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路径导航栏
跳转到正文内容

丰田风波:实话实说

http://www.sina.com.cn  2010年05月11日 17:41  《新理财》

  文/梅新育

  事隔数月,波及几乎所有经济大国的丰田质量风波仍然余波未尽。我们对这场风波需要抱着冷静的头脑。

  丰田质量总体还好

  我们必须看到,丰田质量风波之所以在美国喧嚷得如此惊人,如此上纲上线,是因为此事已经高度政治化我们对丰田乃至其他日本产品、日本企业需要给予客观公正的评价。

  根据长期的经验和研究,相信作为日系车代表的丰田质量总体上还是好的,丰田的质量问题即使存在,总体而言也不至于比美国车更严重,更不至于比韩国车差。丰田质量风波之所以引人瞩目,很大程度上是因为该公司产品质量更好,从而引发了更高的期待:丰田车可能只有1个毛病,别的车可能有5个毛病,但丰田车要做到没有毛病才能算进步,别的车只要做到4个毛病就算进步了。在这种情况下,难道我们能说别的车比丰田还好?丰田此前“摆平”问题的某些手段即使不大摆得上台面,但也不会比他的大多数同行更恶劣,某些美国政客和媒体实际上是在把所有厂商普遍存在的问题说成是丰田独有的问题。

  “大帽子”误伤技术创新

  在这场质量风波中,对丰田的抨击主要是在“保护消费者权益”的旗号下开展的,但对消费者权益的过度强调必然会走进误区,最终反而损害消费者权益。消费者的根本权益在于享受不断创新的产品和服务,而不是为产品和服务中某些无关紧要的瑕疵索取尽可能高的赔偿,而技术创新的某些问题完全可能在大规模实际使用之时才发现,在实验室中发现不了。

  2月23日美国众议院住房能源和商业委员会听证会的重点问题之一,是丰田部分车型的突然加速问题,但不少研究已经发现,由于汽车上使用的电子设备越来越多,而车主、外界使用的其他他电子设备、数码产品也越来越多,现代社会无处不在的电磁污染可能才是导致丰田部分车型突然加速的真正原因。在这里,我们作为消费者的最大利益不是用“保护消费者权益”之类大帽子索取一时的巨额赔偿,以至于严重挫伤厂商从事技术创新的积极性,而是在“保护消费者权益”与鼓励创新之间求得平衡,不要以为丰田所受的打击,别的厂商不会看在眼里记在心里。

  由于相当一部分消费者针对丰田乃至其他日本车“质量问题”的投诉未必符合事实,强调这一点更有必要。投诉不符合事实,部分可能是错怪,因为铺天盖地的媒体报道效果无异于心理诱导和暗示,车祸肇事者们会因此更多地诿过于汽车质量问题而不是自己糟糕的车技。对于这种心理效应,客观的美国媒体也并不否认。

  消费者权益保护法规不能隐含地假定消费者都是温室花朵式的“娇宝宝”,只能捧着宠着,受不得一点波折摔打,我们的规则只能按照拥有正常心智的成年人的逻辑制定和执行。

  美式审判双面

  更值得警惕的是,美国法律制度的误区和某些政客的私利动机完全有可能激励某些“消费者”向“讹诈者”方向发展,任意夸大丰田车“质量问题”给其造成的“损害”。

  众所周知,美国拥有奇特的法律制度,某些成年消费者分明是自己犯了缺乏生活常识的失误,也能凭借这套法律制度、依靠口舌如簧的律师向企业索取天价赔偿,从而造就了因为自己端咖啡烫伤自己腿部而逼迫咖啡店赔偿百万美元、几十年老烟枪却向烟草公司索赔上亿美元之类奇闻,无意攫取非分之财者没有必要无条件地站在这类“受害者”一边。我们不能把美国消费者都当成是纯洁羔羊,更不必对美国法律制度抱着不切实际的幻想。

  按照美国法规,诉讼双方,只要有一方要求采用陪审团,另一方就必须接受。在涉及贪污腐败、杀人越货之类案件中,陪审团制度有利于维系社会基本正义;但在涉及复杂技术问题的案件中,缺乏相关专门知识的陪审团往往容易受流行偏见左右。并且,美国议员们本来就是可以坐而论道却不用承担实际后果,在美国中期选举日益临近之际,在此问题上最保险的做法是对丰田极尽口诛笔伐之能事,而不是力图冷静客观。有了这样一群蓄意要在选举年借机表演讨取选民欢心且在这方面几乎不受任何道义和国际法约束的议员鼎力支持,有意者的表演肯定会更加声情并茂,登峰造极。

  事实上,日本电视台已经抓住了一批证据,表明美国不少消费者对丰田“质量问题”的指控实际上是律师事务所诱导乃至导演消费者共同伪造的,目的不过是为了讹诈。

  我们该如何

  中日之间的积怨常常妨碍两国人民彼此客观看待对方,但在这里我们必须完成思想感情的超越。这起事件具备消费者权益保护和政治斗争、特别是国际政治斗争双重性质,随着事件的发展,至少在美国,其国际政治斗争成分已经远远超过了消费者权益保护的成分。为了确保日本继续俯首帖耳规规矩矩走在美国规定的轨道上,美国需要打击日本鸠山政府的“脱美”倾向,抓住可资利用的机会敲打日本,难道维系强有力的美日同盟对我们有利?

  丰田无论如何是一家正当行业的正当公司,是对这个产业发展、对消费者福利作出了不可替代巨大贡献的领袖级企业,对这样一家公司的过分苛求也有可能落到中国企业自己身上。君不见,德国企业对丰田风波就颇有兔死狐悲之感。我们难道忘了前两年中国产品质量风波中某些西方政客和媒体的表演?

  我们必须防止外资控制中国经济命脉,但完全可以采用别的光明正大的手段实现这一目标,无须借助丰田质量风波无限上纲。在华外资企业必须依照中国现行法规对中国消费者权益给予足够的保护和补偿,但这不应妨碍我们对如何实现消费者权益保护制度可持续发展进行冷静的思考。

  (作者供职于商务部国际经济贸易合作研究院,兼任中国国际期货公司独立董事;本文观点不代表编辑部立场。)

转发此文至微博 我要评论


    新浪声明:此消息系转载自新浪合作媒体,新浪网登载此文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文章内容仅供参考,不构成投资建议。投资者据此操作,风险自担。
【 手机看新闻 】 【 新浪财经吧 】

登录名: 密码: 快速注册新用户
Powered By Google
留言板电话:95105670

新浪简介About Sina广告服务联系我们招聘信息网站律师SINA English会员注册产品答疑┊Copyright © 1996-2010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