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0年前,靠洋油、洋火、洋货而大开眼界的中国人,用了30年的时间,建立了独立自主的庞大的工业化、电气化体系。2008年北京奥运会前后,北京绿水蓝天计划的成功实施,为中国走出一条高效能低污染的道路树立了典范。绿色环保,不再是可有可无的概念,而正在脚踏实地的务实政府的领导下,变成中国崛起的风向标,是中国经济向上增长的新坐标。
刘志明(北京)
作为一个后发的中国经济体系,在当代全球经济一体化的格局中,怎样找到适合的发展道路?如何少走弯路?如何提升品质?
实际上,中国经济的发展,由始至终面临着的是两个问题,第一个是速度,即我们能否对发达国家实现赶超?第二个是品质,也就是在追赶和提速中保持我们经济一直向好的方向。
又好又快,是中国政府的决策根据,也是中国经济现代化的必然要求。将这种主观意图与客观实际相结合,低碳经济来得正是时候。这是因为,对于曾经丧失了发展机会不得不以国家在发展模式、发展方向和发展道路上实现全面创新的国家创新体系的中国而言,在探索自己发展前途的过程中,可以为世界作出更大的贡献。
资源还是脑力?发展的品质辩证
在气候变暖已经成为全人类威胁的今天,我们正在没有选择的走向“低碳经济”。低碳经济很有可能是未来国际经济发展的一种新趋势,有可能会带来贸易条件、国际市场、国际技术竞争格局的变化。对中国来说,目前推行低碳经济势在必行,同时也面临着社会经济发展的机遇。
在2008北京奥运会上,29个巨大的脚印在北京上空穿行。除了震撼,还有震惊——连焰火都安上了电脑芯片,人类真正进入了数码时代即脑力开发的新世纪。
数码技术的最大魅力,是它的公开性。这种迄今为止最为公开的技术所造成的,是真正公平和公正的竞争。它使所有的竞争者都在第一时间里站到了同一条起跑线上。
我们看到,在这些年里拼命也要赶上新经济快车的柯达,是怎样在与时代的赛跑中惟恐慢了半拍的。特别是它在终端——将柯达彩印变成柯达数码的努力上所投入的巨大成本,真是让人感受到了“产业革命”的本质——随着数码相机的普及,以胶片为成像介质的彩色照片技术,将成为“旧知识”。新技术革命的力量之一,就是它将让传统产品、技术和品牌“归零”——或者成为古董,或者变为新宠。
我们还看到,即使是像柯达这样的速跑冠军,在新经济条件下能分到的一杯羹也不会更多。原来,是产品同质化,富士们和它争走了许多顾客。现在,是跨行业的“兼容”,先是被拍照手机抢了数码相机的生意,再是被电子相册抢了数码打印的生意。
数码效应,不仅是柯达一家,几乎所有的经营者都在一个早晨起来面临着一个统一的天花板:“生存,还是毁灭,这是个问题”。
于是,柯达的出路,其实就剩下在创新上不遗余力这一条——应用数码技术让自己成为数码柯达,利用IT技术让自己成为网络柯达。但纳闷儿的是,在摇身一变的星罗棋布的柯达数码彩印店里,为什么不能上网?
创新,在新经济时代里,一定是全面的、彻底的和无限的。只图一次变革就企图再领风骚多少年的神话,起码地在柯达这里被推翻了。
创新,站在人类发展史的高度上去看,一定是人类本能之一即追求新知识诉求的产物——从“火”的使用、石头、青铜、铁、机器、电子到——“最新石器时代”:以硅片为记忆载体的新技术革命。
一方面,发生在传统工业自身的革命,以从未有过的“重力加速度”将新材料、新能源、新工艺层出不穷。这里与我们大家最接近的例子是住房里门窗的“材料革命”,曾经红极一时的铝合金门窗突然间被新型塑钢取代。从木头到铁的门窗,经历了几万年。而从铝合金到塑钢,仅用了几年,这是多么可怕的节奏?这是多么令人后怕的产品升级换代?
另一方面,当你身陷其中被业内技术革命搞得迅雷不及掩耳的时候,一种带有“格式化”功能的新技术革命正以雷霆万钧之力来叩你的门:要么上网,要么死亡!当防不胜防的你在忧心如焚中朝不保夕里枕戈待旦时或“过剩”或“停滞”或“不景气”或“无业绩”而走投无路的时候,第一个问题是,想不想换个活法儿?第二,能换成啥样?
数码效应,是这样一种效应——没有英雄,没有神话,没有奇迹,全都要速跑,唯有创新。谁创造了新产品、新服务和新模式,谁就是新技术即新财富的新擂主。资源越是短缺,就越是要选择最经济的应用技术,这才是和谐发展的真正含义。
如果说早期发达国家靠的是资源掠夺和占有实现了经济的腾飞,而今天要发展的经济体,则失去了往日的机会。但是这种失落完全可以战胜,因为这种落后本身就带有非创新不可的意味——脑力资源的开发就这样迫在眉睫。
一方面,低碳经济未来是可能实现多种社会发展目标的未来,对可持续发展目标、社会千年发展目标、中国国家经济发展三步走总体目标、中国构建科技创新强国目标都有一致性;另一方面,所谓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实现科学发展,就是强调在以人为本以创新为方向的未来发展中,彻底解决一直以来单纯依靠自然资源所带来的经济问题、社会问题、人类发展问题等等。
变被动为主动,经过全面努力,中国的节能技术发展目标可以是在2020年和2030年达到全球最高的能源效率。根据现在的能源政策,中国目前正朝着这个方向努力。中国要在未来明显控制温室气体排放增长速度,进而有可能在2030年实现CO2排放的峰值,2050年达到大幅度减排,实现低碳经济发展和低碳社会,促进全球实现气候变化的减缓目标。
发展还是发达?经济的属性拷问
革命导师有关于资本主义经济危机的著名论断,说的是那危机每隔几年必来一次。此次美国金融海啸如此猛烈,是因为它将多年的危机集成了。
我们先来看两个数字。一是2008年美国GDP虽然仍高居世界首位,但其年增长率仅为1.4%,其中第四季度的增长下降了6.2%,由此可见,2009年陷入负增长铁定无疑。 再看美元,美元在国际储备货币中比例达64%,但是美国的GDP仅占世界的25%。不足30%的实体经济却要支撑60%以上的世界货币功能,显然危险而吃力。
面对如此经济形势,如何选择一种“超主权”储备货币,来建立国际金融新秩序?考验的不仅是经济智慧,而且是国际经济社会长治久安的战略方针。
讳疾忌医,是很多病人的价值观。美国人因为不想自动放弃其美元霸主地位,便在头疼医脚的忙乱中,以他们惯有的牛仔作风来面对来自全球的声讨。病入膏肓,就是它必然的结局。
我们人类目前正在进入的,是一个多元化的世纪。沧海横流,方显出英雄本色。这个英雄,是客观的历史规律造就的先进一派。在当今的世界舞台上,就是以中国为代表的新兴市场的崛起。
经济实力,不是虚力。被多年垢病拖向深渊的美国人,正在干的是一种拆东墙补南墙的游戏。与其相反,中国政府在经济危机时刻,大笔支出的却是“民生工程”。2009年,中央政府四万亿主要投向7个方面,3700亿用于农村民生工程,15000亿用于基础设施,3700亿用于调整结构和技术改造,10000亿用于灾后重建,4000亿用于民生工程、保障性住房,1500亿用于卫生、文化、计划生育。
拆东墙补南墙,于南辕北辙中谬以千里,美国人的日子不会好过。而在世界的东方,在古老的华夏,我们正在建造的是和谐社会的铜墙铁壁。经济危机一来,我们稳健地以静制动和以动制动,在苦练内功中促进发展,并且以责任大国的身份向世界传递中国声言,表达大国立场,中国的发展与强盛,有目共睹。
在和平与发展的主流世界里,谁都渴望“发展”,但不能以威胁“和平”为代价。因为在这架天平上,富国更倾向于和平,穷国则倾向于发展。而这里的所谓偏激,则来自于某些大国的更为偏颇的海外政策。在朝鲜半岛上,美国人捧一个,杀一个,将南北对立不断升级的目的,无非是要让被朝鲜屈服于美国化,从而使美国的势力在亚洲得以不断的巩固。此种自以为得计的把戏,美国人已经玩了近百年。
侵略,这是一个非常不“绝圣”的字眼儿。但却被这个地球上某些聪明才智发挥到了无以复加的地步。外国人在中国销售的牙膏,其开口度都比本土的大一倍以上。由此造成的浪费,则使得高露洁们的销量在不知不觉中扩大了一倍以上。不必严格要求,类似这样的做法都与低碳相悖。
相反,以“民利百倍”为政治追求的中国传统文化,是向来使以“绝圣弃智”的大智慧为福祉,杜绝玩小聪明,不愿为小伎俩,摒弃使小手段,诉求自然和谐,强调仁者爱人,令高山仰止,使天下为公。
大智若愚,大巧若呐,大音稀声,深深谙熟辩证唯物论的中国人,也因为这样的智慧而吃尽苦头。在闭关锁国中与经济奇迹失之交臂,害得我们在追赶中略显得有些的吃力。但是,这不是我们要改弦更张不再“绝圣”的理由。中国人在“绝圣弃智”上是最优秀的一群。
于是,科技疯长、经济流感、气候危机、核威胁与恐怖主义之“智”不弃,全世界和全人类“绝圣”的希望渺茫。就未来发展而眼言,实行低碳经济发展模式,可以给这个多少有些疯狂的世界以“解药”。实现低碳经济,可以将经济调整到低能耗高效的产业结构,全面实现用能技术的先进化,通过多种政策措施大范围普及先进高效技术,全面合理发展可再生能源和核电,使可再生能源和核电在一次能源中的比重占据重要位置,通过全民参与,改变生活方式,寻求低碳排放的消费行为;发展低碳农业,增强森林覆盖和管理。对中国来讲,就是优化产业结构,控制高耗能工业发展,减少和控制高耗能产品出口;争取在2025年左右使中国工业的能源技术效率达到当时世界先进水平;大力发展使用可再生能源技术,如风力发电、水电要进一步大规模普及,光热发电、光伏发电技术要进行接近商业利用的示范;全面大力发展核电,特别是着重第三代、第四代先进核电技术;进行大范围的公众意识提高,使低碳生活方式成为普遍行为。
我们看到,低碳经济的方方面面与现在中国正在进行的节能减排努力是一致的。同时,在全球范围内,推广和实现低碳经济发展模式,甚至是对已往发展道路的反思,是对经济品质的反省,是对未来社会发展即科学发展的最有益探索。
低碳还是高碳?创新的经济展望
我们看到,发展低碳经济对中国来说也是一个很大的挑战。因为中国一直以来就是以煤为主要能源的“高碳”国家,如果一旦发展低碳经济,我们在资源上的优势就变成了劣势。而从另外一个方面来看,目前我国的技术还达不到发达国家的先进水平,而且中国的经济目前正处于爬坡阶段,基础设施建设还不能停下来,因此造成的高排放问题将很难解决。
尽管如此,中国仍然坚定地走在低碳发展的前沿。这是因为,相对于冰山融化的未来水世界而言,任何讨价还价的作为都是可耻的。当地球的上的一些岛国已经开始沦陷,它敲起的是比以往任何战争、瘟疫和其它灾难都要令人惊醒的关于全人类的丧钟。
将低碳作为一种生活方式,也许是开给气候问题的最妙药方。抛开政客、利益集团、文化偏见和既得利益,寄希望于全人类的自我完善——新能源,新理念,新生产与生活方式,将带来的新财富的创造。而这一切,又因为人类告别了传统的生活习惯,在创意生活和低碳式生存,实现人类的集体性价值,直到走出资本主义的泥沼。
低碳世界,高尚生活。富于牺牲精神的中华民族,始终以正直的为道德的坚守,以弘扬正义为不屈的使命。当年的万隆会议如此,今天的气候大会上若此。节能减排,义不容辞,是使命,更是义务。一以贯之的高风亮节,有理有力的成功斡旋,再加上对低碳世界未来的本质把握。
荧光灯泡、太阳能热水炉、电动汽车、生物柴油……这些以往的概念,如今已经逐渐成为实在的产品成为消费领域不二的选择;节能减排、巨额投资、产业倾斜、政府法案、税务津贴……红色中国正在刮起的是一场前所未有的绿色风暴。
国家创新,强调的经济增长方式的变革。生产什么?生产多少?这个属于生产关系范畴的基本概念,说的是对生产力的保护与促进。中国作为棉花生产大国,避开发达国家转基因陷阱,开发出自己的转基因棉花产品,避免了大豆战争的失利。当农业生产越来越演变成为一场全新的商业战争的时候,所谓春种秋收,种豆得豆的概念已经被推翻。
狭科技以令产业,靠知识产权和专利技术维持发达国家的霸主地位——西方人自鸣得意,玩得兴起之际,中国则以棉里藏针的大智慧将绿色产业的发展陈仓暗渡。
英国《每日电讯报》近日就中国对环保和绿色产业的重视播发评论説,北京几乎每周都会颁布关于绿色产业的新法令,中国加大对替代能源支持力度的速度甚至令最乐观的分析人士也吃惊不小,越来越多普通民众支持环保改革。中国有可能出现“第二个奇迹,即绿色奇迹”,可与过去30年来的“经济奇迹”相媲美。
在离乌鲁木齐数英里远的达坂城,最初的13架风车如今的主要功能是吸引游客。而今,这里已经是风车林立,向来咳人的风暴正在变成一种不可或缺的资源。在这些现象的后面,是中国政府在投资可再生能源时突然产生的紧迫感。
这种“突然”的数据证明是,18个月前,中国政府公布的一份全国能源战略提出,到2020年风力发电为30千兆瓦。但是近日的承诺则是将达到100千兆瓦,是原来的3倍还不止。
放弃西方国家先污染后治理的陈旧模式,这是中国政府的明智选择,更是作为世界大国以牺牲为代价的责任感使然。但是,在放弃旧的模式的同时,马不停蹄地立竿见影地向新绿色产业进军,行动之果敢,效果之明显,决策之鲜明,是中国“绿色奇迹”得以产生的前提。
这一切都不足奇怪的是,向来以强调人与自然高度和谐的中国传统文化,在世界文明史上是独树一帜,独领风骚的。所谓的环保、可持续发展等观念,在中国文化博大精深的底蕴中,早已将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人与人的对立统一关系谙熟于心并身体力行。特别是中国工业化已经带来的污染后果,或者说中国人已经受到的污染报复,让中国民众对国家发展绿色产业不仅非常支持而且充满期待。《中国日报》最近刊登了中国国家人口和计划生育委员会的一篇研究报告。报告估计,中国10%的生育缺陷、即每年出生的100万畸形儿是由污染造成的。
用刻不容缓来形容中国绿色产业的发展,其中不仅来自经济发展新模式的探索,也来自全球经济危机带给中国的特别机会,更来自对中国和谐社会与世界和谐的努力目标。来自美国进步研究中心的报告显示,2009年和2010年,就在各自经济中所占百分比而言,中国在促进环保方面的开支将是美国的六倍多。
初看上去,节能减排,是发达国家对发展中国家包括中国的一个陷阱,一杯苦酒。但是,在辩证法上能够出神入化的中国人,则一个漂亮的转身,就将其化做经济发展的强大动力。一个在工业化上仍在跋涉的、在信息产业上迎头赶上的、在新能源开发上异军突起的新型国家发展战略,正在成为一种超越。
60年前,靠洋油、洋火、洋货而大开眼界的中国人,用了30年的时间,建立了独立自主的庞大的工业化、电气化体系。改革开放的30年,我们创造了令人瞩目的辉煌成就。2008年北京奥运会前后,北京绿水蓝天计划的成功实施,为中国走出一条高效能低污染的道路树立了典范。山清水秀,蓝天碧水,不仅是拉动旅游产业的必须,而且是节能减排的要领,绿色环保,不再是可有可无的概念,而正在脚踏实地的务实政府的领导下,变成中国崛起的风向标,是中国经济向上增长的新坐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