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路径导航栏
跳转到正文内容

不同的2009年

http://www.sina.com.cn  2009年12月21日 15:24  《商务周刊》杂志

  今年是《商务周刊》第四年推出年终特刊,我们沿袭了去年的思路,推出“我们的2009年”年度系列,包括“年度商业主题”、“年度企业”、“年度企业家”、“年度好产品”等精彩内容。

  2009年是全球应对危机的一年,但“冬天”并没有我们想象得那么寒冷,岁末,我们都已经开始讨论“后危机时代”的话题了。过去的一年里,中国政府投入巨资进行自我拯救,在这场自救中,有人欢笑,有人哭泣,这是怎样一个时代呢?每个人的眼里都不一样

  一封读者的来信

  尊敬的商务周刊编辑,你好!

  我是贵刊的一名大学生读者,即将毕业走向社会,我周围大部分的同学在忙着找工作。为了进入大国企、政府机关或知名外企,他们在找关系送钱送礼。我觉得这个事情不太对,人们应该凭自己的能力和本事在这个社会立足、自食其力。他们笑我too naive。“醒醒吧,在这个社会,能力不算什么,资源和关系才最大,”一位室友对我说,“你别选错路。”

  我觉得这是个蛮重大的问题——我们面临选择。

  最近我们一帮同学在宿舍聊电视剧《蜗居》。这部戏在我们学校太火了,当然在外面也很火。我们聊愿意成为其中的谁,结果发现女生很愿意成为海藻,“我这辈子能有海藻那样的福气,值了”,这是一姐们的原话。而男生们则很崇拜宋思明,我们都觉得最后他死掉是剧情需要,现实中他这样会做人、有责任心的聪明人翻船的可能不大。

  话说回来,我觉得《蜗居》火是因为它真切反映了社会生活现貌,房市、官场、“小三”、老百姓的房奴生活、政府商家和银行的关系,现实中不就是这样的吗?老美总说“我有一个梦想”,他们的dream很丰富多元,而我们中国人,大部分人有着“同一个梦想”,那就是一套房。社科院的蓝皮书说我们中国有85%的家庭无能力买房,也就说这个国家大部分国民的“梦想”还停留在马斯洛需求层次的基本生活需求上。这难道就是小康社会、和谐社会吗?

  为什么这么多人买不起房呢?我看网上说,美国的人均收入是我国的34倍,但现在北京、上海、深圳三地,临近市区的房子都在2万元/平方米以上,普通人家买一套100平方米的房子要花两三百万元,而美国一套房子的平均售价是20万美元,也就是100多万元人民币,而且他们的房子是那种前面带花园,后面带游泳池的独栋“别墅”,我们的是“鸽子窝”。上海浦东陆家嘴一带的房价高达7万元/平方米,而韩国财团收购的纽约曼哈顿地区标志性建筑AIG纽约大厦才合7300元人民币每平方米。为此我专门问了两个国外的网友,他们说没错,物价高出我们10倍的欧洲,房价也就相当于30万元人民币一套别墅,而印尼首都雅加达的一名网友在一家报社做了两年记者,就自己买了一套80多平方米的房子。

  看了这些对比,我已经不敢在北京这样的大城市买房了,去别的地方定居?我的家乡江浙一带的城市房价与北京差不了多少,综合同学们的线报,兰州、昆明、长春、武汉、长沙……神州处处捷报频传,这两年房价都在翻番。我查了一下,几乎全国二、三线城市的房屋租售比、房价收入比都超国际警戒线。我那位远在雅加达的网友居然也知道中国的大城市“不适合人类居住”。我问她如何知道,她说:“你没看《时代》周刊都已经报道了,‘房地产为何成了最令中国头疼的事?’你们那里的房价已经为全球所瞩目了!”

  为什么房价会这么高呢?我觉得房地产巨头说得有些道理:中国有特殊的国情,这么多人口涌入城市,是不能用房价收入比这样的国际通用指标来解释中国的房价问题的。但我觉得另一位“索罗斯的中国门徒”说的更有道理,虽然他的预言——未来北京、上海两大超级都市的人口将达到5亿人,两地的房价很可能会突破30万/平方米——着实吓得我肝儿颤,他说:现阶段中国城市住宅主要是投资品,连消费价格指数(CPI)中都没有包含住宅价格,而欧美已经完成城市化进程,土地的开发性溢价和房产的交易性溢价基本消失,住宅回归消费品的本质。

  也就是说我们的房价是投资客炒起来的,这我同意,周末有时候去同学家,晚上他们小区楼里亮灯的窗户寥若晨星,这个位于北京四环外的经济适用房小区2004年就交房了,据说里面的有钱人最多在这个小区就有8套房子。我在网上查了一下,发现有一个指标是说这个的,就是空置率。报道说按照国际通行惯例,商品房空置率在5%—10%之间为合理区,空置率在10%—20%之间为危险区,空置率在20%以上就是商品房严重积压了。而京沪深众多楼盘空置率超50%,北京绝大部分的新楼盘在交房前就已经全部售出,但即使到了交房后的第二年,其入住率也往往只有30%—40%。

  另一个指标是租售比,也就是房子单套月租和房屋总价的比值,据说一般而言1250是比较正常的,即房屋按现有租金出租20年左右收回房款。统计说11月来北京楼市租售比再创纪录,达到了1525,部分区域甚至达到了1700。也就说北京的一套房子出租50年才能收回购房款。在租售比排行榜上,北京、上海已经超过香港、新加坡、东京、纽约等大城市成为世界第一,目前人均收入超过10万美金的纽约曼哈顿,房屋租售比仅为1252左右,而北京的人均收入仅为3620美金。租售比过低,说明租房价格并没有随着房价上涨而同比上涨,显然,投资客占购房者比重较大。

  虽然我没有查到购房者投资和自住比例的相关数据,但有报道说7成购房者都在炒房。“全民炒房越演越烈,投机心态弥漫楼市”,连温家宝总理最近也要求抑制投机购房。为什么会有这么多炒房客呢?别人告诉我,因为炒房太好赚钱了。利率那么低还打7折,首付仅需20%,持有多套房的成本很低。去年买一套房今年卖掉,轻轻松松就能赚到几十万。据说有一个职业炒家一星期倒手27套房子,一年之内用100万元赚到了1.4亿元。房价被炒得一天一个价的往上蹿,《蜗居》里也描写得很清楚,这归功于开发商、个别政府官员和银行之间的利益共谋运作。开发商向政府官员和银行职员行贿房产,然后拿地、囤地、捂盘、抬高房价,银行买单,最后转嫁给普通“恐慌性购房者”。

  所以有钱人如果把钱存在银行而不是取出来炒房,就像两年前不投资股市一样是傻帽,一位毕业三年的师兄告诉我,毕业之后一定借钱都要买一套小房子,因为“只有这样你以后才能买得起大房子,不然你永远买不起”。有钱人不炒房是傻蛋,没钱的人不砸锅卖铁买房也是傻蛋,我想,这大概就是所谓“刚性需求”——生活在这片土地上的人们没有别的选择。

  全民炒房的2009年颇让人联想起全民炒股的2007年,但我现在倒不认为房地产市场一定会像涨到6000点的股市那样高台“跳水”。因为我算是明白了,房价如脱缰的野马,背后的原因不仅在于市场因素。而在于房价一定得涨,房价万万不能降。

  看看这些数字吧:北京、上海等城市的土地收入已经占据政府财政收入的1/3以上,而与房地产相关的收入占地方当年财政收入的60%,也就是说政府财政收入每年有30%要来自于土地出让,30%来自房地产的税收。中国政府的财政收入高达5万亿人民币,其中公款消费、公车消费、公费旅游这“三公”就要耗掉9000个亿,行政支出比例高达19%,是美国的2倍,英国的4.5倍,日本的8倍。这还都是官方数字。而且,房地产业占到GDP的6.6%和1/4投资,直接相关钢铁、建材、水泥、煤炭、运输等近60个行业,事关中国的大国形象和GDP增长,是“中国经济的直接命脉”。在此情况下,给房地产市场降温必然“慎之又慎”。 房地产市场一旦出现大的波动,投资房地产业的大中型企业都将哀鸿遍野。更可怕的是,给房地产业巨量信贷的银行将陷入数以万亿计的坏账、死账当中。诚如任志强所说,房价一降,断供一发生,银行先于房地产商破产。美国倒闭一两家银行都赶紧国有化,还吓了一身冷汗,中国总共只有那么几家几年前花大代价从呆坏账泥潭里拯救出来的国有银行,如果倒下一两家,后果不堪设想。这就形成了房地产业要挟、绑架整个中国经济的局面。

  因此当2008年底房价趋于回落,开发商面临资金链断裂,叫嚣着“银行会先死”时,党和政府果敢实行了宽松的货币政策,出台一揽子配套政策来“托市”,又是免税费,又是贷款7折优惠,财政4万亿和天量信贷10万亿也撒下去。不知道这么多钱里面有多少是政府开动印钞机新印的,其中又有多少会流入房市,但我注意到近几个月来各地的“地王”不再是我们熟悉的房地产大亨了,而变成了大型国企。都经济危机了,他们哪来这么多钱呢?经济学家说了,“财政的钱不给国企难道给私营企业吗?”其结果便是在“国进民退”中高地价的信号推动房价继续攀升。这个时侯房价尤其不能掉,如果房价掉头向下,资金逃离房地产进入实体领域,中国就离严重的通胀不远了。而继续留在房市的话,由于我们国家不把它纳入CPI,所以我们发行了大量货币、注入了巨大的流动性而不用担心发生通货膨胀。所以,房价上涨有利于几乎所有人——为了GDP和个人利益的地方政府、为了赚钱的开发商、炒房族、国内外的热钱游资,甚至包括买了房的“房奴”——除了没看懂这场游戏和实在没有能力付首付款的人。就是这么回事。对于我们这些即将迈出校园的毕业生来说,认识到这一点很重要:房价一定还会涨,我们只能希望它涨得慢些,再慢些。为了在大城市的万家灯火有属于自己的一盏灯,请做好准备迎接郭海萍式的生活:“每天一睁开眼,就有一串数字蹦出脑海:房贷6000元,吃穿用2500元,冉冉上幼儿园1500元,人情往来600元,交通费580元,物业管理三四百元,手机电话费250元,还有煤气水电费200元。从我苏醒的第一个呼吸起,我每天要至少进账400元,这就是我活在这个城市的成本。”

  请原谅我花了这么大篇幅谈房子的事情,谁让房子被称为我们这一代“蚁族”奋斗的理想所在呢。对了,原本我想说的是一个选择性的问题。

  最近有一位穿红衣服的“奥女郎”花了20万元,就为了在奥巴马总统访华演讲时坐到他身后,假模假式地脱了一下外衣。在我看来这选择很不理性,有那钱还不如去买个小户型炒炒。但其实我不如她的经纪人会算账,最近看了一个名为“当红女明星陪老板吃饭报价曝光”的帖子,我才知道这笔投资还是蛮划算的。你知道吗,如果红衣姑娘真“红”了,她仅凭陪人吃一顿饭就能开价百八十万,20万真不算多。我也顺便想通了之前看过的一些照片:靓丽的顶级女明星们被一个个糟老头子在饭桌上搂着亲脸蛋,缘何脸蛋上却是那欲拒还迎状。

  事实上,今年很多事情都让人思考:人们的选择为何会是这样。比如正值伟大祖国60年生日之际,我去影院看了一部感人至深的、由一大批非中国籍的华人国际影星阵容演绎的豪华史诗巨片《建国大业》,这些“香蕉人士”为何要不顾自己的身份和国籍选择回来如此忘情地投入参与到一部爱国主义影片的创作之中呢?我想他们一定是斥巨资(当然是以我等常人的标准)拿到洋国籍之后,更加发现还是社会主义好,而编剧和导演也正是看中了他们的这一点——表演的激情。

  再比如,假如你有一天正驾驶私家车行驶在上海闵行或浦东的马路上,一个孕妇捧着正流血的大肚子央求你捎她去最近的医院,你将作何选择?是的,你会在脑子里闪过“孙中界”三个字,然后踩油门落荒而逃。在一个被“钓鱼执法”这一旷世杰作所污染的世道,你必须权衡:如果你不幸无法克服自己的本能,那么可能在一段终身难忘的屈辱经历之后,你得付出一只小拇指的代价,也不一定能讨回一个法律上的公道和清白。因为邪恶者的成本如此之小,“钓鱼执法”案的问责结果显示,“负有领导责任”的责任人仅获得行政警告处分。所以尽管他们已经创造出“钓鱼执法”、“临时性强奸”、“推坐”等绝妙术语,我相信他们一定会再次创新出令人惊叹的执法手法。

  所以我总结了,不救人是一种必须的选择。作为一名有经济理性的中国人,任何时候你不要“临时性的起意”去救人于水火就对了,尤其是不要到水中去救人,不然的话不仅你的尸体没人肯捞,而且还会被用钩子勾着,由一个挥舞着伟人手势的非人类去敲你的同学、亲人的竹杠。我认为这一点非常重要。一定要告知全国的莘莘学子们,因为他们是唯一用未成年人的思维行事的人群。历史上的今天,12月8日,在克拉玛依曾有324名未成年人,就是因为让成年非人类先走而葬身火海。就是这么回事。

  我这么说,一些境界高的人一定会批评我。但你要知道,人的生命只有一次,有时候一次选择做错了,这辈子就过去了。你比如说唐福珍君吧,我看了她断续的呼喊几句口号之后,从自家楼顶上一跃而下,留下一缕黑烟的视频。那是极震撼的、极富冲击力的一幕,不亚于越战时期一名高僧在河内自焚的图片,以及爱国主义影片中英雄炸碉堡堵机枪的镜头。但显然,她做出了错误的选择:不仅她白死了,也没能阻止自家的房产被夷为平地,还连累亲戚朋友被定性为“暴力抗法”、涉嫌妨害公务而遭到刑拘。同样的,两位上海的女士自制燃烧弹也没有保住自家的祖居,还落得“暴力抗法”。

  还有葬身黑龙江鹤岗煤矿的那106名矿工,我看报道说,当瓦斯弥漫于黑洞洞的地下隧道时,有人警告他们赶紧撤离,但很多人在那一刻做出了又是“狼来了”的判断,继续在黑暗中掘进,以试图抓紧时间多挣一两块钱人民币。也许就是那一秒钟的选择,决定了他们与亲人的聚与分。我想我又naive了,网上有消息说,过去15年已经有150万中国人死于矿难,矿工比我更知道“躲过初一躲不过十五”的道理,那么他们为什么还要下井呢?

  理性的人,在最坏和次坏之间选择次坏,我想不出有多少件事比结束自己的生命还要更坏。但我总结了,最最理性的人总是在最优与次优之间选择最优,上帝保佑我成为他们中的一份子,这样我就可以不仅自己自由选择,而且决定别人的选择。选择还是被选择,区别是巨大的。比如我是宋思明那样拥有选择权的人,那么我可以在地铁里强制安检浪费别人的时间而不用征求对方的意见,可以强制别人安装一种叫“绿坝”的软件去“护航”别人而不用征求对方的意见,可以“坚定不移”的让自己的弟弟在居民区焚烧垃圾发电而不用征求居民的意见,可以把拆迁的红线绕过自家宅子圈进来别家房子而不管那线直不直,可以全面禁止我附近的农户养猪,发现一个、清理一个、查处一个,而不用理睬他们说什么“我们能养政府,为什么不能养猪?”

  当然,也不是完全不考虑别人的选择,我可以征询他们的意见:甲流闹得这么厉害,你要不要来一针“斯德哥尔摩症”疫苗?如果他们拒绝我的好意,我就只好尊重他们的选择,让他们去与城管、协警、钓头、拆迁公司等等这些专业敲竹杠人士交涉了,我都不用亲自出马。

  哦,这就是《蜗居》想要告诉我们的最最理性的选择:成为宋思明。想到这里,我豁然了,“选对路”的含义就是想办法成为宋思明。

  等待你们的批评。

  顺致

  冬安!

  吴仲兵

  2009年12月8日


    新浪声明:此消息系转载自新浪合作媒体,新浪网登载此文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文章内容仅供参考,不构成投资建议。投资者据此操作,风险自担。
【 手机看新闻 】 【 新浪财经吧 】

登录名: 密码: 快速注册新用户
Powered By Google
留言板电话:95105670

新浪简介About Sina广告服务联系我们招聘信息网站律师SINA English会员注册产品答疑┊Copyright © 1996-2009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