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路径导航栏
跳转到正文内容

2010应对气候变化发展猜想

http://www.sina.com.cn  2009年12月29日 14:38  《商务周刊》杂志

  □ 文  吕学都

  2009年12月19日,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暨京都议定书缔约方会议,在经过长达两周的激烈争吵并延长了一天会期后落下帷幕,最终只取得了有限的成果,原预计将要达成的“哥本哈根协议”虽然仍然存在这样一个文本,但已经变质为非正式文件,缔约方会议只可能“注意到”的“哥本哈根协议”。 客观地看,哥本哈根气候大会可以说是一次失败的会议。但尽管如此,本次会议在谈判制定未来应对气候变化制度方面还是取得了很多重要的阶段性成果,会议也用决定的方式,把取得的这些阶段性成果和进展固定下来,2010年将在这些进展的基础上继续谈判,争取尽快完成所有谈判。作为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缔约方会议自2001年达成马拉喀什协定以来最重要的会议及取得的阶段性成果,其对未来应对气候变化的发展方向、对各国未来的重大经济和环境利益将可能带来重要的影响。 哥本哈根会议按照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及京都议定书两条轨道展开谈判,在公约下重点谈判提高公约的执行,包括谈判确定不参加京都议定书的发达国家未来减排温室气体的量化指标,发达国家向发展中国家提供资金,技术转让及能力建设的制度和机构安排,确定了发展中国家在获得发达国家支持下承担适当的国内减排行动的具体原则和安排,规定了未来长期应对气候变化的总体目标等;在京都议定书下,则重点讨论了发达国家在2012年的温室气体减排指标。 接下来的2010年,气候变化谈判的主要任务,将是按照哥本哈根会议固定下来的各重大议题继续加速谈判,就最终落实巴厘行动计划制定具体的规定、技术、方法和指南,以及实施安排,在2010年争取能够分别在公约下和议定书下最终达成各自新的具有法律约束力的协议,作为未来10年甚至更长时间全球应对气候变化的共同法律基础。同时,各国也将启动探讨如何有效落实哥本哈根协议规定的各项义务。 哥本哈根会议未能够像所期待的那样达成一揽子具有法律约束力的、落实巴厘行动计划要求的全面协议,但100多个国家领导人或政府首脑出席会议并发表讲话,3.5万注册参会代表,是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缔约方会议历史上从未有过的记录,形成了强大的保护气候的政治势头。秉承这种政治势头,加速推进谈判尽早取得全面成果,将是真正希望保护气候的各方期待看到的结果。国际社会将会抓住这个难得的机遇,争取在2010年年底完成关于落实巴厘行动计划的技术谈判,达成具有法律约束力的关于有效提高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履行的决定或协议。 这其中,有几个要素非常关键,一是美国参议院是否批准清洁能源与安全法案,这将对这一进程产生重要影响;二是发达国家为公约下的资金机制出资的规模和可预见性,这将对发展中国家能够采取什么样的减排和行动产生重要影响;三是对发展中国家减排行动的核查方式,这将成为未来谈判和实施工作的难点;四是发达国家海外减排机制及排放贸易制度的建立和完善,这将对未来的碳市场带来重大影响。 应对气候变化行动是各国都没有先例的行动,在能够真正大规模实施以前,各有关国家将会启动探讨执行未来可能形成的协议规定的重要义务,包括开展一些试验和示范活动,以抢占先机。2010年,这方面的研讨会、峰会,政治性会议、技术性会议及操作性会议必将层出不穷。 哥本哈根会议传达的强烈信号是要加速全球的温室气体减排进程,主要是确定发达国家进一步减排的量化指标,以及海外减排机制的根本性改革,以提高效率和稳定性。目前,在开发清洁发展机制(CDM)业务方面已经取得了大量的经验和教训,但随着碳市场的蓬勃发展,需要研究如何使CDM项目规模化,这在哥本哈根会议上成为一个主要的关键词。因此,2010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将合作开展推动CDM大规模发展的政策和方法研究,以推动CDM的制度性改革。 中国已经正式宣布了自己应对气候变化的国家方案。2010年国内各有关部门、各省市将会组织开展大量的应对气候变化的政策研究和实施计划,尤其是研究如何完成我国政府自己宣布的降低碳排放强度指标的具体执行计划、相应的统计和核实方案等。 哥本哈根会议讨论了发达国家到2020年的温室气体减排目标,很多政府也提出了自己的具体减排目标。这对于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的产业界而言,是一个非常重要的信号。对于一些行业将会是重要的发展机遇期,例如风电、太阳能发电、生物质能发电等低碳或无碳技术;而对于另外一些高耗能行业,则可能会面临巨大的压力和挑战,例如燃煤电站、水泥生产、钢铁行业等,将不得不考虑投入更多的资金开展技术研发,提高能源效率和生产效率。

  吕学都博士,是国家气候中心副主任,联合国《京都议定书》CDM执行理事会委员,中国气候谈判代表团成员。


    新浪声明:此消息系转载自新浪合作媒体,新浪网登载此文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文章内容仅供参考,不构成投资建议。投资者据此操作,风险自担。
【 手机看新闻 】 【 新浪财经吧 】

登录名: 密码: 快速注册新用户
Powered By Google
留言板电话:95105670

新浪简介About Sina广告服务联系我们招聘信息网站律师SINA English会员注册产品答疑┊Copyright © 1996-2009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