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路径导航栏
不支持Flash
跳转到正文内容

哥本哈根的雷声和雨点

http://www.sina.com.cn  2010年03月10日 15:59  《首席财务官》

  二氧化碳减排已成了一种生意。大量金融企业跃跃欲试,把减排指标的交易都做成了金融产品,与当年的住房次级抵押贷款有些相似。

  文 / 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世界发展研究所副所长  丁一凡

  法国寓言家拉封丹曾经写过一个小寓言,说一座大山经过巨大的分娩痛苦后,终于生下了一个小东西。人们一看,原来是只小老鼠。此次长达13天的雷声大雨点小的哥本哈根联合国气候变化大会就如同拉封丹讲的寓言。

  哥本哈根会议最终得到了一份没有什么法律约束力的《哥本哈根协议》,而且六个月后各国代表还要聚集了德国波恩再次召开关于气候变化的会议,就哥本哈根峰会协议做进一步磋商,最终成果2010年底在墨西哥城气候大会上才能揭晓。

  世界各国为何要费这么大气力来讨论地球的气候变化并要制定一个国际协议呢?近些年来,一直流行全球气候变暖的说法,并得到了一些科学研究的支持,尤其是随着气温的升高,这种说法得到了公众舆论的积极响应。

  然而,气候变暖说并未得到科学家的一致赞同。持反对意见的气象学家指出,地球气候实际上一直在变化,与人类活动并没有什么联系。弗吉尼亚州州立大学环境科学教授帕特里克·迈克认为,二氧化碳排放增长与气温升高的关联度也不明显。比如,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后,全球工业化发展迅猛,二氧化碳的排放迅速上升,西方国家经历了“光荣的30年”。然而,这一时期的平均气温却一直在下降,只是到1975年后才重新回升。而且反气候变暖说的科学家还认为,二氧化碳在大气组成中仅占各种成份的0.054%,本来就微不足道,人类的影响就更小了;造成地球二氧化碳排放的95%是自然界形成的,而非人类的工业活动。

  然而,在强大的全球气候变暖说的宣传压力下,那些反对派科学家的声音基本被淹没了。当气候变暖说成为一种“政治正确性”后,谁再反对无疑就等于犯了某种“反人类罪”。而与此同时,二氧化碳减排也成了一种生意。大量的金融企业跃跃欲试,把减排指标的交易都做成了金融产品,甚至还分类打包再卖出去,与当年的住房次级抵押贷款有些相似。难怪有人怀疑,二氧化碳减排是金融企业想出来的主意,用一个子虚乌有的东西来创造下一个金融泡沫。担任美国宇航局戈达德空间研究所主任的詹姆斯·汉森是全球最早提出全球变暖问题的科学家之一,甚至被一些舆论称为“气候教父”。但连他也反对现行的碳排放交易做法,甚至认为哥本哈根会议失败才好,因为可以挫败这种企图。他认为,发达国家只是在纵容买卖,发达国家想要维持自己现在的生产水平,因此只打算花很少一部分钱从发展中国家手中购买排放量限额。在他看来,这种效果会获得适得其反的效果。

  另外,减少二氧化碳排放主要是减少使用传统的化石燃料、特别是减少对石油的依赖。这里面可能有发达国家的战略考虑。欧洲国家对进口石油依赖很大,特别是对俄罗斯的依赖很大。出于地缘政治的担心,它们希望用这种方法减少自己的依赖性。同样,美国认定某些石油生产国是“流氓国家”,美国对进口石油的依赖使得其投鼠忌器,破坏了原本的战略打算。因此,减少石油消费符合美国的长远战略利益。

  从某种角度上看,中国发展新能源也是加强我们自身能源安全的重要举措。但中国在减少二氧化碳排放方面面临着更大的挑战。这是因为,中国有13亿人口,人均国内生产总值刚刚超过3000美元,按照联合国的标准,还有1.5亿人生活在贫困线以下,发展经济、改善民生的任务十分艰巨。中国正处在工业化、城镇化快速发展的关键阶段,能源结构以煤为主,降低排放存在特殊困难。但是,中国始终在努力降低二氧化碳的排放。1990至2005年,单位国内生产总值二氧化碳排放强度下降了46%。在此基础上,中国又提出到2020年单位国内生产总值二氧化碳排放比2005年下降40%至45%。

  为大规模降低二氧化碳的排放,中国政府将减排目标作为约束性指标纳入中长期规划,保证承诺的执行受到法律和舆论的监督。这无疑是中国改变经济发展方式,调整经济结构的重大举措。然而,一些发达国家却散布谣言,质疑中国政府制定的目标。那我们也不禁要问,如果发达国家不作表率领先减排,又不向发展中国家优先转移减排的技术与资金,它们凭什么要求我们努力去减少排放那种并未被完全证明一定是造成全球变暖的气体呢?

转发此文至微博 我要评论

> 相关专题:


    新浪声明:此消息系转载自新浪合作媒体,新浪网登载此文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文章内容仅供参考,不构成投资建议。投资者据此操作,风险自担。
【 手机看新闻 】 【 新浪财经吧 】

登录名: 密码: 快速注册新用户
Powered By Google
留言板电话:95105670

新浪简介About Sina广告服务联系我们招聘信息网站律师SINA English会员注册产品答疑┊Copyright © 1996-2010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