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工作和生活圈有一个北京奥运圈子,我在一家奥运赞助商工作,我太太在北京奥组委做了三年。2008年前的几年,工作真是高调啊。做全国人们最关心的事情,多风光啊。
那时我们想不高调都不行,连海外的朋友都是一两年前就找过来,说我家看奥运比赛找你了啊,我儿子大学快毕业你给找个志愿者的工作啊。2008年春节去新西兰旅游,乡下旅店的老板说你们是中国来的,中国人喜欢运动吗?我们新西兰人特别喜欢橄榄球。对了今年好像有奥运会吧,奥运会在哪里啊,是拉丁美洲还是加拿大啊?
我当时又气又怜悯,花了整个早饭的时间讲北京奥运,说这将是一届最棒的奥运,你不去观光也罢,但不关注就不对了。还有啊,现在橄榄球还没有列入夏季奥运项目啊。
可是最让人受不了的是,奥运怎么这么快就完了呢?当时我们都觉得2008是一个梦想,是一首诗,现在也是一种珍贵的记忆,但是它怎么就这么一闪而逝呢?
前奥运圈子联系下来,发现大家普遍都有一种低落症。想想看,什么事情都可以Yesterday Once More,就是奥运恐怕在我们的有生之年再不会来中国了,来了我们也不会高调地奋战在一线了。今天你在街上,听到手机铃声传出“我和你”,过去问,你是奥组委的吧,十有八九是准的。
首先我们要说,参与这种重大国家项目,对丰富个人经历,提升职场地位,毫无疑问作用巨大。但是我们必须在高潮和常态之间找到一种平衡,在高调和低调之间自如的转换。
在日常工作中,我们也常常要形成高调状态,做一些整个公司都关注的很风光很露脸的能得到领导重视的事情。能经常有这样的项目是你的福气,因此要不遗余力的做好。
但是做高调项目的问题在于:首先你的体力和精力能不能吃得消,熬夜熬成什么样你还能保持人形;再有一个就是你会得罪很多人,因为高调项目要快速推进,雷厉风行,你肯定要打破许多现有的格局,侵犯一些人的利益,从而遭受攻击。你需要设置防御线,还要提防暗箭。难啊。
还有一种情况是,自己的项目没那么重要,自己的地位也没那么重要,但是偏偏一定要创造高调效果,引人注意,这看起来简单,实际操作起来危机四伏。
原来我们有一个咨询公司,帮我们做一些客户活动什么的,效率不是很高,但是他们老板在活动当天一定穿着光鲜地来到现场,并且紧紧跟在我们公司CEO身边,甚至和CEO谈笑风生。这就把我们公关部的老板气死了,老板对我们说,那个那个谁,我要是再看见她在这里出现,就休了他们公司,再不给他们生意。
我就对咨询公司的人说,让你们老板注意点,过来可以,但是别再跟我们CEO谈笑风生了。
后来他们老板有所收敛,但生意还是丢了,这是后话。另外一家公司的老板的做法是,每次活动穿上工作服,跟工人一起搬桌子、调灯光。我们老板见了,笑得合不拢嘴,“好啊,乔治,干得好,谢谢啊。”
这里面的道理非常简单,就是你尽量去参加本身就高调、你的位置也高调的工作;如果事情本身达不到高调,你要想办法创造高调,前提是自己有一个在高调低调之间迅速移动的台阶。
特别要注意的是,你要尽量在本职工作上高调,在老板面前高调。如果你把很多精力放在试图在工作以外的地方高调,风险真是太大了。
最近有一些职场畅销书,比如唐峻先生的《我的成功可以复制》,在我看来是一种危险的误导。很多人会忽视这样一个问题,就是唐先生太成功了,成功得连他的老板都不得不向他有所屈服,这是我们平常人做不到的。你要是像唐先生那样在社会上出名,你的老板早就让你死上十回了。你要是想墙里开花墙外香,你就要先把墙里的事搞定。
我曾经有一个坚定的信条,就是要高调工作,低调生活。做轰轰烈烈的工作,下班后过清清闲闲的生活。作为一个不是特别普通的普通人,或者说商务人士,达到这种状态并不是太难,关键是你没机会在工作上高调时,要耐得住寂寞。
至于生活的低调,你本来就没太多资格高调,你要像明星那样每天在新浪微博上告诉大家诸如“我的猫今天病了”,“昨天没睡好,有点咳嗽”,也不会有人理你,买点药给自己和自己的猫一起吃了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