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路径导航栏
跳转到正文内容

2010年中国信贷走势展望

http://www.sina.com.cn  2010年01月15日 00:57  《当代金融家》

  Prospect on Chinese credit trends in 2010

  文/樊志刚 何崇阳

  新增信贷规模仍将不小

  一、商业银行2010年新增信贷规模仍将处于相对高位水平,有望达到9万亿左右的水平 2010年国内宏观经济在经历“企稳回暖”阶段之后,将逐渐步入经济景气周期,但经济回暖的不确定因素仍然存在,经济良性增长的基础尚不稳固,仍然需要实施适度宽松政策,保持商业银行信贷的平稳投放,推动经济尽快夯实基础、步入良性循环轨道,以使得商业银行贷款增长与宏观经济发展较为匹配。

  纵向比较近十几年来我国人民币贷款增速波动情况可以看出,后一年贷款增量与前一年贷款增量比值下降幅度最大的年份分别为1999年和2005年,两个年份人民币贷款增量分别是1998年和2004年的0.94倍和0.84倍。参照人民币贷款投放规模波动规律,可以判定2010年商业银行人民币贷款增量回落到2009年的90%乃至稍高的水平是较为合理的,2010年新增人民币贷款规模将达到9万亿元左右的水平。

  二、商业银行2010年信贷投放增速将较2009年有所下降

  1.金融监管手段将更趋严格,一定程度上制约商业银行2010年信贷增速。2009年第二季度以后,央行通过灵活调节公开市场操作的力度,适度微调货币政策,引导市场利率触底后有所回升。2010年,央行将灵活运用多种货币政策工具,调节市场资金供求,将继续使用央票、正回购等常规公开市场操作工具和非常规的定向票据以调节银行体系流动性,进一步引导市场利率上升,并协同窗口指导来控制商业银行信贷的过快增长。

  2010年,银监会将在督促商业银行严守拨备覆盖率底线的同时,突出防范此轮信贷高速扩张中面临的风险节点,进一步严格资本充足率监管,强化资本约束,防止信贷过度投放,这也将在一定程度上制约2010年商业银行信贷投放规模,使得信贷增速区域回落。

  2.固定资产投资增速2010年将有所回落,贷款增速也将所有下降。2010年固定资产投资的政策导向将由重点扩大投资转为保持投资稳定增长,确保投资质量和安全,优化区域结构,并将继续抑制部分行业产能过剩和重复建设,引导产业健康发展。尚未下发的中央投资可能延迟下发,新开工地方项目的控制也将更为严格。

  2010年后信贷投放面临的问题

  一、资本充足压力紧绷,常规资本补充手段受阻,将影响商业银行信贷持续发展能力

  首先,伴随着超常规信贷投放,商业银行的资本充足率已呈现快速下降态势。2009年第一季度末,商业银行加权平均资本充足率和核心资本充足率分别从年初的12%和9.9%下降至11.3%和9.2%。2009年6月末,国有大型银行的资本充足率数据反映其资本充足水平依然处在下降通道。当前阶段,商业银行提升资本充足率的渠道和手段有限而信贷资产转让渠道缺乏,商业银行的天量信贷资金供给难以持续,这不仅会在2010年影响信贷需求的满足程度,甚至从长远来看,将降低商业银行信贷业务的持续发展能力。

  此外,2009年银监会出台相关监管办法,对商业银行的资本充足水平和补充附属资本作出新的规定,对商业银行资本充足率进行刚性要求,将进一步加剧商业银行受到资本充足率硬性约束限制的程度,并将影响其信贷业务的可持续发展能力。

  二、商业银行各类贷款风险集聚,将考验其信贷风险防控水平

  首先,商业银行信贷投放的行业和客户集中度风险突出。一是从客户贷款规模结构看,大部分贷款进入大企业,导致真正需要资金的企业得不到资金,资金有可能违规流入资本市场或房地产市场等高风险领域;二是从贷款的产业结构看,过度集中于少数几个产业也加剧了风险的积聚。资源行业、制造业和房地产业仍然是信贷投放的重点,而对“三农”、民生、消费等领域的忽视,加大了国民经济和产业结构失衡的风险,并可能危及金融体系的稳定。

  其次,房地产贷款风险也不容忽视。2009年以来信贷资金大量进入房地产市场,房价产生泡沫,商业银行放贷产贷款的不良贷款率将可能同步上升。

  再次,个人信贷风险仍应予以关注。2009年以来个人贷款和信用卡业务都实现了迅猛的增长。随着个人贷款和信用卡业务量的增加以及外部环境的改变,该类贷款的不良贷款也出现了一定的上升压力。尤其值得关注的是信用卡贷款风险。

  最后,融资平台的政府背景在客观上加大了商业银行的风险,尤其是不规范的融资平台,由于缺乏相关法规对平台资金运作和担保行为等作出限定,风险暴露的概率更是大大提高。

  三、银行存款活期化和贷款中长期化趋势明显,资金流期限错配愈加严重,亟须加强流动性风险管理

  2009年9月份,M1同比增长29.51%,较M2同比增速高出0.2个百分点。这是自2008年5月份以来M1、M2剪刀差逐月收窄,并实现M1增速首次超过M2,银行存款活期化趋势明显。并且,在通胀预期的背景下,2010年预计居民和企业降低存款规模和存款活期化的意愿更加强烈。与此形成对比的是,从2008年第四季度信贷巨量增长以来,中长期贷款更是出现爆发式增长,2009年第一季度在新增贷款中的占比就达到40%左右的高位;时至7月份新增票据融资规模出现绝对下降,新增中长期贷款规模更是达到了当月新增贷款规模1.5倍左右的水平,新增贷款长期化趋势非常明显。但在2010年乃至更长的时间内,为支持宏观经济持续回升,银行新增中长期贷款的规模必须得以保证,因此商业银行将面临较为严重的资金流错配风险。

  四、中长期利率市场化趋势不改,商业银行利差水平将逐渐收窄

  近年来国内利率市场化进程持续推进,依据时间先后顺序,央行在近几年《中国货币政策执行报告》中对利率市场化进程进行了不同层次的描述和逐步深入的部署,中长期利率市场化趋势没有改变。

  国内外经验表明,利率市场化将大大收窄商业银行存贷利差。目前商业银行的存贷利差大体在5%左右,由于非信贷资产的收益率要显著低于信贷资产,银行业总体的净利息收益率(NIM)在3%左右。从国外主要市场的利差情况看,完成利率市场化的发达国家或地区NIM一般在2%左右(欧洲为1.9%,香港地区为2.1%),新兴市场国家或地区一般高于4%(拉美市场高达7.5%)。我国当前NIM处于上述两者之间。综合来看,利率管制放松后,优质大型企业的贷款利率将领先下行,进而带动商业银行整体贷款利率的下行和存贷利差的收窄。由于优质企业贷款在总贷款中占比较高,因此商业银行的盈利水平将受到较大影响。

  五、国家十大产业规划为商业银行指明信贷投向,要着力压缩产能过剩行业信贷投放比重,优化确立商业银行信贷投放的行业格局

  首先,截至2009年3月,国家十大产业振兴规划全部获得国务院审议通过。其中钢铁产业规划将加快淘汰落后产能,汽车业将支持发展自主品牌,纺织工业规划将促进企业由大到强,装备制造业规划将推动骨干企业联合重组,船舶工业规划将扩大国内市场需求,电子信息产业规划将集中实施六大工程,轻工业规划将惠及45个细分行业,石化业规划将控制总量布局产业,有色金属产业规划将着力解除企业库存高企困境,物流业规划将着力减轻金融危机冲击。上述十大产业振兴规划为商业银行优化信贷投放行业格局确立了指导方向。

  其次,商业银行要严格控制“两高一剩”行业贷款。这一轮信贷巨量增长带来了固定投资的超高速增长,在此过程中,固定资产投资结构改善出现了可喜变化,但重复建设、产能过剩问题仍很突出,有的甚至还在加剧。不仅钢铁、水泥等产能过剩的传统产业仍在盲目扩张,风电设备、多晶硅等新兴产业也出现了明显的重复建设倾向。考虑到中国出口增长难以在短期内明显恢复以及未来大规模政府投资的逐步退出,产能过剩既是目前也将是未来相当一段时间内困扰中国经济的一大难题,也是商业银行优化信贷投放行业格局的基础性关键工作。

  在秉承上述两条基本的信贷行业投放导向的基础上,结合央行关于商业银行要做好“三农”、就业、助学、灾后重建等改善民生类信贷支持工作,加大对重大基础设施、企业技术改造和自主创新、节能减排、中小企业的支持力度,努力发展消费信贷的指导精神,商业银行要下大力气调整信贷行业投放结构,优化确立信贷投放的行业新格局。

  六、国家区域发展战略规划将为商业银行信贷投放形成新的支撑点,优化确立信贷投放的区域格局

  国务院在2009年前后出台的系列区域发展战略也为中西部、东北地区经济发展注入了巨大活力,为商业银行信贷投放形成新的支撑点。

  同时,国家又陆续出台了天津滨海新区综合配套改革实验区、深圳市综合配套改革实验区、曹妃甸循环经济示范区、海峡西岸经济区、成渝城乡统筹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武汉城市圈和长株潭城市群“两型社会”综合配套改革区、辽宁沿海经济带等一批区域振兴规划和滨海新区金融创新方案。近几年来,上述地区的区域经济发展出现了明显的加速发展趋势。因此,商业银行仅仅抓住上述潜力增长区域“大投入、大发展”的黄金机遇期,以获取大型优质项目信贷资源,赢得高端个人金融客户,实现信贷业务中长期的稳健快速、可持续发展。

  综合而言,国家针对传统优势区域、潜力发展区域的战略规划为银行信贷投放形成新的支撑点,商业银行要紧抓上述传统优势区域产业结构升级转型以及城市一体化机遇、以及潜力增长区域黄金机遇期,以优化确立银行自身信贷投放的区域新格局。

  (樊志刚为中国工商银行总行金融研究所副所长,何崇阳单位为中国工商银行总行金融研究所)

转发此文至微博 我要评论


    新浪声明:此消息系转载自新浪合作媒体,新浪网登载此文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文章内容仅供参考,不构成投资建议。投资者据此操作,风险自担。
【 手机看新闻 】 【 新浪财经吧 】

登录名: 密码: 快速注册新用户
Powered By Google
留言板电话:95105670

新浪简介About Sina广告服务联系我们招聘信息网站律师SINA English会员注册产品答疑┊Copyright © 1996-2010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