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文 杨洪伟
2009年4月6日,《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的意见》(即新医改方案)向国内外公布。这个方案提出了未来十年我国医药卫生体制改革的总目标和制度建设的总体框架,它带给人们的是对未来十年发展的憧憬。而当我们跨入新医改方案第二个实施年度之际,这个方案将带给人们的是对近期改革目标实现的热切期待。 新医改方案所创造的一系列“第一次”,可以大致呈现出未来十年我国卫生事业发展的蓝图。
首先,新医改方案提出要建立覆盖城乡居民的基本医疗卫生制度,并且第一次提出“把基本医疗卫生制度作为公共产品向全民提供”。这里特别值得解读的是“覆盖城乡居民”和“公共产品”的提法。覆盖城乡居民是要使全体国民普遍享受基本医疗卫生制度的实惠;而公共产品的通俗解释就是强调人们在享受制度带来的实惠时是平等的、没有差异的、彼此不受影响的。十分明确,此次医改的最终目的就是要解决群众反映较多的“看病难、看病贵”的问题,为群众提供安全、有效、方便、价廉的医疗卫生服务。
第二,在提出医改的总目标后,新医改方案突出顶层设计,第一次系统提出了建立有中国特色的基本医疗卫生制度的基本框架,即“一个目标、四大体系、八项支撑”。“四大体系”即公共卫生服务体系、医疗服务体系、医疗保障体系和药品供应保障体系;“八项支撑”即管理、运行、投入、价格、监管体制机制,加强科技与人才、信息、法制建设,这就是俗称的“四梁八柱”,并且计划按照这个框架用十年的努力构建全新的医疗卫生体制。
第三,新医改方案第一次提出建立覆盖城乡居民的基本医疗保障体系,也就是全民医保。改革方案明确提出了加快建立和完善以基本医疗保障为主体,其他多种形式补充医疗保险和商业健康保险为补充,覆盖城乡居民的多层次医疗保障体系,将使人们的医疗支出在不同疾病风险的人群间和不同经济水平的人群间重新分配,即实现风险补贴(risk subsidies)和公平补贴(equity subsidies)。公平将是有中国特色的基本医疗卫生制度的最本质的特征。
第四,新医改方案第一次提出基本公共卫生服务均等化的目标。从保障公民健康权益的角度看,它意味着人人享有服务的权利是相同的;从服务的内容看,既有面向人群的公共卫生服务,也有面向个体的公共卫生服务。
第五,新医改方案还第一次提出了初步建立国家基本药物制度,整顿治理药品生产供应保障体系,规范用药行为,降低药品价格和患者医药费用。 在改革的基本思路上,新医改方案注重远近结合,把解决群众看病就医突出问题与建立完善基本制度体系结合起来。在着眼长远的同时,立足当前,提出了近期要着力抓好的五项重点改革,即“四项基本和一项试点”,增强改革的可操作性。五项改革相互联系,涉及医疗卫生体制改革的关键环节和群众最为关切的问题。因此当我们对未来十年我国卫生事业发展前景充满期待时,审视医改的近期目标和实施进展,它们也同样值得期待。
2009年是医改方案实施的第一年,也是做好五项重点改革,实现2009—2011年医疗卫生体制改革阶段性目标的第一年。医药卫生体制改革的阶段性目标是:基本医疗保障制度全面覆盖城乡居民,基本药物制度初步建立,城乡基层医疗卫生服务体系进一步健全,基本公共卫生服务得到普及,公立医院改革试点取得突破。为支持未来三年落实五项重点改革工作,各级财政将新增投入8500亿元,其中中央政府需新增财政投入3318亿元。2009年,中央财政安排了医疗卫生支出1181亿元,根据医改工作进展陆续下拨完成,地方各级财政部门也在抓紧安排并及时拨付资金。
今年6月10日,中国科学院发布了面向2050年的科技发展路线图,其中人口健康科技发展路线图提出,到2050年前后,要建立一个适应我国人口健康国情的普惠健康保障体系:以预防和控制重大慢性病为核心,将抗击疾病的重心前移,推动医学模式由疾病治疗为主向预测干预为主转变,由单一的生物医学模式向生物-环境-心理-社会的新医学模式转变,形成世界先进水平的生物安全、食品安全、健康营养生活方式的科技保障系统,建立中国特色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及生物防范体系,实现全民身体健康进而达到身心全面健康。
尽管距离“普惠健康”这个美好的目标还有很长一段路要走,但值得欣慰的是,新医改实施的第一年开局良好,起步平稳,为2010年乃至今后十年的医药卫生体制改革奠定了良好的基础。我们有理由相信,随着日益增强的综合国力支撑,以及集中力量办大事的制度优势,我们有能力也有条件把医改各项工作不断推向前进,全面实现医改的阶段性目标和总目标。
杨洪伟,是国家卫生部卫生经济研究所副所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