电省电的增亮膜、应用到电子领域的环保型材料,甚至到厨房里的环保型百洁布,已慢慢渗透到城市经济建设和生活日用的各个角落。3M倡导的通过创造新工艺、新材料、新产品,来减少环境影响的3P计划(污染防治增益计划),已经在中国展开80余个项目,减少污染物排放7845吨,节约资金超过3.15亿元人民币。

  3M的绿色创新在创造良好环境效益的同时也为自己带来的源源不断的商业利益,在2009年3M中国区销售收入达到了14亿美元。

  类似的例子还有通过“绿色创想”和“健康创想”创新,成功实现全球增长的GE;还有通过“智慧地球”计划,提升信息使用效率改良社会和环境运作,开辟IT蓝海的IBM;以及通过将旅游资源、土地资源和生态环境资源等进行有机融合,通过“生态商务休闲社区模式”领衔“度假地产”的中坤集团。

  我们看到:“中国绿色公司百强”企业在通过技术和商业模式创新,发现了富有意义的新市场,开辟出一片蓝海,并谋求实现低碳时代永续增长。更重要的是,他们创造出的绿色产品和服务,正为我们营造着一个更美好的生活空间。

  良性生态与绿色竞争力

  因此,通过对中国绿色公司百强企业的详细调查,我们最终发现:这些企业都是通过文化变革与战略调整,通过商业模式创新与技术创新,实现了企业经济效益、自然生态效益及社会公益效益的统一。 

  在此过程中,通过对企业创新能力、责任能力、生态能力和品牌/客户关系能力的锻造与提升,实现了绿色增长,奠定了竞争优势。这为我们揭示出了一条低碳经济转型时代的企业绿色竞争力缔造之道。

  青岛啤酒作为积极拓展循环经济的代表,为我们揭示了企业如何通过创造性的循环生产方式实现了环境友好,在提升企业生态能力的同时获得了持续竞争优势。

  青岛啤酒从2001年开始着手建立“大质量管理体系”,积极发展循环经济。几年中,青啤通过技术改造、优化资源,对所有废物进行了100%再利用,实现了全生产流程循环经 济。

  在青啤生产运营中,一个核心理念是“废物是放错了位置的资源”。在任何生产环节产出的酒糟、麦根、废酵母、碎玻璃、废炉渣、打包带、废纸箱等废弃物,都可以被循环利用,变成可以创造经济效益的资源。

  通过实施技术创新、工艺改进以及优化生产运行管理,青岛啤酒有效降低了生产成本,进一步提升了公司盈利水平。2009年,通过各项循环经济技术改造,青岛啤酒共节约成本7600多万元。而最近发布的业绩报告显示,2009年,青岛啤酒实现营业收入180.26亿元,较上年增长12.5%;实现净利润12.53亿元,比上年增长70.16%。

  贵州茅台则是通过保护和改善所处生态与人文环境确立竞争优势的又一个特殊案例。贵州茅台所在的茅台镇有一条赤水河,水质优良,富含多种对人体有益的微量元素;而且该地区气候冬暖夏,适合酿酒。10年来,茅台酒厂投入环保专项资金3.065亿元,通过保护茅台酒生产的独特地理环境,使品牌价值得到不断提升,茅台酒因而成为中国白酒中的顶尖品牌。2008年品牌价值达到440亿元。与之相应的是2008年贵州茅台实现收入入82.42亿元,稳居白酒行业第一,实现净利润40.01亿元,净利率是排名第二的五粮液的2倍。

  除了在构建良好的自然生态环境赢得可持续竞争力上表现卓越之外,中国绿色公司百强企业在积极建设利益相关者友好关系、构建良好社会生态环境方面,也有出色的实践。他们不是被动地处理利益相关者关系,而是将利益相关者关系构建纳入企业的经营战略之中,积而主动地实现利益分享来营造和谐的社会环境。

  与阿里巴巴相似,龙湖地产也将客户利益放在第一位。龙湖认为客户是企业存在的价值。在龙湖,全程化服务理念决不仅仅是停留在产品交付之后,而是贯穿于企业经营管理全过程,所有方案、工序、流程、制度、规定均围绕“以客户为中心”而制定;龙湖有一个信条:“超出客户的期望,哪怕超出一点点,都是有价值的。”

  多年以来,龙湖从重庆起步,通过实施“区域聚焦、多业态”战略,展开全国扩张,利用业态和区域的双重平衡来实现可持续发展。在此过程中,龙湖坚持认为“不是所有人都能成为我们的客户,但我们要用对待客户的思想对待所有人”。正是从这一点出发,龙湖坚持以优秀企业公民的角色自觉承担社会责任,积极参与社会各项公益事业和城市改造开发,累计向社会捐赠3亿余元人民币。另外,通过与政府合作、提供职业培训以及商业基金,龙湖迄今已累计帮助3万余人解决了就业问题。

  正因如此,在中国质量协会和全国用户委员会发起的一项“全国住宅用户满意度测评”中,龙湖连续三年名列榜首。2009年,龙湖地产销售收入比2008年翻了两番还多,达到183.4亿元。在积极建设利益相关者友好关系、构建良好社会生态环境过程中,龙湖确立了明显的竞争优势。

  这些优秀的绿色公司的卓越实践表明了:企业与环境、企业与社会并非彼此对立,而是相互交融的。企业可以在成长中通过自身的创举,实现经济效益、自然生态效益及社会公益效益的统一。

  “中国绿色公司百强评选”,我们寻找出最有代表性的100家绿色公司,试图用发生在我们身边的活生生的案例来说明这个显而易见的道理:通过打造良性生态可以赢得可持续竞争力;并希望以此树立起一个绿色的标杆,号召更多的企业展开行动。

  我们相信:不以损害地球为代价,也不以损害后代人的利益为代价,而是通过以“为消费者创造价值”、“对社会和环境承担责”来获得竞争优势谋求永续成功,应该成为商业的基本信念。在这种共同信念下,更多绿色公司汇聚于此、蓄势待发,成为推动中国绿色经济转型的核心力量。

转发此文至微博 我要评论


    新浪声明:此消息系转载自新浪合作媒体,新浪网登载此文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文章内容仅供参考,不构成投资建议。投资者据此操作,风险自担。
【 手机看新闻 】 【 新浪财经吧 】

登录名: 密码: 快速注册新用户
Powered By Google
留言板电话:95105670

新浪简介About Sina广告服务联系我们招聘信息网站律师SINA English会员注册产品答疑┊Copyright © 1996-2010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