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路径导航栏
跳转到正文内容

第一财经周刊《生于2008》第2季

http://www.sina.com.cn  2009年12月24日 15:18  《第一财经周刊》

  文|CBN记者 冯一萌 陈伟 徐涛 杨樱

  你还记得他们吗?在2008年的年终特刊上,《第一财经周刊》关注了四名当年开始创业的公司人,刊登了名为《生于2008》的文章。虽然他们的事业都诞生于这个三十年来全球经济形势最为糟糕的年份,但是他们满怀希望和憧憬,并且也愿意为之付出艰辛的努力。在一年后的今天,我们重新采访和记录下他们在这一年中所发生的变化,只因为他们是无数个组成中国经济的公司人和创业者之一。这一年孙路开始经历裁员,牛文文频繁在二三线城市出差,高宽长做了一个新项目,程亮则成功让他的第三个网站上线,创业者状态的参差多态也是这个时代经济变化的最好写照。

  01

  裁员是个好选择吗?

  创业者:孙路

  诞生时间:2008年1月

  前季回放:曾为花旗集团旗下公司投资顾问的孙路回国创立投资咨询公司

  2009年进展:公司业务收缩、裁员

  2009年,创办投资咨询公司的孙路没有延续去年的好运,尽管中国股市和楼市都表现不错,但是他的理财生意注定要赔本了。在创业第二年,他顶到了天花板,信托产品的返佣相比巨大的寻找客户成本来说实在是太少了—为了寻找到那些有钱的大客户,孙路雇佣了10名电话销售员频繁打电话给目标客户,而这些100万元起卖的高门槛信托产品,佣金仅为销售额的1%至2%。而在去年,孙路向客户推荐的年收益在10%左右的理财产品到期如约偿付,凭借这一役,孙路成功留住了新客户,公司在创业第一年就小赚了一笔。

  有过在美国花旗集团工作经历的他曾希望通过专业理财规划及咨询、会员制服务、推荐和代销产品等模式来增加收入。但抱着美好愿景的他在这一年却深刻感受到国内外的相差悬殊:国内金融市场并没有完全开放,第三方理财公司很是“水土不服”。创业第二年,成了孙路“收缩战线”的一年。他做的第一件事就是裁员,他将电话销售员统统裁掉,这占公司员工总数的一半,公司规模也从最初的20名员工迅速降至10名员工。取而代之的是通过会所和高端俱乐部寻找客户。孙路公司的盈利模式也发生了调整,他不再倾向于个人理财客户,而是倾向去做“项目”,孙路试图找到好的项目,把这些项目做成信托产品,最好能做成可以通过银行发售的。

  这个圣诞节,孙路和妻子孩子在美国加州度过,电话中,他显得十分轻松愉悦。而他对中美经济反差也有颇多感慨,“前几天我们去一个小餐馆吃饭,周日的晚上只有我们一桌在吃饭,而经济好的时候,这家小餐馆肯定是要排队的”,所以他还带着一个任务—寻找一些愿意打入中国的美国公司,跟它们谈谈合作。而对于明年,他还保持着相当的乐观,“今年我们稍微后退了一小下,但是我没有放弃,而是在寻找更好的机会。对于一个小公司来说,很多事情无法预料,但首先要有耐心,一旦市场在合适的时间有机会,起码要在位置上。”

  02

  奔波的布道者

  创业者:牛文文

  诞生时间:2008年9月

  前季回放:原为《中国企业家》杂志总编辑的他离职创办《创业家》杂志

  2009年进展:杂志吸引一群固定的读者

  一年前的秋天,当牛文文离开《中国企业家》总编辑的位置创办《创业家》杂志时,同行们给出的质疑多过于称赞。如今,这本年轻的杂志已经开始拥有了自己的固定读者,>>并渐渐开始得到市场的认可。

  一年来牛文文一直重复着这样的工作:赶到二三线城市,一天见四五拨年轻的创业者听他们的经验与苦恼,将他们搜罗到自己的“founder club”。

  “创业首先要定义什么是成功。”牛希望能够将全国20万年收入一亿元级别的创业企业尽量团结起来,为它们提供增值服务,从而提高利润率且培养属于自己的社区文化和情感。虽然才刚刚开始,但这样的规划也许正好迎合了现实:这一级别的年轻创业者们不仅代表着中国经济的未来和活力所在;并且因为大量都僻处二三线城市,希望获得一定的曝光。于是牛文文要做的就不仅仅是每个月在杂志上刊登遴选出的年轻创业者的故事,而要力争与这个年轻人群尽可能多的面对面。一年多的“在路上”生活,成果颇显。《创业家》每期发掘20家创业公司报道,今年年会的时候,杂志将这200多家创业企业邀请到会场,才发现这已经成为一项巨大的资源:绝大部分的创业企业都获得了平稳快速的发展,有两三家已经登上了创业板。

  这本杂志也在忙碌中修正自己的路线。牛文文在8月的刊首语上写了这样一个故事:一位“成长型企业的创始人”走进牛的办公室,责问他“老追那些成功的大佬还不如继续呆在《中国企业家》,我们这些创业几年,营收3000万到5000万的公司才是你应该关注的。”牛说从这个时候开始,就有意加强克制:少关注中国的巨型公司,保持关注刚开始创业的“车库公司”。

  创业之前,牛的职位是总编辑,成为《创业家》的社长意味着他需要补足自己在经营管理方面的知识。这一年牛文文与媒体同行们聊天时更多的是向他们请教运营模式、品牌建设和产品推广。与资本层面一向良好的关系在这方面对他帮助不浅。当然,牛个人也有暗自不满的地方。以致他有时也会与同行的聊天中抱怨“创业的困难比当初想象的要大太多。”这些困难少数来自于自己对于统筹管理团队以及对于繁琐事务的估计不足;更多的则是一种无可奈何。

  从一个角度来说,刚刚过去的一年对于创业者而言环境无疑更为宽松了:经济开始复苏;国内外资金也非常宽裕。然而牛却不同意单纯地认定今年的创业环境较之此前有好转,原因是“公权力对于创业者的侵蚀过于厉害”。“我一年中感受最大的就是:政府宏观上鼓励创业,但在具体层面则设置了过多障碍,且对待创业者的态度充满蔑视和暴力。”谈到这些问题的牛言辞激烈,义无反顾地为从山西煤老板和此前IT行业“执照门”事件鸣不平。

  03

  “节外生枝”的机会

  创业者:高宽长

  诞生时间:2008年秋季

  前季回放:有过知名IT企业经验的他看准了3G机会创办极地星空公司

  2009年进展:意外地有了培训项目

  2008年的这个时候,高宽长每周都会见投资者;现在,他依然会不断接到投资者的电话,并约着见面、聊天。所不同的是,去年是人家在挑他,现在慢慢有了点他在挑人家的意味。“我们现在对钱没有那么急迫了。”高宽长说。他的底气来自于他公司的一个新业务,这个业务在去年还没有影子。

  去年这个时候,他的创业目标是做移动终端上的教育资源平台,让人们能通过手机看教育类的资料,并因此创立了极地星空这家公司。他和他的创业同伴觉得,随着3G的到来,移动互联网的增值业务会给他们带来商机。

  他们设想中的商机并未伴随3G牌照发放而迅速到来:投资者们在观望,他们看好这个市场,但却觉得由运营商主导会更加有机会;高宽长和他的同伴们也觉得3G这个市场要成熟,还需要2年的时间。

  他们当然不会坐等市场成熟。当他频繁地和运营商、学校、开发者等交谈后,他发现这个市场迫切需要3G开发方面的人才,但现有的教育体制却无法提供这么多人才。

  他决定开始做3G开发方面的培训。他预测这个市场会很大,因为他看到腾讯、阿里巴巴这样的互联网公司的移动应用研发部门都在大规模招聘;摩托罗拉、联想移动这样的手机设备厂商也在进行相关的研发。

  2009年春节后,他开始去游说中科院研究生院。中科院有嵌入式软件的研发,却并没有和3G相关的人才培养体系,因此对高宽长的提议颇有兴趣。他们需要高宽长列出详细可行性方案,包括教材、课程体系、对往后学生的就业会有何促进、师资等等。合作达成,高宽长可以使用中科院的教室等资源,经过培训合格的学生也可以得到中科院的研究生结业证书。

  高宽长将培训放在了移动终端的应用程序开发上,课程会涉及如何在Andriod等移动平台上开发应用程序。他的招生面向二三线城市高校,包括辽宁、湖南、河南等省的大学。这些大学相关学院向他推荐优秀的本科生,而他和他的同事们会通过一些考试来遴选合适的学生。“我希望这些学生聪明,有学习能力。”培训看上去很严格。高宽长会为学生安排住宿;学生每周要上6天课,只有周三休息;教师除了学校中有教学经验的老师之外,还会请来公司中有实际开发经验的开发人员。

  因此,尽管学费需要1.48万人民币,但这样的培训和中科院研究生院的金字招牌,都对学生颇有诱惑。极地星空9月开始招生,11月15日第一批20个学生开始上课;下一批2010年1月15日开始上课的学生也招得差不多了。不过,这个项目一次收入也不过30万,除去教师和食宿费用,利润微薄。

  这个短期项目的盈利他还会用于一年前设想的手机端应用平台的开发—在这一年里,这一开发并没有停下,尽管需要大量的技术投入,也需要更长时间来看市场的反应,高宽长依然觉得这会是公司未来的“正业”。

  04

  “不景气”已成过去

  创业者:程亮

  诞生时间:2008年5月

  前季回放:程亮股票被套牢,作为导演被制片人甩,创立“不景气”网站

  2009年进展:主推的新网站“72人”诞生

  离2010年仅有25天的时候,程亮的“网站三部曲”终于全部正式上线了。这个时间比他预想的要晚了点儿。2008年经济危机一片萧条,程亮作为一个导演被制片人甩了,作为一个网站经营者网站被人收购了,他一无所有之际灵机一动做了“不景气网”。一个苦着脸的小人,和一根遥遥指向股市6000点的曲线,这不过是六七个人不到一周的成果。

  “不景气”一把揪住了劳苦大众的心,火了。但是程亮说,这不是他要的。“你们等着,明年春天的时候会有个大制作上线”。

  其实他在炮制“不景气”之前便在谋划所谓大制作。程亮说自己是一个“太贪心的人”。他爱淘宝,心想为什么淘宝能买卖东西,他不能买卖知识。于是一个瞄准了“冷知识”的计划应运而生。“我觉得总有人在生活中默默无闻,但是背地里他知道很多稀奇古怪的东西,而且是认认真真做学问的那种。”程亮对《第一财经周刊》说。他想要做一个网站:基于孔子“弟子三千,达者七十二人”的故事,程亮把这个网站叫做“72人”。他对自己这个创意甚为得意,觉得“抓住了现在普通人渴望被关注”的心态。而他要招募的老师分成名人和达人两类,前者可以是殳俏或者徐静蕾,后者可以是教授“如何制作假睫毛”的淘宝店主。

  他找来程序员,把每一个教授不同知识的页面做成中国古代书馆的样貌,每个用户被称为“老师”或“学生”。“货币”是点卡。老师卖点,学生买点,程亮赚的是管理费。

  “不景气”的诞生更是为了“72人”积攒人气。和“不景气”同担此任的还有随即诞生的“国货墙”。后者同样是搭了用国货的潮流,程亮说服家化国货企业免费提供产品,他找人写下试用感受。由此程亮能获得用户数据—这是“72人”推广的核心要素。

  为此程亮在2009年里和他的团队着实吃了点苦头,光国货企业就跑了不下500家,而成功率是1%。“不景气”和“国货墙”为程亮带来7万人的电话、MSN和Email。他挨个儿发自己一字一句写出来的“72人”推广书,邀请他们来注册。为了把网站支撑起来,程亮把团队派出去到处寻找“达人”。如果说“名师”的资源他还能靠着他导演的头衔解决一批的话,“达人”着实是个难题。

  “我和去年最大的不同,就是我找到了自己的位置。”程亮觉得自己善于捕捉人的动向,做网站的确是外行。好在他“只是想像拍电影一样”做一件作品出来,而且三个网站都诞生于经济低潮,让他庆幸“自己不会被大好形势冲昏了头脑”。11月,程亮的网站因为有关部门网络整风被“连坐”断了服务器,让他心有余悸,“做互联网真的要小心一点”。他对2010年的期望是“平安把‘72人’做大”,最好能找到投资,不用再靠他抠着紧巴巴的预算,还要时不时去拍两部广告救济。程亮说,他会坚持下去。坚持才会赢,是他在过去一年最大的心得。


    新浪声明:此消息系转载自新浪合作媒体,新浪网登载此文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文章内容仅供参考,不构成投资建议。投资者据此操作,风险自担。
【 手机看新闻 】 【 新浪财经吧 】

登录名: 密码: 快速注册新用户
Powered By Google
留言板电话:95105670

新浪简介About Sina广告服务联系我们招聘信息网站律师SINA English会员注册产品答疑┊Copyright © 1996-2009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