巴塞尔新规引发的银行业融资不利于国外银行信贷,对中国银行业没什么影响,内地A股和银行业上市公司仍然值得投资
文/吴东华
金融危机后,国际银行业监管机构达成提高资本监督管理的共识。英国、新加坡的商业银行资本充足率的警戒线提高到12%—16%以上,中国内地去年也从过去的8%提高到大型银行11%、中小银行10%,今年进一步提高到11.5%。原来的核心资本充足率是7%,因核心资本充足率必须达到资本充足率的75%,这样,核心资本充足率也上升到8.63%。公开数据显示,工行、建行、中行、交行去年三季度末核心资本充足率依次为9.86%、9.57%、9.37%和8.08%,考虑到未来银行信贷的进展和资本充足率需要进一步上升,于是监管者要求商业银行补充资本金。
市场把新一轮银行业融资潮归结为去年信贷透支,笔者认为不尽然。因为原来的资本充足率只有8%,2009年下半年监管部门下发了《商业银行资本补充机制》,规定核心资本充足率将从以前不少于资本总额的50%上升到现在的75%,并且规定次级债不得超过核心资本的25%,这说明随着核心资本总额的上升,次级债的发行规模可以扩大了,这对银行业来讲是个利好。
新一轮银行业融资数量较大,需要3000亿元以上的资金。但是在内地股市融资的数量大约在1800亿元左右,其余融资额可以通过香港H股、发债、定向增发等方式进行,对二级市场的影响属于心理层面。比如中国银行计划400亿元的可转债融资和H股集资500亿元;招行10股配1.3股,融资不超过220亿元;交行A+H股配股融资不超过420亿元;华夏银行决定拟发行44亿元次级债。另外,中信银行、兴业银行、深发展、南京银行、宁波银行等银行的再融资计划均在进行中,另外还有农业银行、光大银行正在进程中的IPO上市。本轮银行业融资潮短期造成股市下跌,但是中长期是利好于资本市场的。
巴塞尔协议新规对全球银行业均有影响,仅2009年底亚洲银行业需补充资本金1730亿美元,才能到2012年底满足新的资本金要求,但是这会使风险加权资产需减少2.2万亿美元,相当于亚洲GDP的13.7%。很明显,在全球削减政府赤字阶段,这一巴塞尔协议新规是对全球流动性的消耗,流动性会产生新一轮紧缩。虽然官方基准利率大多不会上升,但是美国隔夜拆借利率上升、中国官方允许民间借贷利息不超过官方利率的四倍等都告诉我们,民间利率或实际使用利率上升已成必然,对全球企业投资不利。
那么,本轮银行业融资潮会不会影响中国企业的信贷呢?
去年新增信贷达到10万亿元左右,总信贷达到40万亿元,而2008年和2007年新增信贷都是5万亿元,总信贷分别为30万亿元和25万亿元。
中国银行业监管规定存贷比为75%,从去年底全国居民存款59万亿元来看,信贷上限为44.25万亿元,但实际结果是40万亿元。去年底居民存款总额比上一年底增长28%,但没有加薪潮,GDP增速为8.7%,今年GDP增速可能超过10%以上,全国出现加薪潮。因而可以认为,今年底全国居民存款总额比去年底增长30%、达到76.7万亿元左右是值得期待的,根据存贷比,信贷上限为57.5万亿元。今年央行规定信贷四季度均衡化,而不像传统那样集中于一季度,这并非在控制信贷总额。上海今年房贷还在增长,所以,央行把今年信贷控制在增长25%即50万亿元,恐怕比较保守。
综上所述,巴塞尔新规引发的银行业融资不利于国外银行信贷,中国银行业拨备总额达到1万亿元,应付地产坏账够了,因此中国银行业值得继续看好。中国股市由于融资融券和股指期货推出,有利于机构资金杠杆率放大,与解禁股的冲击具有对冲作用,因而内地A股和银行业上市公司仍然值得投资。从2009年2月25日浦发银行巨量拉升、巨量资金流进该股来看,本轮银行业融资的长远价值也获得资本市场的认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