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路径导航栏
跳转到正文内容

黄花梨:金条换木头

http://www.sina.com.cn  2010年01月20日 16:05  《新华商》杂志

  文/陈瑜

  日前驾鹤西去的文物大家王世襄曾将自己收藏的70余件黄花梨家具以“十分之一的价格”卖给一港商,条件是捐给上海博物馆永久陈列

  “明代制作的硬木家具之典雅,至今未有超越者。这把‘官’椅的构造是由纤细、微曲的黄花梨木组合而成的,这种木纹漂亮的硬木主要产于位于热带的广东以南的海南岛。”西方中国文化史专家、美国伊利诺伊大学伊佩霞教授在她撰写的《剑桥插图中国史》里,对一把明朝官帽椅有前述一段描述。

  黄花梨木生长在海南潮湿的气候中,生长期缓慢,几百年才能长成碗口粗的树干,当它遇到恶劣的生长环境,便会虬结努力,与环境抗争,从而形成特有的节疤现象,也就是黄花梨木充满神秘色彩的“鬼脸”花纹。每一处“鬼脸”都浓墨淡彩无一雷同,浑然天成惊羡世人。正是这种天然的独特禀赋,加之生长缓慢、过度采伐导致的稀缺性,使黄花梨木一跃成为明清皇家家具制作的专用材料,为历代文人墨客广为尊崇,并爱不释手。

  因黄花梨家具带来的独特的艺术、文化和实用的功能享受,被西方学者认为是当今中国继青铜器、玉器、书法、绘画、陶瓷后,又一载入史册的“国粹”,西方各大博物馆以拥有一件黄花梨家具为荣。

  从宫廷王府流入民间,流入海外

  黄花梨家具不是今天才昂贵,早在明代,一只黄花梨床值银12两,而当时的一个丫环还值不到1两白银。也就是说,一只黄花梨床已然抵得十余人身价,可见贵重之极。最早黄花梨家具是属于中国的贵族家具,是文人参与设计的,汇集了深厚的文化内涵。

  黄花梨收藏家杨波这样解释黄花梨昂贵的原因:“从古代来讲,这种材料就受到皇室的追捧。又因为这个东西稀少,比紫檀还稀少,全世界只有海南岛才有。物以稀为贵加上它的品质,使得它极其昂贵。而且,它是所有能做家具的木料里唯一可做中药的木材。”

  杨波解释说,“黄花梨”是一个文学上的叫法,并非真有棵树叫做“黄花梨树”,专业称谓是“降香黄檀”。最正宗的黄花梨木产自海南,既是木材又是一味中药材,在《本草纲目》中叫做“降香”,木材中散发的香气有降压清心的功效,用黄花梨木屑泡水,更能有效降血压、血脂等等。“这是黄花梨家具从根本上最吸引人的地方。”

  也因为黄花梨木性稳定,不管寒暑都不变形、不开裂、不弯曲,有韧性,适合作各种异形家具,如三弯腿,其弯曲度很大,惟黄花梨木才能制作,其他木材较难胜任。加上海南黄花梨质地细密,花纹清晰美丽深纯雅洁,深受明代文人的喜欢。在董其昌等人的倡导和直接参与设计下,黄花梨家具的艺术风格和美学特征愈加鲜明,延续到清早期后便逐渐登峰造极。

  黄花梨家具早在16、17世纪就已经被欧洲所认识。他们认为中国人不用任何钉、胶做家具,是一件很神奇的事情。明清两朝更迭使得大量硬木家具从宫廷王府流入民间,在华活动的西方传教士看到典雅精美的中国古典家具后,大量购买后运回欧洲,这是中国古典家具第一次大规模进入欧洲。

  当时有个英国家具设计师齐彭铁尔,以明式家具为蓝本为英国皇室打造了一套宫廷家具,曾轰动整个欧洲。从那时起,中国明式家具与从14世纪传入欧洲的中国瓷器一样,在国际市场有了很高的地位。

  到了清代,黄花梨原材少了,可供选择的家具材料丰富了,以皇帝为首的高消费群体将目光瞄准了紫檀。紫檀有韧劲,比黄花梨更便于雕刻,甚至可以透雕。sss鸦片战争中,中国封闭的大门被西方列强的火炮轰开,欧洲商人在对华贸易时又一次将明清家具列入他们的购货单。民国时期,军阀割据,天下大乱,外国商人趁机在中国乡村城镇大量收购明清硬木家具,有些外国商人干脆就在中国本土经营开店,转手倒卖发大财。最著名的就有美国的杜乐文兄弟。他们在美国开着中国古代家具店,自己住在北京收买。经他们手运到外国的中国家具数量当以千件计,他们就靠这个发了财。

  由于外国人对中国明清家具的需求,也刺激了中国本土旧货商人逐利而动,开始收购硬木家具。同时,有眼光的中国收藏家和文化人士也在保护性地搜求它们。

  朱家的父亲朱翼庵就是这个领域中先知先觉者的代表。1954年和1976年,朱家遵照其父的遗嘱分别捐献给故宫博物院、中国社会科学院、承德避暑山庄、浙江省博物馆的明清家具就达70余件之多。其后,古典家具研究领域权威王世襄(2009年11月28日去世)将自己收藏的70余件黄花梨家具以“十分之一的价格”卖给一港商,条件是捐给上海博物馆永久陈列。也正是由于这些收藏大家的努力,才使得黄花梨家具并没有完全流失到国外去。

  王世襄的推动力

  早在建国初期,政府有关部门就明文规定紫檀、黄花梨、鸡翅、铁力、乌木等5种名贵材料做的家具不准出境。

  但经过建国后的几次政治运动,老家具流散情况依然十分严重,笨重而占地很大的老家具更多地被西方家具代替。20世纪70年代后期,随着民间收藏热的勃兴,古典家具才慢慢地进入了有文化意识的少数收藏家视野。

  上世纪80年代中期,国门大开,港台地区和欧美等地的华人、老外争相购藏中国明清家具的信息传到国内,中国的文化人重新发现了明清家具的美学价值,不少人抢得先机,一头扎进这个行业淘金,老家具开始大规模回流。

  在持续至今的中国老家具热中,有一部堪称经典的著作起到了巨大的推动作用,它就是王世襄编著的、由香港三联书店于1985年出版的《明式家具珍赏》。这是我国第一部系统介绍中国古典家具的大型图书。此书一经问世,黄花梨家具价格猛然飙升。

  1996年秋,佳士得国际拍卖公司在美国纽约总部举办了一个中国古典家具拍卖会,这也是有史以来国际拍卖公司第一次举办中国古典家具拍卖会。世界各地收藏家300余人亲临现场,其中有几十位来自新加坡以及香港、台湾地区的华人。经过两小时的激烈竞争,107件拍品全部成交,拍品成交价四次打破历史最高纪录,有的竟超过估价的十倍。拍品中价位最高的是一件清代黄花梨大座屏,以100万美元被美国一家博物馆购藏,加上佣金,相当于1000万元人民币。

  这次拍卖无可争议地标志着中国古典家具已经跻身于世界级重要拍卖品行列。总体上看,海内外拍卖行和古玩市场是遥相呼应的,佳士得、苏富比两大拍卖行几乎每年都有古典家具的拍卖专场,黄花梨家具行情一路看涨。

  在最近20年里,黄花梨、紫檀、乌木、铁力、鸡翅等硬木家具的价格升了50至100倍,其中以黄花梨的涨幅最为惊人。

  “金条秀”

  不久前,杨波又去了海南岛。2009年他去了五次海南岛。他可不是去那旅游观光,而是为了收黄花梨。作为北京元亨利仿古硬木家具厂董事长的他,在见到记者的时候,一点都不高兴。他说:“我一棵黄花梨老木都没收到,以前从没有这样的情况。我真正看到黄花梨枯竭的现象了。我应该算是国内收黄花梨的大户了,但到2010年上半年估计彻底就没得材料做了。现在市面上许多都是小料,无非做个工艺品,做个壶做个杯什么的。要么就是假冒黄花梨。”

  杨波最出名的几件事情,都与黄花梨有关。几乎所有的大宗海南黄花梨原木交易都能看到杨波的影子。2000年他南下搜寻黄花梨,近十年来已在北京库存近亿元的海南黄花梨木料。

  2005年,杨波从北京运来一套明式海南黄花梨家具(一张罗汉床加中堂家具),参加首次在中国上海举办的国际顶级私人物品展。开展首日,一位上海富豪就订走了这套家具。整个奢侈品展收账2亿余元,杨波就收走了1200万。在这次展览上,超级限量版宾利汽车售价也就每辆1000万元。

  国际顶级私人物品展源于世界“富人之都”摩纳哥,被喻为“时尚富豪玩具展”。杨波没想到,这套黄花梨家具成了本次展览的“镇山之宝”。

  2007年,杨波又成功策划了一场秀,主题是“金条换木头”。杨波买了价值近百万元的金条,打出一条“金条换木头”的横幅,欢迎人们以海南黄花梨兑换黄金,根据花梨木的纹理、颜色和大小折算。这个举动成功地传递了海南黄花梨“价比黄金”的概念。虽然黄金一条也没有换出去,但杨波用“金条秀”传递了这样一个信号:收购海南黄花梨,杨波愿意出高价格。

  杨波真正接触黄花梨是在2000年。他听说北京香山有海南黄花梨存料,就去了,找到存放海南黄花梨的库房。距离库房百米,杨波就闻到一股悠远、厚重的黄花梨香气,顿时激起他莫名的亢奋。他买下超过300公斤纯正海南黄花梨木料,回来加工成家具后,更是香气四溢。从此,杨波走上黄花梨收藏道路。

  2001年,一条海南有大量黄花梨存货的消息触动杨波神经。消息来源是一个常年游走于海南和内陆之间采购药材的好友。几日后,杨波便起程前往海南。这一去,把海南岛黄花梨热彻底掀起。

  海南黄花梨的主要生长地区,是在霸王岭林区的黎族村。那里的村民当时不知道自己住的是“黄金屋”。除了房屋木料,甚至他们的农具、炊具等,也全部用海南黄花梨制作。

  当时,黄花梨只作为一种中药材为世人所知,药材采购商的收购价,1公斤仅2元钱。用杨波的话说,是“把黄金当黄铜”。他成了真正的淘“金”第一人。

  2003年以前,杨波卖出一套黄花梨圈椅的价格不过6万元,现在是近50万元。2003年2月3日,海口市永兴镇一个用黄花梨木做房梁的老房子一夜之间就被小偷用两根木柱顶住房梁的两边,然后偷去了房屋正中用黄花梨木做的房梁。

  由于海南黄花梨成才极难,而且由于大量砍伐,目前已一根难求。2004年起,杨波开始雇用海南当地农民大量种植黄花梨,几年下来已经种植了20多万棵黄花梨树。他说:“我只是太喜欢黄花梨了,不希望这个树种消失。”

  杨波还打算把从海外流失出去的黄花梨木家具再逐一回购回来。他说,黄花梨是属于国家和民族,不希望它们流失到国外去。他打算未来建一个家具博物馆,陈列它们、展示它们。那是他的一个心愿。

转发此文至微博 我要评论


    新浪声明:此消息系转载自新浪合作媒体,新浪网登载此文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文章内容仅供参考,不构成投资建议。投资者据此操作,风险自担。
【 手机看新闻 】 【 新浪财经吧 】

登录名: 密码: 快速注册新用户
Powered By Google
留言板电话:95105670

新浪简介About Sina广告服务联系我们招聘信息网站律师SINA English会员注册产品答疑┊Copyright © 1996-2010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