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本刊记者 | 胡廷鸿
兴奋之余,更需冷静。论高新技术企业,上海张江当仁不让;论地利,深圳得天独厚;论科教实力,中关村居高临下;论经济发展总量,西安、成都难分伯仲。国家为何选择武汉?或许,天将降大任于斯人。历史既然选择了武汉,武汉应该勇于承担。
“家底”盘点
20年间,东湖高新区在发展过程中不断积聚着能量,逐渐成为武汉骄傲的资本:我国第一根光纤,第一个光传输系统;第一台红光高清视盘机和目前世界上最大功率的人工光源均出自这里。其间,园区还主导制定了国际标准5个、国家标准80项,行业标准110项。
在科技成果转化和企业孵化方面,东湖高新区还成立了光学、半导体、激光、地球空间信息等一批产学研联盟。
而作为继北京、上海以后的全国第三大高教资源密集区,武汉东湖开发区周围积聚有华科、武大等42所高等院校,邮科院、中科院武汉分院等56家中央及省属科研院所,54名中国科学院、中国工程院院士等众多领域领军的科研人员,另外还有包括华科国家光电实验室在内的约33个国家重点实验室和技术研究中心,37个省级重点实验室和工程技术研究中心,8个国家级企业技术中心。
而这些高校、科研院所的科技人员和大学毕业生通过科技成果转化,为东湖高新区创造了一批又一批的高科技企业。
据统计,高新区85%以上的原始科研成果、80%的创业人员、90%的科技骨干直接来自区内高等院校和科研院所。由此也培育了如烽火科技、凯迪电力等大批产业龙头企业。
东湖高新区不仅积聚了一大批优秀科研人才,也培育了一批高新技术产业,也孕育了一批国内外知名的创新型企业和先进产业集群。
20多年里,东湖高新区的光电子信息产业成为全国同行业最大的的产业集群,并形成了包括生物医疗、新能源与节能、装备制造业和现状服务业为主的五大产业集群。还建设了光电子产业园、光谷软件园等10多个特色产业园区。
2008年,东湖高新区特色支柱产业实现了快速发展,光电子信息产业完成总收入656亿元,同比增长37.42%;能源环保产业完成总收入314.13亿元,增长31.5%;装备制造业完成总收入319.38亿元,增长38.56%;高新技术服务业完成总收入465亿元,增长35.43%。同时,生物产业完成总收入首次突破百亿元,达133亿元。
不仅如此,东湖高新区还孕育出一大批国内知名的高新技术企业。如烽火通信、华工科技、凡谷电子、光迅科技、长飞光纤、中冶南方、凯迪电力等一批行业领军企业。
东湖高新区现有注册企业12784家,规模以上企业900多家。其中,年产值过百亿元的企业1家,过80亿元的4家,过50亿元的8家,过10亿元的32家。
在体制改革方面,东湖高新区也可圈可点。1987年,新区建立了全国第一家科技企业孵化器——东湖新科技创业中心,为我国孵化器事业作出了开创性贡献。随后又率先在全国探索出孵化企业企业化运作、引进全国一流机构提供公共服务的发展和管理模式。这一模式已经被推广到苏州、成都等地区。截止2008年,已累计孵化企业957家,孵化科技项目900余项。
20世纪90年代初,东湖高新区积极探索科技型企业股份制改造,武汉三特索道成为我国第一家改制的民营股份制企业。
东湖高新区还创办了我国第一个知识产权工作示范园,实施了我国第一家央企股权激励试点,率先开展了“排污权交易”试点。
前路道阻且长
在全国的高新区规划布局中,由于各地方发展分部不均衡,受自身条件限制,各地方高新区的发展参差不齐。尽管如此,纵观全国56个国家高新区,不论是创新型特殊产业园区,还是创新型科技园区,再从世界一流园区到自主创新示范区,都是地方政府无尚光荣的美誉。
东湖高新区成为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是其自身发展优势的一种肯定。既然担当典范,乃是何其光荣的使命,却更是何其艰巨的任务。
东湖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是我国在建设创新型国家战略进程中的一种国家考量。自然,东湖高新区就承载着特殊的历史使命。
为什么是武汉?在二十多年的发展过程中,东湖高新区无论是在科技创新以及科技成果转化,还是在体制方面都大胆自主创新,并拿出了自己的成绩,本身就是一种示范效用。东湖高新区能在短时间内,成为继中关村自主创新示范后第二个获批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国务院看中的就是这种能量。
在国务院的批复中,给东湖高新区一个十分明确的责任:要求发挥创新资源优势,加快改革与发展,努力培养和聚集优秀创新人才特别是产业领军人才,着力研发和转化国际领先的科技成果,做强做大一批具有全球影响力的创新型企业,培育一批国际知名品牌,全面提高自主创新和辐射带动能力,推动科技发展和创新,在本世纪前20年再上一个新台阶,成为推动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建设、创新驱动发展的典范。
与同是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的中关村相比,国家赋予两个高新区的使命是不同的。中关村将"成为具有全球影响力的科技创新中心",而东湖高新区则将成为"推动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建设、创新驱动发展的典范"。
有关专家认为,东湖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将进一步激发湖北乃至中部地区的自主创新活力,成为武汉城市圈“两型社会”建设和中部崛起战略实施的重要支撑点。
诚然,如此。但从国家的战略层面理解,其深刻的含义在于在资源整合、产业发展、成果转化、机制创新、人才集聚等方面,发挥示范、先导、辐射、龙头带动作用,并在全国起到综合示范效应,促进自主创新能力提升,加快高新技术产业化,引领区域经济结构调整和发展方式转变。希望借着东湖高新带动中部地区、内陆城市的发展,以及产业结构的调整和发展方式的转变。
东湖开发区的使命在于斯,而不仅仅是培养几个产业或创新企业。
自从武汉东湖高新区升级为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后,武汉就身兼两型社会改革试验的先行者和自主创新的示范者的双重使命,一方面需要以自主创新为驱动,培育新的高新技术产业,加快自身的产业结构调整,提高产业发展的水平,加快发展方式的转变。另一方面武汉必须要充分利用先行先试的优势,以改革为核心,为自主创新能力的增强提供更为优沃的土壤,展现出更强大的发展后劲,才能真正起到示范带头的作用。
东湖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得到了湖北省和武汉市政府的重视。为提高自主创新能力,武汉市计划从股权激励、科技金融改革、税收政策、人才引进和培养等七个方面先行先试。
首批股权激励试点单位拟将在3月确定,在武汉邮科院、华工科技、中冶南方等一批发展潜力大、公司治理结构完善、管理规范的高新技术企业率先试点,力争全市完成10家试点。积极推动商业银行在高新区设立专为中小科技企业服务的专业支行;设立中小企业贷款互助合作基金;争取设立“自主创新产业发展基金”;申请建立全国低碳经济试验示范区,并在高新区设立低碳产品认证中心。
在科技金融创新、股权激励和科技成果转化奖励、二大创新试点中,金融体制创新含金量最大,也相对较容易施行。因为,如果是科研项目和企业对接的问题,那么可以通过科研院所和企业合作开发的模式解决。如果是科研项目融资难问题,也可以通过银政企这个平台解决,或者力推“非上市股份制公司股权转让”的形式加以解决。
建设东湖自主创新示范区的难点关键在于体制创新,任重道远。
东湖高新区内要展开股权激励创新试点,一个跨不过去的坎就是辖区内科研院所和企业体制的问题。由于大部分高校和企业都是部属或中央直属,地方政府出台的政策措施就很容易遭遇执行难问题。如此,就无法充分调动高校和中央直属科研院所的创新积极性。
此前,湖北省早已公布《湖北科学进步条例》,在股权激励方面就作了很大的尝试。其中规定,鼓励企业增加研究开发和技术创新投入,企业按照国家、省有关规定,提取当年销售收入一定比例的资金用于研究开发和技术创新,规模以上企业不低于1%,大型企业不低于2%,高新技术企业按年销售收入不同分别不低于3%-6%。。
但这些尝试在实际操作中并没有得到良好的实施。这次东湖自主创新示范区的成立是一个历史的机遇。借助先行先试的优势,东湖高新区惟有大胆尝试,真正实现体制和机制的创新,才能站在一个更高的起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