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路径导航栏
不支持Flash
跳转到正文内容

人民币汇率形成机制改革的走向

http://www.sina.com.cn  2010年04月01日 18:15  《中国金融》

  人民币汇率机制的改革可采取更加灵活的汇率机制,在今后一两年内,从参照一篮子货币逐步向盯住一篮子货币过渡

  ■ 吴念鲁

  当前,中国已成为世界第三大经济体和第一大出口国,国际收支连年双顺差,外汇储备雄踞世界第一。在这样的形势下,国外特别是美国一些政要、企业界、金融界和学者,试图用强制办法迫使人民币升值。在不断完善人民币汇率机制的过程中,人民币汇率向何处去,如何使人民币汇率保持在合理均衡水平上的基本稳定,以及现阶段如何实施人民币汇率机制改革等是当前需要思考的问题。

  实行怎样的汇率机制是一个国家的主权

  两个值得借鉴的汇率调整案例

  一国货币有两个价值,一个是对内价值,一个是对外价值。对内价值主要反映在国内物价水平和利率水平上,也即货币的购买力;对外价值主要反映在货币汇率的高低上。决定货币对外价值的基础是国内经济状况、国际收支状况以及市场供求状况,它的升降影响因素繁多,且相当复杂。在经济全球化、国际竞争日益加剧的环境下,汇率是影响一个国家竞争力大小的关键因素,从各国汇率制定情况来看,有成功的例子,也有失败的教训。比如,20世纪50年代,法国经济停滞,政局不稳定,但戴高乐上台当总统后,搞了一次法国法郎大贬值(对美元贬值约18%),此后法国经济状况迅速好转。但是同样是在上世纪80年代,日本屈从于美国的压力,签订了“广场协议”,促使日元大幅度升值,此后造成日本房地产和金融资产泡沫的破灭,经济停滞徘徊十多年。上述两例表明,无论是货币汇率升值或贬值必须从自身的经济基础和经济利益出发,坚持汇率调整的独立性和自主性。

  我国现阶段经济运行的特点

  目前经济形势向好,新增企业不断,就业形势好转,但是经济回升的基础还不牢靠,不稳定的因素很多,国内通货膨胀压力增大,国外贸易保护主义抬头,贸易摩擦进一步加大。如果经济刺激政策“退出”,可能对经济稳定增长产生负面影响。因此,经济要保持平稳较快发展,推动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和经济结构的调整难度增大。2009年底,我国外汇储备高达2.4万亿美元,居世界第一位。这不仅反映了我国经济实力的增强,也反映了我国在国际经济中所处的重要地位。但是,外汇储备增长过快,积累太多,不仅增加国内基础货币的投放,从而导致通货膨胀的压力,还加大了外汇资产的风险。

  要充分认清影响我国现阶段国内经济发展中的问题

  要充分评估人民币的对外价值,必须研究影响其对内价值的诸多因素,尤其是不利于人民币价值稳定的国内方面因素。只有改善和解决了这些不利因素,才能使人民币对外价值有个稳定的基础,同样,要彻底解决中国经济对外失衡问题,也必须从解决国内经济失衡入手。

  经济发展方式制约经济可持续发展

  2008年我国经济总量占世界总量的比例为6.4%,虽然在全球经济体中的排名上升至第三位,但仍面临着诸多资源瓶颈的困扰。这表明我国经济增长模式从粗放型到集约型的转变远远没有完成;我国经济增长主要靠投资和出口拉动,投资占GDP的比例一度高达70%,出口的比例最高也达30%,而消费的比例则长期低于40%,这与美国的GDP增长的70%~80%靠消费拉动形成鲜明对比;我国经济结构仍然失调,第三产业的比例太低,而第三产业正是主要的就业渠道。

  人均GDP城乡差距很大,广大农民并不富裕

  2008年我国人均GDP虽然达到3000美元,但是沿海城市和内陆省份、贫困山区之间差距很大,上海、北京、广州等大城市人均GDP超过1万美元,但是广大农村还有7亿农民生活并不富裕,至今仍有1500万人生活在贫困线上。根据联合国公布的2007年基尼系数,中国为0.48,排名90多位,和很多不平等现象严重的非洲穷国相近。

  中国二元结构制约经济持续健康发展

  长期以来,城乡的二元分割体制造成了我国农村经济发展落后于城镇,这是今后经济体制改革的核心和关键所在。只有“三农问题”得到根本改善,中国经济发展才能保持持续和稳定。

  产能过剩,资源供给和消费力不足

  为了应对国际金融危机,我国政府实施了积极的财政政策和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在国家4万亿元投资计划的带动下,2009年商业银行提供的新增贷款高达9.59万亿元,创历史高峰。产能过剩和市场承接力有限,愈来愈成为人们担心的事情。如果没有资源的保证和国内市场的开发,必将带来一系列新的问题。

  人民币汇率机制改革必须把握的原则和方向

  要确保经济运行的稳定

  确保2010年经济有一个较快稳定的增长是第一要务,汇率调整要把握好市场供求与国家宏观调控的关系,以应对投机资金的冲击,也就是指,在实现改善外需负增长的前提下,人民币汇率不宜大幅度升值。大幅度升值将推动全球初级产品(如石油、铁矿石等)价格的飙升,从而影响中国经济的复苏,导致危机再次探底,又将出现初级产品价格泡沫的破裂,不利于全球经济的复苏与稳定。

  要充分认识人民币所处的地位

  目前,我国的外汇市场与外汇管理体系尚不能完全适应经济金融对外开放发展的要求。汇率水平的确定,除自身经济基础因素外,必然受到其他主要货币汇率变动和国际经济环境变化以及国际资本流动的影响。因此,要正确估计和判断上述的影响和冲击及其变化的趋势,同时,应维护外汇市场稳定运行,增加交易主体,促进公平竞争,增加外汇交易品种,开发市场避险工具,加强市场风险监管,增加干预手段,引导市场预期,逐步建立市场管理者与参与者的良性互动。

  人民币升值解决不了全球经济与贸易的失衡

  要从根本上解决全球国际收支失衡,应先从美国做起,改善美国经济结构,调整美国金融体系,尤其是从根本上改变现行的以信用美元作为主要储备货币的国际货币体系。这是造成全球流动性过剩的根源,也是这次国际金融危机爆发的制度根源。与此同时,中国应实行两手硬的方针,一方面加快“走出去”的步伐,用资本输出带动商品输出,加快对外投资,实现生产、销售本土化,促进国际收支平衡。另一方面,进一步扩大内需,在改变经济发展方式的基础上,加快城乡二元结构的调整。从长远看,农村是扩大内需最具有潜力的市场。人民币继续保持均衡稳定发展,有助于我国经济结构的调整和世界经济的复苏。

  进一步明确现阶段人民币汇率改革的走向

  自2005年7月21日人民币汇率形成机制从盯住美元改变为以市场供求为基础、参考一篮子货币进行调节、有管理的浮动汇率制度以来,人民币汇率对美元升值已超过20%。近年来,由于美元疲弱,欧元、日元相对坚挺,人民币对欧元、日元也出现一定程度的贬值。笔者认为,我国必须坚持货币政策的独立性,而资本项目的放开还有一个渐进的过程,在此期间,一个具有充分弹性、有管理的浮动汇率是人民币汇率机制改革的必然,今后人民币汇率调整必须在有管理浮动的框架下进行。我们对外汇市场的变化以及相关国家经济复苏状况必须进行跟踪研究,并结合我国与这些国家的经济关系进行审视,以便确定今后人民币汇率调整的方向。人民币汇率机制的改革可采取更加灵活的汇率机制,首先,应重新回归以市场供求为基础,参照一篮子货币的汇率制度,因为从2008年8月全球金融危机爆发后,人民币汇率又基本恢复为盯住美元,然后准备在今后一至三年内,从参照一篮子货币逐步向盯住一篮子货币过渡。需要指出的是,无论我国采取哪一种汇率制度都是我国的主权行为,根本谈不上什么操纵汇率。

  这里的一个关键问题是如何确定货币篮子的加权。笔者认为,主要应以双边贸易所占的比例来制定,还要考虑各个地区和各个国家采用的各种支付结算货币的占比。如果双边贸易比例有所变化、各个地区和国家支付结算货币的比重有所变化或出现其他因素变化,如国内、国外经济政治、外交军事诸因素变化,权重都可作相应的调整。这样的改革,将进一步突出市场供求对汇率走势的影响,人民币汇率进一步市场化,将加快促进经济发展方式与经济结构调整的转变;将加快促进和实施国际收支综合平衡;同时,对加快人民币国际化的步伐也具有积极的、重要的作用。

  建立健全人民币汇率的监测机制

  在人民币汇率形成机制市场化日益提高的同时,建立人民币汇率的监测机制,目的是监测人民币汇率水平是否合乎实际,是否符合国家中长期政策目标,以便为国家制定和调整汇率政策提供决策依据。

  人民币汇率的监测体系包括宏观监测体系和微观监测体系两个层次。通过建立宏观监测体系,了解一个时期汇率水平对宏观经济各项指标的影响,可以预测下一时期外汇供需情况和市场汇率的走向,用以研究调整汇率政策。观察微观状况的变化,藉此监测汇率水平的合理性,可以了解企业对汇率的预期并对外汇供需的可能变化进行预测。通过汇率监测体系取得宏观监测指标及微观监测指标后,可编制季度及年度的人民币名义有效汇率指数(NEER)和实际有效汇率指数(REER)。观察实际有效汇率指数的变化可以准确地了解人民币汇率对我国涉外企业的影响,反映我国贸易部门实际竞争力的变化,对我国出口产业及进口替代产业的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加强完善外汇监管体系的建设

  在自主、有序、可控地放开资本项目管制的同时,特别要增强对短期流动资金的监管,必要时应采取相应的措施,防止国际流动资金,特别是“热钱”对我国金融市场的冲击。笔者认为,外汇管理要适应新形势的变化,不能停滞在“堵”上,要在“疏”上下功夫,从重管理、重审批进一步向监管、监测、服务、预警全功能转化。放松管制,加强监管,以监管取代管制,这是今后我国外汇管理当局工作的核心。■

  作者系中国人民银行研究生部及中央财经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

  (责任编辑 刘 钊)

转发此文至微博 我要评论


    新浪声明:此消息系转载自新浪合作媒体,新浪网登载此文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文章内容仅供参考,不构成投资建议。投资者据此操作,风险自担。
【 手机看新闻 】 【 新浪财经吧 】

登录名: 密码: 快速注册新用户
Powered By Google
留言板电话:95105670

新浪简介About Sina广告服务联系我们招聘信息网站律师SINA English会员注册产品答疑┊Copyright © 1996-2010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