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路径导航栏
不支持Flash
跳转到正文内容

立体城市:冯仑的绿色革命

http://www.sina.com.cn  2010年03月31日 18:36  《绿公司》杂志

  一个平均高度达400米,容纳得下15万人口、3万个家庭的“立体城市”,能否带来中国城市化的绿色未来?

  本刊记者 ︱ 曹可臻

  “中国山”

  万通集团董事长冯仑在台上侃侃而谈。台下的听众们瞪着眼睛,面露疑色。2009年12月8日晚,冯仑在哥本哈根“中国商界气候变化国际论坛”上推出了他的“立体城市”计划:在2平方公里的土地上,打造一个建筑面积达600万至1000万平方米,可容纳15万人口、3万个家庭的“立体城市”。

  这个由荷兰著名建筑设计所MVRDV设计的“立体城市”被冯仑称为“中国山”。它是一片锥形的建筑群,像是一座座跌宕起伏的小山峦。“立体城市”里,每座建筑的高度都可能达到400米,相当于上海金茂大厦的高度。建筑的楼体如梯田一般,一圈一圈往上延伸。人们居住在圆锥体的表面。锥体整体向北倾斜,以使南向立面最大化,充分接受阳光。锥顶前后移动,使建筑物之间阴影最小化。锥体的“胖瘦”也不同,因为想让“梯田”可以种植不同的绿色植物或者农作物。绿色包裹着“梯田”。这不仅让每一个住户都环绕在绿色之中,还为居住环境提供了良好的室温条件和通风效果。风能、太阳能、地热、垃圾、沼气等新能源技术因为量足够大,都将被广泛地运用到这个建筑群中。巨大的锥体是中空的。雨水落下,被汇集到楼底,形成湖泊,可以用来发电。楼体的侧面盘旋着交通系统,建筑内部高速电梯交错纵横。“梯田”上建有住宅、写字楼、商场、学校、农场……居民“足不出户”即可满足大部分的工作生活需要。

  在400米的高空上学、种菜?在同一座大楼里住人、养猪?对于大多数人来说,冯仑的“中国山”听起来像是个天方夜谭。但冯仑却十分笃定这个“立体城市”在中国的未来。他告诉《绿公司》,项目已经在北京附近取得土地,财务估算也已完成。他预计此项目将在2011年上马,万通将用7年的时间将这个天方夜谭变成可见的现实。

  城市革命

  事实上,冯仑的“立体城市”并不是什么全新的概念。1989年,日本设计师就提出“天空之城”的设想——建一幢1000公尺高融办公、娱乐、住宅等多功能于一体的大楼,以容纳3.5万名常住人口和10万人同时办公。

  随着世界人口的急剧增长,城市化进程的加速,越来越多的人涌入城市。许多建筑设计师都曾设想将城市延伸至天空,以解决耕地锐减、绿色消失、交通拥堵、温室气体增加,以及房价上涨等由城市化带来的各种问题。

  中国的城市化附带问题尤为严重。随着城市化进程加快,预计2030年全国新增城市人口将达3.5亿。中国如何以全球6%的土地承载1/5的人口?

  “立体城市”是冯仑提出的解决方案。“中国不断增加的城市人口和政府保障农业和自然土地的‘十八亿亩耕地红线’是我们城市发展的一个大矛盾。”冯仑说。“立体城市”的第一大优点在于省时省地。他给《绿公司》记者打了个比方:“按照万通现在研发的立体城市600万平米的建筑体系,只需七年时间,就可用2平方公里土地容纳下15万人。而北京的望京用了20年时间才建成一个占地14平方公里的社区,并且只能容纳30万人口。”

  城市功能分散是“立体城市”解决的第二个问题。

  纽约经过200年的发展,只有曼哈顿一个占地50平方公里左右的CBD;而北京发展了200年,占用了1800平方公里的土地,有国贸、复兴门等多个CBD。城市规模过大,人们每天从居住地到工作地的往返奔波,耗费了大量的交通资源。“我们必须换一种城市发展的模式。不能像洛杉矶一样建平面城市;而应该学习东京,把城市功能复合在一起,将城市的密度加大,使功能更集中。”冯仑说。

  于是,“立体城市”将城市的众多功能集中在一个超级建筑里——住宅、写字楼、医院、学校,甚至种植、畜养都融入到建筑体系中。一站式的生产和生活减少了物流和人的出行,也减少了交通拥堵和碳排放。

  “立体城市”将是一次城市建筑的革命。冯仑踌躇满志。

  狂想还是现实?

  然而,假如“立体城市”真有一天能够成为现实,那它带来的不仅仅是一次城市建筑的革命,更是一种生活方式的革命。

  “城市是一个高度复杂的系统。高度复杂意味着,当你想要做出任何细小的改变时,成功率都可能非常之低。”技术分析师皮普·科伯恩在他的著作《变化的功能》中总结:这么多技术失败的原因都在于改变旧习惯的痛苦远远超过新习惯的好处。当提到改变城市这样复杂的事情时,他说,“算了吧。如果你用你的思维去设法确定一个未来的城市,那么你很有可能是在浪费自己的金钱和时间,扰乱人们的生活。”

  面对冯仑颠覆性的城市畅想,不少记者在会后向冯仑发出了质疑。

  “每平方公里住10万人会不会太拥挤?”记者问。

  “香港就是这个密度,大家都看到了,也没有拥挤到活不下去的地步。”冯仑答。

  “大楼里能种蔬菜,养猪吗?”记者不依不饶。

  “国外已经有立体农场,在一幢楼里种植蔬菜、水果。荷兰人也已经研究出在建筑里面养猪,让猪粪不臭的方法。”

  “人们能习惯在400米高空中生活、工作吗?”记者接着发问。

  “历史上有相似的例子。”冯仑依旧信心十足。他告诉记者,上世纪三十年代,轻钢结构和玻璃被发现能代替木结构和石头应用于建筑。高层建筑开始出现。很多社会学家也担心人们无法适应居住在几十米的高层建筑里,但历史证明人们不仅很好地适应了,而且高层建筑的出现还带动了科学发明,电梯、抽水马桶、空调等相继出现,给人类带来了便利。冯仑说:“我认为,现在来做立体建筑,就相当于1929年前后做摩天大楼,当时大家不理解,后来就习惯了。”

  然而,1989年设计的“天空之城”因诸多技术限制至今仍躺在图纸上。冯仑的“立体城市”就能解决所有的技术壁垒吗?冯仑显然对此并不担心:“技术都没问题。”根据他的构想,“立体城市”的建筑容积率大约是5,低于一般摩天楼的容积率6。另外,它的高度400米虽然足以进入全世界高层建筑的前十名,但尚不到迪拜800多米高的“通天塔”腰部。

  对于“立体城市”,真正可能产生壁垒的是与管理部门的沟通。冯仑对《绿公司》坦言,“跟现行的管理体制如何协调好。这不是秩序问题,是体制问题。你的规划、交通如何规范,这些东西都需要和体制去沟通去协调。”正因为此,冯仑在“立体城市”的实行上预留了三年的申请、沟通期。

  2010年初,韩国政府宣布将在首尔以南35公里处的Gwanggyo建造一座绿色新城。而新城所采用的建设方案与冯仑的“立体城市——中国山”如出一辙。这个同为荷兰建筑设计所MVRDV设计的绿色新城也具有“小山梯田”一样的建筑模式;住宅、商场、写字楼等复合型的建筑功能;以及绿色节能的环保设计。韩国政府预计这个可容纳77000人的Gwanggyo新城将于2011年完成。

  或许韩国绿色新城的先期实现将有助于冯仑“立体城市”在中国的推进。如果冯仑真能在中国做成“立体城市”项目,那么他必定会在中国地产历史上画上浓墨重彩的一笔。

  中国:绿色建筑正流行

  谁也无法否认,全球变暖已经成为人类生存最大的危险。最大限度地减少温室气体排放,减少能量消耗已成为人类刻不容缓的职责。但很少有人知道,世界上75%的能源被20个特大城市所消耗。而建筑物所贡献的温室气体占总排放的15%,比各种交通工具所排放的总合还多出1.5%。因此要节能减排,改变旧有的建筑模式刻不容缓。

  随着节能环保意识在大众心中的分量越来越重,近些年来绿色建筑开始流行起来。近期,中国的两大建筑设计便引起了全世界的关注。他们分别是万科集团的新总部大梅沙万科中心和中国保险集团的深圳新总部“4 tower in 1”。

  1)大梅沙·万科中心

  万科新的总部大楼由美国当代建筑设计师的代表人物斯蒂芬霍尔设计,被称为“躺着的摩天大楼”,如果将它竖起来,和美国帝国大厦差不多高。6万平方米的建筑基地,除8个支撑主题的交通核外,整体悬空,海风、山风相互流通。

  这栋建筑像一只生物,里面表皮是“会呼吸”的半透明强化轻质碳纤维,每个方向的墙面都经过年度太阳能采集量计算,控制百叶的开关和角度,保证采光和温度,相对同类型建筑节能75%。建筑使用的可再生环保材料均在本地方圆500公里范围内生产。

  它的其他创新与设计还有:中国第一个集大跨度、钢结构、悬拉索与预应力于一体的新型综合建筑;可活动的外遮阳;利用中水以及人工湿地100%处理污水,并会用于景观灌溉以及消防蓄水;太阳能板下种植植被等。

  这栋建筑完全向市民开放,正在申请世界绿色建筑的最高认证——美国LEED铂金认证。   

  2)深圳中国保险集团总部大楼 "4 tower in 1"

  新的“中国保险集团总部”大楼总计49层,高约200米,由Coop Himmelb(l)au建筑设计事务所设计。“中国保险集团总部大楼”的显著特色不仅仅在于它醒目的外形结构,还在于其对外观节能面的卓越设计。大楼外观的内层设有产生电能的光电池和弱化风压力电池,遮挡阳光的同时还可以充当大屏幕媒体。项目的设计中还考虑了自然通风的问题,充分利用再生能源(风能和太阳能)以减少现有能源的消耗,同时削弱对石化能源的依赖。

  绿色建筑的误区

  虽然绿色建筑已毫无疑问成为关于建筑的最时髦话题之一,但什么是绿色建筑,绿色建筑包含哪些内容,甚至在著名的绿色建筑师之中,这也是常常引起争议的问题。在发表于德国著名建筑专业杂志《细节》杂志上的一篇文章中,德国建筑师、奥地利林茨设计中心的设计师托马斯·赫尔佐格提出了他所认为在目前绿色建筑热中普遍存在的几大误区:

  1.“新的”就是“好的”?

  新的建筑材料的确可能体现了最新技术成果,但不一定就是最好的。由于它未经长时间实践检验。建材是否是生态的,需要用系统和历史的眼光看待。非洲的覆土建筑和中国南方的竹楼,都是很好的生态建筑模型。旧材料新用,如降低自重、提高了保温隔热性能的砖,可能更有意义。

  2.“天然的”就是“生态的”?

  坐落于郊外原生林中的太阳能别墅是生态建筑吗?未必如此。可以算账:花费在交通上的时间、油耗、分摊到个人头上的道路面积和松散而显得浪费的建筑占地——这绝对说不上什么生态。而在材料上,各国生态材料也是因地制宜的。德国劳动力成本高,钢和玻璃材料施工速度快、可循环利用、施工能耗低,因此可以算是生态材料。瑞士等国家绿化程度高,种植量大于砍伐量,因此使用木材这种天然材料有利于生态环境,而对于森林覆盖率低的国家来说,木材虽然天然,但却并不生态。

  3.“绿色的”就是“无污染的”?

  有些绿色建材虽然用于建筑中能够创造健康的室内外环境,但它们或是后期难以降解,从而容易产生环境污染(如黏土陶粒混凝土);或是生产时需要消耗大量能源并不能回收利用(塑钢门窗)。从材料的整个生命周期来看,这些都不能说是无污染的生态建材。

转发此文至微博 我要评论


    新浪声明:此消息系转载自新浪合作媒体,新浪网登载此文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文章内容仅供参考,不构成投资建议。投资者据此操作,风险自担。
【 手机看新闻 】 【 新浪财经吧 】

登录名: 密码: 快速注册新用户
Powered By Google
留言板电话:95105670

新浪简介About Sina广告服务联系我们招聘信息网站律师SINA English会员注册产品答疑┊Copyright © 1996-2010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