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路径导航栏
不支持Flash
跳转到正文内容

丰田会不会倒

http://www.sina.com.cn  2010年02月25日 19:48  《第一财经周刊》

  在媒体的狂轰滥炸中,汽车业公认的好榜样看上去已经众叛亲离,《第一财经周刊》记者通过对美国和中国经销商的实地采访,发现事实并非如此,丰田的确犯了错,但对它来说还不是世界末日。

  文|CBN记者 王泓超 石磊

  美国特约记者 雷婧姝

   2008年爆发的经济危机给了丰田一个超越通用成为全球最大汽车制造商的绝好机会。然而在全球汽车业逐步走出悲惨时光之际,丰田却遭遇了历史上最大规模召回事件。

   要想了解此次召回可能或已经带给丰田的影响,没有比美国和中国更合适的地方了。后者刚刚从前者手中夺来全球最大汽车市场这一称号,并被视为未来最有可能取代美国地位的新兴市场。而美国依然是丰田最大的利润来源地,销售了最多的丰田和雷克萨斯牌汽车。

   如果你深入一线,仔细观察这两个市场的实际情况,就会得出一些稍有不同的结论:首先,丰田虽然惹下了大麻烦,但没有迹象表明消费者已经将其抛弃,这家公司曾经打下的扎实根基仍在发挥作用。其次,召回危机虽然波及全球,但丰田在中国遇到的麻烦与在美国不能一概而论。

   在中国,一些丰田经销商不认为召回会对销售产生实际影响,因为并没有实际事故发生。

   中国汽车工业协会的数据显示,丰田的两款畅销轿车卡罗拉、凯美瑞1月份同时跌出轿车销量排行榜前十。有趣的是这两款车在中国都没有召回,而唯一被召回的Rav4在1月份销量还比上一个月增长了13%。

   春节后上班的第一天,三元桥一汽丰田4S店的展厅内一些客人三两成群地在看车,Rav4车型依然被摆放在最重要的位置,召回事件看起来并没有减弱消费者对这款车的兴趣。

   类似的情景在位于东四环外姚家园路上的中新兴达一汽丰田4S店内也能看到,下午4点的时候,这里的六七张桌子坐满了与销售人员交谈的顾客。

   同为丰田在中国最早的一批4S店经销商,三元桥丰田和中新兴达规模相去甚远,发展策略也有很大的不同。

   前者拥有国企背景,是丰田在中国的第一家4S店,无论是销量还是维修能力都追求最大化,去年的销量超过3000辆,售后维修的保有量超过3万辆。相比之下,中新兴达去年的销量只有1200辆,维修保养车辆大约在5000辆左右,但他们追求的是单车利润率。

   两家4S店的市场部负责人在分别接受《第一财经周刊》采访时不约而同地说,自召回信息发布以来店内销售工作没什么异常。在谈到与召回相关的细节问题时,他们说只有丰田中国公司才有权对此事发表评论,并表示自己不了解接下来的计划。

   在一汽丰田的产品体系内,此次召回的Rav4是销量第二的主力车型,排在第一位的是卡罗拉。中新兴达的方亚军表示,到目前为止还没有碰到过顾客到店询问召回的情况。

  “还没买车的可能就直接更换品牌了,已经买了的反倒没那么担心。”他说,“除了记者还真没有人来问过。”

   尽管中国和美国汽车市场经常放到一起做比较,但除了总体规模以外这两个市场少有相似之处。 如果说丰田进入美国时还是个精干灵活的制造商的话,进入中国的时候它已经是世界汽车制造业的标杆,它的精益管理被传播到甚至是汽车制造业之外。

   丰田品牌在中国本来占尽先发优势,“车到山前必有路,有路必有丰田车”的广告曾经在国内家喻户晓。但行动迟缓的丰田直到2003年才首次在中国生产汽车,当年德国大众在中国制造了70万辆车,占据乘用车市场的1/3。

   去年,丰田又一次因为行动迟缓以及对品牌的过于自信而错失了缩小与对手的差距的机会。由于缺少足够的小排量产品,丰田无法充分利用中国政府针对汽车市场推出的刺激政策。

   经销商对此倒并不在意,因为丰田在中国拥有丰富的产品线,他们完全可以在那些大排量车上赚到足够多的利润,而不用在小型车市场进行价格厮杀。

   Rav4就是个例子。这款车现在提车仍然需要排队。一位参与此次召回工作的丰田内部人士透露,Rav4实际上在国内从来没有接到过关于油门踏板的投诉,在海外也是跑了四五万公里的车,在极限条件下才可能出现问题。

   丰田这次召回Rav4属于主动召回,这家公司在中国处理公关问题正在变得圆滑。去年4月份的凯美瑞真空助力泵问题就是被动召回。

   在此次召回公告发布后,丰田设立了两个免费电话供中国客户咨询,而实际上非召回车型车主打进来的电话远远多于需要召回的。

   那位不愿透露姓名的内部人士在接受《第一财经周刊》采访时说:“我们现在都开玩笑,说丰田非常乖,只要有一点小问题就召回,反正情况再也不可能比现在更糟糕了,所有的目光都盯着丰田,现在丰田绝对没有任何的隐瞒了。我觉得谁也不敢保证其他品牌国产车就没有类似的问题,但是你从来都没有看到国产车有类似的召回。”

转发此文至微博 我要评论


    新浪声明:此消息系转载自新浪合作媒体,新浪网登载此文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文章内容仅供参考,不构成投资建议。投资者据此操作,风险自担。
【 手机看新闻 】 【 新浪财经吧 】

登录名: 密码: 快速注册新用户
Powered By Google
留言板电话:95105670

新浪简介About Sina广告服务联系我们招聘信息网站律师SINA English会员注册产品答疑┊Copyright © 1996-2010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