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路径导航栏
跳转到正文内容

直击低碳经济

http://www.sina.com.cn  2010年05月05日 18:15  《中关村》

  ——“十字路口的中国经济”系列之二

  文/刘志明 沙磊 明星 吴炜  图/CFP

  “低碳”一词,英文为low carbon,意指较低(更低)的温室气体(二氧化碳为主)排放,在全球气候变暖的背景下,越来越多地出现在人们的视线中。而以低能耗、低污染和低排放为基础的“低碳经济”也日益成为全球热点。

  关注低碳经济,是关注经济结构和经济增长方式转变的题中之义。

  400年,西方发达国家刷新了人类社会的经济增长方式。以资本攫取、投入、产出和市场推广为特点的资本主义生产流程,使发达国家创造了过去任何时代无法比拟的社会财富——工业现代化之上的全球化浪潮铺天盖地。

  400年,另一种灾难以隐形隐晦和隐蔽的方式如影随形,将全人类再一次推向末日的审判:工业化排放的二氧化碳,已经超过了地球的负荷和大气层的包容,成为环境污染和气候异常的罪魁,一个比农业时代的瘟疫、工业时代的战争更恐怖更惨烈更变态的杀手,已经举起了屠刀,其对象则是全人类、整个地球和宇宙空间!

  追根溯源篇

  ——工业发达国家的高碳梦魇

  ■  以占有、加工甚至掠夺自然资源(化石)为内核的高碳经济,是工业化国家得以发达的不可多得的驱动力,却也给人类社会带来了很难避免的危机。

  金融危机彰显了高碳危机

  2008年9月14日夜间,美国,雷曼兄弟公司在曼哈顿纽约时报广场附近第七大道的总部门口人来人往,不少公司员工携带着纸盒子、大手袋、行李袋甚至拉杆箱走出大楼,人们低声哭泣,相互拥抱道别。大楼对面,各电视台的直播车排成一排。

  拥有158年历史的华尔街第四大投资银行雷曼兄弟控股公司申请破产保护。美国次贷危机迅速演变成金融危机并向全球扩展。一个月后,这场金融海啸蔓延全球。

  这场金融危机波及范围之广、冲击力度之强、影响程度之深,为20世纪30年代以来所罕见,有人甚至称其为“后9·11”。面对这场席卷全球的金融危机,无论是发达国家还是发展中国家都在积极探讨各种应对之策;同时,这场金融危机也宣告了新自由主义神话的破灭,促使人们对现有金融体制,甚至对资本主义制度本身进行反思。

  2009年,美国王牌企业通用汽车申请破产保护。而与此同时,通用电气GE和通用动力GD却还是如日中天。同样作为世界500强企业,差别之大,令人咂舌。通用汽车,是工业化巨头,它的发展靠的是规模,做的是低端。另两家通用,则是地道的高科技公司,以航天科技为龙头,当然得天独厚,拥有未来。

  金融危机彰显了高碳危机,发达国家美国同样要靠调结构来保增长。可惜的是,美国遇到的问题已是积重难返。

  美国:低碳经济是张“牌”

  2009年1月20日,奥巴马以“再拾坚韧精神,重塑美国伟大”为目标就任美国第44届总统。就职演说最醒目之处,就是他委婉地却又明白无误地宣布与布什主义分道扬镳。从伊拉克到阿富汗,从国家安全理念到武力使用,从文明冲突到气候变暖,他都将自己的政策方向与前任政府做了明确诀别。

  如是,抓住以太阳能、风能发电为代表的新能源产业来带动美国经济进入新一轮增长,以阻止美国经济的进一步“去工业化”,是奥巴马政府最大的救命稻草。

  但最大的问题是,经济已经高度虚拟化的美国能够靠新能源重新走上依赖实体经济增长的道路吗?

  答案是否定的。

  首先,去工业化的美国怎样重建实体经济?在近30年的经济虚拟化进程中,发展成了一个以金融、房地产、职业服务等“高价”服务业为核心的经济体。美国的房地产服务业人均GDP高达72万美元、华尔街平均年薪高达60万美元。很难设想,哪个经济体会以60万美元的平均年薪来搞钢铁、化工等实体经济。

  其次,发展新能源是水中望月。新能源之所以没有在金融危机之前发展起来,就是因为其成本太高,和煤炭火力发电等竞争没有价格优势。到目前为止,太阳能和风能发电由于成本过高,还处在需要政府补贴支持才能发展的状态,而靠补贴发展的新能源是不可能成为经济新引擎的。在美国也不能。

  再次,美国高科技垄断地位不保。真正想依靠高科技制造业来引领美国经济走向新一轮增长,有一个条件就是必须能够保持美国高科技的垄断地位。但这在中国经济市场化程度不断提高的情况下变得越来越困难。

  如是,降低经济的高价,最直接的风险是工会的抵制;补贴新能源,国会很难批准;发展高科技,没有产业利润为支持等于无米之炊。美国人也不容易。于是,将低碳作为旗帜,算是他们的一步“活棋”。

  节能减排一直是人类面临的问题之一,为什么在金融危机之后美欧才大力渲染此概念?实际上,美欧的算盘里有以下的因数:希望通过设定碳排放量的国际标准,来人为地推高中国等发展中国家制造业的成本,降低后者实体经济的竞争力,从而对美欧国家在“高价经济”条件下重建新能源为主的经济有利。但实际上,低碳经济这种新的游戏规则,既不能有效抑制中国经济的增长,也不能有效地引领美国经济进入高速增长的途径。

  强权政治:

  说到底就是掠夺高碳资源

  将劳动力转化为商品,将货币转化为资本,将资本作为主义,资本主义的生产方式在过去三、四百年的历史长河中,经济过时光的洗礼,没有褪去的,还是它那原罪的斑驳痕迹。从终点回到起点,发达国家——其实没有走出很远。

  9·11事件发生后的当晚,作为举措,美国政府当即决定对伊拉克政权进行更换。2003年3月20日,美国以伊位克藏有大规模杀伤性武器并暗中支持恐怖主义为借口,绕开联合国安理会,公然单方面决定对伊拉克实施大规模军事打击。

  打着反恐的旗号掠夺石油资源,是问题的实质。

  冷战结束后,国际力量对比严重失衡,美国在军事、科技和经济等诸多领域拥有超群优势,成为唯一的超级大国,确立了以维护美国霸权为总目标的国家安全战略。同时制定了三大具体目标,即维护美国及盟国的安全,扩展美国经济,在世界推进自己的民主模式。

  以美国一些鹰派人物的算盘,只要这个地球上尚有可以开发的资源,它都是当然的掠夺者。特别是当石油、煤炭、矿山等自然资源日减愈加珍贵的情况下,美国人就要以军事大国和金元帝国的双重身份到处插手,以掠夺为能事。

  美国,从高碳经济中崛起,对高碳经济赖以存在的自然资源仍然是垂涎三尺。但是,形势逼仄,天下大势,浩浩荡荡,低碳经济毕竟是趋势和潮流,从长远看,不管主动还是被动,美国人也不能不走上这条路。

  洞察先机,

  大英帝国的“低碳”理由

  2008年底,据《卫报》网络版消息,英国工业联合会表示,英国经济衰退程度将超出预期,2009年经济负增长1.7%,居民消费减少1.8%,企业固定资产投资下降10.5%,CPI将在明年底降至1.7%,2009/10财年净公共借贷达938亿英镑,占GDP的6.4%。此外,失业人数在2009年底上升至200万,失业率达6.5%;到2010年年中将达290万,失业率升至9%。

  伦敦发展署北京代表处首席代表刘桐渤坦承,经济危机对英国的打击比较大。相比欧洲其他国家,英国经济对金融依赖比较重。欧洲国家都在积极调整经济结构,英国也是。未来英国会更重视低碳经济的发展。因为低碳经济在一定程度上说,是一种新的生产方式的转变,也是一场新的科技革命。英国想占据引领和先导的地位,增加对其他国家的技术转让和出口,创造新的商机,来减少对金融的依赖。

  据英国商务部统计,目前全球低碳产业产值已达3万亿英镑并还在不断增长。联合国环境保护署公布的数据显示,2008年绿色能源投资首次超过了石化能源,总额达到了1500亿美元,较2004年增长了逾4倍,全球低碳经济发展已进入到了一个重要分水岭。

  2009年4月11日,英国独立电视公司著名的选秀节目《英国达人》中,苏珊大妈爆得大名,在4月中旬成了全球网络点击量最高的视频。某种程度上,这是英国大力发展“创意产业”取得全球影响力的一个象征。而文化创意产业,也被看成是低碳经济的一块。

  2009 年12月1日,英国能源和气候变化部宣布,为了构筑低碳未来,政府决定将目光转向智能能源系统,大力推进智能电网建设,并计划让智能电表走入千家万户。

  智能电表的好处,是能够为消费者提供实时的用电和用气信息,使用者可随时了解能源的消耗量,从而主动节约能源,这些信息也将为智能电网提供不可或缺的数据支持,电力运营商可根据这些数据全面掌控英国的能源供需情况,及时做出调整,避免不必要的电力浪费。

  推进智能电表,是为英国智能电网的搭建“抛砖引玉”。英国国务大臣洛德·亨特表示,放眼世界,未来5年全球智能电网的产业市值预计将高达270亿英镑,而“英国知道如何成为其中的一份子”。

  此外,英国出台了以《英国低碳过渡计划》为纲领的三个配套文件,即《英国低碳工业战略》、《可再生能源战略》及《低碳交通计划》,目标是要到2020年在1990年的基础上减排温室气体34%。

  低碳经济,不是应付危机的权宜之计。而是经济发展与社会进步的必由之路。

  作为老牌资本主义强国的英国,做出低碳经济的战略选择,有其深层次原因:

  第一,以化石能源为基础的工业遭遇发展上的一系列瓶颈。包括资源瓶颈、环境瓶颈和技术瓶颈。

  第二,支撑传统工业的科学理论和技术已缺少创新动力。创新最大的动力在于需求,传统工业制成品的需求不再,带来的蝴蝶效应就是整个产业的不景气和难以提振。

  第三,以传统工业支撑的生产生活方式逐渐失去持续发展的动力。因为上述原因,传统生活方式已经失去持续发展的动力。比如说,靠老能源为动力的汽车,还能开多久?

  低碳经济会给实施者带来其他好处。还以英国为例,单是碳排放交易一项,就使它获得了丰厚的回报。据伦敦国际金融局数据显示,2006年全球碳交易成交量为16.36亿吨,而伦敦则是关键性交易市场。该年度伦敦跨洲期货交易中的碳融资合同,占到了欧盟通过交易所交割的碳交易量的82%。在项目碳交易市场,英国的投资也达到了全球项目交易的50%,伦敦已逐渐成为全球碳交易中心。《低碳过渡计划》的实施将制造更多的碳排放配额,用来出售交易,在获益的同时,还有利于巩固伦敦作为碳交易的中心地位。

  如是,英国抢先布局低碳经济战略,为其重振昔日全球贸易大国的地位奠定了基础。

  点石成金篇

  ——2010低碳元年:低碳经济带来新世界提振

  ■  无论如何,历史不会倒退。21世纪的最新界面,是人性自我完善。新经济有三大内涵,分别是新材料、新能源、新工艺,以它们为主板,运行的软件就是低碳。

  PC和IT的意义,也是生产工具变革带动生产力发展促进生产关系革命,使社会生产方式作为经济基础促进上层建筑革命。人类,在经过了文明的侵霪之后,从石头(石器时代)又到了石头(硅),整个的一部《石头记》……

  2010年,能否成为全世界低碳经济的元年?

  如果我们以此时为限,通过后十年的积极努力,到2020年将控制碳排放作为标的,在21世纪里有别于过去所有世纪并做出全新的抉择:告别+摒弃+背离至今以来传统的工业化生产方式(政治模式+意识形态)也即高碳经济,其实就是放弃了战争、瘟疫、恐怖主义和地区的种族的冲突,不是吗?

  站在这样的高度上,来探讨低、高碳之争,我们才能带着希望前行,不再匍匐在任何所谓神圣的脚下。

  微利时代的企业成长:

  低碳带来低成本和高效益

  在我们目前所处的微利时代里,美国人卖到欧州的汽车,一台的利润才十几美元。而中国的衬衫卖给沃尔玛,利润少到几块钱人民币。微利经营,难坏了所有企业。成本降不下来,成为大企业和小企业共同的病。

  低碳经济,可能是产生利润、提高利润甚至垄断利润的新界面。

  低碳经济,如果它已在社长上达成了共识,形成了规模,建立了系统,那么,无论是从宏观还是在微观方面,任何一个企业的发展,都与它紧密相连。

  一般直觉可能认为,银行的业务不直接关系到二氧化碳排放。其实与任何企业一样,银行在运作同样产生二氧化碳排放,同样有能源消耗。银行的贷款和投资行为,还会直接影响到各个行业和项目的能源消耗和碳排放。

  这样一来,银行与低碳看上去风马牛不相及,实际上则是首当其冲。汇丰银行目前正通过“碳汇”或“碳信用额度”这两个新产品,来推动低碳经济的进程。“碳汇”(carbonsink),它指的是某些土地利用和森林项目能够起到固碳作用,因而可以被用于充抵减排义务。个人或者企业,从事各种活动时总会带来一定数量的二氧化碳排放,这个排放的量是依据目前世界上一些现有的和公认的排放标准来决定的。根据这些标准,人们可以购买相应的碳额度,来抵消自己所产生的碳排放。

  低碳经济的发展,得力于银行资本的投入,但更来自于企业的自觉。“被低碳”的企业,可能面临关停并转的考验,但主动出击,向低碳经济要市场,找出路,谋发展,则是狭路相逢勇者胜。

  地处中关村清华科技园的浦华环保有限公司,由于看准了环保产业的前景,很早就投入技术力量研究新型的污水处理新工艺和新技术,研发出了恒水位改良型SBR污水处理工艺、浦华纤维转盘滤池等专利技术产品。该产品作为首个国产专利转盘滤池,凭借其良好的设备质量、稳定的处理效果、低廉的运行费用在众多过滤技术中脱颖而出。至2009年,浦华纤维转盘滤池签约及供货业绩近百项,污水的总处理量达二百多万吨,其中规模最大的业绩为日处理污水量50万吨,有近10个项目的污水日处理规模达到了10万吨,浦华借此占据了中国转盘滤池市场销售额的第一,市场占有率超过50%,业务范围覆盖全国近30个省市。

  不仅如此,浦华还利用纤维转盘过滤技术,开发出了适于不同行业进水水质的污水资源化深度处理工艺。同时,浦华利用高效固体厌氧消化技术,可以成功地解决市政污泥、餐饮行业泔水、畜禽粪便等可生化垃圾的污染问题,并能再产甲烷。浦华环保公司总裁李星文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说,“一个城区、一个县城,都可以建立这样一个消化再生能源系统,集污染治理和能源再生于一体,而现在国内对于这一块市场还没有真正启动。”

  可以想象,在浦华这样的公司前面,有一个非常辽阔的潜在市场。只要政策继续支持低碳经济和可持续性发展,像浦华这样的公司就可以赚一个盘满钵满。 

  汇丰和浦华环保其实打的都是先发制人的牌,因为它们知道未来的企业都不会脱离气候变化和低碳经济的影响。

  首先,气候变化本身将会为企业带来直接或间接的影响。全球温度的升高、降水的变化、海平面的升高,以及由此所造成的对水资源、农业、自然生态、基础设施以及企业人力资本等产生的影响,特别是极端性的气候事件所带来的冲击性和持续性的破坏,都将改变企业所面临的要素市场环境和产品市场环境,并且影响到企业包括采购、生产、销售、物流等在内的运营状况,影响到企业的资产价格以及信贷和保险等金融运作,最终影响到企业的财务、市场、业绩及其可持续发展。

  其次,应对气候变化的国际国内行动将对企业产生更为深远的影响。在国际方面,气候制度将会通过国际政治外交途径转化成为各国的法定义务,最终通过各国因履约而制定的政策措施与制度建设,将温室气体排放所产生的成本转由企业和消费者均摊。在国内,中国将会在市场、技术、标准、投融资方面不断推出有利于节能减排的政策法规,会通过行政、法律、经济和社会等手段实现社会经济的低碳转型,这都会为中国企业的营商环境带来巨大变革。

  再次,气候变化问题还将使得企业包括能源在内的原材料投入、中间产品以及最终产品的价格产生变化,从而影响到企业的经济绩效和市场竞争力。

  因此,对于中国企业而言,将低碳经济纳入企业运营管理战略决策之中,能够降低气候风险、法规风险和市场风险,并且可以为未来市场做好低碳技术和产品服务的准备。通过调整企业的资产管理和投资战略,投资于迅猛增长并且获利丰厚的低碳经济产业,能够使得企业分享到低碳经济的发展成果。

  科技时代的国家战略:

  低碳提升竞争力即综合国力

  20世纪80年代末90年代初,进入后工业化的日本,在选择经济增长方式方面犯下的严重错误,成为后来经济衰退和政局震荡的根本原因。当时的美国,果断地抓住计算机与IT技术新领域带来的商机,成功地在后来的计算机技术革命中获得长足的发展。日本则转向了房地产、家电和汽车等老产业。进入2000年之后,日本家电开始走下坡路,汽车工业以最近的丰田事件为标志,将走向衰落。日本房地产,历经20年到今天也没有走出低谷。

  事实证明,没有增长,没有经济总量的递增,没有国力的增强,其实就是没有抓住新机遇、新市场、新产品和新产业,导致的结果或是政局反复震荡(如日本),或是贸易保护主义抬头(如美国),或是经济体貌和神离(如欧盟),或是贫困加剧、恐怖主义泛滥(如第三世界的很多国家)。

  “发展才是硬道理。”

  从1979年起就将经济增长作为中国既定方针之后,历经30年巨变的中国人民,从切实体会中得出的结论是,如果没有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社会主义科技发展,就没有今天我们得之不易的成就。

  “科技是第一生产力。”两弹一星,是新中国科技带动社会发展的丰碑。863计划,是中国敏锐抓住新一轮产业革命的先机,并从此获得了中国终于可以和可能赶超他国的契机。现在呢,在低碳新世纪的门槛上,我们怎么做?

  既不能为了发展而牺牲环境,也不能为了保护环境而放弃发展。在全球气候变暖的背景下,以低能耗、低污染和低排放为基础的“低碳经济”成为全球热点。欧美发达国家大力推进以高能效、低排放为核心的“低碳革命”,着力发展“低碳技术”,并对产业、能源、技术、贸易等政策进行重大调整,以抢占先机和产业制高点。低碳经济的争夺战,已在全球悄然打响。这对正处在发展中的中国,构成了巨大的压力。

  压力之一,集工业化、城市化和现代化为一身的中国,正处在能源需求快速增长阶段,大规模的基础设施建设不可能停止。长期贫穷落后的中国,以全面小康为追求,致力于改善和提高13亿人民的生活水平,带来能源消费的持续增长。这种“后高碳”即“发展排放”,成为中国可持续发展的一大制约。怎样既确保人民生活水平不断提升,又不重复西方发达国家以牺牲环境为代价谋发展的老路,是中国必须面对的难题。

  压力之二,“富煤、少气、缺油”的资源条件,决定了中国能源结构以煤为主,低碳能源资源的选择有限。电力中,水电占比只有20%左右,火电占比达77%以上,“高碳”占绝对的统治地位。

  压力之三,中国经济的主体是制造业,这决定了能源消费的主要部门是工业,而工业生产技术水平落后,又加重了中国经济的高碳特征。调整经济结构,提升工业生产技术和能源利用水平,是一个重大课题。资料显示,1993—2005年,中国工业能源消费年均增长5.8%,工业能源消费占能源消费总量约70%。采掘、钢铁、建材水泥、电力等高耗能工业行业,2005年能源消费量占了工业能源消费的64.4%。

  压力之四,作为发展中国家,中国经济由“高碳”向“低碳”转变的最大制约,是整体科技水平落后,技术研发能力有限。尽管《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规定,发达国家有义务向发展中国家提供技术转让,但实际情况则是中国不得不主要依靠商业渠道引进。据估计,以2006年的GDP计算,中国由高碳经济向低碳经济转变,年需资金250亿美元。这样一个巨额投入,显然是尚不富裕的中国的沉重负担。此外,正如经济学家、国务院参事任玉岭接受本刊专访时指出的,迄今我国所需要石油的50%以上靠进口,如果不在能源战略上进行调整,将有可能给国家安全带来威胁。

  然而当一些发达国家将气候变化作为一个政治议题之后,我们必须采取更有力的行动加以应对,推行低碳经济模式。低碳经济将成为减缓气候变化与实现可持续发展的主要途径和必由之路。

  “低碳经济好就好在这个概念,提纲擎领起来,纲举目张。”任玉岭认为,低碳经济像一个纲一样把环保产业、节能产业、减排产业、清洁能源、“两型社会”建设提起来,牵一发而动全身,带动一大批产业在低碳轨道上前进。

  事实是,我们已经“在路上”。中国正成为大力推行低碳经济的国家之一,我国的风能、太阳能等清洁能源发展迅速,目前正在国内20个城市推动节能与新能源汽车示范运营试点。在中国为应对全球金融危机实施的4万亿元经济刺激方案中,用于节能减排和生态建设资金安排超过2000亿元。

  目前,中国已经成为可再生能源行业的制造巨头,尤其是太阳能产品。中国生产了全球40%的光伏产品(中国大陆30%,中国台湾10%)、超过50%的太阳能热水器,其中光伏产品98%出口。“风电场中采用的风电设备中至少有70%为中国本土生产”的规定,大幅提升了国内的风机生产,国产装机容量成倍增长。中国不仅已成为可再生能源生产大国,其可再生能源应用也突飞猛进。风电装机在不到8年时间里突破了1千万千瓦,2008年成为亚洲第一、全球第四;2010年有望跃居全球第二,并提前十年完成国家规划;地源热泵市场年销售额以每年20%的速度增长,有望跨入世界三强的行列;中国是世界第一大太阳能热水器消费国。

  低碳经济的发展将给中国带来新的历史机遇。

  生活时代的公民福祉:

  低碳增进幸福感与人性美

  电视剧《老大的幸福》热播,引起的是人们对幸福这个概念的反思。贫富有差距,这不假;人与人有差异,这是事实。但是,唯有幸福感是统一的但不是人人都能获得的独特美感。

  知足长乐。是中国人审美的一种难以启及的高峰。有人据此批评它的农耕文明属性和抵制资本主义文化的负作用,并和小富即安的小农思维划等号。

  乐,是一种特殊的境界。长乐,不是短乐。仅以人类自身的延续为课题,所谓快乐人生,不包括给下一代一个完好的地球这样的诉求吗?

  西方资本主义意识形态里,有一个词叫“现世生活”,鼓吹及时行乐,个性至上。作为对天主教会的反动,资产阶级文化艺术大师们对“生活现世”的肯定与追求,当然具有积极价值。但任何一剂哪怕是良药,如果用过了头都是致命的灾难。在法国曾经流行过这样的名言:“在我死后哪管它洪水滔天。”

  在地球上,有动物、怪物(奇怪的动物)和植物、生物和人类。正如一部卡通片里的描写,动物大会上的一道题。点中了我们人类的要害。“谁是真正的怪物?”动物们众口一词地回答:“是人。”

  人性美,美在哪里?人性丑,何以至此?

  如果我们以前已经习惯的生活方式,已经引起了我们良心的不安,如果忏悔的人们真的要做点什么来弥补,如果我们真的能放弃自我中心而为世界出一份力,那就为时未晚,现在,一道全新的课题,正摆在你我他的面前:low-carbon life即低碳生活——人类一个早晨起来,其实是进入了低碳时代。

  一是保护环境,二是保护动物,三是节约能源,加在一起,构成我们未来的绿色生活方式即低碳生活。

  “低碳生活”虽然是个新概念,提出的却是世界可持续发展的老问题。人类意识到生产和消费过程中出现的过量碳排放是形成气候问题的重要因素之一,因而要减少碳排放就要相应优化和约束某些消费和生产活动。正是由于“低碳生活”理念至少顺应了人类“未雨绸缪”的谨慎原则和追求完美的心理与理想,因此“宁可信其有,不愿信其无”,“低碳生活”理念也就渐渐被世界各国所接受。

  在英国,剩饭菜的处理也成为减碳的重要一环,政府有关部门给每个家庭配备了专门处理剩饭菜的垃圾桶,这样做等于减少了英国二氧化碳排放量的1/5。

  在日本:环保组织发起了“碳中和”行动,倡导国民在挑选住房时选择有保温层、双层玻璃、防风装置的减碳型住房,而且还计算自己的排碳量,并为此埋单。

  在丹麦的哥本哈根,“低碳生活”体现在生活的方方面面:许多人把电子钟更换成发条闹钟,使用传统牙刷代替电动牙刷;坚持户外锻炼,尽量少用跑步机;洗涤衣服让其自然晾干,少用洗衣机甩干;减少空调对室内温度的控制,冬天多穿衣服,夏天少穿西装;甚至酒店所用的卫生纸都用再生纸做成;哥本哈根是国际自行车联盟命名的世界首座“自行车之城”,自行车代步已成为这座城市的文化符号。

  “不出户,知天下”的老子,可能是低碳生活的典范。所谓“众人熙熙,如享春台,而吾独泊兮,若婴儿之未孩”的心境,实在是难得悠闲的糊涂。当“致虚极,守静朴,万物并作,吾以观复”成为一种不同凡俗的追求,不借过多外物,唯心灵安畅清明,与大自然和睦相处,俨然低碳经济的鼻祖?

  承接老祖宗的“低碳思想”,凭借政府、民间环保力量的推动,加上2010年世博会的召开,低碳生活模式也必将渐渐进入中国人的生活。

  直挂云帆篇

  ——中关村·中国低碳经济实验室

  ■  早在2007年8月,联合国大会主题凯瑞姆博士访华时,就曾关注中关村在推进“清洁技术”、推出节能减排产品,为解决全球温室效应问题作贡献的情况。他也邀请中关村人参加第二年的联合国气候大会。

  彼时,离2009年哥本哈根气候变化大会的召开、“低碳经济”概念在全球遍地开花,还有整整两年多时间。

  2008年2月,中关村科技园区管委会副主任夏颖奇博士远赴美国纽约,参加联合国的气候大会,他带去了中关村国际环保产业促进中心主任徐云博士撰写的一篇涉及“低碳经济”的报告,名为《北京科技园区以清洁技术参与解决气候变化问题》。在联合国会场上,300份印刷精美的文稿,配着联合国蓝的封面,人手一册,被到处翻阅,真是“满场尽显中关村”。中央电视台现场采访,国内也有内参上报,说的正是《中关村影响力进入联合国》。

  夏主任告诉世界的是,有“中国硅谷”之称的中关村,在解决“人类四大害”——臭氧层破坏、温室气体效应、森林沙漠化和海洋污染方面的做法。中关村之在低碳和环保方面的先人一步的行动,受到了世界各国的关注。

  经过20年发展,中关村科技园区在科技创新、产业促进、基础设施建设等方面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就,形成了以电子信息、光机电一体化、生物工程、新医药、新材料以及能源环保产业为主导的高科技、低能耗、高产出、低排放的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的产业结构。

  在新一轮产业革命风起云涌之际,中国低碳经济实验室——中关村,长风破浪,到中流击水。

  经济增长新看点:中关村抓住低碳经济的三个要件

  当今世界最致命的问题,第一是增长,第二是增长,第三还是增长。

  第一个增长,来自老产业的利润。最具潜力的即第二类增长,来自新科技革命。最可怕的增长,是在这两个方面没有调整好结构,导致偏颇后的负增长、伪增长和被增长。

  低碳经济,是我们下一个经济增长点,全球市场的着眼点,中国崛起的新起点。中关村,从863开始创办的中国科技现代化根据地,现在已经从井冈山来到了陕北,还将在低碳革命即第四次全球工业革命的浪潮中,实现新中国再次质的飞跃。

  从全球低碳经济发展的方向来看,它具有下述三个要件,都是中关村作为中国新技术革命的策源地已经?具备的基本元素。

  科技研发是低碳经济的驱动:

  中关村已经出发

  2009年11月23日,中关村管委会主任郭洪在由中关村环保产业促进中心组织召开的“中关村发展绿色经济,开展低碳技术创新专家、企业研讨会”上特别强调指出:“中关村作为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发展低碳经济,首先要强调中关村在低碳技术中的示范引领作用,立足北京,辐射服务全国。

  在此前举办的“中关村论坛”上,“低碳经济与绿色发展”的主题被提到5大分论坛的首位。中关村国际环保产业促进中心主任徐云说:“中关村2万多家企业中,2000多家企业从事新能源、环保方面的产业,致力于发展清洁技术和生态园区建设,在全球进军低碳经济的背景下,中关村已引起高度关注。”

  郭洪强调,中关村低碳经济发展规划一定要切实可行,要建立一个专门的规划研究小组,在充分掌握国际、国内发展动态的前提下,编制高起点规划,规划应结合北京市、中关村的空间规划,将一区十园作为整体考虑,同时突出每个分园的自身特色。

  其实,中关村关注、布阵低碳经济,远非今日始。低碳经济,也不是领导讲话的时髦语。早在2007年,中关村科技园区清洁技术产业总收入达到1000亿元,同比增长49.6%,占园区高新技术企业总收入的11.6%,成为园区仅次于通信设备之后的第二大产业。

  以中关村国际环保产业促进中心为例,它是在中关村科技园区管理委员会领导下,具有法人资格的环保产业专业化促进机构。主要宗旨即根据国家及北京环境资源状况,以及发展循?环经?济(低碳经济)的需要,结合中关村科技园区的信息、科技、人才等优势,建立立足北京——面向全国——联通国际的环保产业促进系统,搭建技术、资金、信息、管理等多方面资源共享的国际合作平台,建立国际与国内、政府与企业、资本与技术、产品与市场之间的融通渠道,通过体系创新和模式创新,整合国际、国内创新资源,推动各种资源的集成、协作和配套,以多元化、国际化的方式促进产业创新与管理创新,大力促进我国工业文明向信息与生态文明的转型。 

  这其实是一个企业,人财物、产供销样样齐备;这是一个行业组织,渠道、运营和资源共享,面面俱到;这还是一个机构,与彼机构或兼容或嵌入,在包罗万象中切中要害,在举一反三中事半功倍。

  通常所谓科技是第一生产力,从口号到落实,从概念到操作,没有相应的组织系统,没有面向市场的科技体制,就全都是徒劳。

  中关村,就是在共和国怀抱里孕育出来的科技产业新苗,成为中国科技研发动力十足的排头兵。

  据了解,目前中关村园区内从事节能环保技术的2000余家企业及科技机构中包含了国家重点实验室、国家工程研究中心及国家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其占全国总数的45%、33%、40%。

  作为中国环保产业的“中华环保第一园”,中关村环保园从2003年起步,今年进入建设周期的最后一年。以300多家企业入驻、年产值400亿元和年实现税收15亿的科技大户出现,它其实是中国低碳经济运筹帷幄的襁褓。

  该园区定位于集科研、中试、生产、商贸、技术交易、科普于一体,具有完整绿色环保体系设计,以绿洲湿地景观系统为主要特征,是集环保产业研发、孵化、展示交易的专业园区。

  以先进的体制、完备的设施和有效的机制为前提,中关村低碳研究与开发的驱动程序已经写成。

  根据国家低碳经济发展战略的部署,以中关村为龙头的中国低碳经济科技研发的重点已经确立。

  一是新能源产业发展必须的可再生能源技术、节能减排技术、清洁煤技术及核能技术;

  二是为推进节能环保和资源循环利用,加快构建的以低碳排放为特征的工业、建筑、交通体系科技创新;

  三是突破传感网、互联网等关键技术,发展现代服务业,推动产业结构的调整和升级;

  四是加快微电子和光电子材料、纳米技术和材料等领域的技术创新,尽快地形成具有世界先进水平的新材料和绿色制造体系;

  五是转基因育种技术,提高农产品的产量和质量;

  六是创新药物和基本医疗体系的核心技术,形成以创新药物研发和先进医疗设备制造为龙头的医药研发产业链;

  七是加强空间、海洋和地球生物研究开发,充分地发掘和利用好各种战略资源。

  我们有理由相信,中关村多年来以自主创新为使命的成功经?验,再加上已经?拥有的以节能环保循环经?济即可持续发展研究的累积成果,在“低碳经?济”果然被选做中国新经?济的突破口之后,当以更大的动力和更扎实的工作,将中国低碳经济做得有声有色,做得风生水起。

  技术服务是低碳经济的主板:

  中关村成竹在胸

  2009年11月下旬,在首届世界低碳与生态经济暨技术博览会(简称:低碳大会)上,中关村科技园区受到主办方的邀请由环保中心牵头组织园区7家企业参加了此次低碳大会。在博览会上向各界人士展示了园区低碳经济发展成果和高新科技产品。其中,拂尘龙的风道清洗机器人和隧道除尘车,博奇电力的脱硫、脱氮技术,蓝碧峰的LED节能灯,国安盟固利的锂离子电池,新纪元三色的环保生物技术,德利能源的新能源投资服务以及环保促进中心的能源合同管理、污泥干化技术、合并净化槽技术等,成为博览会上的亮点,受到专家的好评和市场的关注与热议。

  在上述产品中,我们几乎无法用传统观念给他们划定“生产”和“服务”的范畴。在IT时代,服务,正在成为旗帜。科技服务,早已浮出水面。

  截至目前,中关村成立了中关村国际环保产业促进中心、中关村环保园、中关村城市污泥无害化产业联盟、中关村资源节约与能源管理服务产业联盟、中关村清新空气产业联盟、中关村新能源技术(热泵)应用联盟、新能源动力电池产业联盟、城镇污水处理联合体、生态农业与新农村建设联合体等职能机构、低碳园区和联盟组织,形成低碳技术创新集群,积极参与低碳产业的研究。而中关村国际环保产业促进中心、中关村环保园尤其成为发展低碳经济的两大抓手。

  所谓“抓手”,是新经济时代里同时具有研发与市场推广两个能力的新型组织。也是例如低碳经济这样新的科技革命的全盘策划、施工、操作和运营高手。中关村的特征,正在于此。

  “中关村必须占据低碳技术制高点,一定要积极推动技术创新,可以先抓重点示范、试点工程,并将其纳入园区建设和政府采购的范畴中,同时可以通过建立一批相关领域产业联盟进一步推动技术发展。此外,低碳经济投融资体系在发展低碳经济中也是至关重要的一环,积极探索并促进绿色金融服务业的发展。 ”中关村国际环保产业促进中心主任徐云如此说。

  徐云的这段讲话,显示了所谓以金融服务为支持的、以政府推动和促进的、以组织设计和系统建立为依托的科技研究与开发的流程。

  “中关村城市污泥无害化产业联盟”的服务对象是北京市琉璃河水泥有限公司和北京首钢鲁家山石灰石矿有限公司。经过多年的合作探索,在污泥增钙干化处理技术和污泥资源化循环利用方面,已经研制出一套稳定、成熟的工艺技术,并已完全达到产业化、规模化的推广要求。

  另外一个例子是:作为国家重点工程的天津中新生态城建设,为中关村园区的优秀技术和产品提供了极佳的市场机会,特别是在环保节能建设领域中,污水库污水及底泥治理。生态环保公园建设,污水处理系统工程建设,制定并实施水循环系统方案,实现非传统水源满足景观和绿化用水的需求,启动蓟运河故道、生态文化公园、生态谷、惠风溪、起步区道路绿化等景观工程建设等,都得到中关村相关企业的咨询与服务。

  市场应用是低碳经济的属性:

  中关村踌躇满志

  根据有关专家的研究表明,“十一五”期间,中国的低碳经济和绿色产业的投入和投资规模很大,能够带来相当于600亿元人民币的税收收入,新增1800万就业人口,以及两万亿元左右的消费。整个低碳经济和绿色产业的发展,在中国开始出现良好势头。

  麦肯锡的研究表明,通过一系列的政府政策和行业举措,中国已经在过去的15年里持续地提高了经济领域的“碳效率”,将每单位GDP的二氧化碳和其他温室气体排放量平均每年减少了4.9%,而在美国和德国,这一数字仅为1.7%和2.7%。

  广泛的市场前景和应用空间,使低碳经济的未来充满悬念。难能可贵的是,中关村已经从这样的产业革命中捷足先登了。

  2003年,作为北京第一个综合型专业环保科技园区,中关村环保园即把实现“无公害零排放”作为目标。在绿色植被的基础上,应用资源循环、高新环保技术,使园区内产生的所有污染物都将在园内消化,即甲企业的排放物继续作为乙企业的原料,乙企业的排放物再提供给丙企业使用,最后的废物由特殊的环保企业进行无害化处理。

  2004年,在环保产业促进中心承接的柳荫湖水体水质综合治理项目中,应用循环经济的理念,首先将市柳荫湖附近的市政污水处理成中水用以补充湖水;其次将湖水定期进行净化处理,以保证湖水的洁净。工程效果明显,不仅达到了预期的环境效益,还获得了丰厚的经济效益。

  同年,环保产业促进中心承接了奥运村再生水热泵冷热源项目。利用再生水解决奥运村冬季取暖夏季降温的问题。

  2005年9月,中关村国际环保产业促进中心组织中关村资源节约与能源管理服务产业联盟的有关企业承接国办机关的节能改造暨节约型办公区示范工程。截至2007年年中,从节能环保方案设计、技术筛选、组织施工,已完成冰蓄冷中央空调系统、外墙保温等建筑节能系统改造、太阳能路灯系统等节约型办公区改造示范工程。

  2006年,环保中心承担了北京市科委《北京市城市污泥在建材领域应用研究科技计划》的中试项目,完成了北京高碑店污水处理厂1500吨污泥的干化处理,并利用干化的污泥渣完成了烧制3000吨水泥的中试目标,研发出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污泥无害化处理技术,并修改、制定了有关污泥处理及应用的技术规程,替代了国外现行技术,达到国际先进水平。

  科技为生产服务,它的最核心层面,是科技本身是否具有创利能力、赚钱效应即应用价值。中关村的杰出意义在于,它的科研方向、项目和手段,都是高度市场化的产物,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

  低碳经济,它的核心价值在于是以科研开发和成果应用为轴心的、紧密服务于社会进步所必须的和投入产出看效益的新型经济运营模式。中关村已经在20年发展中深谙其道。

  商业价值新要领:

  低碳经济的市场内涵

  在最近一年里,为了应对全球金融危机,世界主要国家都将刺激经济的重点放在新能源开发、节能技术、智能电网等领域,通过扩大政府投资和私人投资来实现向低碳经济的转型。根据国际能源署的不完全统计,目前已经有50多个国家和地区制定了激励可再生能源发展的政策措施,在未来的30到40年中,全球每年对低碳经济的投资将在5000亿美元以上。联合国环境发展署的统计数据表明,目前在全球范围内,与环保有关的产品和服务市值已经达到1.3万亿美元。

  低碳经济的商业价值,说的就是它的赚钱效应在哪里?怎样理解这个新兴产业的市场属性?

  新能源:

  从能源开发到产品应用

  专家认为,2010年,随着国家政策的倾斜,新能源产业充满机遇,将成为最具发展潜力的行业。

  据了解,中关村园区内新能源企业涉及的范围较广,不仅包含了狭义新能源内容,如太阳能、风能等,也包含了传统行业的节能领域。从产业链角度看,各子行业的产业链各环节基本被覆盖。

  目前,中关村园区新能源行业聚集了各领域的优势企业,包括金风科技、科诺伟业、北大先行、安泰科技、蓝碧峰科技、中德华能、清华阳光、太阳能研究所、桑达、中科通用和老万、万方程科技等。

  中关村管委会与八达岭经济开发区共建的北京市新能源产业基地,占地面积约为2.5平方公里,重点定位于发展风能、太阳能等新能源产业,已经汇集了中材科技、中国节能投资集团、英利(中国)绿色能源、北京京仪集团、中科院电工所等一批新能源领域的企业和研发机构。

  仅2007年中关村园区太阳能企业已达60余家,其中热能利用企业约22家,占行业内1/3比重,集中在太阳能热水器业,并形成了清华阳光、桑达、桑普等知名品牌。

  光伏产业约38家,基本涵盖产业链各环节,有生产硅片的企业,如中德华能、中科信;也有太阳能电池生产企业,如索乐、北科信创;还有太阳能发电系统集成企业,如科诺伟业等。具体来看,太阳能光能转化应用产品、太阳能电池、太阳能组件三个环节的企业较多,大约各占30%份额。

  中关村园区内风力领域企业达20余家,涉及的范围涵盖了风电产业链,有零部件企业,如科诺伟业;也有风机整机企业,如国电华信、华夏奥奇风力等,也有能生产兆级发电机的企业,如华锐风电、北京金风科技。

  园区内生物质能领域企业按照不同种类的生物发电领域分,有处于秸秆发电领域的企业,如国电龙源蓝琨;也有处于垃圾发电领域的企业,如中科通用。按照产业链的上下游分,有设备生产型企业,如老万炉业;也有电网运营企业,如国能生物。

  中关村管委会副主任周云帆说,包括青云创投在内有很大一块是投在低碳新能源领域,中关村也在做相应的规划,希望在未来几年内大力推动这个产业。中关村作为中国科技摇篮必将发挥重要作用。

  碳金融和碳交易:

  从政策引导到投资向度

  在“2009中关村论坛”圆桌会议上,美国硅谷银行总裁格里高利?贝克说:“我们希望从一个正式的角度进入中国,我们可以把我们的模式从美国带到中国来,在中国进行复制。同时,我们还计划为中国的市场量身定制一个模式。我相信中国是我们最大的机会,而且也可能是今后10到15年中最大的机会。”随着硅谷银行将在中关村设立代表处,硅谷的很多风险投资机构都已经先后来到中关村,一些机构的投资已经得到了丰厚的回报。

  “碳金融”,目前没有一个统一的概念。一般而言,泛指所有服务于限制温室气体排放的金融活动,包括直接投融资、碳指标交易和银行贷款等。“碳金融”的兴起源于国际气候政策的变化,准确地说是涉及两个具有重大意义的国际公约——《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和《京都议定书》。

  众说周知,低碳经济的培育和发展离不开政策、技术和资本这个三位一体的支撑框架。低碳经济的融资除了政策性拨款及税收等支持外,更多的是需要通过金融手段来得到解决。《京都议定书》对发达国家降低温室气体排放提出明确指标,碳排放权进而衍生为具有投资价值和流动性的金融资产。碳金融逐渐成为推动低碳经济发展、抢占未来低碳经济制高点的关键。

  低碳项目本身就具有融资和投资的能力,可以向银行贷款,也可以直接投资项目,这种投资方式称为“第三方融资”。详细地讲就是针对拟投资的项目成立专门的合资公司,由合资公司详细落实项目的投资、运营、管理和维护。项目的这种运行方式保证了项目的技术先进、一定的经济效益、后续的技术支持,企业在不增加负担的情况下,减少了能源运行成本,并在合同结束后得到一套先进的设备。

  在“碳金融”方面,中关村不甘人后。例如,中关村雍和园就提出要建“碳金融”基地。东城区已将东二环金融区定位为有国际影响力的绿色金融产业基地,除了启动区内楼宇碳交易外,东城区将抓住能源央企大举进入低碳产业的有利时机,在东二环沿线形成高端新能源、节能减排产业的聚集效应。通过建设低碳城区营造产业环境,在东城聚集碳金融产业链,打造具有影响力的雍和园低碳金融产业功能区。

  目前,央企的新能源投资、碳交易的机构都在逐步地往该区域聚集,区里面有超过100家节能环保和碳交易方面的企业,为未来的低碳经济的发展提供机会,会形成一个产业聚集区。

  中关村,一个中国新经济引擎,一座启动21世纪中国崛起的科技大厦,一个汇聚中国智慧和世界文明成果的摇篮,在未来低碳经济即第四次工业革命中的作用,将随着时代的发展被更加鲜明地展示出来——任重而道远。

  文明绽放篇

  ——低碳经济的上海世博宣言

  ■  当所有的目光、所有的努力和所有的抱负都指向“low carbon”这个词汇时,全人类为之憧憬的美好的未来世界愿景,在上海世博会这个被全世界瞩目的盛大舞台上,被升华为我们难能可贵的高峰体验。

  “城市,让生活更美好”是 2010上海世博会的主题。在这个句子里,有城市、生活、美好三个实词。其中的关键词是美好。

  “丑,就在美的身边”。此语出自法国作家雨果的作品《巴黎圣母院》。当时的作家,更多的是将目光关注到人性善恶美丑的层面。

  如今,城市、生活这两个概念带给人们的,是美好?还是无奈?

  2010年4月,一场从北向南的沙尘暴以遮天避日的能量,以横扫北京、上海、海南、台湾的覆盖,以含有化学有害物质的属性,给所谓的美好生活敲了警钟。

  到2050年,地球上的许多岛屿(城市、生活)将被两极融化的海水淹没。当人类生存的最基本条件“被人类”,所谓的“美好”该怎样诠释?

  上海世博:

  幽冷背景下展现的中国智慧

  为了2010年上海世博会,中国制定了“世博会科技行动计划”。在信息世博、世博交通、世博能源等21个专题规划下,共安排科研开发课题232项,近千家科研单位的上万名科研人员参与行动。2010年以前,国家科技部和上海市政府每年投入6000万元支持一批世博科技专项。通过系统开发,本届上海世博园区内将建亚洲最大的太阳能光伏发电系统,并大量应用LED照明技术,而亚洲最大的海上风电项目也将在世博召开前夕发电。这些高新能源项目将成为本届世博会的最大亮点。

  而更重要的不是科技,而是科技背后暗藏的中国智慧。世博本身,就是展示中国“文化力”的一个窗口。

  碳创意:

  演绎绵里藏针的中国功夫

  世博会场馆设计者对世博园区做“太极”。对园区建设这个基础工程进行巧妙创意,以柔克刚地实施总体布局。

  世博园区原是一处污染严重的工业用地。上海巧妙地将世博会选址与旧城区改造结合,工厂搬迁了,碳排放降低了,生态改善了。

  中国国家馆“东方之冠”,取自中国古代木结构建筑中的元素——斗拱。 地区馆屋顶“中国馆园”还运用生态农业景观等技术措施有效实现隔热,使能耗比传统模式降低25%以上。

  再来看世博轴。“世博轴”是个低碳环保示范走廊,最令人叫绝的是它巨大喇叭状开口的奇特外形,通过这个“开口”,可以将阳光从40多米高的空中“采集”到地下,世博轴底下的巨型蓄水池总长800米,可以储存7000吨水,可为世博园区节省生活用水50%。

  世博会园区内最大的钢结构项目——世博中心,玻璃幕墙北立面临黄浦江、无夏季阳光曝晒,透明中空玻璃幕墙实现自然采光,还能饱览浦江美景;南立面因日照充分,采用了可开启折线形玻璃幕墙和石材幕墙,其中双层玻璃幕墙中还精心设计了金属丝网和惰性气体,既有利于自然通风、遮阳保温,又不失通透性,创造性地解决了国内外大型公共建筑节能减排的世界性难题。据估算,世博中心总能耗低于国家节能标准规定值的80%。

  再次,设计者在场馆建设上做“散打”。以低碳主题为红线,贯穿全部场馆建设,在纲举目张中凸显“绿色世博”的关键词。

  大型场馆向来是耗能大户,怎可能零排放?落户世博园区的中国第一座零碳建筑——上海世博伦敦零碳馆给出生动回答。这里,太阳能、风能实现能源“自给自足”;黄浦江水将变身“天然空调”;剩饭剩菜也可以用于发电……全国各行业最新节能减排技术汇聚,零碳馆由可再生能源完全支撑运营,举世无双。

  在上海世博,巧夺天工的设计,随处可见;力透纸背的作业,遍地开花;异曲同工的构思,迸发出人性的灵感;万众一心的努力,发散着不朽的创意。说到底,中国人是智慧的一群人。在绵绵长江和滔滔黄河共同孕育下的华夏文明,她本身带有的刚柔相济的智慧。

  碳计算:

  展现精益求精的中华气质

  中国智慧的精髓,表现在四大发明上的内涵,就是精益求精和细致入微。

  注重细节,是上海世博的亮点之一。上海世博会的低碳细节俯拾即是:平常人们不注意的牛奶等废弃饮料纸包装,可以变废为宝、循环利用,变身为世博环保椅、世博环保垃圾桶和世博节目册等参观者服务设施。组织者在世博会会期前动员全社会收集环保产品,会期中在园区内为参观者提供服务,以行动实践“低碳”和“可持续”的环保理念。致力于低碳的“巧思”,见于总体规划,也散入无数细节。

  统筹兼顾,是上海世博的亮点之二。从2010年世博会策划之初,上海就牢牢抓住三个主题:“可持续发展的城市”、“和谐的城市”、“低碳的城市”。为此,专门制定了以“低碳排放”为目标的世博科技专项行动计划,据了解,从2005年开始,这项计划围绕上海世博会园区规划、场馆建设、新能源利用、节能环保、交通运营、安全健康及展示技术等领域的需求,已安排科研开发课题180多项。联合国副秘书长、环境规划署执行主任阿齐姆?施泰纳曾对媒体表示:“上海为市民提供清新的空气、洁净的水体、可持续的能源、高效的交通、废物减量和处理方面的经验,可为中国乃至世界其他城市提供非常有价值的借鉴”。

  精确计算,是上海世博的亮点之三。消耗一张A4纸,会产生12.67克的碳排放;消耗一瓶600毫升饮用水,碳排放为101.3克;运输工具消耗一升汽油,碳排放高达4.8千克;厨房消耗1立方米天然气,碳排放也高达3.12千克。而上海世博会自行承担的减排150万吨的碳排放正是通过这些点滴的积累来实现。

  世博组织者(中国政府)提倡绿色出行,建议从世界及国内各地来的宾客做一做碳计算,进行碳补偿,实现碳中和。游客们可以通过购买碳排放指标等方式,补偿世博交通出行碳排放。组织者这种精明的打算,一改过去铺张浪费习惯和不计成本的作法,令人耳目一新。

  中国人,是精打细算的高手。据预计,今年5月1日至10月31日上海世博会期间,将有大约7000万人次的国内外游客赴世博园区参观。参观者交通出行产生的碳排放量,将占预计碳排放总量的80%以上。如果没有立竿见影和行之有效的方法,对世博的反作用将相当明显。其中,如果有效推动个人自愿碳补偿机制,最保守估计,可以实现碳补偿122.25吨,最多可以实现366.74万吨的碳补偿量。

  碳足迹:

  体认闻道则行的民族性格

  从世博会的如下设计中,我们可以与低碳生活的“碳足迹”做一次亲密接触。购买世博门票时,参观者的手机即收到“低碳世博小贴士”;到达上海后,欢迎短信再一次提醒要“绿色出行游世博”。参观者购买和使用的交通卡是“世博绿色出行交通卡”;看到的是“低碳世博,绿色出行”的宣传广告;进入世博园后,使用的是由短信或彩信发来的免除纸张的“世博参观指南手册”;参观的是各个具有特色的“低碳展区”,体验的是“天下一家未来城市数字生活实验室”展出的未来低碳生活方式。

  观众在自己感兴趣的展品面前,可以使用手机来接收产品的介绍,既减少了肩扛手提资料袋之苦,又减少了大量纸质产品的碳排放;如果时间凑巧,还可以观赏到中秋之夜世博园内的“降碳盛典”。其中“关灯赏月”环节可让大家在践行低碳之时,心灵沉浸于静谧与温柔的独特感觉中。

  如果有谁以低碳先行者自居且无尚自豪,世博组织者将向他们提供一个更高层次的低碳实践:参观者可以使用手机或者网上的“绿色出行碳计算器”计算自己参观世博过程中的碳排放,或者直接在网上购买“碳指标”;也可购买“含碳指标绿色出行交通卡” 及其他“含碳指标世博纪念品”;还能直接参与种树等降碳活动,直接或间接地降低自己的碳足迹。

  上述所有针对性的组织设计,可将将流动的二氧化碳减低到最大限度。但它的意义,远非减掉了多少二氧化碳那样的简单,而是在跟踪人们碳足迹的过程中,将低碳概念进行到底。

  可以想见,上海世博开园之际,人们在欣赏无数精妙的建筑、异彩纷呈的展馆的同时,为气候变化焦头烂额的人们,为环境危机痛心疾首的人们,将在上海世博上一次性地领略到低碳技术的饕餮盛宴,开启对未来节能环保生活的美好想象,激发呵护地球,保护环境和战胜高碳的信心。

  低碳世博:

  人类精神的绿色绽放

  从火的使用,到电的发明,再到如今新型光源的创造,科学技术之所以成为第一生产力,是因为它的每一次创新所带来的,除了经济质量在本质上的提升,还有社会革命的大功告成。以太阳能、风能、潮汐能等新能源为对象的科技创新,对于全球经济的转型、对于改善国家关系、对于处理国内矛盾、对于建立新型的国际经济政治新秩序,都将起到巨大的推动作用。举凡其它所有科技创新成果,在全世界逐步走向和平与发展的新思维框架下,将产生巨大的推力。

  如是,从世博会的核心价值及其传递的文化理念而言,不应局限于创造发明等物质成果,而应更看重世博会上人与人之间的广泛接触和交流,更注重世博会的精神财富及其对人类社会议发展进步的引领作用,这才是“一切始于世博会”的当代精神内涵。

  在这样的诉求下,举办上海世博会的中国人脸上的表情,除了庄严,更有审慎——负责任的大国风范。

  低碳一族:

  精彩纷呈的低碳行动

  “低碳族”这一新名词,渐渐流行于报端——它代表的是在诸如“吃本地出产食物”、 “少开车”、“杜绝待机用电”等对碳排放“斤斤计较”的“低碳达人”。

  一支节能环保混合动力车队,去年10月,从上海世博园出发,历时20余天,穿越长三角地区上海、杭州、宁波等16个城市,以“流动宣传车队”、“路演”等形式阐释“低碳世博,绿色出行”。

  包括“穿越长三角——绿色出行看世博联合行动”、“世博绿色出行——低碳公交卡设计大赛”,以及“世博出行碳计算器”等子活动的“世博绿色出行”活动,将延续至世博会闭幕后的明年3月,历时之长、规模之大,创下群众性低碳运动历史之最。

  “世博绿色出行”活动项目还在上海辰山植物园建设了4000平方米的“绿荫停车场”,并计划于世博开幕前在上海建造“世博绿色出行林”等。

  从2009年5月开始,碳计算、碳补偿等新名词开始走近上海市民。超过3万户上海家庭收到孩子从学校带来的绿色出行宣传页。家长纷纷签名承诺绿色出行。百万青少年、100家企业、100个社区、100个学校加入绿色出行活动。

  深化了低碳活动主题,放大“低碳世博”理念的影响,在重大庆典活动中,始终坚持“一次性投入,可循环利用”的原则。在开幕式的筹备过程中,尽可能使用无污染、低能耗、可再生的材料,避免对环境造成破坏;尽可能让开幕庆典的精华部分成为园区每晚的保留节目,避免大型活动的短期效应;尽可能为世博会后黄浦江上打造景观旅游节目预留硬件设施,避免资金的重复投入和浪费。

  “通过引发公众的关注和思考,进而影响公众行为积极的改变,这是世博会的真正意义所在。”上海世博会事务协调局局长洪浩说,世博会正是通过系列活动,让每一个参观者都感觉到“低碳”生活非但在世博会展示中触手可及,而且我们自己就是“低碳”的亲历者、参与者。从我做起、从脚下做起,从世博出发,将低碳变成一种无孔不入的新型生活方式。

  低碳语言:

  融会贯通的交流艺术

  上海世博会主题馆屋面太阳能板面积达3万多平方米,是目前世界最大单体面积太阳能屋面,年发电量可达280万度,相当于上海4500多万居民一年的总用电量,每年可减少二氧化碳排放量约2800吨,相当于每年节约标准煤1000多吨。上海世博会主题馆屋面入选中国世界纪录协会世界最大单体面积太阳能屋面。

  上海世博会主题馆外立面的5000平方米生态绿墙为世界面积最大的生态绿墙。也是展馆节能的一大标志。绿化隔热外墙在夏季将有效阻隔辐射,使外墙表面的空气温度降低。到了冬天,外墙会形成保温层,降低风速,从而延长外墙的使用寿命。

  在中国馆、世博中心、演艺中心等大型建设上都有雨水收集系统,雨水通过沉淀和过滤之后,能够基本满足园区的环境卫生清扫和绿化灌溉需要。占地3000平方米的丹麦馆螺旋形坡道入口,显眼地摆放着特有展品——自行车。在西班牙馆,藤条材料既环保又传统。如同一个没水、没电、没热的“原始洞穴”的伦敦零碳社区。在德国馆,外墙使用网状、透气性良好的革新性建筑布料,防止展馆内热气聚积,减轻空调负担。在世界气象馆,以人的皮肤来比喻的“墙体外层”,使整体建筑防风、防雨、透气;在瑞士馆,大豆纤维制成的红色幕帷,能发电,能天然降解等,低碳技术把世博园区打扮得美轮美奂——用的则是低碳语言。

  这些冲破了东西方价值观的束缚,以低碳为旗帜——上海世博成为达成共识的地方。上海世博将用彼此都听得懂、能理解的“低碳语言”交流,为城市更美好的未来献计献策。低碳,不仅是中国的目标,更是世界的要害。

  以低碳语言讲述低碳故事,“天下一家”活动,将从“生活、家庭、健康和环保”四个方面入手, 讲述一个2015年分别居住在上海、米兰、北京的祖孙三代,利用现代科技跨越时空障碍,以人性化的技术手段拉近心灵的距离,实践“低碳生活”的感人故事。

  曾几何时,坐落在印度洋上的岛国马尔代夫,用一次特别的“水下内阁会议”,来凸显全球变暖对这个岛国的威胁,呼吁各国采取行动应对气候变化。

  今天,在太原市一家民营企业做行政工作的李小姐,开始使用一种名为 “碳排放计算器”的软件,生活因此有了不小的变化。客观地说,她一个人的“算计”也未必能给地球减负。但当这成为一种生活态度,更多的人提倡并去实践低碳生活,注意节电、节油、节气,从点滴做起,一定会有意想不到的效果。

  低碳语言,可以冲破时空、文化等的限制,成为新的道德尺度,成为一种健康的生活方式和行为习惯——上海世博,为这一切奠定了更高的基调。

  网上世博:

  “低碳”沟通的革命性创举

  上海世博会在推广低碳理念时,也超越了实体世界的疆界——比如,世博历史上第一次出现了“网上世博会”。

  2010年上海世博会首次将具有158年历史的世博会以三维游园的形式搬到网上。国际展览局秘书长洛塞泰斯曾高度评价:“网上世博会是世博会历史上的革命性创举。”

  2009年11月12日,网上世博会正式启动。242个参展国家和国际组织、国内31个省区市和港澳台地区、“城市最佳实践区”中的50个案例以及18个企业馆,陆续在网上展现。全世界网民只需点击www.expo.cn,就可“实地踏访”整个世博园区。

  网上世博会开放的展馆不断增多,每隔两周更新。只要运行正常,2010年5月1日,网上世博会随实体世博会开幕全面开放。此时,三维园区全景、所有展馆和展馆内展项将建设完毕并与公众见面。世博网站运营总监王立平表示,网上世博会将包括展示、互动和活动三部分内容,其中展示部分的功能在世博会结束后仍将长久保存,使中国2010年上海世博会成为一届永不落幕的世博会。

  来自上海世博官员的说法是,与传统的实体展览相比,网上世博本身就具备环保性。通过网上世博会360度的全面展示,观众足不出户就可以游览到世博园区内的各种精彩活动和各个场馆建筑。一方面这可以让2010年世博会突破时间和空间上的限制,另一方面这也成为了一种“低碳”的展览模式。

  打开上海世博官方网站,一行醒目的宣传语令人振奋:“上海世博会将是探讨人类城市生活的盛会;是一曲以创新和融合为主旋律的交响乐;将成为人类文明的一次精彩对话。”

  浏览该网站,单是“百位名人谈上海世博” 这个栏目就足以调度了众多的眼球。用鼠标一点击中国以及其他国家的展馆介绍,“美丽新世界”就在眼前了。

  “网上世博会是世界博览会传统展示模式的创新。通过在网上的漫游和体验,网上世博会可以使参观者按照不同的需求和爱好,实现与组织者、参展者的网上互动扩大世博会的全球覆盖面,弥补一部分无法到现场参观世博会人士的缺憾,从而增强世博会的国际影响力,在更大范围内推广世博会理念。”

  透过这些语言中肯热情洋溢的介绍,我们可以领略中华民族包容、博大的情怀。上海世博的网上世博推广,再一次说明,在新经济即低碳经济时代里,更广泛的文化交流将代替人类曾经的自私与狭隘;超越时空的网上冲浪将告别原来国家关系上的以邻为壑;更充分的理解和信任,将通过网络这个看上去很虚拟的平台获得实现。

  大道至简篇

  ——低碳经济的中国与世界

  ■  拥有同一个地球、抱有共同的人格、携手和平与发展的主题,以21世纪中国发展为驱动,展望美好的低碳经济未来,乾坤朗朗,大道至简……

  科学发展观,是中国共产党和中国政府在现代化事业中的指导方针,是13亿中国人民实现民族崛起,创造美好未来的行动纲领,也是对未来人类发展道路的体认。

  科学的发展——说的是在崇尚科学的前提下谈发展。以中国为例,在2000多年的封建社会里,生产力始终徘徊不前。没有科技创新做支持,就只能是不发展,即使有“发展”,也是反发展、伪发展、“被”发展。

  发展的科学——强调的是任何一种发展如果偏离科学的轨道,也将面临困境。德国、日本、美国等西方国家在两次世界大战中的发展,不科学;苏联与美国冷战期间的发展,不科学;以色列在阿拉伯人的包围中强硬发展,不科学;伊朗和朝鲜片面发展核武器,不科学。于是,先是德、日战败;再是苏联解体;然后是地区冲突不断加剧;美国从911到金融危机。

  科学发展离不开低碳经济。低碳经济的核心价值有三:

  第一,改变增长方式。低碳取代高碳的增长,为第一梯级;低碳自身的增长,为第二层次;低碳向无碳的发展,为最终境界。

  第二,改变消费模式。面对高碳生活难以刹车的消费主义至上的现实,反思西方科学理性主义背景下的消费拉动需求、推动经济增长的理论,其弊端恰恰在于,这样的增长不仅膨胀了人类早就该警惕的奢靡,也因为它的亚健康状态,早晚要欠上一笔无法偿还的呆账和坏账。 “便当”就是一个小小的例子:速食主义的结果,是人类碳足迹的不可收拾。

  第三,改变产业结构。以电影产业为例。前两年有位导演拍了一部电影,“高碳”了一条河。“高碳电影”(电视剧、晚会等)是20世纪工业化流水线在该产业的翻版。无论是“工厂化制造”和“作坊式生产”,都没有脱离农耕文明与工业文明的桎梏。即使是利用电脑的大制作,也是高消耗、高污染、高成本的产物。只有低碳带来的低成本,才是电影产业的出路。

  科学发展观的最大意义,是为曾经的西方发展点了死穴,更为以中国等新兴经济体的“后发”指明了方向。低碳经济与科学发展观,就这样不谋而合,就这样殊途同归了。

  曙光乍现:

  低碳经济促进结构调整

  先说能源结构。能源结构是一次能源总量中各种能源的构成及其比例关系,通常由生产结构和消费结构组成。

  所谓生产结构,一次能源资源丰富的国家和地区,影响其生产结构的主要因素有:能源品种,储量丰度,空间分布及地域组合特点,可开发程度,能源开发及利用的技术水平。

  我国的能源品种,煤多油少气不足,又缺乏廉价利用国际油气等“低碳”能源的条件,这样的结构不调整,等待我们的是什么?

  以低碳经济为契机,综合利用油气资源,大力发展清洁能源,二次开发能源资源,在低碳框架下,调整、整顿、充实和提高中国的能源资源品种,特别是要增加再生能源,像太阳能、风能、地热能、海洋能、生物质能等等可再生能源的比例,寻求资源丰富而且是可再生的清洁能源来作为我们未来的主要能源,这是我们发展的趋势。

  再说消费结构。在能源生产基本稳定,能源供应基本自给的基础上,能源生产结构决定着能源消费结构。一次能源资源贫乏,能源产品依赖进口或输入的国家和地区,其能源生产结构和消费结构取决于产品来源、保证程度及相互替代的经济性。如某些工业发达国家国内煤炭生产的比重,往往受进口石油数量大辐度增减的影响。

  中国能源消耗形式主要为动力消耗、农村采暖和城市集中供暖消费、电能消费3种,其中大约有68%的能源是由各种能源转化为电能后被消费的。而我国电力系统普遍存在着低效率运行和严重能源浪费问题,尤其是在配电和用电两个环节,节能潜力总计为1.2亿千瓦,占中国电能的20%。

  具体说到节能减排,它其实是弥补能源资源不足或者结构不合理的最行之有效的出路。但是,单是节能一项,我们的问题不少。任玉岭指出,过去30年,我们很多企业基本上是不问成本的消耗能源和资源。2005年,我国单位GDP的能耗是世界平均水平的6倍,是日本的12.5倍,是美国的4.6倍。

  以建筑节能为例,我国的建筑面积以年均20亿平方米增加,从建筑材料的生产到建筑的工程一直到建筑物的使用,这个链条消耗世界50%的能量、42%的水、50%的材料、48%的耕地。低碳经济从节能建筑切入,符合中国现代社会发展的客观实际。中央已经提出了要求,2010年全国实现三分之一节能建筑,建筑总能耗降50%;到2020年,建筑总能耗降65%,这是我们在低碳经济方面的一个重要切入点。

  我们还可以从各产业的能耗数据出发,来理顺我们的结构调整。

  目前,我国的综合能源效率约为33%,比发达国家低近10%。电力、钢铁、有色冶金、石化、建材、化工、轻工、纺织8个行业主要产品单位能耗平均比国际先进水平高40%。钢、水泥、纸和纸板的单位产品综合能耗比国际先进水平分别高21%、45%和120%。在我国工业化阶段,提高能源效率是减少碳排放最为有效的方式,而且提高能源效率的空间非常大。相较于发达国家,我国产业结构存在一些不合理之处,比如,第二产业比重过大,第三产业比重亟须提高;产能过剩这个问题,在目前多个行业中都不同程度地存在。利用低碳经济指导产业布局,有利于解决钢铁、水泥、电解铝等行业产能过剩问题。

  低碳经济,除了节能,还有减排。任玉岭指出,我国工业废物的排放密度,是德国的20倍,是意大利、韩国、美国、日本的10倍。空气污染是法国、加拿大、瑞典的7倍,是英国、澳大利亚的4倍。面对这种能源和资源的严重浪费,我们必须要借助低碳经济的东风,降低能源与资源的消耗,搞好低碳发展的转变,减少二氧化碳排放。

  通过减排来调整我国的产业结构,这种带有强制性的举措,对于国民经济健康良性循环与发展,意义极为重大。

  值得欣喜的是,目前,我国已在多个低碳产品和服务领域取得较快发展,其中以可再生能源相关行业最为突出。我国已有超过150台超临界、超超临界机组在网运行,是采用此种技术最多的国家之一,同时是世界上风力发电装机增长最快的国家、世界最大的光伏组件出口国、世界最大的太阳能热水器的生产者和消费者,太阳能热水器占世界总产量的50%和总安装量的65%,约95%的太阳能热水器的核心技术为中国公司持有。目前,我国也是国际碳市场的重要一员,已在北京、上海、天津三地建立了环境交易所。2009年3月,英国《星期日泰晤士报》发布绿色富豪榜,在上榜的全球100位绿色巨人中,中国内地占17席;在这17人中,11人从事太阳能产业。

  看来,我国在低碳经济方面,已如在弦之箭,不得不发,而在前方,曙光已经呈现……

  任重道远:

  低碳经济创造和谐未来

  “‘地球一小时’——全球熄灯秀,今年3月28日晚8:30,继续在全球接力上演。如果此时你有幸正在太空旅行,你会看到一幅壮观的多米诺骨牌表演,全球24个时区依次熄灯一小时。从斐济开始,澳大利亚、日本、新加坡、中国、印尼等亚洲的城市将率先熄灯,欧洲、美洲各国的城市将紧随其后。黑暗将如盘龙过江,横扫千军万马,一路奔腾向西。”

  援引媒体的这段报道,描绘的是一场罕见的历史人文景观,反映的则是人类文明的一种主观内省。

  有了电脑之后,人们诧异地问:原来我们怎么活过来的?如果有哪一天忘记带手机,你说原来我们怎么不觉得这么难过?如果哪一天停了电,上帝呀……怎么办?

  人的生存过程,就是消费能源、向自然排放危害物质环境的过程。二氧化碳是人类消费能源、资源的必然产物,也是造成温室效应、环境问题的罪魁祸首。随着人口数量的增大和活动能量的急骤膨胀,人类的活动已经危及到自身生存的基础。只是到了这个时候,危机感才以不可名状的深度颤栗如灵魂附体。

  法国历史上有一个穷奢极欲的国王有一句臭名昭著的名言:“我死后哪管它洪水滔天。”现代的人们,一定是进步了、高尚了和充实了。但是,当所有的人们都在埋怨汽车尾气的时候,汽车的销量却在上升;当电力资源十分紧张的时候,有谁肯为了给国家省点儿电而不再开空调?如果个人生活如此,那么类似环保、灾难预警和打击恐怖等问题可能不会取得特别完美的结果。

  是的,当全人类欢呼着拥抱了新世纪的所有灿烂的时候,当全世界都在充满爱的虔诚的祈祷里,尽管有非典、疯牛病和禽流感等“怪病”的肆虐,尽管有9?11、中东问题和伊拉克战火等“毒瘤”的威胁,但是,我们还是坚定地、积极地和乐观地生活着我们的生活。因为,无论是撒哈拉的难民或者是美利坚的白领,大家还是真正感受到了这个充满变数的世界给了人们快乐和幸福。但我们要想延续这快乐和幸福,就得反省自身、改弦更张。

  低碳经济的实质是提高能源利用效率,建立清洁能源结构,其核心内容则是在能源技术创新、制度创新之上的人类生存发展观念的根本性转变。

  换一个活法儿:当低碳生活成为时尚,人类社会将会怎样?

  和谐社会的主张,不是我们中国人的独创,但却是人类未来社会最宝贵的路线图。天、地、人的和谐发展,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人与人的和平共处,是全人类共同的美好的和不懈的追求。

  以“和”为本的传统文化,以“仁”立政的施政主张,以“美”建“德”的大众审美,它们共同的指向就是寻求一个大同的而不是狭隘的、集体的而不是个别的、向好的而不是破坏的新的社会诉求意向。

  之所以我们的改革令世界瞩目,之所以我们在全球经济危机中岿然不动,之所以我们的社会发展总是在良性循环中稳步前进,是因为我们向来是以“夫唯不争”为主义,“居善地,心善渊,与善仁,言善信,正善治,事善能,动善时”也。

  认真地看一看,低碳,它是人类的未来,是唯一能够让子孙后代不为我们汗颜的抉择。如果人类社会的发展是向前的,那它就一定是低碳的。低碳带来可持续发展,低碳带来人类精神面貌的改变,低碳带来地球与宇宙的绚烂梦幻……拒绝它,理由呢?

转发此文至微博 我要评论


    新浪声明:此消息系转载自新浪合作媒体,新浪网登载此文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文章内容仅供参考,不构成投资建议。投资者据此操作,风险自担。
【 手机看新闻 】 【 新浪财经吧 】

登录名: 密码: 快速注册新用户
Powered By Google
留言板电话:95105670

新浪简介About Sina广告服务联系我们招聘信息网站律师SINA English会员注册产品答疑┊Copyright © 1996-2010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