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路径导航栏
跳转到正文内容

坏账泥潭与信息披露乱像困扰华夏银行

http://www.sina.com.cn  2010年01月08日 18:05  《环球财经》杂志

  华夏银行受历史遗留问题的困扰,多年来业绩表现不尽如人意,但通过持续数年的超常规减值计提和不良贷款核销,历史问题贷款已基本消化;公司近年来在风险控制方面的效果则有待观察。但公司在信息披露方面所暴露的种种弊端,则不可不察

  ■   陈绍霞

  净息差最低、成本收入比最高、2009年前3季度总资产报酬率和净资产收益率位列已上市银行末席,当所有这些糟糕的财务指标与同一家银行华夏银行(600015,SH)相关联时,其二级市场的股价表现远远落后于银行板块也就在情理之中了。

  事实上,自2006年以来,华夏银行持续大幅计提贷款损失准备、核销不良资产,在经历持续多年的大幅计提减值准备之后,市场普遍期待着其信用成本出现拐点,公司在2009年中期业绩发布会上也表示,信用成本可以有相当幅度的下降。但三季报旋即给出了令人失望的答案。华夏银行2009年三季报显示,虽然净利息收入环比大幅增长,但资产减值准备却较二季度大幅上升,三季度计提资产减值准备10.21亿元,较二季度上升36%。

  一家银行长期持续多年减值准备计提远高于同业的平均水平,显然不正常。难怪2009年8月,中金公司发布研究报告称,华夏银行只有加快变革才能避免边缘化。

  华夏银行还需多久才能走出历史包袱所带来的坏账泥潭?

  历史包袱或已基本消化

  根据公开资料,华夏银行2001年末逾期贷款由2000年的26.7亿元上升至46.7亿元,假设不良贷款与逾期贷款同比例上升,则2001年末不良贷款由前一年的29.3亿元上升至51.2亿元,但当年减值准备余额仅增长了1.2亿元,拨备覆盖率仅为51%。如果以目前银监会要求的150%的拨备覆盖率计提减值准备,则2001年需要补提贷款损失准备50.9亿元!这个数字不仅远高于其当年的净利润,甚至还高于其2003年上市前中期报告披露的净资产(43.3亿元)。2002年,末华夏银行账面不良资产余额52.7亿元、按150%的拨备覆盖率需计提减值准备79.03亿元、但账面贷款损失准备余额仅29.5亿元,差额高达46.5亿元!因此,如果华夏银行上市前按照150%拨备覆盖率计提拨备,不仅会严重亏损、而且还将资不抵债。

  上市前为了达到上市条件中的业绩标准而进行过度包装、未足额计提减值准备,也未对不良资产进行剥离,以及上市初期盲目扩张形成坏账,使华夏银行背上了沉重的包袱。

  自2006年以来,华夏银行持续大幅计提贷款损失准备、核销不良资产,最近三年华夏银行共计提贷款损失准备101.3亿元,核销坏账45.7亿元(详见表1),远高于资产规模相当的其他股份制银行,计提金额应可覆盖上市前少计提的近50亿元的损失准备,累计核销坏账45.7亿元,也已接近于公司2002年末的不良贷款余额。因此,其上市前由于历史原因形成的包袱应已基本消化。

  通过持续多年超常规减值准备计提和不良贷款核销,华夏银行贷款损失准备余额由2001年末的25.9亿元上升到2008年末的98.1亿元;以150%的拨备覆盖率为计提标准,其历年应计提金额与实际账面余额之间的缺口由2001年的高达50.9亿元上升至2004年的63.5亿元,自2005开始缺口大幅收窄、至2008年末缺口被完全补掉,表明其历史上减值准备计提不足部分经多年大幅计提已经弥补。拨备覆盖率则由2001年的50.6%上升到2008年末的151.2%,不良贷款率由2001年末的15.4%下降到2008年末的2.0%(详见表2)。

  华夏银行2007年报开始披露按组合和单项计提贷款损失准备数据,其计提标准见表3,如果不考虑计提比例上下浮动因素,笔者计算发现,其2005年组合应计提额为34.3亿元、实际计提额19.0亿元,存在15.3亿元的计提不足缺口,表明其实际组合计提准备比例较大幅度地向下浮动了,2008年末计提缺口额下降至0.6亿元,说明其计提减值准备的比例基本上达到了标准计提比例(详见表4)。这也从另一侧面反映其历史遗留的不良资产已基本上消化。

  新增不良贷款有望高位回落

  尽管华夏银行历史不良贷款已基本上消化,其信用成本有望下降,但能否达到银行业的平均水平,则将主要取决于其未来新增不良贷款的情况。

  从不良贷款净生成率指标来看,华夏银行2006年以来呈现持续上升趋势,2009年中期处于相对高位,说明其新增不良贷款并没有明确下降;但是从逾期贷款净生成率指标来看,其峰值出现在2005年,为0.85%,此后呈持续下降趋势,2009年中期回落至0.34%;有意思的是,逾期贷款净生成率2005年为历史峰值、而不良贷款净生成率2005年却是最低值,二者之间在趋势上也出现了明显的背离(详见表5)。

  通常而言,贷款逾期与否是判断其是否会形成坏账的重要因素之一,不良贷款与逾期贷款的生成率在趋势上应该是一致的。笔者认为,华夏银行产生这种反常的背离主要原因是,贷款逾期与否的标准是确定的,即一项贷款到期未能偿还就成为逾期贷款,而贷款是否应认定为不良贷款的标准则有相当大的弹性,2005年该公司逾期贷款余额为71.1亿元、不良贷款余额为70亿元——部分已经逾期的贷款没有计入不良贷款。2009年中期,逾期贷款余额为62.6亿元,而不良贷款的余额为66.1亿元,表明部分尚未逾期的贷款已经被计入了不良贷款(实际上,对于长期贷款而言,贷款到期之前就可能有迹象表明,客户的偿付能力出现了问题,在这种情况下就应将其计入不良贷款)。

  由此可以看出,2005年以来华夏银行对不良贷款的认定标准由宽松逐渐趋于严格,导致不良贷款净生成率与逾期贷款净生成率趋势上的背离。考虑到华夏银行2009年中期逾期贷款的净生成率已远低于2005年峰值水平,不良贷款净生成率未来有望自高位回落。

  2009年三季度减值损失环比上升

  不是趋势性变化

  笔者注意到,华夏银行2009年三季度拨备覆盖率由二季度的153.3%上升至160.5%,以此测算,其三季度末资产减值准备余额较6月末上升了2.5亿多元,如果拨备覆盖率维持二季度末的水平,则其三季度可以少计提4.9亿元减值准备。

  综合上述分析,个人认为,华夏银行三季度减值损失环比大幅上升并不是一种趋势性变化,其持续多年超常规计提贷款损失准备很可能接近尾声,其新增不良贷款的净生成率亦有望形成回落趋势。

  信息披露漏洞多多

  笔者对上市公司的分析都是基于公开披露的信息,难以获得充分的数据以及所获取的信息本身的瑕疵甚至数据之间相互冲突、矛盾往往给分析带来困难,相信大多数投资人也面临类似的困境。

  华夏银行在信息披露方面确实有其与众不同之处,如:银行投资债券的利息收入一般计入“利息收入”项下;华夏银行则计入“投资收益”。通常银行在中期和年度财务报告中对净利息收入、净息差、中间业务收入都作详细的分析,华夏银行的财报中则没有相应的分析。而在季报方面,银行一般会披露拨备覆盖率、不良贷款率、存贷比、资本充足率等重要的财务指标,华夏银行的季报则极为简洁,投资人无法获得这些财务指标数据。

  华夏银行从2009年开始每季度召开一次分析师见面会,机构投资人可以从这个会议上获得一些补充信息,但中小投资者就没有这么幸运,会议结束一两个星期之后其公司网站上才挂出会议概要,在此期间中小投资人需要有足够的耐心等待。

  实际上,华夏银行信息披露的独特之处不仅在与同业比较上的差异,在与其历年的信息披露比较上,近年也出现了一些微妙变化。如2006年以前华夏银行历年财报中都披露了“表外应收利息”数据、贷款损失准备的计提标准和比例,但此后财报中相关内容销声匿迹。

  更让人困惑是,华夏银行披露的一些重要财务数据之间甚至有相互矛盾之处,读其财报和相关资料,有时宛若游走于迷宫之中。笔者在此就分析过程中所遭遇的一些困扰略述于下:

  1,  逾期信用贷款潜伏冰山?

  华夏银行2009年中期报告披露,逾期三年以上的信用贷款余额为4.33亿元。令人费解的是,该公司2008年末逾期的信用贷款总额仅为1.77亿元(详见表六),即使这些逾期贷款于2009年中期全部转化为逾期三年以上的信用贷款,2009年中期逾期三年以上的信用贷款余额最多也不会超过1.77亿元,那么其4.33亿元逾期三年以上的信用贷款是从哪里“冒”出来的呢?

  笔者认为,一种可能是2009年中报数据错了,那么后期披露的财报应该会作出更正,但三季报中并没有相关更正信息出现;另一种可能则是以前年度的数据错了,不排除其部分分支机构在上报数据时为了规避责任,将部分逾期信用贷款计入逾期保证贷款的可能。如果是这种情况,那么这种数据上的变化则是公司通过自查对前期错误数据的纠正。考虑到华夏银行最近三年半已核销的不良贷款高达54.3亿元,那么,在已核销的不良贷款中可能也会有类似问题,则其历年未披露的逾期信用贷款可能以10亿元计,2009年中报所披露的4.33亿元也许只是冰山一角。

  2,减值准备计提有两套标准?

  华夏银行自2007年度财务报告开始披露减值准备组合计提数和单项计提数据,不可思议的是,在其2007年财报不同项目的注释中,却出现了两个不同版本的减值准备计提数。在第84页对贷款和垫款按行业分布情况的注释中,2006年末贷款损失准备单项计提数为32.99亿元、组合计提数为26.65亿元;在第152页对贷款损失准备的注释中,2006年末贷款损失准备单项计提数为38.53亿元、组合计提数为21.11亿元(详见表7)。同一份财报对同一项目的注解在不同的页面上出现了高达5.55亿元的差异!

  个人认为,出现差异的原因可能是,该份财务报告的前后部分分别由不同的人员完成,在计算减值准备的计提数时采用了不同的标准。但不可思议的是,采用不同标准计提的减值准备虽然组合计提数和单项计提数出现了较大的差异,但是二者的合计数居然殊途同归、完全一致,没有分毫差异!

  3,2009年三季度究竟核销了多少不良贷款?

  华夏银行网站发布的“2009年三季报分析师见面会”文件显示,“华夏银行1~9月份累计核销了15.95亿元不良贷款,比二季度多核销了7.29亿元”。而华夏银行2009年中报披露,上半年核销不良贷款8.66亿元,以此计算,华夏银行三季度核销不良贷款7.29亿元,但是,在该份文件的同一段落中又表示:“三季度新增不良贷款共0.8亿元,清收处置11.22亿元,包括现金清收5.58亿元,核销4.71亿元。”这句话又明白无误地告诉我们,三季度华夏银行核销了4.71亿元不良贷款。

  笔者特地查阅了部分券商有关这次分析师见面会的研究报告,某券商研究报告表述为“前三季核销了15.95亿不良贷款,其中第三季核销了7.29 个亿”,另一家券商则称“其中三季度新增不良贷款9.8 亿元,清收处置11.2 亿元,其中现金清收5.58,核销4.71 亿元,抵债0.49 亿元”、“1~9 月压缩25.21亿元不良贷款。其中现金清收10.18 亿元,抵债1.86 亿元,核销12.56 亿元”,可见券商的研究报告对华夏银行2009年1~9月份以及三季度不良贷款核销数也产生了明显分歧。

  4,贷款的实际收益率成未解之谜

  华夏银行“2009年三季报分析师见面会”一文表示:“三季度当季,本行大口径贷款收益率4.88%,比二季度提高0.08个百分点。其中,贷款收益率5.38%,比二季度下降0.09个百分点;票据贴现收益率0.75%,比二季度下降0.04个百分点”。以此可以推算出,二季度华夏银行的贷款收益率为5.47%、票据贴现收益率为0.79%;然而,根据华夏银行2009年中报,上半年华夏银行一年以内的短期贷款(含票据贴现)平均收益率4.51%、中长期贷款的平均利率也仅为5.16%(详见表8)。既然中长期贷款利率仅为5.16%(低于5.31%的一年期贷款基准贷款利率),而不含贴现的短期贷款利率在2009年上半年的市场环境下肯定低于中长期贷款利率,那么,华夏银行二季度贷款收益率5.47%竟然高于中长期贷款平均利率5.16%,似乎难以成立,要么其中报披露的数据低估了实际贷款收益率,要么是三季度分析师见面会上的说法高估了贷款收益率,笔者想不出还有其他的理由。

  个人认为,华夏银行受历史遗留问题的困扰,多年来业绩表现不尽如人意,但通过持续数年的超常规减值计提和不良贷款核销,历史问题贷款已基本消化;公司近年来在风险控制方面也进行了积极尝试,效果有待观察。但公司在信息披露方面所暴露的种种弊端,则不可不察!


    新浪声明:此消息系转载自新浪合作媒体,新浪网登载此文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文章内容仅供参考,不构成投资建议。投资者据此操作,风险自担。
【 手机看新闻 】 【 新浪财经吧 】

登录名: 密码: 快速注册新用户
Powered By Google
留言板电话:95105670

新浪简介About Sina广告服务联系我们招聘信息网站律师SINA English会员注册产品答疑┊Copyright © 1996-2010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