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路径导航栏
跳转到正文内容

中国研究新势力

http://www.sina.com.cn  2009年12月29日 20:10  《新财富》

  作者:于欣 陶娟

  关键词:新财富;第七届;最佳分析师;研究;头条

  中国证券研究行业正迎来一轮波澜壮阔的大变局。随着中小券商纷纷加入对外服务的行列,过去几年由少数率先转型的大券商研究机构主导的行业格局受到冲击,新锐的国金证券通过着力打造研究团队业绩迅速成长的示范效应,激励更多业务受到大型券商挤压的中小券商变革原有收入模式,力图通过重金打造研究部门、向对外服务的卖方研究转型获得跨越式发展。

  行内新势力的崛起,促进了研究机构内部机制的变革,目前,中国研究阵营各方阵的发展已经出现分野,三大变局已然展开。变局之一是,中信、申万等处于第一阵营的券商,全面对外服务的研究模式已经成型,并在全球化的背景下开始向国际化迈进,布局港股和海外市场,以全球视角研究中国经济,并拟打造数百人的全球研究团队服务海外机构投资者,金融危机中雷曼兄弟等国际大投行的陨落,正为其国际化提供了机遇。变局之二是,招商证券等中上游券商苦练内功,努力上位,其在上市后可望进一步提升研究实力。变局之三是,各中小券商也摩拳擦掌,准备重金挖角之外,还通过集中力量聚焦优势领域、倚仗重点行业形成研究特色的策略提升品牌影响力。当前,多数中小券商研究机构已经开始认真研究领先机构的运营模式,无论重金舶来分析师、打造豪华研究阵容的中信模式,还是自主培育新人的申万模式、注重以老带新和内部选拔的招商模式,都值得其借鉴。

  中国证券研究领域的角力加剧,是中国券商行业竞争白热化的一个映射。随着光大证券、招商证券等券商的上市,研究行业的争夺或更趋激烈。而研究格局之变,也将通过对券商其他业务的智力支持辐射开来,带动券商的竞争格局之变。最终,随着对外服务的广度与深度日益加大,中国研究的整体水平将得以提升,并随着大型研究机构业务的国际化而扩大话语权,成为全球资本市场上的研究新势力。

  感谢支持本专题调研的所有基金管理公司、保险资产管理公司、QFII、银行、私募基金、券商资产管理部以及各证券研究机构

  本届评选由德勤华永会计师事务所担任独立审计机构

  2009年中国证券研究行业的一大特点,是越来越多中小券商研究机构转向“对外服务”,从而对垄断卖方研究市场的大型券商带来挑战。这不仅显示,证券研究业的定位和发展模式愈见清晰,《新财富》早在2003年即开始倡导的“对外服务”今天已成行内共识;不同层面的研究新势力崭露头角,也意味着这一行业的竞争格局正处于新一轮巨变之中,且有加速之势。不同研究机构的发展模式及其未来竞争力的消长,深刻影响着券商其他业务的发展,并将成为券商重构势力范围的重要砝码。

  中小券商转型,研究一致对外

  在年轻的中国资本市场,关于券商研究模式的“对内”、“对外”之争由来已久。回顾2004年《新财富》首次对券商研究机构负责人的调查结果,当时没有一家机构定位“对外服务”,“内外兼顾,侧重外部”的机构也仅占13%。到2009年,全部参加“新财富最佳分析师”评选的机构都已经不同程度开展了全面的外向型服务。这其中,不乏刚刚转型的中小券商研究机构。

  今年参加“新财富最佳分析师”评选的42家券商中,长城证券、东海证券、江海证券、江南证券、民族证券、山西证券、上海证券等近20家券商研究机构均属刚刚转型或准备布局“对外服务”。众多中小券商的积极参与,使得今年参评的券商研究机构创历史最高水平。今年更有长城证券、宏源证券、江海证券、齐鲁证券、世纪证券等多家券商的董事长、总裁现场观摩“新财富最佳分析师”颁奖典礼,亲身感受中国研究界盛宴,并准备积极参与其中。

  中小券商研究机构积极转型“对外服务”的态势两年前已露端倪,今年更加明显,显示业务受到大型券商挤压的中小券商变革原有收入模式的心态日益坚决。在区域优势日渐削弱、外延式扩张受限的情况下,中小券商要想求得自我突破,获得跨越式发展,将研究部门转向“对外服务”就是突破口,其原因在于,与中国资本市场相伴而生的证券研究业务历经近20年发展,已逐渐成为券商的核心竞争力,研究“对外服务”更成为主流券商的一大特征。

  近年,中国资本市场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一方面,通过实施股权分置改革、证券公司综合治理及完善资本市场法制等综合改革措施,一些矛盾基本解决,“新兴加转轨”的中国资本市场逐步与国际接轨。另一方面,资本市场的两大支柱日益壮大,其一是一批优质的蓝筹上市公司迅猛增加,改变了中国上市公司的结构,国内资本市场的规模也不可同日而语,目前A股总市值已由过去的3万亿元增长到30万亿元;其二是机构投资者的发展,自1998年第一只公募基金问世以来,中国股市的机构投资者时代开启,目前已经形成了以公募基金为主导,包括社保基金、保险公司、QFII、券商资产管理、银行、企业年金、信托公司、财务公司在内的多元化机构投资者格局,截至2008年底,各类机构投资者持股市值达到全市场流通总市值的50%以上。在机构投资者的主导下,市场投资理念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由短期投机逐步变为长期投资为主。中国资本市场从不成熟向成熟的迈进和价值投资理念的确立,使得以发现价值为目标的证券研究日益被市场认同,研究实力和服务水平逐渐成为券商创品牌、争市场的核心要素。

  目前,国内已有78家券商设立了研究部门,全部研究人员超过了2000人,年发布研究报告20多万篇。分析师通过调研上市公司撰写研究报告,机构投资者通过支付证券交易佣金和购买研究服务等方式取得研究报告,在此基础上形成投资策略,配置资产类别;权威的研究报告,依靠市场力量,加上销售服务经理的网络化传播,迅速减少市场上的不对称信息,促进了资产价格的发现,提高了中国资本市场的有效性和效率。

  拥有研究品牌的券商,不仅能取得销售研究报告的收入,使得研究部门从成本中心转变为创收部门;还能依靠研究品牌的影响力,扩大机构投资者佣金分配的份额。2008年的基金年报显示,基金在选择券商做分仓交易时,一般都是根据券商的研究能力进行综合打分,再由评分结果决定分仓的比例。据统计,2009年上半年,共有90家券商获得基金分仓佣金30.57亿元,研究实力较强的前20家券商分仓24.19亿元,占79.2%。这在今年的“第七届新财富本土最佳研究团队”的排名中也得到了集中体现,研究实力排名靠前的券商均在基金交易佣金榜上名列前茅(表1)。这一背景下,中小券商转向服务机构投资者可谓水到渠成。

  卓越的证券研究品牌,还能为券商的经纪、投行等业务提供强有力的智力支持,从而提升其核心竞争力和服务的附加值。因此,在券商内部,其他业务对研究的依赖度逐渐提高,研究在券商中的地位不断提升。一些中小券商更通过着力打造研究品牌迅速成长,国金证券就是其中的典型。

  国金证券前身为成都证券,其成立初期即以研究作为突破口,招募到当时已有一定市场知名度的原金信研究的原班人马,全力打造国金研究品牌。其在2005年开始参加“新财富最佳分析师”评选的第一年,即有6位分析师上榜,今年更当选“本土最佳研究团队”第四名。随着研究水平和知名度的提升,国金证券2005-2008年咨询业务净收入年均复合增长率达193%。同时,研究品牌的树立,也带动了国金证券经纪、投行业务的快速崛起,其年报显示,同期经纪业务净收入年均复合增长率为96%;投行业务也从无到有,依靠研究带动迅速壮大,国金证券在2006年3月取得保荐机构资格,自2006年至2008年,证券承销业务净收入年均复合增长率高达231%(图1)。

  国金证券的突围而出,不仅意味着各行业最佳分析师的争夺只是少数大券商的游戏、中小券商几无话语权的格局正被打破,其示范效应也为面临生存壮大挑战的地方中小券商提供了方向,因此,这些券商研究部门的对外转型往往来自内部自上而下的推动,得到了大股东、公司高层领导的直接支持与重视。

  分析师估值提升,队伍扩容

  券商纷纷转向“对外服务”,显示中国证券研究业的定位和发展模式愈见清晰,也为这一行业带来了全面变革和全新气象。

  机构考核标准改变。绩效考核是研究业务导向的最直接反映。随着对外服务的不断深化,研究的市场化程度不断提高,研究部门再也不是难于评价的成本中心,客户满意度成为评价分析师的核心指标。在《新财富》最初的调查中,“对内部服务的质量”、“研究报告撰写质量和数量”是排名第一位的绩效考核参考指标;今年,“来自客户的派点与反馈”以及“在第三方评选中取得的成绩”则分列第一、二位,“研究报告撰写质量和数量”已经降至第三位。券商对研究部门管理人员的考核也相应参照分析师整体客户满意度和取得的成绩来衡量。对外服务让无形的研究服务找到了有形的评价标准。

  分析师估值大幅提升。以“对外服务”为导向的分析师通过不断学习、借鉴、交流,提高了研究水平和综合素质,高品质报告的市场影响力日益加深。与此同时,市场化也让研究能力得到市场认可分析师的估值大幅提升。2004年,国信证券成为首家参照“新财富最佳分析师”榜单为分析师定价的机构,根据这一榜单,他们以年薪30-50万元公开招募首席分析师,并陆续吸引到郑东、肖利娟、胡鸿轲、赵雪桂等10余位“新财富最佳分析师”加盟。时至今日,研究所行业首席分析师年薪过百万者已比比皆是,《新财富》本次对分析师的调查显示,年薪40-200万元的分析师已经占到全部受访者的51%,年薪过百万的分析师则达8%。与此同时,市场化的分析师人才也被不断输送到基金、保险、QFII、私募和券商的重要岗位,复星医药董秘程阳锋、长盛基金研究总监侯继雄、上投摩根基金研究总监许运凯、农银汇理基金研究总监赵雪桂、中投证券研究所所长孙怀宇、国信证券研究所所长廖绪发、国泰君安证券销售交易部负责人姚伟等都曾当选“新财富最佳分析师”。

  人才争夺激烈。在研究覆盖面不断扩大、机构客户的需求多样化程度不断提高的背景下,受访的研究机构负责人有九成表示,现时研究所的分析师规模并不能满足服务客户的需求,分析师人才严重不足。未来,各机构无一例外有扩招计划,扩招人数少则10人,最多的达到30人,各研究机构负责人大都表示,公司内部对研究的重视程度不断提升,因此对研究所的编制控制比较宽松,支持了研究所的扩招计划。其中,处于两端的老牌研究劲旅和刚刚转型的中小券商对分析师人才需求最大。以湘财证券为例,其聘请原光大证券研究所所长李康任副总裁、首席经济学家,并负责组建研究团队,未来计划扩招30名分析师以便将研究覆盖至全行业。抛出大规模扩招计划之外,许以高薪和管理职务以及更宽松平台等优厚条件,从第一梯队的券商研究机构中招募“新财富最佳分析师”,也在准备转型的券商如中信建投证券、齐鲁证券等的考虑之列。

  销售交易大发展。对机构投资者的专业服务,客观上对研究机构的销售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转型对外服务的研究机构纷纷建立起销售交易部门或招募销售交易人员,专门负责研究报告的销售和后续研究服务工作。分析师们不再直接面对机构客户,而是由销售服务人员作为桥梁,提炼和传达分析师的核心观点、提供对机构的研究服务、按照客户需求组织调研、路演和报告会等。目前,各机构对销售交易部门的建制还各不相同,有的仍隶属于研究部,多见于对外服务起步阶段的研究机构;有的则已经与国际接轨,成立与研究部相互独立的销售交易部门;近期还出现了将研究部划归机构销售交易部的机构。不论如何建制,销售交易的规模扩张是近几年证券研究行业的一个显著趋势,从“新财富最佳销售服务经理”评选可见,2005年首次引入该项评选时,被机构投资者提名的销售服务经理仅76人,本届评选被提名人数已经增长到328人,是四年前的4倍多。

  竞争格局加速行业变局

  随着机构投资者队伍的扩大和类型的丰富,研究服务市场的蛋糕越做越大,据统计,2003-2008年,基金佣金分仓规模复合增长率达95%(图2)。全面展开“对外服务”的券商研究机构间的竞争也越来越激烈,都希望通过精准的客户定位和特色化研究,分享基金分仓佣金的蛋糕,由此也带动了各研究机构内部的机制变革,形成了不同的发展模式,行业变局已然展开。

  变局一:领先研究机构瞄准国际化

  或在多年的对外研究服务中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和知名度,或依托大券商的平台资源,在竞争中处于优势地位的研究机构,全面对外服务的研究模式已经成型,相应的内部机制已经建立和完善,目前已开始向国际化迈进。

  这些位于第一方阵的研究机构中,在发展模式上比较具有代表性的,一是重金舶来分析师、打造豪华研究阵容的中信模式,二是自主培育新人、核心人物负责的申万模式。

  中信模式。中信证券于2005年上市,是国内首家通过IPO上市的券商。成功募资后的中信证券,开始全面强化旗下各项业务的竞争力,研究也不例外。2006年,其以重金将上榜2005年“新财富最佳分析师”的4个行业第一名和1个行业第二名纳入旗下,高起点打造研究阵容,最终,在2006年的“新财富最佳分析师”评选中,前两届还在机构视野之外的中信证券研究部异军突起,摘得12个研究领域的第一名,由2005年“本土最佳研究团队”的第六名一跃成为当年冠军团队(表2)。中信证券当年的研究咨询服务收入较2005年也相应大幅增长244.39%。彼时,业界同行仍对中信这种重金舶来分析师组成的团队稳定性抱怀疑态度。五年后的今天再回首,依靠自上而下对研究的重视、重金投入、平台协同资源、以对外服务为导向的合理绩效评价机制,中信证券保持了团队的稳定,目前,其在31个研究领域均配置了“新财富最佳分析师”,其中,建筑与工程行业的潘建平、交运行业的马晓立、社会服务业的赵雪芹和家电行业的胡雅丽等自加入中信证券研究团队后就一直蝉联各自领域的第一名。除个别原因外,其主力分析师基本没有发生流动,即使流动,方向也并非竞争对手,充分显示出这一目前综合实力最强研究机构的吸引力。

  目前,在中国研究界已稳居头把交椅的中信证券,不仅强化内部机制建设巩固地位,更开始谋求国际化发展之路。自2008年开始,中信证券即提出增强在宏观经济以及钢铁、煤炭、航运等中国拥有国际定价权的领域的研究实力,作为本土研究国际化的重要布局。今年以来,中信又开始积极准备集团内部研究力量的整合。据了解,中信集团旗下的香港子公司中信资本的研究团队将与中信证券合并,由中信证券研究部牵头打造服务海外机构投资者的研究团队,布局港股和海外市场,同时对国内分析师提供智力支持,满足国内机构投资者越来越注重国际视野的需求。中信证券研究部未来的发展目标是在各大经济体代表国逐步设立研究分部,打造数百人的全球研究队伍,实现研究业务的真正国际化。

  申万模式。申银万国证券研究所创建于1992年,是申银万国证券的控股子公司,也是中国内地成立最早、具有独立法人资格的证券研究咨询机构,其目前有分析师128名。

  申万研究所自主培养人才的机制一直为人称道。2005年以来,申万经历过人才的大量流失,于晖、程阳锋、王智慧、龚浩、廖绪发、陈李等一批冠军分析师先后离开,但申万始终可以快速培养出新人顶替,保持了研究实力的稳定。最典型的例子是原首席策略分析师陈李2008年离职后,申万马上推出新人袁宜,仅一年时间,袁宜为首的申万策略小组就在今年重夺策略研究领域冠军。申万模式的优势在于依靠核心人物负责制,学术带头人、部门分管领导、所领导等层层把关,保证研究风格的延续和一致。7年来,申万可算是成绩最稳定的研究团队(表3)。

  同时,独立研究机构的属性为其研究服务的全面发展扫清障碍。独立法人实体更能保证其研究的独立性,独立核算的体制更有利于激励机制的建立;并且,申万研究所可以完全以对外服务为导向,将机构客户做细化处理,分门别类提供专业化服务。经过多年培育,其已成为机构客户市场覆盖最全面的研究机构之一,申万的年度策略会动辄就是上千人的规模。随着机构客户群体的扩大,申万研究所的营收状况也不断优化,从初期的小有盈利到2008年实现3.01亿元的基金分仓佣金收入。

  与第一阵营的中信证券一样,实现布局国际化也是申万研究所的目标。在申万研究所、申万国际业务总部以及申银万国(香港)三者协作的业务模式下,申万研究所近两年率先备战海外,多次组织国内机构投资者“出海”调研,共同拓展境内外市场。此举一方面帮助国内机构投资者深入了解海外市场,加强对内的服务;另一方面扩大了申万在海外市场的知名度,即便目前其所面对的海外机构投资者还没有意愿或途径进入中国资本市场,但这些机构一旦大举进入中国,申万就有可能成为其首选的中国合作伙伴。而各大国际投行在金融危机中受到重创,也为申万与中信的对外扩张提供了难得的机遇。长远看,随着中国经济地位的提升和中国资本更大规模地参与国际投资,国内领先证券研究机构布局海外,正是中国分析师争夺国际话语权所应有的作为。

  变局二:中上游券商努力上位

  处于中上游的券商研究机构,往往国际化还未提上议事日程,现阶段仍以合理配置人才资源、保持团队稳定和可持续发展、博取研究实力的进一步提升为目标。

  其中的代表如招商证券,在前两年的人才大量流失后,通过以老带新、注重内部选拔的模式实现了今年评选中的名次回升。虽然其仅一人获第一名,但有8人坐二望一,他们都将是未来冠军宝座的有力争夺者。另外,光大证券在今年也表现突出,自2006年原光大证券研究所所长李勇率首席经济学家高善文等一批精英分析师离开后,几乎从零开始的光大证券研究所历经三年,终于在今年斩获1个第一和其他6个上榜行业,研究实力在未来仍有望进一步提升。

  招商模式。招商证券研发中心在本届评选中获得了“本土最佳研究团队”第三名的佳绩,研究实力也不容忽视,究其原因,其以内生性人才培养机制形成了特色鲜明的招商模式。

  在研究分析领域,招商素有“以老带新”的传统。资历丰富的老研究员会从工作标准、研究方法、客户服务等各个方面指导新研究员,在他们的言传身教下,新研究员能较快掌握如何调研、路演等工作技能。此外,招商证券对于研究员的考核和评价与直接来自客户的打分有很大的关联。通过加强在市场竞争氛围中的锤炼和打磨,研究员在与客户的互动中成长的更快,进步也更为明显。研究员的成长除了得益于“以老带新”的氛围,还依赖于招商证券内部建立起的严格标准的工作框架。招商证券特别强调按照规范的、符合国际标准的方法和工具开展研究工作,撰写研究报告,要求分析师在相关领域要根据经济、金融理论和产业技术经济规律建立严谨的、科学的分析框架,使用标准的估值工具,并且强调研究结论的前提与逻辑的合理性,这些严格的要求,保证了研究内容的质量。这显示,国内券商正在总结前两年的经验教训,苦练内功。

  同时,招商证券更加倾向于从内部选拔人才,这是其区别于众多券商研究机构的一大特色。当出现新的职位空缺时,除了在内部缺乏合适人选的情形下会考虑引进人才外,相对来说,招商更加倾向于考虑内部符合条件的研究员。这一方面为内部人才提供了更高的平台和更广阔的成长空间,也为年轻研究员树立起标杆作用,增强了招商证券平台的吸引力;另一方面,研究所对从内部选拔出的人才的研究水平和专业素质有更深刻的了解,平滑了人员变动带来的成本损失。以招商证券房地产行业高级分析师贾祖国为例,其即是从内部的债券研究岗位上转型过来,尔后成长为房地产行业分析师,并在这两个领域先后获得了2007年的债券研究方向第三名、2008年的房地产行业第四名。

  依靠内生培养人才机制实现的研究团队的稳定性和成长性,加之成功IPO上市的契机,招商证券研究实力不断提升的空间已经打开。

  变局三:中小券商聚焦优势领域

  现阶段,中小券商无论在行业覆盖还是研究水平等方面,还不能与大券商展开全面竞争,因此,他们的策略是将有限的资源进行合理配置,集中力量聚焦优势领域,倚仗重点行业形成研究特色,提升品牌影响力。

  目前,多数转型对外服务的中小券商研究机构已经开始认真研究大券商研究机构的运营模式,着手解决过往对内服务时所欠缺的人才储备、销售服务等问题。但是,实力雄厚的大型研究机构优势十分明显,并且,研究是一项高投入并且不能马上看到回报的业务,正如本刊调研中一位研究机构负责人所担心的:“研究是一项比较奢侈的业务工作,如果一家券商没有连续三年大量投入而不求回报的勇气,很难在业内确立自己稳定的地位。”因此,中小券商研究所的负责人往往挑选各自机构经历多年积 累形成的优势行业和特色研究体系作为主打,以博取机构投资者的认可。

  比如,山西证券研究所凭借优越的地理位置和对省内主要煤炭类上市公司的深入了解,将煤炭开采作为对外服务中主打的特色和优势研究领域之一。民族证券研究所则以专题化、行业化两大卖点吸引买方,走“精深透”之路。其在2008年底的“中国版马歇尔计划”专题研究中提出,要将过剩产能转移到国外,并着重购买国外的能源和原材料,获得了多个国家部委的重视;在2009年光伏产业前景扑朔之时,其又在乐山邀请了50多家投资机构展开实地调研,并在当地政府支持下,力邀众多光伏企业高层出席,提供了许多第一手材料,使得机构对整个多晶硅产业的形势有了全面的把握。集成式的实地调研节约了机构的研究成本,颇受机构青睐,民族证券研究所也因此在新能源研究领域获得了关注。

  尽管目前中小券商在研究领域还无法与大券商抗衡,但其在重点行业的研究实力仍不可小觑,其研究模式的突破和未来发展也值得关注。不过,转型后的中小券商研究机构也面临两大难题,一是如何在激烈竞争中分得一杯羹,二是人才流失。一个优秀的研究员流失,通常会导致其所在领域研究优势的丧失,对于行业覆盖面较窄的中小券商影响更大。而在高度市场化的环境里,研究员的价值一旦获得市场认可,“被挖角”也就成了不可避免的事情。对此,中小券商更有必要建立一套合理的人才培养和考核机制,一方面保证快速补充新鲜力量,另一方面,对有实力的分析师也要提供对等的薪酬待遇,以弥补业务平台的弱势。

  拭目以待竞争新局

  当前,中国研究新势力崛起已在不同层面展开。展望未来,受访的研究机构负责人中近八成认为,最终研究机构将越来越集中,其中有人认为“大约10家卖方研究机构即可满足市场的研究需求”;有人则坚信,未来市场容量巨大,综合实力强的券商优势会凸现,其余有特色的券商也会生存下来。尽管未来竞争格局仍未清晰,但毋庸置疑的是,波澜壮阔的券商研究格局之变已经展开。《新财富》对研究机构负责人的调查显示,受访者中,认为相对市场容量,目前的卖方研究机构处于不足和相对过剩状态的各占约50%,也反映出市场正处于变革中,研究格局并未最终形成。

  我们也许可以大致勾勒出这场变革的基本图景:首先,几家大型券商研究机构垄断大部分“新财富最佳分析师”排名的格局被一些新兴券商打破;其次,随着越来越多中小券商向卖方研究转型,大手笔招揽人才,导致资源分流,原有格局被彻底颠覆,一些反应迟滞的券商可能竞争力下滑,新兴券商则成功上位;最后,通过充分的竞争,研究机构将再度集中,约十家机构确立江湖霸主地位,成为新的行业领袖。

  通过分析历届“新财富本土最佳研究团队”榜单,我们也注意到,大型券商研究机构排位并不稳定,波动很大,中游券商进出榜单也较频繁,反映出研究业格局有加速变革之势。与此对应,随着越来越多中小券商加入卖方研究阵营,基金佣金分仓的竞争更趋激烈,2006年以来,尽管前十大券商一直保持了基金佣金的半壁江山,但市场份额呈下降之势(表4)。近期,随着光大证券、招商证券的成功IPO上市,以及华泰证券IPO的顺利过会,中国又将迎来一波券商上市潮。上市将为这些券商各项业务的发展打开了空间,是对需要高投入的研究业务的重大利好。相信在上市的激励作用下,目前研究实力处于中上游的券商研究机构将迎来进一步提升的空间。

  与此同时,一些在佣金排行榜上名列前茅的机构尽管开展“对外服务”由来已久,但内部对研究定位的摇摆不定或机制变化,直接影响到研究机构在机构投资者中的品牌影响力的可持续性。

  由此可见,处于优势地位的券商研究机构在探索适合的发展模式的过程中也可能出现波动;中游券商研究机构借助上市等途径加大研究投入也可能顺利上位;中小券商和原先未开展对外服务的大型券商奋起直追,在研究业务、产品销售等方面全力参与竞争,则可望为行业格局带来新的冲击????中国证券研究领域的角力正在加剧,竞争格局远未见分晓。研究格局之变,还将通过对券商其他业务的智力支持辐射开来,带动券商的竞争格局之变。■


    新浪声明:此消息系转载自新浪合作媒体,新浪网登载此文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文章内容仅供参考,不构成投资建议。投资者据此操作,风险自担。
【 手机看新闻 】 【 新浪财经吧 】

登录名: 密码: 快速注册新用户
Powered By Google
留言板电话:95105670

新浪简介About Sina广告服务联系我们招聘信息网站律师SINA English会员注册产品答疑┊Copyright © 1996-2009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